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力學中,如果已知一個運動物體的當前狀況與它所受的作用力,人們便可以預測它的未來路徑,發現它過去的歷史。例如,我們可以預言一切行星的未來路徑。活躍在這裡的力是牛頓的引力,它只與距離有關。經典力學的偉大成果表明,可以堅定地把機械論的觀點應用於物理學所有的分支,可以用代表吸引與排斥的力的作用解釋一切現象,這兩種力僅僅取決於距離,並且作用於不可改變的粒子。
我們清楚地看到:這種物質的動力學理論觀點如何隨著力學問題應運而生,如何進而將熱現象囊括其中,最後又如何為物質結構展現了一個成功的圖像。
布朗粒子運動的路徑具有無序與混亂的特點,它反映了組成物質的更小粒子的類似特點,即它們的路徑具有無序性。
每一個容器中分子數量必定相等。
力與物質是在理解自然的一切努力背後的基調。人們無法只想像一個而置另一個於不顧,因為物質以力的源泉的方式表現自己的存在,而力則通過物質表現自己的作用。
在科學的整個歷史上,從希臘哲學到現代物理學,人們一直在試圖降低自然現象表面的複雜性,從而得到簡單的想法和關係。這是一切自然哲學的內在原理。這一點甚至表達在原子論者的著作中。2300年前,德謨克利特便寫道:
根據慣例,甜就是甜,苦就是苦,冷就是冷,顏色就是顏色。但實際存在的是原子核虛無。也就是說,感覺的對象應該是真實的,人們習慣性地把它們看成這個樣子,但其實它們並非如此。只有原子與虛無是真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