匯聚學科,培育標誌性科研成果 (2019-III)

2020-12-02 騰訊網

藥學院紮實推進「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工作,結合實際,進一步聚焦科研內涵發展,加強基礎研究的頂層設計和組織協調,優化學科布局與資源配置,促進重大原創性和標誌性科研成果產出,進而實現新藥研究的原始創新能力的突破,全面推動頂尖學科建設。現推出我院第三期系列有影響力的原創性科研成果。

成果一

《Nature Communications》

「Targeting Photodynamic and Photothermal Therapy to the Endoplasmic Reticulum Enhances Immunogenic Cancer Cell Death」

論文連結:

抑制自身免疫原性是癌細胞能夠免疫逃逸,實現增殖惡化的重要手段。我院遊劍教授課題組,成功設計與製備了一種能夠靶向內質網(ER)的光動力-光熱納米給藥系統。該納米系統由ER靶向的FAL肽修飾, ICG共軛中空金納米球,以及氧輸送Hb脂質體組成。在NIR照射下可誘導癌細胞強烈ER應激和CRT表面暴露,刺激DC細胞抗原呈遞功能,引起系列免疫應答的激活,包括CD8 + T等細胞增殖和細胞毒性因子分泌,呈現增強的抗腫瘤功效。相關成果以「Targeting Photodynamic and Photothermal Therapy to the Endoplasmic Reticulum Enhances Immunogenic Cancer Cell Death」為題被國際權威刊物《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 (5年影響因子為13.811)接收。

成果二

Nano Letters

「pH and Thermal Dual-Sensitive Nanoparticle-Mediated Synergistic Antitumor Effect of Immunotherapy and Microwave Thermotherapy」

論文連結:

https://pubs.acs.org/doi/10.1021/acs.nanolett.9b01061

腫瘤免疫抑制微環境是限制腫瘤免疫治療療效的重要瓶頸。杜永忠教授課題組構建了一種pH和溫度雙重敏感的納米給藥系統,負載陽離子抗腫瘤多肽,聯合腫瘤局部微波熱療,實現免疫治療和微波熱療的協同抗腫瘤作用。免疫治療和微波熱療的聯合應用策略為緩解腫瘤免疫抑制微環境、抑制腫瘤生長提供了新思路、新策略。該研究相關成果以:「pH and Thermal Dual-Sensitive Nanoparticle-Mediated Synergistic Antitumor Effect of Immunotherapy and Microwave Thermotherapy」為題發表在國際納米科學技術領域權威刊物《Nano Letters》(5年影響因子13.969)。

論文第一作者為我院杜永忠教授課題組2016級博士研究生祁菁,我院杜永忠教授和遊劍教授、麗水市中心醫院放射科主任紀建松教授為共同通訊作者。該課題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浙江省新世紀151人才工程、麗水醫院與浙江大學納米材料與納米技術聯合研究所的聯合資助。

成果三

ACS Central Science

「Responsive Assembly of Silver Nanoclusters with a Biofilm Locally Amplified Bactericidal Effect to Enhance Treatments against Multi-Drug-Resistant Bacterial Infections」

論文連結:

https://pubs.acs.org/doi/abs/10.1021/acscentsci.9b00359

凌代舜研究員團隊與高建青教授團隊在美國化學會出版社化學類綜合性期刊ACS Central Science(5年影響因子為12.771)在線發表了研究性論文「Responsive Assembly of Silver Nanoclusters with a Biofilm Locally Amplified Bactericidal Effect to Enhance Treatments against Multi-Drug-Resistant Bacterial Infections」,該工作報導了一種由超小銀納米粒經pH響應性高分子配體介導組裝而形成的智能納米抗生素。針對細菌生物膜,該智能納米抗生素基於pH響應型變構增效策略,具有生物膜靶向富集、生物膜滲透增強及生物膜原位激活等多種特性,為今後抗細菌生物膜、抗耐藥細菌感染等的藥物研發提供了一種思路。

博士研究生吳佳禾、李方園副教授為共同第一作者,凌代舜研究員、高建青教授為該論文的通訊作者。本科研項目得到了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納米科技」重點專項(青年科學家項目)、國家優秀青年科學基金、國家「重大新藥創製"科技重大專項、浙江省萬人計劃等項目基金的資助。

