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能夠造出戴森環嗎?別說戴森恆星環,還是行星環吧!

2020-12-05 星辰大海路上的種花家

人類能夠造出戴森環嗎?別說戴森恆星環,還是行星環吧!

無論是戴森球還是戴森環,他們的本質並沒有區別,而決定其關鍵的是,造那麼大個玩意兒出來幹嘛呢?如果為拓展文明的領地,改造行星更簡單!如果利用能源,能建造戴森環(球)的文明難道連核聚變都還沒有搞定嗎?所以無論是戴森環還是戴森球都是不明智的!

假如從拓展行星領地的角度考慮,那麼無疑建造環繞行星的空間站是最為有利的,或者在行星軌道上運行都比較現實!那麼我們以兩個方式來評估下這個可能,分別建造一個行星環和環繞行星的軌道的空間站,看看需要多少建築材料!

一、行星軌道上運行的環形空間站,比如《極樂空間》中的那個巨型空間站!目測可能有500KM直徑,厚度1KM,寬度超過20KM,以此為藍本,需要多少建材!

這樣一個圓環大約需要15692.272立方公裡的材料:

一立方米巖石大約3噸計,一立方千米=1000000000立方米

那麼以上大約需要:

47076816000000噸建材!

二、在行星靜止軌道上建一個同樣寬度與厚度環繞行星的環,直徑需要擴大到3.6萬千米(以地球為例)!

這樣一個巨型環的大約需要1130958.852立方公裡建材,

這個環需要:

3392876556000000噸建材!

即使不按軌道算,到現在為止人類也不過送了數千噸質量到太空,以上那些對現代人類來說無疑是天文數字,即使未來實現太空電梯,同樣是個天文數字!

從地面取材顯然不再合適,必須要從小行星軌道取用建材!

小行星帶總質量有3×10^18噸,大約需要取用1.2‰左右即可!

我們現在去一趟火星都要大半年,更遠的小行星帶那就更久了,甚至連10M直徑的小行星都搬不過來!!

所以就不要胡思亂想了,大過年的,瓜子磕磕聊聊天、吹吹牛就差不多了!別動真格!

