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使科技能量快速裂變的「反應堆」

2020-12-06 光明網

南京大學――鼓樓高校國家大學科技園創辦於2000年6月,由南京大學和鼓樓區人民政府共同發起,並聯合河海大學、中國藥科大學等8所地處鼓樓區的高校共同組建,是集科研、開發、孵化、技術貿易和科研成果產業化於一體的、開放型的國家級高新技術園區。6年來,科技園發展迅速――

 

只有25平方公裡的南京市鼓樓區,區域內科技力量高度集聚:南京大學等20所高校扎堆,58家科研院所密布;兩院院士41名;科技人員10多萬人,65萬人口中,大專以上學歷佔1/3……

然而,很長時間,它們被有形無形的層層「圍牆」阻隔,老死不相往來,鼓樓區的科技優勢並沒有成為經濟優勢。

可是,最近數年,鼓樓區持續高速發展,區財政收入從1996年的8000萬元,躍升到去年的25個億,連續穩坐全省城區第一把交椅。

秘訣是什麼?鼓樓區委書記鮑永安說,區內各股力量正日益匯成強大的創新洪流,能量估不透!這其中,南京大學――鼓樓高校國家大學科技園就是促使科技能量快速裂變為現實生產力的「反應堆」。

科技園:無法廓清,無所不在

筆者在鼓樓區尋找南大――鼓樓科技園,可除了在廣州路上的易發大廈看到了管委會的牌子和在二樓的辦公室,卻無法廓清這個科技園的物理位置,只覺眼前熱氣騰騰:

模範馬路:由破產的洗衣機廠改造而成的「世界之窗軟體園」,包括500強美國「艾默生」、中國軟體16強「聯創」在內的50多家軟體企業駐紮在內。沿街6大企業和大學的軟體園都已初具規模:MG羅孚汽車自主研發項目已經進駐16層的南汽商務大樓;南京工業大學8萬平方米的科技園主樓已經封頂;長江科技園二期工程3.7萬平方米研發大樓即將投入使用……

佔地1500畝的「江東軟體城」:信息產業部已經做出總體規劃設計,將按照國際商務園的理念進行開發,重點吸引IT類產業和高新技術企業總部和研發中心、銷售中心入駐。日前,鼓樓區和河海大學、三峽總公司已正式籤約,成立全國唯一的「水資源高效利用與工程安全國家工程研究中心」;艾志工業集團等一批高科技項目已準備入駐江東軟體城……

鼓樓區區長徐蘇寧說,科技園在鼓樓區已經無所不在。以機制為紐帶,政府和越來越多的科研院所、大專院校以及企業,資源共享,成為利益共同體;幾乎所有商務樓宇,都有科技園的企業。我們的目標,就是要把整個鼓樓區都打造成科技園區、創新園區。

談起組建科技園的動因,任鼓樓區發改局局長、科技園管委會辦公室主任多年的徐麗說,如何整合區內科技資源,一直是歷屆區委區政府竭力思考的問題。做簡單的產權交易、技術交易市場嗎?想來想去,認為不成。因為科技創新需要持續,每一種產品都有一定的生命周期。一個創新的東西賣給你,教授、科研人員不跟進,它的工藝創新、後期的深度開發等,也就無法跟進,那麼這個產品就不會有多長的生命力,企業覺得風險大,就不願意買,科研與生產的關係就仍然是水和油的關係。

政府是整合資源的關鍵力量。政府的作用在哪裡?鼓樓區委區政府認為,政府整合社會資源的能力和院校整合社會資源的能力是不同的。政府本身資源豐富,擁有很多土地處置權和很多空間整合權,擁有很多政策制定權和利益調控權。政府還可把很多外來的要素資源引進來,比如民間資本、國際資本、國際化平臺等等。

於是,鼓樓區政府和南京大學等區域內九所高校共同發起成立科技園。人家的大學科技園是「一校一府」或「兩校合作」,鼓樓大學科技園是「九校一府」,在全國大學科技園中「板凳」最長,並在全國創造了自己獨特的運作模式:政府規劃、引導、服務,院校科技支撐,企業市場化運作。

