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算戴森球殼的厚度:紀念弗裡曼·戴森(二)

2020-09-05 升華洞察

本文為紀念弗裡曼·戴森而作:2020年2月28日,弗裡曼·戴森在新澤西州普林斯頓附近的一家醫院去世,享年96歲。弗裡曼·戴森是一名頗有遠見的物理學家、數學家,曾為量子電動力學的建立做出了決定性的貢獻,並獲得過 1964 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提名。他最為大眾所知的構想,是被稱為「戴森球」的巨型人造天文結構。

作者在《費米悖論的一種解釋·紀念弗裡曼·戴森(一)》一文中已經預告,本文將討論一個有關戴森球的問題:如果以太陽中心為球心,利用所有地球的材料,在一個天文單位之處,也就是地球現在的位置上做一個戴森球的球殼,把太陽包裹在其中,使太陽能能源利用率達到100%,這個球殼的厚度將是多少?

也就是說把地球拆了再重組。我們春節在包餃子的時候有這個經驗,一個小小的麵團,用壓面軸壓一壓,變成一張麵餅,把餃子餡兒放在裡面,包起來就成了一個餃子。有的地方包成球形的,叫糰子。

我們把地球拆了重組這件事情擴展一下思考,從水星開始嘗試拆解,最起碼嘗試一遍所有的巖石星球,看一看是哪一個行星拆了最靠譜。

要計算戴森球殼的厚度並不難,可以粗略地計算,也可以精確的計算。

· 球體表面積公式:球體表面積是指球面所圍成的幾何體的面積,球體表面積的計算公式為S=4πr²=πD²。

· 球的體積公式:V=4/3πR^3。是圓旋轉形成的,圓的面積是S=πR^2,則是它的積分,可求得相應的球的體積公式是V=4/3πR^3 。

· 如果我們將一個行星所有的材料用於製造戴森球,行星體積為VPlanet,戴森球殼中心球面半徑為RDyson,則粗略的戴森球厚度計算公式為:TDyson≈ Vplanet/ SDyson= Vplanet / (4π RDyson ^2)

· 精確計算則從一個等式出發, Voutside - Vinside= VPlanet,得到一個一元三次方程,求解即可得到精確的Tdyson。

·

本文中採用粗略計算方法,也就是TDyson≈ Vplanet/ SDyson= Vplanet / (4π RDyson ^2)

接下來我們就一個行星一個行星的去計算,拆解每一顆行星,製作戴森球殼的半徑為該行星到太陽的平均距離。我們首先來看看水星。

水星的體積為6.083×1010 km3,平均日水距離為57,909,100公裡,套入公式:

· TDyson≈ Vplanet/ SDyson= Vplanet / (4π RDyson ^2)

就得到水星戴森球殼的厚度:0.001443492米,也就是不到1.5毫米。由於水星非常靠近太陽,且沒有大氣層所以光能夠直射到水星表面,溫度高達427℃。距離太近了。

我們再來看看金星。

金星的體積為9.28×1011km3,平均日金距離為108,208,000公裡,套入公式:

· TDyson≈ Vplanet/ SDyson= Vplanet / (4π RDyson ^2)

就得到金星戴森球殼的厚度:0.00630695米,也就是6毫米多一點。最起碼比水星靠譜一些。

我們再來看地球。

地球的體積為1.08321×1012km3,平均日地距離為149,598,023公裡,也就是一個天文單位。套入公式:

· TDyson≈ Vplanet/ SDyson= Vplanet / (4π RDyson ^2)

就得到地球戴森球殼的厚度:0.003851688米,也就是不到4毫。好在地球在太陽系的宜居帶上,如果將來要造戴森球,也就應該選擇這個位置。如果那個時候人類還是碳基生命

我們再來看火星。

火星的體積為1.631 8×10^11 km3,平均日火距離為2.279 366 4×10^8公裡,套入公式:

· TDyson≈ Vplanet/ SDyson= Vplanet / (4π RDyson ^2)

就得到火星戴森球殼的厚度:0.000249936米,不到四分之一毫米。太薄了,也就是一張塑料薄膜的厚度。估計得搞成錫箔紙那樣的,才能不透光,被太陽風稍微一吹,吹破了都沒東西補。

看來這幾個方案都不怎麼靠譜,可能性比較高的方案,還是把地球拆成若干個太空城市,在太空城市之間的那些漏洞空間,把火星拉過去壓成薄膜,整體覆蓋才行,畢竟來說把太陽完全覆蓋住了,火星表面沒有太陽光,就變成了冰凍星球,也沒有什麼用處了。

本文只是淺顯的做了一點設想,看看在我們太陽系,人類文明發展到卡爾達舍夫文明等級II型文明,能夠製造戴森球球殼的時候,做一個工程化的設想。

(本文作者為《升華洞察》頭條號主編馮升華)

洞察歷史,洞察體驗經濟,洞察工業復興,洞察思維,洞察科學,洞察宇宙,歡迎訂閱《升華洞察》頭條號!