相關焦點

  • 人類能夠造出戴森球嗎?1000年之後或許能行
    戴森幻想,當人類科技發展到一定的水平,對能源的需求也就更大,人類或許需要建造一個巨型的人造天體,將太陽包裹起來,以此來獲取恆星的大部分能量。戴森建議搜尋這樣的人造天體,以便尋找超級外星文明的蹤跡。一級文明能夠控制整顆行星的能量,三級文明則可以控制整個星系的能量,而目前人類連一級文明都達不到。可見,人類目前還沒有能力建造戴森球。
  • 人類有能力建造戴森球嗎?利用這種結構收集能源可行嗎?
    我們可以建造戴森球嗎?戴森球(戴森環)是已故的物理學家弗裡曼·戴森,在1960年的科學論文「尋找人造恆星紅外輻射源」中提出了巨構概念。能源的利用程度是一個文明發展的標誌,在過去的幾個世紀中,隨著我們的文明工業化,全球能源消耗猛增了二十倍以上,而且這個和文明的進程一樣在做加速度,人類總有一天也會耗盡地球的能源。那麼,人類有可能製造出戴森球嗎?從工程的角度來看,戴森球體聽起來非常瘋狂。
  • 這兩個恆星星環直徑超太陽系,達2400億公裡
    引言:隨著人類不斷地探索,我們逐漸發現宇宙與地球內的自然界一樣都是無奇不有。在太陽系中我們發現了擁有壯觀行星環的土星,在太陽系外同樣存在擁有更加壯闊星環的恆星。別以為土星環很大,這兩個恆星星環直徑超太陽系,範圍達2400億公裡。
  • 關鍵的難點就在於製造,你相信戴森球最終會實現嗎?
    對於我們人類而言,實現第二宇宙文明就意味著能夠完全利用太陽能源,而第二宇宙文明實現的標誌就是戴森球。戴森球簡單來講就是一個包裹太陽的空心光伏球,其原理和現在所使用的光伏太陽能板頗為相像,但區別在於,在地球上所使用的光伏太陽能板由於距離遙遠,其所能夠收集到的太陽能量微乎其微,如果非要用數據來表達,那就是無限接近於0%。但戴森球不同,戴森球理論上可以收集太陽99%的輻射能量。
  • 太陽系的最美行星環真的是土星環嗎?
    太陽系最美行星環究竟花落誰家?圖片來源: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噴氣推進實驗室/亞利桑那大學/德州農工大學,天體陰影(夜晚)一側的天王星環當我們一說到擁有星環的星球的時候就是指土星,對吧?先別忙著下定論,其實另外還有三個巨型氣態行星有它們自己的星環系統。
  • 這個工程規模實在是太宏大了,人類要達到二級文明才可能建成
    目前我們太陽系內的各行星只能接受太陽輻射能量的十分之一,其中的大部分能量都無法被接受,從而浪費掉了,我們知道,我們地球的資源非常有限,加上現在的過度開採,能源遲早會被開採完畢,遠不足以支撐人類未來的發展。所以戴森提出了戴森環這樣一種假設——用一個巨大的球形結構將太陽保圍起來,從而來汲取太陽的大部分輻射能量,這樣才可以讓一個文明到達一個新的高度,長久不衰。
  • 作為實現第二宇宙文明的標誌,人類距離戴森球還有多遠?
    戴森球最早是由愛因斯坦的助手戴森在1960年提出的,這是一種大膽的構想,而現在,這種大膽的構想更是被人類當成了第二宇宙文明實現的標誌。不過人類距離戴森球這種想像中的能源獲取方式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那麼戴森球在未來是否有變為現實的可能?人類還需要多長時間才能夠真正擁有戴森球呢?我們要從人類文明的發展歷程說起。
  • 作為實現第二宇宙文明的標誌,人類距離戴森球還有多遠?
    人類文明的發展從某種角度來說就是一場對於能源的開發和利用史,限制人類發展的根本因素就是能源,所以人類文明的發展離不了先進的能源收集方式。於是,科學家按照能源的利用能力,將宇宙文明劃分為三個等級。第一宇宙文明就是指能夠完全利用所在行星的全部能源,而第一宇宙文明實現的標誌就是可控核聚變。值得一提的是,我國目前在可控核聚變的研究領域處於世界領先水平。
  • 地球如果有行星環,人類生活將會有重大變化
    在宇宙中,我們能夠發現許多的行星有著漂亮的行星環,在太陽系中比如木星、土星和天王星就有著漂亮的行星環,如此的「高顏值」,讓它們也一直深受天文學家的喜愛。那麼,今天的話題來了,如果我們生活的地球也有了行星環,除了提高地球的「顏值」之外,我們的生活會有什麼影響?
  • 在未來100年內,人類建造一個戴森球或環形棲息地的可能性有多大
    如果你說的環形棲息地是指環形世界。那它的可能性完全為零,它就同戴森球一樣。但如果你說的是下面其中的一個:好吧,這個概率很小,但大於零。這是一個象形環,一個直徑約為2000km的旋轉棲息地。在偽重力的作用下,以每1小時47分鐘來旋轉一次,用高達200km到250km的牆來保持大氣層。最終產生的表面積約為美國德克薩斯州的4.5倍,略小於印度。
  • 外星人存在嗎?人類為什麼看不到外星文明?
    只有那些類似於地球一樣遠近適中的行星才能產生像人類這樣高度發達的文明。科學家們估計擁有這種行星的恆星數量大約佔總體的20%-50%。為了上上述估計更加準確,美國國家射電天文臺(綠岸天文臺,即小說《三體》中紅岸天文臺的原型)的天文學家弗蘭克德雷克提出了一個更加詳細的公式,用以估算人類能夠接觸到的銀河系內的高智慧文明數量
  • 科學家發現一顆奇特行星,擁有比太陽還大的行星環,或有外星生物
    ,當然,這主要還是一種猜測。因為我們人類現在的科學技術,根本無法真正的探索宇宙,即使在宇宙當中小得不能再小的太陽系,我們也沒有徹底弄明白,對於一些星球的探索,已無法做到比較精確的探索,就行星來說,目前我們比較了解的也只有火星而已,這主要還是因為火星的環境相對其他行星來說比較好
  • 計算戴森球殼的厚度:紀念弗裡曼·戴森(二)
    本文為紀念弗裡曼·戴森而作:2020年2月28日,弗裡曼·戴森在新澤西州普林斯頓附近的一家醫院去世,享年96歲。弗裡曼·戴森是一名頗有遠見的物理學家、數學家,曾為量子電動力學的建立做出了決定性的貢獻,並獲得過 1964 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提名。
  • 探索神秘的行星環之行星環從何而來?
    希爾球,以美國天文學家威廉·希爾(William Hill,1838年-1914年)命名,粗略來說,是環繞在某天體周圍、能夠被它所控制的(近似球形)空間區域,如圖1a所示。以太陽係為例,太陽因其最大的質量有一個大大的希爾球,所有繞日旋轉的行星軌道都應該在太陽的希爾球以內。每一個行星也有它自己的引力場範圍,是它的引力與太陽的引力抗衡所爭奪而得的「地盤」。
  • 神秘的行星環|星星背後的物理(十七)
    ►卡西尼-惠更斯號於2006年9月15日拍得的土星環全貌(這張圖中的亮度被強化了
  • 量子電動力學的奠基人之一弗裡曼·戴森去世
    他是現代粒子物理學的建築師、自由放任的數學家、太空旅行的擁護者、天體生物學和裁軍的擁護者、未來主義者、永恆的研究生、對許多東西甚至自己成見的反對者、思想深邃的作家、人類百態的明智觀察者。」 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院長羅伯特·迪克格拉夫(Robbert Dijkgraaf)在一份聲明中說:「他的秘密是接受生命中的一切,直至盡頭。」
  • 如果地球也像土星那樣擁有行星環,人類會受到影響嗎?
    作為太陽系中行星環最明顯的行星,它的獨特可能是其他七大行星都無法比擬的。土星環到底是什麼17世紀中期,荷蘭科學家惠更斯第一個描述環是環繞土星的盤狀的人。其實,早在1610年,天文學家伽利略就曾利用望遠鏡發現土星並不是一個發光體,更像是三聯星(兩顆小星和一顆大星在一條直線)。
  • 曲速飛行能夠實現嗎 原理又是什麼 人類還需要多久才能掌握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看過《星際迷航》這個系列電影,相信不少科幻迷和宇宙迷,都應該看過吧,畢竟電影中所描繪的未來世界,簡直就和我們想像中一模一樣,在電影中有一種名叫曲速飛行的技術,正是因為有了這種技術,人類才能夠在宇宙中翱翔,並且不用擔心距離帶來的問題,這是不是很棒呢,實際上現在限制人類的,正是飛行器的速度問題
  • 是棉花糖行星,還是系外類木行星,一起探索吧
    他們在天文學期刊上發表了一篇名為「關於超級泡芙行星是否可以解釋為有環系外行星的探索」的論文。皮羅在新聞稿中談到:「我們應當思考存在這種可能性:如果這些行星並不像棉花糖般那麼空洞、飄逸呢,或者說它們之所以看起來那麼大,僅僅是因為它們被行星環包圍著呢?行星探索者們已經發現了超過4000顆系外行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