政府規劃,是整合資源最有力的手

整合資源,首先靠規劃。南大――鼓樓科技園依據政府規劃,走出了一條特色發展之路。按照發改局有關領導的話說,這叫根據自己的資源特點做產業模型,做產業鏈。

科技園目前已形成了以電子信息產業為主體的產業發展方向。園區530多家高科技企業中,電子信息類企業近400家。去年軟體銷售額47億元,同比增長70%,佔全市總量的四分之一強,成為鼓樓區新的強勁的經濟增長點。通訊軟體、電力軟體等行業軟體已形成集聚優勢,領先全國,先後產生兩位全國軟體行業十大領軍人物。目前已吸引了朗訊、艾默生、阿爾卡特、印度蒙納什等國際知名軟體企業入駐。

成績面前,鼓樓區頭腦清醒。在南京五大基地乃至全省、全國都在大力發展軟體的競爭態勢面前,鼓樓區政府引導南大――鼓樓科技園細分資源,尋求差異化發展,模範馬路江蘇工業設計園應運而生。

區發改局領導解釋,工業設計不是簡單的外觀造型設計,而是指產品的創造和創新,即從產品的原始設計開始,通過與現代製造技術相結合,產生出具有創意性和創新性的產品。通過工業設計提升產品附加值,實現產品和產業的升級換代,而做工業設計模範馬路最有條件。

鼓樓區政府分析,模範馬路上6所高校設置了近百個工程應用類專業,同時聚集了包括國電南京自動化研究院在內的十四所全國一流的科研院所,以及南瑞、南自、長江機器集團等全國著名企業,街區內有科技人員2萬多名,副教授級以上專家近3000名,兩院院士10名,有10多個博士後流動站和博士、碩士學位授權點,數十個國家級、省部級重點實驗室、工程中心和研發中心。模範馬路是江蘇最大、全國少有的科技資源、智力資源密集區。

建設「立足南京、服務全省、面向全國、走向世界」的工業設計成果轉化和輻射中心,模範馬路的新定位發動了沿街所有單位的發展引擎,紛紛走進南大――鼓樓科技園隊伍,原來準備做一般房地產開發的閒置廠房全部拿出來吸引科技力量入住,建設專業設計中心。

根據規劃,模範馬路沿線要建設9個具有專業特色的設計中心,十一五期間,建成100萬平方米研發設計及配套用房,擁有500至1000家具有一定規模的設計公司,優秀研發設計人員超過5000名。

江蘇工業設計園」、「江蘇汽車工業設計中心」已經在建築面積2.6萬平方米的南京汽車集團商務大樓正式掛牌;江蘇電子工業設計中心在長江科技園2.4萬平方米的基礎上,二期工程3.7萬平方米即將投入使用,三期工程9萬平方米計劃在今年內開工建設,最終將建成20萬平方米的研發、設計用房;江蘇建築及交通設計中心首期5000平方米用房已經完成置換,正在改造裝修,年內即可招商;江蘇生物化工及新材料設計中心8萬平方米大樓已經封頂;江蘇電力自動化設計中心已經上報立項……