成果四

ACS Catalysis

「Stereo-complementary Chemoenzymatic Pictet-Spengler Reactions for Formation of Rare Azepino-indole Frameworks: Discovery of Antimalarial Compounds」

論文連結:

https://pubs.acs.org/doi/10.1021/acscatal.9b01628

異胡豆苷合成酶(STR1)催化立體選擇性Pictet-Spengler反應,是2000多種天然單萜吲哚生物鹼(喜樹鹼、長春鹼、奎寧等)生物合成的門控酶。鄒宏斌團隊致力於STR1的生物催化及其在新活性吲哚類分子構建中的應用研究,繼前期發現之後,新揭示了STR1在氮雜卓母核生物鹼立體選擇性合成的催化活性,並通過蛋白-複合物結晶和計算化學研究了其催化機制,進而基於STR1的新催化活性,通過化學酶法修飾,實現了STR1在具有全新結構七元稠合多手性中心的抗瘧疾吲哚生物鹼發現中的應用。相關成果「Stereo-complementary Chemoenzymatic Pictet-Spengler Reactions for Formation of Rare Azepino-indole Frameworks: Discovery of Antimalarial Compounds」發表在國際權威雜誌ACS Catalysis, 2019, 9, 7443 7448.(5年影響因子為12.584)。

我院博士研究生蔡雲瑞和邵娜娜等為共同第一作者,鄒宏斌副教授為通訊作者。該研究得到了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政府間合作專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浙江省傑出青年基金的資助。

成果五

Pharmacology Therapeutics

「An Update for Epilepsy Research and Antiepileptic Drug Development: Toward Precise Circuit Therapy」

論文連結: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163725819300920?via%3Dihub

日前,陳忠教授應邀在國際著名藥理學頂級期刊《Pharmacology Therapeutics》(5年影響因子為11.069)發表題為「癲癇研究及抗癲癇藥物研究進展:靶向精準環路治療」的綜述論文。文章全面介紹了抗癲癇藥物治療現狀及存在問題,展望了今後基於神經環路的機制研究,精準藥物靶點發現和治療的研究方向。雖然目前在「癲癇的發病環路機制解析」方面有了初步的進展,但是藥物如何精準靶向環路進行治療幹預等許多重大問題仍舊有待解決,任重道遠。

癲癇是一種常見的中樞系統疾病,其特徵是反覆突發性的伴隨腦內神經元「同步化放電」的癲癇發作。癲癇的發病機制解析及治療新策略、藥物新靶點發現是陳忠教授團隊長期以來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此次論文的發表充分肯定了陳忠教授及其團隊在該領域的研究成果。《Pharmacology Therapeutics》創辦於1976年,一直是藥理學領域頂級綜述雜誌,所發表的綜述論文均由該領域國際著名專家受邀撰寫。

論文第一作者為汪儀特聘研究員,通訊作者為陳忠教授。

成果六

Nucleic Acids Research

「HawkDock: A Web Server to Predict and Analyze the Protein-protein Complex Based on Computational Docking and MM/GBSA」

論文連結:

https://academic.oup.com/nar/article/47/W1/W322/5491747?searchresult=1

蛋白-蛋白相互作用(PPI)在各種生命活動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部分PPI已經成為藥物設計的重要靶標。然而到目前為止,僅有極小部分蛋白-蛋白複合物的晶體結構得到了解析。因此,研究人員迫切需要精準的蛋白-蛋白對接算法來進行PPI結構的預測。2019年7月,國際權威期刊Nucleic Acids Research(5年影響因子為10.727)發表了侯廷軍教授課題組的最新研究成果:HawkDock: A Web Server to Predict and Analyze the Protein-protein Complex Based on Computational Docking and MM/GBSA。該項研究報導了PPI結構預測和相互作用分析在線計算平臺HawkDock(訪問地址為:http://cadd.zju.edu.cn/hawkdock/)。在PPI結構預測中,HawkDock表現要顯著優於著名的對接方法ZDOCK 3.0.2;此外,它還可以採用MM/GBSA結合自由能分解技術預測和分析PPI界面上的關鍵胺基酸。

我院博士研究生翁高棋為該論文的第一作者,侯廷軍教授為該論文的通訊作者。該課題得到了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的支持。

