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媒:中國擬建聚變裂變混合核反應堆 技術超前

2020-11-28 環球網

華龍一號效果圖

【環球軍事報導】香港《南華早報》網站7月17日援引《科技日報》的報導說,中國將在2030年前建設一座能在一個地方實現核聚變和裂變的混合反應堆。該項目正在一個軍事研究設施展開。最近,設在四川的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完成了相關概念設計。該院負責研製中國的核武器。

報導稱,中國並不是從事聚變-裂變混合反應堆研究的唯一國家。至少在近半個世紀前就有人提出了在同一個反應堆實現核聚變和裂變的想法。俄羅斯、歐洲國家、美國和日本一直在進行相關研究。

報導稱,裂變是將原子一分為二,聚變則是使原子二合一。目前,所有商用反應堆採用的都是核裂變方式。根據著名的愛因斯坦質能方程(E=MC2),這兩個過程都能釋放大量能量。但這兩個方法都不完美。裂變會產生大量放射性廢料,而聚變則需要大量能量才能進行並實現可控。

根據最新報導,中國的混合反應堆與其他國家科學家提出的主流設計方案區別不大。報導稱,聚變堆芯由60兆安超強電流提供動力。裝有核燃料鈾-238的裂變殼包裹在聚變堆芯周圍。這種設計具有諸多優點。聚變產生的高速中子能使鈾-238發生裂變反應,而由此產生的許多能量又可幫助維持聚變反應,從而大大減少外部能量輸入量,實現核燃料的完全燃燒,避免產生放射性廢料。

混合反應堆項目副主管黃洪文表示,關鍵單元技術的實驗研究平臺將於2020年前後建成,2030年前後建成實驗反應堆。

研究團隊表示,擬議中的混合反應堆的發電能力可達到現有裂變反應堆的3倍,而且比較安全,因為通過切斷外部電源可以立即停止聚變和裂變反應,所以發生災難的可能性較小。

但有科學家警告說,這個時間表也許過於雄心勃勃。清華大學一名物理學家說:「建設可行的聚變反應堆還是一件遙遙無期的事情,更不要說混合反應堆了。」由於問題很敏感,這名物理學家不願透露姓名。他說:「這就像在內燃機發明之前談論混合動力車一樣。如果我們能在50年後建成第一座聚變反應堆,那就算很幸運了。我認為在這之前沒法建成混合反應堆。」

報導稱,其他一些人則對這項技術比較樂觀。長期以來,現代聚變反應堆設計的「教父」葉夫根尼·韋利霍夫教授一直主張建設混合反應堆。

報導稱,2012年,他在法國參觀國際熱核實驗反應堆項目時說,混合反應堆可能比較容易建造,部分原因是混合反應堆只需「純聚變」反應堆外部能量輸入量的五分之一就能維持運行。

