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當前的教育體系來說,它需要數位化轉型,打破傳統教育,進行有效突破,才能為國家、社會、行業輸送源源不斷的高質量人才。
備註:本文所有觀點僅代表個人立場,與本中涉及公司無關。
中國當前教育大部分學習效率低下,學生對學習的認知是無知的。
學習了多少知識?掌握了多少?未掌握多少?每天應學多少?怎麼學?什麼學最為有效?
以上大部分學生甚至學校都是模糊的,無法做到精準判斷。
所以,大部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經常出現未掌握的不能及時複習,已經掌握的過渡花時間複習,低效學習上,造成學習效率低下,效果差。
當前學生學業負擔過重,在中國現行教育體制下,中小學生的學業壓力過大。周一到周五平均每天不低於6節課,初三、高三更是基本沒有周末,加上大量的考試和作業,上不完的課、考不完的考試和做不完的作業,造成學生學業負擔過重。
當前教育需要數位化轉型,打破傳統教育,思考如何有效突破。
按客戶分類,可以分為教育企業與教育組織。
教育企業主要指從事教育行業的企業,包括線上教育與線下教育。如:美聯英語、新東方、起點學院等。
教育組織是指學校。國內就是小學、初中、高中、大學。其中又分為公辦學校與民辦學校。
(1)教育企業需求
課程開發:教育企業主要業務是賣課,需要課程開發並且上傳到平臺讓用戶選擇。
主要涉及功能:視頻剪切、編輯、字幕、專場、錄音、調音、背景音樂、圖片等。
輔助功能:課程中含有習題(單選、多選、填空)
上課工具:觀看平臺、保存、自動記憶、做題系統(單選、多選、填空)、課程評價體系
練習:單選、多選、填空系統
題庫:老師把題目錄入題庫,可用於各種練習與考試試題提取。
考試:考試系統。定時、非定時等。
學員學習監督:學習進度監督、學習成績、練習正確率記錄等
每個學員根據自己的情況學習不同的課程和練習:根據不同的練習判斷學員掌握情況,系統來判斷什麼時候需要重複做題,什麼時候可以開啟新一輪學習。
這是是《騰訊2019中國在線職業教育市場發展報告》對在線教育用戶的調查。
從針對在線職業調查得出, 用戶應為目前的在線教育短板:
從針對在線職業調查得出, 用戶應對線教育的期望:
(2)教育組織需求
(3)To C
(4)To B
(以下數據來源:教育部2018年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
(1)學校教育
我們假設在義務教育學校裡面擁有30%市場份額,約6.3萬學校使用,在校生704萬/萬所,老師45.6萬/萬所。預估Dau:4722萬,假設平均每天從用戶中盈利0.3元,1個月按30天算預估4.2億,1年預估50.4億。
①小學
小學學齡兒童淨入學率達到99.95%。
生師比16.97:1。
②初中
初中階段毛入學率100.9%。
生師比12.79:1。
③高中階段教育
高中階段毛入學率88.8%,比上年提高0.5個百分點。
普通高中
④高等教育
全國各類高等教育在學總規模達到3833萬人,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48.1%。
普通高等學校校均規模[19]10605人,其中,本科院校14896人,高職(專科)院校6837人。
成人本專科招生273.31萬人,比上年增加55.78萬人,增長25.64%;在校生590.99萬人,比上年增加46.84萬人,增長8.61%;畢業生217.74萬人,比上年減少29.30萬人,下降11.86%。
全國高等教育自學考試學歷教育報考544.69萬人次,取得畢業證書48.72萬人。
普通高等學校教職工248.75萬人,比上年增加4.45萬人,增長1.82%;專任教師167.28萬人,比上年增加3.95萬人,增長2.42%。普通高校生師比為17.56:1,其中,本科院校17.42:1,高職(專科)院校17.89:1。成人高等學校教職工3.80萬人,比上年減少3381人;專任教師2.19萬人,比上年減少2082人。
普通高等學校校舍總建築面積97713.56萬平方米,比上年增加2313.23萬平方米;教學科研儀器設備總值5533.06億元,比上年增加537.77億元。
