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為紀念弗裡曼·戴森而作:2020年2月28日,弗裡曼·戴森在新澤西州普林斯頓附近的一家醫院去世,享年96歲。弗裡曼·戴森是一名頗有遠見的物理學家、數學家,曾為量子電動力學的建立做出了決定性的貢獻,並獲得過 1964 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提名。他最為大眾所知的構想,是被稱為「戴森球」的巨型人造天文結構。
作者在《費米悖論的一種解釋·紀念弗裡曼·戴森(一)》一文中已經預告,本文將討論一個有關戴森球的問題:如果以太陽中心為球心,利用所有地球的材料,在一個天文單位之處,也就是地球現在的位置上做一個戴森球的球殼,把太陽包裹在其中,使太陽能能源利用率達到100%,這個球殼的厚度將是多少?
也就是說把地球拆了再重組。我們春節在包餃子的時候有這個經驗,一個小小的麵團,用壓面軸壓一壓,變成一張麵餅,把餃子餡兒放在裡面,包起來就成了一個餃子。有的地方包成球形的,叫糰子。
我們把地球拆了重組這件事情擴展一下思考,從水星開始嘗試拆解,最起碼嘗試一遍所有的巖石星球,看一看是哪一個行星拆了最靠譜。
要計算戴森球殼的厚度並不難,可以粗略地計算,也可以精確的計算。
· 球體表面積公式:球體表面積是指球面所圍成的幾何體的面積,球體表面積的計算公式為S=4πr²=πD²。
· 球的體積公式:V=4/3πR^3。球是圓旋轉形成的,圓的面積是S=πR^2,則球是它的積分,可求得相應的球的體積公式是V=4/3πR^3 。
· 如果我們將一個行星所有的材料用於製造戴森球,行星體積為VPlanet,戴森球殼中心球面半徑為RDyson,則粗略的戴森球厚度計算公式為:TDyson≈ Vplanet/ SDyson= Vplanet / (4π RDyson ^2)
· 精確計算則從一個等式出發, Voutside - Vinside= VPlanet,得到一個一元三次方程,求解即可得到精確的Tdyson。
·
本文中採用粗略計算方法,也就是TDyson≈ Vplanet/ SDyson= Vplanet / (4π RDyson ^2)
接下來我們就一個行星一個行星的去計算,拆解每一顆行星,製作戴森球殼的半徑為該行星到太陽的平均距離。我們首先來看看水星。
水星的體積為6.083×1010 km3,平均日水距離為57,909,100公裡,套入公式:
· TDyson≈ Vplanet/ SDyson= Vplanet / (4π RDyson ^2)
就得到水星戴森球殼的厚度:0.001443492米,也就是不到1.5毫米。由於水星非常靠近太陽,且沒有大氣層所以光能夠直射到水星表面,溫度高達427℃。距離太近了。
我們再來看看金星。
金星的體積為9.28×1011km3,平均日金距離為108,208,000公裡,套入公式:
· TDyson≈ Vplanet/ SDyson= Vplanet / (4π RDyson ^2)
就得到金星戴森球殼的厚度:0.00630695米,也就是6毫米多一點。最起碼比水星靠譜一些。
我們再來看地球。
地球的體積為1.08321×1012km3,平均日地距離為149,598,023公裡,也就是一個天文單位。套入公式:
· TDyson≈ Vplanet/ SDyson= Vplanet / (4π RDyson ^2)
就得到地球戴森球殼的厚度:0.003851688米,也就是不到4毫。好在地球在太陽系的宜居帶上,如果將來要造戴森球,也就應該選擇這個位置。如果那個時候人類還是碳基生命。
我們再來看火星。
火星的體積為1.631 8×10^11 km3,平均日火距離為2.279 366 4×10^8公裡,套入公式:
· TDyson≈ Vplanet/ SDyson= Vplanet / (4π RDyson ^2)
就得到火星戴森球殼的厚度:0.000249936米,不到四分之一毫米。太薄了,也就是一張塑料薄膜的厚度。估計得搞成錫箔紙那樣的,才能不透光,被太陽風稍微一吹,吹破了都沒東西補。
看來這幾個方案都不怎麼靠譜,可能性比較高的方案,還是把地球拆成若干個太空城市,在太空城市之間的那些漏洞空間,把火星拉過去壓成薄膜,整體覆蓋才行,畢竟來說把太陽完全覆蓋住了,火星表面沒有太陽光,就變成了冰凍星球,也沒有什麼用處了。
本文只是淺顯的做了一點設想,看看在我們太陽系,人類文明發展到卡爾達舍夫文明等級II型文明,能夠製造戴森球球殼的時候,做一個工程化的設想。
(本文作者為《升華洞察》頭條號主編馮升華)
洞察歷史,洞察體驗經濟,洞察工業復興,洞察思維,洞察科學,洞察宇宙,歡迎訂閱《升華洞察》頭條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