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收錄於百家號精品欄#百家故事#中,本主題將聚集全平臺的優質故事內容。讀百家故事,品百味人生
眼看今年即將過半,圈內終於出了部全方位都很能打的青春愛情劇——
挑大梁的兩位高顏值新生代演員,表現出的演技著實驚豔;
故事劇情十分深入人心,作為輔料的攝影、美術等藝術展現也相當漂亮。
值得一提的是,今次這部爆款充斥著很濃鬱的愛爾蘭底蘊。
它主要拍攝於愛爾蘭首都都柏林,並由愛爾蘭電影公司Element Picture製作(播放平臺為BBC Three 和Hulu)。
素有「愛爾蘭之光」稱號的90後青年女作家薩莉·魯尼,既是原作作者,也是該劇編劇。
包括執導的倫尼·阿伯拉罕森,也是位曾獲奧系提名(《房間》)的愛爾蘭導演。
該劇開播不到一周,坊間便滿是對它的讚美之詞。
不少甚至預測,稱其最可能問鼎下一屆的金球獎和艾美獎。
截稿日為止,IMDb8.9 豆瓣9.0
如此看來,年度愛情劇最佳稱號,要被該劇提前預定了——
《普通人》
Normal People
2020.4.26 英國
【以下內容涉及部分劇透,建議觀劇後食用】
其實二丫覺得這次的片名譯製並不準確。
比起「普通人」,「正常人」更貼合劇作想要表達的反諷意味。
因為劇中的男女主,都是人格上存在一定缺憾的「非正常人」。
該劇所述,正是他們通過彼此的情感,從逃避到正視自我的「不正常」,而後互相治癒、互相成長的過程。
先看女主瑪麗安。
黛西·埃德加-瓊斯 飾 女主瑪麗安
以高中生身份出場的瑪麗安,是驕傲的、聰明的、尖銳的。
她的家庭條件優越,在校成績拔尖。
待人接物的態度,更多是隨性肆意。
這導致她雖學習好,生得美,卻始終不受大部分師生待見。
看不慣就直懟,就算是老師也不慣著
瑪麗安自恃聰慧過人,倒不是很在乎周圍人的奚落。
唯對男主康奈爾另眼相看。
保羅·麥斯卡 飾 男主康奈爾
康奈爾更似一個標準校草。
他的成績不亞於瑪麗安,還是校橄欖球隊主力。
長得帥,性格也溫柔平和,頗受師生喜愛。
校花都會對他投懷送抱
表面上看,瑪麗安無非是過於個性,康奈爾則是個無懈可擊的優等生。
可彼此間的吸引、走進,逐漸暴露出二人在心靈層面的缺陷。
康奈爾成長在一個有愛卻貧困的家庭。
母親的教導有方鑄造了他的好性格,但貧困在他的人格上深深烙下了自卑。
瑪麗安的自知和自信是他所缺失的。
所以他會被她吸引,對她產生好感。
這也是為什麼康奈爾雖喜歡瑪麗安,卻拒絕公開與她的關係的理由。
表面上是因他害怕「不合群」的瑪麗安會摧毀自己的舒適圈。
根本原因則是在面對瑪麗安的優秀和富有,他心底始終認為自己不配。
劇中,康奈爾的朋友為諷刺瑪麗瑪邀請她去舞會,卻被她用「你就是配不上我」一句懟回。 瑪麗安說出這句話時,鏡頭卻給了康奈爾若有所思的面部特寫。 這其實就已揭示了康奈爾在這段感情中的自卑心態。
另一邊的瑪麗安也一反強硬常態,主動提出願意與康奈爾進行地下戀情。
甚至幾次向他表達「你想對我做什麼都可以」。
而這份反常的癥結所在,來自於瑪麗安的原生家庭。
她雖生而富足,卻一直生活在暴力之下。
原作中女主從小便遭受家庭暴力,起初源於父親,父親去世後又成為哥哥。本該保護她的母親選擇漠視,甚至還對她的遭遇抱有一絲默許、縱容的態度。劇中對這部分內容進行了弱化留白。但伴隨劇情推進,瑪麗安的扭曲和陰暗愈加明顯。也側面說明了暴力對她造成的心靈創傷。
在遇見康奈爾之前,瑪麗安的人生是疼痛的、缺愛的。
至親之人未曾善待於她,她認定自己是可悲的、不值得被愛的。
不知被愛的感覺為何,也讓她渴望被愛。
而她鍾情於康奈爾,正因為她在他身上首次找到了善良和溫柔。
所以當康奈爾當眾維護她,並第一次開口說愛她的時候,她會如此動容。
肉體上的契合,精神上的互補。
身心的全方位共鳴,讓他們這份感情既難能可貴,又刻骨銘心。
可人性終究是一種極為複雜的存在。
在能夠坦誠待人待己前,總是會先下意識的選擇繞彎路。
康奈爾的挺身而出雖感動了瑪麗安,卻困住了自己。
同學開始以此為談資打趣、嘲笑。
首次直面自我讓他感到前所未有的恐慌。
他選擇逃避,渴望以此重回之前的狀態。
對外,康奈爾依舊否認跟瑪麗安的關係,並邀請其他女孩參加畢業舞會。
私下,他「雲淡風輕」地跟瑪麗安解釋,希望她能如以前一般接受這個設定。
可此一時,彼一時。
瑪麗安拒絕了康奈爾。
更諷刺的是,在他丟掉了瑪麗安後,又發現一切不過是自欺欺人……
康奈爾的朋友們早就知道他們的關係
伴隨著高中時代的結束,瑪麗安和康奈爾的感情,以一個可悲又可笑的姿態草草收場。
但這不是結束,而是序章過後的開始。
大學時期的再相遇,二人已全然是另一番精神面貌。
只是那些傷痛、遺憾和愛依舊未減。
他們之間又會發生怎樣的糾葛?
