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津區四屏鎮場鎮。重慶日報記者 萬難 攝
重慶日報訊(記者 周雨)近日,國家發改委公布了《西部大開發「十三五」規劃》,明確西部地區將打造百個特色小城鎮,重慶市武隆縣仙女山鎮、江津區四屏鎮、江北區寸灘街道、沙坪垻區虎溪街道、奉節縣白帝鎮、九龍坡區西彭鎮、涪陵區焦石鎮等7個鎮街入選。
近年來,重慶市按照突出重點、兼顧一般的原則,大力實施特色小城鎮建設戰略,湧現出一批在產業、建築、文化、旅遊等方面具有鮮明特色的小城鎮。為進一步加快推進重慶市特色小城鎮建設步伐,重慶日報走進以上7個鎮街,深度挖掘它們推進特色小城鎮建設的經驗與思路,以資借鑑。
在《西部大開發「十三五」規劃》中,重慶市江津區四屏鎮被定位為健康療養型特色小城鎮,與著名的巴馬甲篆鎮位列同一名單。
「這個結果,我們完全沒想到!」近日,四屏鎮負責人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四屏是2014底才新設立的鎮,總人口只有1.2萬人,城鎮常住人口只有1500人,無論是建鎮歷史,還是常住人口、經濟總量,在眾多申報鎮街中都是排名靠後的。
他認為,四屏鎮能進入《西部大開發「十三五」規劃》重點打造的100個特色小城鎮名單,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四屏鎮擁有富硒富氧這一獨一無二、與眾不同的資源,從而為四屏注入了獨特吸引力,也為下一步打造健康療養地奠定了堅實基礎。
立足「富硒富氧」進行差異化發展
江津設立四屏鎮的初衷是推進四面山旅遊度假區建設。2014年初,重慶市命名首批10個市級旅遊度假區,四面山旅遊度假區即是其中之一。因四屏鎮所處位置緊鄰四面山核心景區,地勢開闊平坦,森林植被水資源豐富。
可如何來打造四面山旅遊度假區呢?四屏鎮黨委、政府在對比分析後發現:在10個市級旅遊度假區中,山地型旅遊度假區就佔了6個,主要功能都是避暑。四屏鎮必須要在此基礎上發掘出獨一無二、與眾不同的資源。
另一方面,江津區委託中國科學院地球化學研究所開展硒資源普查,發現四屏鎮的土壤硒含量高,全鎮自然種植的水稻、獼猴桃和自然養殖的雞、鴨、魚,基本都達到富硒農產品標準。
2015年1月,四屏鎮委託中國林科院、市林科院專家,對四面山的生態環境進行了長達半年的調查研究,發現四屏鎮每立方釐米空氣的負氧離子含量最高值達2.9萬個,最低值不低於1500個,是全市空氣負氧離子含量最高的地區。
按照重慶市標準,空氣負氧離子濃度(個/立方釐米)達到1500就為一級,而醫學研究表明,當空氣負氧離子濃度達到1萬個/立方釐米以上時就能治病。
由此,四屏鎮把立足「富硒富氧」資源、打造健康療養聖地作為四面山旅遊度假區差異化、特色化發展的一個主要方向。
加快構建健康療養地的支撐系統
作為一個設立才兩年多時間的鎮,四屏鎮最大的短板就是交通落後、基礎設施差、功能配套差。
「短板也是優勢!」四屏鎮負責人說,該鎮從一開始啟動度假區建設,就按照國家級旅遊度假區的標準進行高品質、高起點、高標準的規劃。四面山高速公路現已完成大半進度,預計明年6月可通四屏。屆時,從主城到四屏的車程將由過去的3個小時縮短至1個小時。
在基礎配套設施建設上,四屏鎮引入重慶對外經貿(集團)有限公司採用「融資+EPC」模式進行集中建設。2015、2016年,共開工建設重點工程項目47個,完成投資12.5億元,在內部骨架道路建設上,也已初步形成「三橫四縱」的路網框架。
在基礎配套設施上,已全面完成老街保護性修繕、場鎮風貌外立面整治、場鎮道路改造、管網下地等項目建設。
在醫療養生項目上,現已儲備洽談20餘家企業,下一步將致力打造高端醫療養生旅遊項目,利用富硒資源和梯田資源打造特色硒泉酒店、高端稻田野奢酒店。
在體育養生上,四面山已獲評國家級體育產業示範單位,儲備洽談了8家體育運動類企業,現已建成旭東漂流、筆架山公園、玄武山公園、九月灣鄉土文化廣場等項目。
在特色觀光農業項目上,已儲備洽談15家特色觀光農業類企業。其中,由浙江森禾集團籤訂投資「花千谷」項目已開工建設。
旅遊地產項目上,也儲備洽談了60餘家房地產開發企業。
「度假區還將修建供暖設施!」該負責人說,今後,度假區內的城鎮商住房、酒店、超市、醫院、學校都將實施供暖,使四屏鎮在冬天也適宜康養度假。
已回流2000多人,就近城鎮化步伐加快
「重慶市民首選生態居所」、「中國『硒有』生態健康度假城」——兩年來,四屏鎮抓住富硒富氧核心資源優勢,迅速樹立起自己的特色品牌,吸引了大量遊客,成功入選2015年全國優選旅遊項目,被評為「重慶周邊十佳避暑目的地」。2016年,四屏鎮接待遊客量達到10餘萬人次。
蜂擁而至的遊客使當地的農家樂得到迅猛發展。兩年來,該鎮共辦起了20多家農家樂,全鎮能同時接待上萬名遊客。
與此同時,四屏加大富硒農產品種植養殖規模,加大市場營銷力度,這裡的富曬大米,現在賣20多元一斤還供不應求。
旅遊業和富硒農業的發展,吸引了大量農民工返鄉創業。過去,四屏鎮是個傳統農區,全鎮7000多名農村青壯勞動力,60%外出務工。而在過去兩年,該鎮共回流了2000多人,他們或從事旅遊產業,或從事富硒產業,不少人還在場鎮買房安家,就近城鎮化步伐顯著加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