相關焦點

  • 科技:核裂變和核反應堆的簡單介紹
    【科技:核裂變和核反應堆的簡單介紹】導語:在核反應堆中,鈾和慢化劑以這樣的方式布置:在調節裝置的幫助下,維持連續的分裂過程,並且因此控制的核能作為熱量釋放。兩種鈾同位素235和238的比例是一個關鍵因素。
  • 地內小太陽的釋能產熱機制:科學家發現的天然鈾核裂變反應堆!
    在那個時期裡,它產生了10000~15000兆瓦/年的能量。 這樣多的能量足夠供應一個大城市使用好幾年。 我們立即敏銳地感覺到:地內的釋能產熱機制,應該就是這類天然的核裂變反應!——這類天然的核裂變反應,應該能夠滿足上述那樣巨大的釋能產熱要求!
  • 再次點燃裂變發展反應堆
    項目是裂變發展的反應堆,抓項目就是抓發展。今年以來,路橋區大手筆謀劃、大力度推進,組織了5次開工儀式,篩選了47個投資總額大、社會影響廣、群眾期盼高的項目進行集中開工,持續掀起項目投資熱潮,帶動了全區各項工作一路高歌、快速推進。
  • 乾貨| 一文了解空間應用的小型模塊化裂變反應堆
    StephenHerringa等研究人員發表了一篇題為「空間應用的小型模塊化裂變反應堆(SMFR)」的文章。文章主要介紹了SMFR 的研發背景、技術成熟度狀況、低濃鈾選擇、初步研究結果以及後續研究工作五個方面內容。
  • 【新華社】我國第四代核裂變反應堆核「芯」技術獲得重要突破
    【新華社】我國第四代核裂變反應堆核「芯」技術獲得重要突破 2016-04-07 新華社 蔡敏 這一成果打破了國外相關技術壟斷,實現了第四代核裂變反應堆核心技術自主掌握。  鉛基堆被「第四代核能系統國際論壇(GIF)」組織評定為有望首個實現工業示範和商業應用的第四代核裂變反應堆。
  • 我國掌握第四代核裂變反應堆核心技術
    記者4月9日從位於合肥科學島上的中科院核能安全技術研究所獲悉,該所先進核能研究團隊在第四代核裂變反應堆堆芯核心技術上取得重要突破,研發出新型燃料組件及包殼材料,解決了鉛基堆堆芯高份額燃料、高密度冷卻劑、耐高溫耐腐蝕結構材料等關鍵技術難題。這一成果打破了國外相關技術壟斷,標誌著我國已成功掌握第四代核裂變反應堆核心技術。
  • 港媒:中國擬建聚變裂變混合核反應堆 技術超前
    華龍一號效果圖【環球軍事報導】香港《南華早報》網站7月17日援引《科技日報》的報導說,中國將在2030年前建設一座能在一個地方實現核聚變和裂變的混合反應堆。該項目正在一個軍事研究設施展開。最近,設在四川的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完成了相關概念設計。該院負責研製中國的核武器。
  • 港媒:中國擬建聚變裂變混合核反應堆 被稱太超前
    參考消息網7月21日報導 港媒稱,中國將在2030年前建設一座能在一個地方實現核聚變和裂變的混合反應堆。香港《南華早報》網站7月17日援引《科技日報》的報導說,該項目正在一個軍事研究設施展開。最近,設在四川的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完成了相關概念設計。
  • 世界最大核聚變反應堆進入組裝,堪稱「小太陽」比核裂變電站先進
    據雅虎新聞網7月29日消息,位於法國南部卡達拉舍的國際熱核實驗反應堆(International Thermonuclear Experimental Reactor,縮寫:ITER)目前已經進入組裝階段,標誌著由歐盟、印度、日本、我國、俄羅斯、韓國和美國等七國斥巨資投入研發的項目,即將進入衝刺期
  • 我國第四代核裂變反應堆核「芯」技術獲重要突破—新聞—科學網
    據新華社合肥4月6日電 (記者蔡敏)記者6日從中科院核能安全技術研究所了解到:該所先進核能研究團隊在第四代核裂變反應堆堆芯核心技術上取得重要突破,研發出新型燃料組件及包殼材料
  • 使用相對論效應進行雷射融合,核聚變反應堆又更進一步
    一組研究人員研究了一種產生核聚變能量的新方法,結果表明,在雷射聚變研究中,超強雷射的相對論效應比目前的「快速點火」方法有所改善。然而,這種核裂變的能量有很多問題,比如乏燃料的處理和熔毀的風險。核聚變是核裂變的一個很有前途的替代品。像所有的恆星一樣,我們的太陽是由輕同位素氫聚變成更重的元素來驅動的。核聚變和核裂變相比有許多優點。 核聚變反應堆不會像核裂變一樣產生高放射性的核廢料,所有它的核廢料處理完全沒有問題。此外,這些廢料不會像核裂變一樣屬於武器級別的。