⑤民辦教育
民辦教育在校生規模結構:
我們假設在民辦教育學校裡面擁有30%市場份額,約5.5萬學校使用,在校生209萬/萬所。預估(不算老師)DAU:1149萬,假設平均每天從用戶中盈利0.3元,1個月按30天算預估1億,1年預估12億。
民辦普通小學6179所,比上年增加72所,增長1.18%;招生155.31萬人,比上年增加17.61萬人,增長12.79%;在校生884.57萬人,比上年增加70.40萬人,增長8.65%。
民辦初中5462所,比上年增加185所,增長3.51%;招生230.47萬人,比上年增加21.38萬人,增長10.22%;在校生636.30萬人,比上年增加58.62萬人,增長10.15%。
民辦普通高中3216所,比上年增加214所,增長7.13%;招生116.95萬人,比上年增加5.54萬人,增長4.97%;在校生328.27萬人,比上年增加22.01萬人,增長7.19%。
民辦中等職業學校1993所,比上年減少76所,下降3.67%;招生81.23萬人,比上年增加2.55萬人,增長3.24%;在校生209.70萬人,比上年增加12.37萬人,增長6.27%。
民辦高校750所(含獨立學院265所,成人高校1所),比上年增加3所。普通本專科招生183.94萬人,比上年增加8.57萬人,增長4.89%;在校生649.60萬人,比上年增加21.14萬人,增長3.36%。碩士研究生招生735人,在學1490人。
⑥在線教育
(以下數據來源:騰訊2019中國在線職業教育市場發展報告)
職業在線教育
相對於傳統職業教育,在線職業教育性價比更高。從調研數據看,年收入10萬以下佔比60%,用戶比例最高。年收入10萬~30萬為其次,佔25%。30萬以上佔15%。
從人群分析可得:
與學習本身相關
與個人能力相關
與社交相關
個人學習主要關鍵詞:競爭力、職業技能、更上一步、充實自我。
職業在線教育市場規模
2015年,市場總規模僅為1,125億元人民幣。
2018年,市場規模達到2,336億元人民幣,三年翻一倍。
預計到2020年,市場仍將保持增長的態勢,總規模將突破3,000億元人民幣。其中,在線職業教育是其增長的主要驅動力之一。
按調研數據分析,74%的在線學習都在B2B2C、B2C、MOOC平臺。
而在政府部門組織辦學、高校獨立辦學與政府高校聯合辦學一共才佔26%,而作為傳統和標準教育代筆,這塊市場的上升潛力很大。
非官方平臺男佔65%,女佔35%
官方平臺男佔59%,女佔41%。
說明在學習方面,男性對於主動學習更為關注。這也跟當前社會男性所面臨的各自壓力不謀而合。
演化進程
未來的教育市場在網際網路技術的不斷迭代下,最終往這些方向發展。
目前的教育平臺有:騰訊雲課堂、網易雲課堂、起點學院、三節課等。
不過,阿里巴巴教育釘釘的定位應為:教育平臺+工具+組織生態閉環。
目前市場上能具備這個競爭能力的,只有企業微信。
微信進軍教育,主抓微信支付、微信小程序、企業微信服務教育行業
目前企業微信在功能架構、體驗、具體應用方面還不是很完善。應用主要靠第三方應用支持來增加內容與相關辦公應用場景。
不過依靠微信龐大的用戶基數以及強大的社交基因,未來存在很強的發展潛力。
而且,從2019年底微信開始的一系列數位化智慧零售措施看來,企業微信已經開始注重這一點。接下來會往這塊開始發力。有全國最大的社交體系和10億日活支持,可能會在市場份額中佔一席之地。
(數據來源於國家統計局)
少年強,則國強。少年富,則國富。新中國從成立到現在70周年,一直迅速發展。尤其近30年的發展有目共睹。工業、製造業、零售、經濟、網際網路等行業的飛速發展背後,是越來越多的人才與科技。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發展科技離不開人才,人才離不開教育。雖然這幾十年我國的人才培養與教育資源有很大的投入。但是我們在人均教育水平依然不足,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所以,從政治上看,國家對教育方面肯定會越來越重視,政策與資源越來越豐富。
從最近幾年國家推出「學習強國」app等措施,可以看出國家對教育的決心。