這剩下的故事,就等著看你們自己探索了。
作為一部純正的青春疼痛題材影視劇,《普通人》帶來的是一種高級、細膩的觀感體驗。
這一方面源自它對性的處理,另一方面在於劇中所展現出的唯美影像藝術。
先簡單聊聊性這一塊。
談及青春的作品大多都繞不開這一話題,該劇亦不例外。
對比許多作品將其作為必要的目的表達和吸睛手段。
該劇所展現出的床笫之歡情滿而不色,藉此揭示出的角色關係和人物心理也更為直觀。
劇中,男女主分別經歷過其他性伴侶。
這些「其他人」承擔著一種參照作用——
對比下,男女主間的水乳交融來得更為激烈忘情,彼此間的高度契合和渴望被襯託的尤為明顯深刻。
這份強烈欲望,不單包含互相給予的肉體上的極大歡愉,更有互相成就的精神完整所帶來的滿足。
而單就女主來說,性也是展現她內心陰暗面的主要途徑之一。
不同於原著,劇作弱化了女主遭受家庭暴力的背景。
反倒是通過她在兩性關係中的反常,推出原生家庭給她的心靈造成了極大創傷。
劇中為數不多的直白反映女主遭受暴力的畫面
最初表現在高中時期。
家庭暴力的影像讓女主渴望愛,卻覺得自己不值得被愛。
她與男主之間,便因此潛移默化的形成了一種服從與掌控關係。
兩人發生關係的時機、地點,包括進行地下戀情的決定……這些幾乎都由男主來主導。
女主更多是服從與配合,言語間也表現出對這種模式的受用。
這種方式也確實讓她獲得了一直渴求的愛和溫暖,進而對這種模式產生了依賴。
女主認為自己被男主「色誘」,默認他在他們之間處在掌控地位
所以大學期間,她嘗試藉由SM在其他伴侶身上找到相似的感覺。
慢慢便衍生出了略為病態的受虐傾向。
值得一提的是,如此大篇幅的性片段描寫,無疑是對兩位新生代演員心理和演技上的雙重考驗。
但二人實現了極高的完成度,CP感十足,情緒也非常飽滿、自然。
據悉,導演特地請來《性愛自修室》(2019)中的「親密關係調解員」,幫助二人做心理建設的同時,還助力他們在演繹中實現「以假亂真」。
他們也曾穿著長褲多次排練,仔細將每一個細節制定好,攝像機也藉此找準可信角度,以達到看起來真實的接觸。
如此用心考究之下,使得劇中相關橋段不髒不俗,尺度上更見深度,著實要勝於很多同類題材影視作品。
此外,該劇在敘事,攝影及構圖等方面的表現也獨具特色。
擔任其藝術指導的愛琳·奧布萊恩,曾參與過《布魯克林》(2015)、《閏年》(2010)等電影的美術設計。
在影像畫面中構造出十足的青春感和浪漫感,正是她的專長。
《布魯克林》劇照
為配合劇情本身的細膩感,該劇在傳統歐美風格的基底上,融入了些許日式小清新的特點。
一些畫面的元素、構圖和配色,甚至透著幾絲日漫的影子。
遠處的積雨雲很細田守
為了最大程度展現劇中人物的心理活動,該劇穿插使用了多種剪輯和敘事方式。
這裡以劇中男女主的一次分手為例。
該劇單就這一事件採用了多(雙)角度敘事——
它分別從二人的視角再現了當時對話,以此展現在同一客觀事實下,不同心境的人的側重點和解讀。
由此再強調出他們人格中的缺憾,以及不夠坦誠而給彼此造成的誤解和傷害。
男主回憶裡,他所陳述的是:我沒錢租房子所以要回家過暑假,這期間你要同其他人交往嗎?
女主聽罷,給了一個頗為無情的答覆。
拮据所致的自卑驅使下,男主認為自己這個窮小子在女主心中,還是沒什麼分量。
所以他沒再說什麼,轉身離開。
女主這邊全然是另一版本:男主希望分手,並毫不留戀的離開。
女主的記憶裡,男主說的是「我們」而不是「你」
不值得被愛的心理又佔領了高地,她沒有置疑,選擇接受。
可笑的是,這次對話發生的目的,不過是男主想借宿在女主家度過暑假而已。
二人的缺陷讓彼此間缺乏坦誠,進而讓他們對互相的語言都做了錯誤判斷,並拒絕進一步溝通。
總的來說,《普通人》確實是近年來難得一見的優質青春向劇集。
它的主題足夠深刻、敘事足夠走心、演員演技足夠驚豔、藝術表達足夠漂亮。
比起更宏觀的外界因素影響,它更聚焦於自我。
通過解構一段疼痛愛情故事,去觸碰每個人心靈深處的經歷與感受。
這也是為什麼這個故事能如此令人動容。
殘缺的他們雖歷經一番曲折,卻最終實現了一份最為美好的愛情。
彼此的相遇相知,不單是份難得的情誼,更成就了一個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