  • 1克鈾-235完全裂變所產生的能量,相當於多少噸標準煤?
    一克鈾-235大約需要數百億年才能徹底釋放其能量,因為一克鈾並不能以鏈式反應的方式產生裂變,原因是它的無法達到臨界質量,不過可以只用來計算每一克鈾釋放的能量,那麼它到底有多大呢?
  • 1克鈾-235完全裂變所產生的能量,相當於多少噸標準煤?
    一克鈾徹底裂變釋放的能量相當於2.9噸標準煤鈾的能量是通過重元素裂變所釋放的,有比較簡便的計算經驗計算方式,或者採用每摩爾鈾-235原子的數量,再按單個原子裂變的產生的能量計算,兩種都差不多,我們可以簡單做個計算
  • NASA十年後或將反應堆送上月球 為人類基地供電
    Kilopower是一種小型的輕量級裂變反應堆,能夠提供多達10千瓦的電量。美國宇航局稱,4臺10千瓦的Kilopower反應堆就能夠為火星或者月球上的一座人類基地提供足夠的電能。核能研究領域專家,美國康乃狄克大學工程學教授Claudio Bruno稱,40千瓦電足能夠滿足3到8戶美國正常家庭的使用。他補充道:「40千瓦電大約相當於60馬力,你或許會認為有點不夠用。
  • 聚變裂變一體式,科學家提出了混合式核反應堆,安全性更高
    向該等離子體中注入粒子能量為100keV的中性束會產生高能氘和氚離子,並保持氘離子和氚離子相互碰撞,形成氦核,從而釋放出高能中子,這些中子可以自由通過真空室的壁,等離子體在真空室的壁上保持磁場,進入核燃料區域後,放慢速度,它們支持重核的裂變,而重核是混合反應堆釋放的主要能源」,SB RAS Budker核物理研究所首席研究員安德烈·阿爾贊尼科夫(Andrei Arzhannikov)教授說。
  • 世界上最大的核聚變反應堆終於開建
    自1950年代以來,世界各地的科學家和清潔能源迷都痴迷於通過創造自己的微型太陽來利用原子內的幾乎取之不盡能量的巨大可能性。經過35年的艱苦準備和無數次拖延,科學家們終於通過在聖保羅萊迪朗斯(Saint-Paul-les-Durance)啟動了世界上最大的聚變反應堆大規模國際熱核實驗反應堆(ITER)的為期五年的組裝階段。
  • [大國重器-中科院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大亞灣反應堆中微子實驗
    同時,大亞灣實驗完成了反應堆中微子能譜的首次測量,並發現中微子個數在 6 MeV 附近超出理論預期,顯著性達到 4 倍標準偏差。這個結果為反應堆中微子理論模型的完善以及國際上熱門的對反應堆中微子反常現象的研究提供了新的依據。
  • 為什麼造得了氫彈,卻造不出核聚變反應堆,技術難關有哪些?
    當裂變核彈被研發出來的時候,它們的效率並不是很高。不久,科學家發現了一種與之相反的過程:核聚變。利用這一過程的武器被稱為核聚變炸彈、熱核炸彈或氫彈,核聚變炸彈具有比裂變炸彈更高的千噸當量和更高的效率。1952年,世界上第一顆氫彈研製成功了。隨後,科學家一直致力於把核聚變應用於民用領域——核聚變反應堆。
  • 核能:從裂變邁向聚變
    原標題:核能:從裂變邁向聚變  日前,第三屆核安全峰會在荷蘭海牙舉行,峰會主題是,如何加強核設施和核材料的保護,防止出現核事故。迄今,核裂變能一直存在三大問題:能否安全運轉;原料能否保障供應;核廢料如何安全儲存。目前,幾個大國在加強國際合作的同時都在積極研究從核裂變邁向核聚變。
  • 中國大力發展的熔鹽反應堆有何神奇之處
    因為在大規模長時間儲能技術成熟以前,風能、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能量密度低、隨機波動、間歇性、和分布不勻決定了均不適合作為能源體系內的基荷發電形式。第四代核能系統國際論壇(GIF)共推薦了6種先進核能系統:鈉冷快堆(SFR)、超高溫氣冷堆(VHTR)、超臨界水堆(SCWR)、氣冷快堆(GFR)、鉛冷快堆(LFR)和熔鹽堆(MSR),作為四代核電的候選堆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