未來,中國將繼續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工作重點,是興國之要,立邦之本。雖然我國目前已經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但是中國的人均經濟還是處於一個較低的水平。未來,在繼續發展總經濟同時,人均經濟發展也是一個必然趨勢。這需要更多的生產資料、更高的生產效率,更加健全的經濟分配與市場制度。這離不開人才的培養,知識的沉澱,科技的發展。
社會也漸漸認識到教育的重要性。從培訓班、技能班、愛好班等各種教育機構的興起,還有民辦學校、私立學院的入門門檻等等,大家都在爭奪最好的教育資源。教育制度的不斷改革、知識與教學教材的不斷優化與迭代,也充分體現出社會對教育的重視。
首先必須有一個具備辦公SAAS的系統來滿足一些辦公日常基礎功能。如考勤、通知、聊天、文件傳輸等。
其次,建立學生CRM。記錄學生的大部分行為與數據,分析學生的能力與性格。為學校因材施教提供參考依據,方便家長對自己孩子充分認識。能隨時根據學生情況做針對性調整,也方便教學方案的優化。
比如,學生的邏輯能力特別強,學校可以則重於數理化教學;學生的表達能力強,可側重於語文、英語等方面。記憶力強的可以側重於歷史、地理等。
另外,需要一個內容平臺。平臺分開放式和封閉式。開放式即內容提供者如老師、教育機構可把自己的課程打包上傳,做有償或者無償的服務提供。打造一個交易知識的市場。
而封閉式,即以學校組織為單位的自身課程和題庫,僅對自己學校學生開放甚至是部分班級或者個人開放,用於提升自身的教育效率與質量,培養更多頂尖學子。
再通過AI平臺貫穿辦公saas、學生CRM、與題庫和課程。充分利用模型和算法讓系統跟了解學生。如錯的題是什麼類型、什麼時候容易做錯、哪些類型的題目錯了多次都不會、哪類題型更容易做對等等。再把這些數據呈現給老師和學生自己。
知己知彼,方能更有策略去提升,爭取學習效率最大化。而老師對每個學生的掌握知識情況和各種心理因素也容易把握,對教學和學生成長能有一個較為系統全面的管理,教學質量更高。
一個優秀的課程組成,離不開「視頻+圖片+文字+音頻+練習題」的組成。
視頻、圖片、音頻、文字組成的一個高質量課程,在學習過程中,學生必須通過「練習題」來不斷鞏固知識。所以整個課程開發的操作,必須設計得通用、簡單。這可以參考市面上一些優秀的視頻app再加上練習題。
「開發課程」是整個系統以及生態鏈的重點。「開發課程」是一個內容的產生環節。教學市場能否吸引,整個體系能否健康良好的發展,離不開內容。
所以內容的產生工具必須是簡單、傻瓜、效率、體驗為基礎。通過這個工具創造內容越簡單,內容產生者才會更好體驗地創作內容,把更多精力放在內容質量上。
學校課程
「學校課程」指的是通過學校審核,屬於學校的課程。我們知道每一個學校都有一些屬於自身特色的教育資料或者課程。這也是體現不同教學水平的其中一部分。
那麼老師開發的課程一般是保存老師的「個人課程」裡面,可以理解為老師的私人內容。
當老師如果希望把自己的「私人內容」轉為為學校的共有內容時,則需要這個的一個「提交——審核「的過程。這樣就能讓學校更好地去把關學校教育課程質量,起到一個平衡管理作用。
另外,具體的「審核」標準和環節,後續也可以做成一系列系統來讓學校更方面操作。如實時投票、離線投票、問題收集解答、任務分配執行等。這裡先不作詳細描述。
「題庫」也是重點之一。學習內容必須要通過不斷練習實踐才能鞏固。在目前的中國教育上,大部分的學習檢測都是通過考試來完成。而考試就涉及做題。所以平時的練習更離不開題目。一些好的題目能更好地幫助學生去掌握知識點,甚至能有培養舉一反三思維功效。
一般的題目類型分為:選擇題、判斷題、填空題、簡答題、詳答題。題目編輯可在線編輯錄入,也可以文件批量導入。很多優秀的老師與學校,自身本來就有一些優秀題目的積累,所以支持文件導入是一個非常有必要的功能。至於導入格式標準,則可以另外再詳細研究。
學校題庫
「學校題庫」跟「學校課程」一樣,是學校的公有教育資源。一般也是先由老師的「私人題庫「裡發起,經過審核才能成為學校的所屬教育資源。而具體的審核環節可參考」學校課程」。
