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俄羅斯可以佔領整個西伯利亞,為何中國卻沒有佔領!
莫斯科向東,氣候是漸變;從漢族季風農業地區向北,氣候是突變。所以草原民族得勢的時候,亞洲內陸有自東向西的擴張趨勢;農業帝國掌握火藥的時候,亞洲內陸有自西向東的擴張趨勢;但只要沒出現工業革命,沒有鐵路,中國農業社會就不會有向北的擴張趨勢。所以,在農業社會晚期的火藥時代是俄羅斯向東拓土,而不是清朝炮隊駐紮西伯利亞。其實,亞洲還有一個地區的歸屬可以用類似的理論說明——西藏。
從距離角度說,青藏高原距離印度人口密集區很近,距離中原要遠的多,就算考慮到四川盆地的存在,成都到拉薩直線距離1200多公裡,加爾各答到拉薩不到800公裡。西藏西部大多數地區更是靠近新德裡。
..........................................................................................................................................................................................................
然而,中原帝國屢屢控制西藏,印度無論是哪個政權上臺,軍事實力多麼強大,也從未對青藏牧區實施過行政管理。現在的局面更是中國基本上全佔西藏,印度只能控制一些向南開口的山谷。為什麼幾千年來會有這樣的局面呢?為什麼文化上西藏受印度影響很大,卻一直屬漢藏語系呢?
核心問題就是青藏高原向北向東有一個地理和氣候上的漸變,向南卻在一兩百公裡的距離內出現突變。所以,東方帝國強大了,會從密集農業區進入稀疏農業區,再到農牧業地區(日月山為中點),最後進入高寒牧區,一路上步步有收穫,始終有前進的動力,還可以用近百年時間慢慢建立新的管理方式和軍事體制。而南方的帝國無論怎麼強大,也無法從密集農業區出發,對100公裡外的雪山牧場產生徵服欲望。
青藏地形圖,可見東北方有漸變過渡
年均溫地圖,青海是一個過渡跳板
東亞-南亞冬季平均溫度圖,可見中原到西藏是多層漸變,印度到西藏是迅速突變
還有,中原帝國往往會控制一部分牧業地區,捲入遊牧民內部的爭鬥,有的王朝甚至根本上就是遊牧民建立的。藉助青海這個跳板,蒙古草原上的牧民可以很容易地過渡到西藏牧場。換句話說,中原王朝到西藏,最便捷的通道不是從成都西進,而是藉助草原這個「漸變」區過渡到青藏牧場。印度距離北方草原太遠,帝國統治者不會既統治農業地區,又是北方牧民的首領,所以缺乏控制西藏的跳板和動力。
清朝因為準噶爾蒙古問題,最終下決心控制西藏
這樣,回頭再看西伯利亞問題,回顧我的前一個答案,不難理解為什麼在農業時代末期是俄羅斯控制西伯利亞,而不是清朝越過貝加爾湖——在火器時代的第一場對抗中,明明是後者勝利。至於工業時代後邊界進一步固化,那是另一個問題了:
中國農業區是夏季太平洋季風水汽的產物。從中國向亞洲內陸前進,在季風極限處存在一個溼潤度的突變。再往裡就會碰到源於亞洲內陸的氣團,氣候忽然變的寒冷乾燥,無法支撐精耕細作灌溉農業。即中國農民在向亞洲內陸前進的過程中,無法通過「微調」生活方式來適應西北方氣候。只有蘇武那種意志堅定的中國人才能適應亞洲內陸生活。(但一旦有機會,他還是要回來,而且要把自己的孩子接出來)
夏季,季風覆蓋中國,但無法到達亞洲內陸
冬季,西北風呼嘯。大西洋水汽可以從西面進來,中國農民卻很難有動力趁農閒向北搬家
而歐洲農業區靠北大西洋暖流,從大西洋獲得水汽。水汽進入方向和西風帶總體上一致。所以不存在大陸氣團把大洋水汽「推回去」的情況。從歐洲出發一路向東進入亞洲內陸,大西洋和地中海水汽逐步減少,但一直到阿爾泰山和蒙古西部才消耗乾淨。這意味著降水量和氣候的變化不存在突變,而是一個逐漸收縮的過程。
亞洲內陸總體色調是黃色,中國的藍綠色有明確邊界線,歐洲的綠色斷斷續續延伸到西伯利亞
來源:歷史風雲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