相關焦點

  • 費米悖論的一種解釋·紀念弗裡曼·戴森(一)
    本文為紀念弗裡曼·戴森而作:2月28日,弗裡曼·戴森在新澤西州普林斯頓附近的一家醫院去世,享年96歲。弗裡曼·戴森是一名頗有遠見的物理學家、數學家,曾為量子電動力學的建立做出了決定性的貢獻,並獲得過 1964 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提名。
  • 物理學家戴森去世:曾提出「戴森球」構想,享年96歲
    【文/觀察者網 趙挪亞】美籍英裔數學物理學家、數學家,曾提出「戴森球」構想的弗裡曼·戴森,於當地時間2月28日,不幸於新澤西去世,享年96歲。 據《紐約時報》報導,戴森的女兒米婭,當天確認了他的死訊。他的兒子喬治表示,父親上月25日,於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內餐廳摔倒,隨後被送往醫院救治,但最終醫治無效,享年96歲。
  • 量子電動力學奠基人之一弗裡曼·戴森去世
    ——弗裡曼·戴森(Freeman Dyson)來源  公眾號「返樸」作者  姜小滿 深思生命起源,星際旅行和許多其他話題的著名物理學家弗裡曼·戴森(Freeman Dyson)於2020年2月28日因突發疾病去世,享年96歲。
  • 經濟學人逝者 || 物理學家弗裡曼·戴森
    二戰期間,戴森運用數學理論為英國轟炸司令部設計出安全且轟炸效果最佳的飛行編隊陣形。戰後,戴森到美國普林斯頓大學進修研究所(IAS)工作,得以與兒時就崇拜的相對論創始人阿爾伯特·愛因斯坦以及原子彈之父羅伯特·奧本海默相識。
  • 量子電動力學的奠基人之一弗裡曼·戴森去世
    ——弗裡曼·戴森(Freeman Dyson)姜小滿 /文深思生命起源,星際旅行和許多其他話題的著名物理學家弗裡曼·戴森(Freeman Dyson)於2020年2月28日因突發疾病去世,享年96歲。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院長羅伯特·迪克格拉夫(Robbert Dijkgraaf)在一份聲明中說:「他的秘密是接受生命中的一切,直至盡頭。」戴森於1923年出生於英國克羅索恩。他在劍橋的三一學院學習物理和數學,並與保羅·狄拉克(Paul Dirac)和亞瑟·愛丁頓(Arthur Eddington)等物理學家一起工作。
  • 又一位科學家離世,曾提出「戴森球」理論,是尋找高級文明的關鍵
    但不幸的是,這麼一位有文採的物理學家在前幾日已經離我們而去,根據外媒報導,2020年2月28日,弗裡曼·戴森在普林斯頓附近一家醫院去世,享年96歲。 說起弗裡曼·戴森,或許很多人不熟悉,但說起「戴森球」,可能不少人會認識,戴森球理論就是弗裡曼·戴森提出的,而且也是以弗裡曼·戴森的名字命名的。
  • 如何建造能把太陽包裹住的戴森球?科學家:先把水星拆掉
    薩根(Carl Sagan)在此基礎上提出了文明指數(K)的計算公式(如下圖所示)。早在1959年,天文學家弗裡曼.戴森(Freeman Dyson)就在《人工恆星紅外輻射源的搜尋》一文中指出,當一個文明發展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就會在主恆星附近建造用以收集能量的巨型結構——戴森球。
  • 如何建造能把太陽包裹住的戴森球?科學家:先把水星拆掉
    回顧人類文明的發展史,我們會發現在文明進步的同時,人類的能量消耗量也在指數級地攀升,正是因為如此,在1964年的時候,天文學家尼古拉.卡爾達肖夫(Nicholas Kardashev)提出了文明等級的概念,他根據文明對能量的使用量將宇宙中的各種文明分為了三個等級,9年以後,天體物理學家卡爾.薩根(Carl Sagan)在此基礎上提出了文明指數
  • 關鍵的難點就在於製造,你相信戴森球最終會實現嗎?
    戴森球簡單來講就是一個包裹太陽的空心光伏球,其原理和現在所使用的光伏太陽能板頗為相像,但區別在於,在地球上所使用的光伏太陽能板由於距離遙遠,其所能夠收集到的太陽能量微乎其微,如果非要用數據來表達,那就是無限接近於0%。但戴森球不同,戴森球理論上可以收集太陽99%的輻射能量。
  • 透出神秘的戴森球
    圖解:戴森球(英語:Dyson Sphere)是弗裡曼·戴森假想出的包圍母恆星的巨大球形結構,它可以捕獲大部分或者全部的恆星能量輸出。戴森認為戴森球是長期生存技術文明對於能量需求增長的必然需求,並認為尋找其存在的證據可以引導發現的先進和智慧的外星生命。