「備課」對於老師來說,是一項非常重要的工作。它就跟工作規劃一樣,對整個課程中的一些框架、知識點、其它情況做一個提前的準備。讓整個課程的條理更清晰,教學效果更好。在目前的傳統教育模式中,備課一直佔據老師大量的時間。這樣,也慢慢造成了一些老師不喜歡備課,甚至不知道如何更好備好一節課的情況發生。
如果我們能把備課標準化、模板化,節省老師備課同時提升備課質量。這對教育來說絕對是一個偉大的貢獻。備課時,先用思維導圖列出框架,再根據框架插入課程、練習、文件等。由於課程、練習、文件大部分都是預先積累的資料,只要把上課框架列好,那麼老師備課就會相對輕鬆。
而且,如能在備課前,了解一下所帶班級學生的學習能力、性格和知識點掌握程度。相信,對老師備課側重點和質量提升更有幫助。
「上課」可以在課堂上選擇「我的備課」,按照備課的規划進行課程教學。而其中,最重要的是能在課堂上實時知道學生的掌握情況。舉個例子,如果剛剛講完一個知識點A。過去做法,老師要知道這個知識點A大家的掌握情況,一般是以下幾種方式。
第1種方式不夠全面,第2種方式會有很多跟隨的現象。兩種方式會收到相互的一些客觀因素影響得出結果並不能很精準反映實際情況。如果能把練習題發到「終端上」,所有同學在終端統一作答,馬上出成績匯總給老師。那麼老師此時就能相對準確的知道班級同學知識點A的掌握程度,對於老師的下一步教學計劃非常有幫助。
當然,這裡提到一個「終端」問題,後面會再討論。也是未來IOT發展的一個方向和趨勢。
「布置家庭」也是方便快捷。在富文本編輯同時也可以直接插入題目,一鍵發布到班群或者指定的家庭作業模塊。還可以知道學生的查看記錄,這樣就可以有效防止一些學生忘記查、不知道的不做作業藉口。
「錄入數據」。數據是判斷和分析的基礎,所有的算法和判斷離不開數據的支撐。所以數據錄入是非常基礎的操作。需要包括「自動錄入」與「手工錄入」。自動錄入即日常的一些行為,如考試、測驗、作業等成績由系統自動記錄存檔,用於整體數據分析和個人分析。手工錄入主要是對一些系統難以自動記錄,外界影響較多的數據進行手工錄入,如學生的一些體能指標等。在IOT設備並不完全普及情況下,手工錄入也發揮很大的作用。
這只是一個理想案例舉例
課堂練習用於老師對課堂中講解的知識點,了解學生的掌握情況以便做下一步教學調整。
除了日常學校學習外,課外學習模板也收集眾多教程和習題。有需要的學生或者用戶可以根據自己的學習需求學習。
老師端
開發課程PC端
學生CRM
學生端
未來,無論是學校教育還是在線教育,理應都是以數位化為基礎,高效、高質量為方向。簡單來說,就是花更少的時間更容易達到更好的效果。而這,離不開數據基礎、數據處理和數據分析。
數據基礎前提必需要有數據,只要有了數據才能進行下一步分析。
隨著5G與IOT的不斷發展,未來的信息輸入終端肯定更加豐富多元化。刷臉、語音錄入、以及各種佩戴甚至人體植入電子設備的發展,會讓我們進入一個更全面、更完善的數字世界。通過不同的方式我們能獲取大量的數據,為我們的分析提供基礎。
有了數據,就需要處理。未來的計算機硬體、AI人工智慧、大數據算法等技術將更加成熟,更多的發展重點會在算法模型方面。教育、旅遊、生產、零售、金融、地方、醫療等行業,將通過強大的數據能力與模型來發掘數據之間的關係,實現更加高效、精準的市場分析與決策。這需要更多專業的數據人才、開發人才,從理解業務、感受業務層面去共同創造生態。,
處理了數據後,就需要輸出能幫助生產的資料,數據報告、數據報表、數據儀表等。從靜態化到動態化,從定時到實時,讓大家能更加直接、直觀、容易的獲取數據,從數據上來改善工作與生活。
如:學生的性格與能力。通過數據的不斷豐富,學校可以實時觀察學生的性格與能力。包括從一些行為上面判斷學生的心理健康程度,對整個學生時期的身心健康培養發揮作用。
又如:通過實時化學生的一些身體健康指標變化,如蛋白質、維生素等含量,來及時調整學生的用餐、運動以及作息情況。
商業化方向包括學校教育與在線教育。
除此之外,有了這些學生數據,飲食健康、醫療、零售、旅行等行業也有機會創造更多生態商機。
有數據,商機無處不在。
本文由 @ master 原創發布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於 CC0 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