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不是經常被問到?你做這件事有什麼目的,需要達成什麼目標,有什麼行動計劃。可是有時候真的沒有計劃,只是想改變與嘗試,畢竟未來還未來。今天我們就聊聊目的論與機械論。
一顆蘋果樹它為什麼要結果實,它為什麼把種子包含在果肉裡面?我們知道果肉不提供種子的營養成分,那他為什麼還要長出美味好吃的蘋果肉呢?
讓我們來分析一下,蘋果樹長出果實因為要繁殖。如果它直接把種子長出來,因為樹不能移動,最後就會落在自己腳下這片土地上,這裡已經沒有地方讓更多的蘋果樹生存。所以它必須要給別人好處,把種子帶到別的地方去生長。
比如有隻猴子吃了蘋果,最後種子會和猴子的糞便一起排出體外。蘋果樹的目的就達到了,還意外收穫了培育種子的肥料。這就是:目的論。
可以簡單理解,蘋果樹長果肉是有原因的。這是一種解釋世界運行的方式。哲學家亞里斯多德時代所奉行的就是:目的論。
還有另外一種解釋:蘋果樹在長期進化過程當中,提供有果肉營養成分的蘋果樹存活了下來。單獨只提供種子的蘋果樹沒有活下來。可以說這是自然進化的過程。蘋果樹這麼做是沒有目的。這就是:機械論,這也是一種解釋世界運行的方式。
這兩種方法都可以解釋蘋果樹為什麼結果實,中國有句古話叫做無心插柳柳成蔭。可能說的就是:機械論,還有一句古話叫做有志者事竟成。這可能就是說:目的論。具體到個人,我們相信什麼,就會有不同的行動方式。你怎麼看待世界,就會有不同的世界觀。
假如你相信目的呢,那就可以用目標來一步步倒推,你現在可以做什麼?從而慢慢達到你的目標。舉個小例子:你想成為一名畫家。就要去了解現在成名的畫家,他們是怎麼一步一步走過來的。你試著這個路倒推,看你可不可行。再結合你當下的情況制定出合理可行方案。
如果你是機械論者,那第1步可能就是要先去找個好老師學畫畫。就是我們常說的,先走出第一步。可能你的目標不是當個畫家,只是由著興趣發展看看。在這當中你可能會有不一樣的收穫感悟。
比如會交到一個會畫畫的女朋友,這有點像我看過的一本書,《生物學的思維》。種下一個種子,給它足夠的土壤和水分,讓它自由的生長。因為前面的路我們誰也不知道。你可以試著多種幾顆種子。收穫多少真不一定。
總結一下,我覺得目的論、機械論都很好。相對來說機械論更先進一些。更適合現在這個複雜的社會環境。因為我們可以控制的因素會越來越少,伴隨科學的發展,我們就會知道的更多,事情會更複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