成果七

Nucleic Acids Research

「VARIDT 1.0: Variability of Drug Transporter Database"

論文連結:

https://academic.oup.com/nar/advance-article/doi/10.1093/nar/gkz779/5565287?searchresult=1

藥物轉運體的可變性(variability)是藥物ADME研究領域的熱點。在人工智慧藥學急速發展的今天,更加迫切需要相關轉運體可變性數據的累計,以推動和實現相關的大數據關聯分析。近期,題為「VARIDT 1.0: Variability of Drug Transporter Database」的研究成果在國際生物醫藥權威學術期刊Nucleic Acids Research(5年影響因子為10.727)上發表。該項研究構建了系統提供轉運體可變性數據的信息庫,首次發現已批准和臨床研究中藥物主要被200餘個轉運體所轉運。一方面收集了針對400餘種疾病的,數萬條藥物轉運體的表觀遺傳、基因多態性、差異表達和外源性調控因素信息,另一方面更實現了不同可變性間的交叉分析,為ADME領域的工作者提供了重要的研究工具。

我院研究生殷佳依等為該論文共同第一作者,朱峰教授、餘露山教授和曾蘇教授為共同通訊作者。該課題得到了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的共同支持。

成果八

Annals of Neurology

"Subicular Pyramidal Neurons Gate Drug Resistance in Temporal Lobe Epilepsy"

論文連結: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abs/10.1002/ana.25554

近期,陳忠教授課題組在神經病學領域知名期刊《Annals of Neurology》(5年影響因子為10.185)發表了最新研究成果「下託興奮性錐體神經元是介導顳葉癲癇耐藥的門控」。

癲癇是常見的神經系統疾病,其特徵是反覆突發性的癲癇發作。課題組前期研究發現下託區是低頻電刺激治療顳葉癲癇的有效靶點,具有較寬的治療時間窗 ;後續發現下託內由氯轉運體改變而引起的去極化GABA能信號,會興奮錐體神經元從而參與顳葉癲癇。本研究則進一步聚焦下託內興奮性的錐體神經元與顳葉癲癇耐藥之間的機制,首次在不同性別的兩種品系大鼠中揭示下託錐體神經元在顳葉癲癇耐藥形成中的重要「門控」作用,為將來臨床精準治療難治性顳葉癲癇提供了潛在的幹預靶點和治療新策略。

該研究歷時6年,第一作者為博士後徐層林和汪儀研究員,陳忠教授為通訊作者。研究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重點項目、創新群體等項目資助。

成果九

Analytical Chemistry

"Mass Spectrometry-Sensitive Probes Coupled with Direct Analysis in Real Time for Simultaneous Sensing of Chemical and Biological Properties of Botanical Drugs"

論文連結:

https://pubs.acs.org/doi/abs/10.1021/acs.analchem.9b01251

為探索創建中藥生物活性多重檢測(同時檢測多個生物指標)以及化學-生物融合檢測(在一個分析平臺同步完成生物活性檢測和化學檢測)方法,我院程翼宇教授團隊從檢測原理層面進行創新設計,提出一種基於質譜響應探針的中藥質量評價方法。在能夠特異性識別生物靶標的肽段上修飾易於離子化的標籤分子,從而合成得到質譜響應探針,用於多靶標高靈敏同步檢測;進而通過DART-MS實現中藥質譜指紋圖譜與多靶酶活性的融合檢測,可快速、靈敏、準確地評價中藥化學成分一致性與生物活性。該論文「Mass Spectrometry-Sensitive Probes Coupled with Direct Analysis in Real Time for Simultaneous Sensing of Chemical and Biological Properties of Botanical Drugs」發表在Analytical Chemistry。

我院博士後李振皓、王毅教授、程翼宇教授為該文作者。程翼宇教授為通訊作者。本科研項目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浙江大學基本科研業務費專項資金的資助。