相關焦點

  • 港媒:中國擬建聚變裂變混合核反應堆 被稱太超前
    參考消息網7月21日報導 港媒稱,中國將在2030年前建設一座能在一個地方實現核聚變和裂變的混合反應堆。香港《南華早報》網站7月17日援引《科技日報》的報導說,該項目正在一個軍事研究設施展開。最近,設在四川的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完成了相關概念設計。
  • 聚變裂變一體式,科學家提出了混合式核反應堆,安全性更高
    該項目是在託木斯克理工大學(TPU),全俄技術物理科學研究所(VNIITF)和SB RAS的Budker核物理研究所之間密切合作應用的。計劃的混合反應堆與當今的核反應堆的區別在於功率適中,尺寸相對緊湊,操作安全性高且放射性廢物含量低。 「在初始階段,我們使用特殊的等離子槍獲得相對較冷的等離子體。我們通過注入氘氣來保持一定的等離子量。
  • 核能:從裂變邁向聚變
    原標題:核能:從裂變邁向聚變  日前,第三屆核安全峰會在荷蘭海牙舉行,峰會主題是,如何加強核設施和核材料的保護,防止出現核事故。迄今,核裂變能一直存在三大問題:能否安全運轉;原料能否保障供應;核廢料如何安全儲存。目前,幾個大國在加強國際合作的同時都在積極研究從核裂變邁向核聚變。
  • 頭條 | 港媒:中國研發新型軍用核反應堆
    研究人員希望,如果他們能夠解決一系列技術難題,這種反應堆最終會得到廣泛應用,其中包括用於核動力軍艦和無人機。港媒稱,從理論上講,這種技術能夠比現有的鈾反應堆產生更多的熱和能量,同時產生的放射性核廢料只相當於鈾反應堆的千分之一。對於中國來說,它也具備將釷作為主燃料的優勢。中國這種金屬的儲量在全世界位居前列。
  • 核裂變VS核聚變
    核裂變反應        在自然界中,只有一些質量非常大的原子核像鈾、釷等才能發生核裂變。這些原子的原子核在吸收一個中子以後會分裂成兩個或更多個質量較小的原子核,同時放出兩個到三個中子和很大的能量,又能使別的原子核接著發生核裂變並使過程持續進行下去。
  • 核聚變與核裂變有什麼本質上的區別嗎?
    人類利用核能是從核裂變開始的,從費米在芝加哥大學建立人類第一個核反應堆開始,到後來美國轟炸日本的兩顆原子彈,再到現在的核電站,這些都是核裂變的產物。核裂變的原理其實並不複雜,其實就是用中子去轟擊裂變材料的重原子核,這些重原子核被轟擊後會分裂為二到三個輕原子核,同時還會釋放出二到三個中子,這些中子又會轟擊其他的重原子核,這樣一來在極短的時間內就釋放了巨大的能量,這種過程被稱為鏈式反應
  • 2020高考核聚變和核裂變的知識點
    核聚變發電  核聚變發電是一種利用原子核聚變反應產生熱能,然後利用熱能發電的技術。  它是21世紀正在研究中的重要技術,主要是把聚變燃料加熱到1億度以上高溫,讓它產生核聚變,然後利用熱能發電。與核裂變相比,熱核聚變不但資源無限易於獲得,其安全性也是核裂變反應堆無法與之相比的。
  • 核反應堆很高大上?其實和你家燒開水的原理高度相似
    然而,核反應堆在實際運用中,其運行機理其實是和大家常見的燒開水是沒有什麼本質區別的。(核反應堆堆芯)核反應堆本身的確是一個高科技產品,但這並不意味著核反應堆的應用技術離我們正常人所學的知識很遙遠。從當前的技術水平來看,核反應堆主要有裂變反應堆、聚變反應堆和裂變聚變混合式反應堆三種,其中目前能夠投入實際應用的只有裂變反應堆。所謂裂變反應堆,指的是一種可以實現控制裂變反應過程的裝置,目前世界上只有中國、俄羅斯、美國極少數國家能夠設計和建造合格的裂變反應堆。然而,在反應堆的應用方面,其實卻和傳統的火電站甚至和家裡燒開水的原理並沒有本質的差別。
  • 中國新設計將鈾利用率提高至90% 核燃料資源維持時間可延長數千年