  • 人類能夠造出戴森球嗎?1000年之後或許能行
    1960年弗裡曼·戴森提出了戴森球理論。直徑2億千米有點太浪費資源,把這個戴森球的軌道建在水星軌道,就可以節省很多材料。水星距離太陽5790萬千米。假設這個戴森球厚1米,半徑6000萬千米,那麼這個球形殼體的體積為4.5X10∧22立方米。這些材料的密度以鋼鐵的密度(7.85噸每立方米)來算,所需要的質量為3.53X10∧26千克。
  • 人類有能力建造戴森球嗎?利用這種結構收集能源可行嗎?
    我們可以建造戴森球嗎?戴森球(戴森環)是已故的物理學家弗裡曼·戴森,在1960年的科學論文「尋找人造恆星紅外輻射源」中提出了巨構概念。戴森推測,由於文明的發展會導致其母星的物質和能源供應的減少,因此技術先進的文明將盡一切可能利用其恆星的能量。戴森也將這個作為尋找外星文明的依據,理論上一顆恆星在其盛年突然越來越暗,那麼這個恆星系極有可能有先進文明存在。
  • 戴森球到底是個啥玩意,人類最終真有這個能力把它給弄出來嗎?
    一級文明為行星級文明,就是文明體能夠完全控制和利用自己存在的本行星能源和資源,作為人類就是能夠控制和利用地球能量,這個能量利用總量需達到1.74x10^17J/s(焦耳/秒),這個能量其實就是地球現在接收到太陽的能量。
  • 在未來100年內,人類建造一個戴森球或環形棲息地的可能性有多大
    圖為戴森球的一種變體。這種大規模人造物會大幅度改變恆星的光譜。地板和牆的厚度取決於你想如何去布置內部-你是想用巖石、土壤和水,以及在表面建造基礎設施去裝飾它。又或者(更明智)放一塊有100米的巖石,然後再放上幾層,包括地鐵以及運輸、供水系統、電纜的服務隧道等等。周圍填充更多的巖石,並且在其頂部覆蓋上零散的巖石、泥土和生活居住區的土壤。
  • 戴森球有必要存在嗎?高級文明用不上,低級文明用不了
    戴森球是由物理學家弗裡曼-戴森在1960年提出的一種的理論,而在人們設想的藍圖當中,戴森球是一個直徑超過科學家戴森認為,戴森球是一個文明發展到一定階段之後必然的產物,隨著智慧生命體的發展,人們對於能源的需求也越來越大,而戴森球這種設計恰好可以滿足人們對於資源的需求。
  • 戴森球有必要存在嗎?高級文明用不上,低級文明用不了
    科學家認為,星體會變暗除了被遮擋還有瀕臨死亡外,還有一種結局,那就是它的外圍被包裹上了一層人造天體,科學家稱之為「戴森球」。戴森球是由物理學家弗裡曼-戴森在1960年提出的一種的理論,而在人們設想的藍圖當中,戴森球是一個直徑超過2千米,且包圍在恆星外圍,用來吸收恆星的能量的人造天體。
  • 戴森球?宇宙二級文明?塔比星為什麼會如此神秘?
    當然,塔比星也是一個非常神秘的地方,據說那裡存在宇宙二級文明,而且還建造了戴森球!2015年,一顆編號為KIC 8462852的昏暗恆星引起了科學家的目光,因為他們發現,這顆恆星偶爾會被一個神秘的巨型結構遮擋,這種不同尋常的現象意味著這顆恆星周圍很可能存在戴森球!
  • 為什麼發現了戴森球,就等於終結了黑暗森林理論?
    戴森球2011年,天鵝座一顆名為KIC 8462852的恆星在天文學界和科幻領域引起巨大的震動因為那裡沒有行星做周期性的軌道運行,只有一堆不規則、找不到特定模式遮光的形狀,所以很多科學家懷疑這是人類發現的第一顆戴森球。
  • 戴森球、太空旅行、外星人……那個有趣的著名物理學家去世了
    他也是一個未來主義者,一個永恆的研究生,他將永遠是觀察人類的智者,」戴森工作的世界著名大學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在一份聲明中回憶說:「他從未獲得過博士學位,」普林斯頓高級研究所大學校長羅伯特迪傑格拉夫說戴森認為他是一個永恆的研究生,所以他有權對一切事物都感興趣。」早年,弗裡曼·戴森與劍橋大學著名數學家戈弗雷·哈羅德·哈代一起學習數學。
  • 戴森球是什麼?是宇宙中的星球嗎?
    「戴森球」,是弗裡曼·戴森在1960年就提出的一種理論。所謂「戴森球」其實就是直徑2億km不等,用來包裹恆星開採恆星能的人造天體。這是一個利用恆星做動力源的天然的核融合反應堆。戴森球科學家在一臨近恆星系統中發現了奇怪的亮度波動現象,這可能是我們發現的外星人星際能源工程的證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