供好的稿:胡小芳

審的我核:高建青

責任編輯:周舒影

本期編輯:盛小濤

相關焦點

  • 標誌性成果突出 西北大學召開「雙一流」建設總結評估專家論證會
    專家組對西北大學「雙一流」建設工作進行了全面考察和評估,對該校「雙一流」整體建設、地質學「世界一流學科」建設和考古學一流學科培育進展及成效給予了高度肯定,認為2016—2020年「雙一流」建設首輪周期的各項主要任務均已完成,成效顯著,標誌性成果突出,並對該校「十三五」時期改革發展舉措經驗給予了高度評價。
  • 湖南師大2018-2019年度學科建設與科研工作成果喜人
    12月27日,湖南師範大學在國際學術報告廳召開2018-2019年度學科建設與科研工作會議。該校全體在家校領導出席會議,會議由該校副校長歐陽嶢主持。湖南師大校長劉起軍充分肯定了學校兩年來學科建設和科研工作取得的成績,分析了學校「雙一流」建設面臨的形勢和挑戰。
  • 僅用一年多,這家硬核海洋實驗室已匯聚超900人高水平人才隊伍
    據介紹,目前該實驗室已組建起18個創新研究團隊,匯聚一支超過900人的學科交叉高水平人才隊伍。同時,其正布局建設7個國際一流的公共科研平臺,有望全面提升我國海洋科技硬實力。「我們對創新團隊的考核管理實現了三大轉變:一是改變現有科研項目組織方式,組建『雙首席』創新團隊,團隊人員主要由首席組建;二是改變現有的評價考核體系,以『標誌性成果』為考核重點;三是改變科研人員績效低的現狀,大幅提高人員費用比例。」陳大可說。
  • 學校召開醫學交叉學科培育項目工作座談會
    9月23日上午,河南大學醫學交叉學科培育項目工作座談會在行政樓208會議室召開。校黨委常委、副校長、醫學院黨委書記孫君健,醫學院副院長王新春出席會議。會議伊始,孫君健就設立醫學交叉學科培育項目的情況進行了說明。他指出,為促進我校醫學學科與工科、理科、管理學科等的交叉融合,提高我校醫學交叉領域技術創新能力,特設立本項目,依照中期檢查結果來看,取得了較好成績,達到了理想效果。
  • 南京13項科研成果獲國際關注!
    近年來,南京林業大學的最新科研成果頻頻出現在國際期刊上。本期推送,就來了解一下南林這一年在國際期刊上發表的那些硬核科研成果吧!期刊審稿人對該研究成果給予"Hot Paper"的評價。該研究工作得到江蘇省特聘教授科研啟動項目的資助。
  • 為新興學科注入「創業」動力
    ,還培育出一流的科研成果,最終為未來一流學科的建設,打下堅實的基礎,注入『創業』動力,可謂是『一箭三雕』的創新之舉!」中心不僅保障了包括10項以上國家自然基金在內的多項科研任務執行,還拓展了校內外、國內外的科研合作,特別是對複雜科研任務的執行及重要成果的產出提供了有力支撐。」談及未來,王業亮充滿希望。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一流科研平臺上潛心研究,必將產出具有重大國際影響力的原創成果,而且將加速孕育出新興的研究方向甚至學科。
  • 2019年度廣東省高校重點科研平臺和項目立項公示
    值得關注的是,在12所民辦本專科高校獲得的22項2019年度廣東省高校重點科研平臺和項目中,廣州南洋理工職業學院獲得1個重點平臺、1個重點領域專項、2個自然科學重點項目共4項,立項數全省民辦高校排名第一。
  • 黃海水產研究所多項成果入選改革開放40周年漁業科技標誌性成果
    黃海水產研究所多項成果入選改革開放40周年漁業科技標誌性成果2019-01-07 11:32:00  水產養殖網40周年漁業科技50項標誌性成果(按入選序號先後排列),趙法箴、唐啟升、王清印等3名科學家入選改革開放40周年漁業科技突出貢獻人物(按入選序號先後排列),朱樹屏、劉恬敬、朱德山、雷霽霖等4名科學家入選改革開放40周年漁業科技紀念人物(按入選序號先後排列)。
  • 第五輪學科評估前瞻分析│2016-2019中國大學教育部社科獎學科排名
    報告從教育教學質量、高層次人才、傑出校友、學科建設、科研成果、科研基地、科研項目、辦學層次、社會聲譽和國際影響等維度對2016-2019年教育部第五輪學科評估最具代表性的上百項核心指標展開前瞻分析,並將從學校和學科2個層面動態發布最新2020中國大學核心指標系列排名。
  • 這個「國」字頭實驗班:十年為中國培育百餘名科研領軍人才
    被採訪人供圖 中新網南京11月18日電 題:這個「國」字頭實驗班:十年為中國培育百餘名科研領軍人才 作者 齊琦 於玥晗 李嘉豪 最頂尖的院士級別導師團隊,最先進的實驗室資源、「學霸」中精選出的「學霸」,最硬核的基礎學科、「度身定做」的科研計劃…… 集一所名牌高校
  • 青島大學自然科學標誌性科研業績獎勵辦法(暫行)
    第一章 總則  第一條 為鼓勵學校廣大科研人員發表標誌性高水平學術論文、多出高層次科技成果、多承擔重大重點項目,有效提升學校科技創新能力,促進學校學術水平的不斷提高,推進「雙一流」高水平大學建設,為建成創新型國家
  • 西安翻譯學院科研再創佳績
    西安翻譯學院始終遵循「理順體制,營造氛圍,完善制度,加強服務,積極培育,落實考核,強化激勵,促上臺階」的科研工作思路,致力於創造和諧、共融、創新和幸福的西譯科研文化氛圍,把科技創新成果、科技創新思想化作創新驅動發展的自覺實踐,取得了一系列標誌性成果,科研創新能力和社會服務水平顯著增強。
  • 高質量發展典型案例|山東中醫藥大學:科研管理體制改革助推高質
    研究成果於今年5月發表於《Journal of Ethnopharmacology》,在學界引發廣泛關注。海洋中藥研究中心在抗擊疫情的戰役中大放光彩,中醫藥現代化取得了實質性進展,而這只是山東中醫藥大學科研管理體制改革的一小部分成果。2019年、2020年,畢宏生教授、王振國教授先後榮獲2018年度和2019年度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 農業農村部發布「十三五」農業科技標誌性成果
    新華社南京11月21日電(記者黃垚、董峻)農業農村部日前總結並發布了超級稻畝產突破1000公斤等10項「十三五」期間對我國農業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做出突出貢獻的農業科技標誌性成果。
  • 林業關鍵領域將形成一批高水平標誌性成果—新聞—科學網
    中國林科院院長劉世榮在會上指出,2020年,林業關鍵領域將形成一批高水平標誌性成果,為「十四五」重點研發任務布局打好基礎。 今年是「十三五」重點研發計劃的收官之年。劉世榮說,中國林科院主持了26項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要精心組織和全面推進項目研發工作,確保項目按期高質量完成。
  • 齊魯工大成果轉化為啥這麼牛
    尤為鼓舞人心的,是該校高新尖端前沿科研強項,正加速轉化為市場認可的產業成果。  眾所周知,細如髮絲的光纖,是現代通信技術的標誌,比如百兆光纖寬帶入戶。其實,它的功能並不止於傳輸信號:在航天航空、石油化工、國防安全等領域,光纖傳感是在線監測、故障診斷等尖端技術的重要手段。  43歲的王昌,是齊魯工大科研處處長,他的上一個職務是雷射研究所黨委書記。
  • 「十三五」十大農業科技標誌性成果
    農業農村部從2018、2019年公開發布的中國農業科學重大進展、中國農業農村重大新技術新產品新裝備、十大引領性技術以及獲得國家科技獎勵一、二等獎的成果中,遴選出了10項重大標誌性成果,讓我們一睹為快。該項成果入選2019中國農業科學重大進展。  豬病毒性腹瀉三聯活疫苗研發成功並應用   我國是世界第一養豬大國和豬肉消費第一大國。「糧豬安天下」,生豬產業事關國計民生。
  • 同濟大學2021年研究生教學成果獎培育項目申報答辯會舉行
    為做好國家級、省部級教學成果獎的培育和儲備工作,進一步凝練項目特色、總結實踐成果,2020年11月11日-12日,同濟大學2021年研究生教學成果獎培育項目申報答辯會在瑞安樓300會議室舉行。
  • 2019年中國創新創業成果交易會新聞發布會
    其中,創新引領展區,重點展示企業培育的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擁有良好市場發展前景和核心競爭力的高新技術產品。人工智慧展區,將集中展示人工智慧產業的科研應用成果。內部設置AI專區、機器人專區、VR/AR專區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展區,展示5G移動通信、物聯網、雲計算、大數據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和應用等最新的信息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