    據科技日報14日報導,中國已初步完成了熱功率為3000兆瓦的Z箍縮聚變—裂變混合反應堆概念設計。作為介於聚變堆和裂變堆之間的一種次臨界核反應堆,它可將目前核燃料資源只能維持100年的狀況延長到數千年。 但是由於目前人類還無法掌握可控核聚變技術,所以具體的可行性還有待觀察。
  • 核聚變和核裂變對比,核聚變優勢頗多,為什麼核電站採用核裂變?
    文/玉濁清 核聚變和核裂變對比,核聚變優勢頗多,為什麼核電站採用核裂變? 隨著科學的不斷發展,有越來越多的科學成果展現在人們面前,並且促進了科學的進步,同時也使整個國家都有了大方向的規定。
  • 從原子彈到核反應堆再到核聚變:未來的新能源探索
    在鈾原子裂變過程中,損失的質量雖然非常少,但轉化成的能量卻非常巨大。1千克鈾-235裂變釋放的熱量相當於燃燒了約2700噸標準煤。所以只要我們設計某種裝置吸收中子讓核裂變速率一直保持到一個安全數值,原子彈就能變成所謂的核反應堆。
  • 什麼是核反應堆?其實原理很簡單,甚至被14歲孩子製造出來
    核反應堆,短短四個字,聽上去卻非常高大上。核反應堆也確實是目前科學技術金字塔頂端的存在,然而真正的核反應堆原理或許比你想像的更加簡單,並且,國外一名年僅14歲的少年,就成功製造出了一個小型的核反應堆。什麼是核反應堆?
  • 從技術聚變到商業裂變 華為雲年度峰會激蕩產業新十年
    回溯過往,幾乎沒有人能夠準確地預測過去十年的發展,而面向未來,5G激蕩的產業和技術創新爆發也讓未來變得複雜和不可預測,「我們將面對的是百年未有的大變局」華為中國區總裁魯勇強調,「華為是世界上唯一同時在聯接與計算兩大領域大力投資和發展的公司。我們將與客戶和夥伴共同以技術投入的確定性,去應對未來發展的不確定性。」 未來,5G還將為企業智能升級帶來更多想像。
  • 美國14歲男孩網購原材料進行改造,成功自製核反應堆
    當同齡的孩子還在沉迷於吃雞和王者農藥時,美國一位14歲的小男孩已經憑一己之力成功DIY了一座能正常運行的核反應堆。 據英國《每日星報》2月22日報導,來自美國田納西州孟菲斯市的14歲的傑克遜?
  • 中國核聚變獲重大突破 燃燒溫度比太陽都要高
    物理學家認為高約束模式是未來核聚變電站的最佳工作狀態,而這1分鐘的突破在很大程度上要歸功於中國政府近年來對聚變研究的大量投資。雖然仍遠遠達不到使這項技術商業化所需的持續時間——以幾十年而非幾分鐘計,但科學家說,這項突破顯示中國聚變研究的發展速度把其他國家遠遠落在後面。
  • 核反應堆燃料越燒越多,為什麼不多造幾個?到底是誰的陰謀?
    一般根據核燃料在自然界的豐度、提取成本以及裂變的難易程度,我們選擇了鈾(元素符號為U)的同位素U-235作為核反應堆的燃料,它的裂變過程如下:U-235的鏈式反應個中子,但快中子U-235不吸收,或者吸收率極差,在被下一個原子核捕獲前就跑出了反應堆,無法繼續裂變,所以鏈式裂變就掛了,裂變堆熄火!
  • 核聚變
    核反應通常分為三類:衰變、裂變、聚變。衰變一些元素的原子,特別是放射性核素是不穩定的,原子核會自己釋放出粒子,並變成另一種元素,這種現象就是衰變。衰變的應用很廣泛,例如,碳14衰變可以用於考古定年,鈷60用於輻射育種和輻射治療,鋂241用於煙霧報警器等。
  • 世界上最大的核聚變反應堆終於開建
    不幸的是,實用的核聚變技術仍然只是夢想和遙不可及的幻象。經過35年的艱苦準備和無數次拖延,科學家們終於通過在聖保羅萊迪朗斯(Saint-Paul-les-Durance)啟動了世界上最大的聚變反應堆大規模國際熱核實驗反應堆(ITER)的為期五年的組裝階段。
  • 亮點紛呈,2019全球人工智慧技術大會的聚變與裂變
    依託中國人工智慧學會的行業號召力和資源優勢,以及智能產業各方的鼎力支持,全球人工智慧大會的聚變與裂變效應同步顯現,已成為智能科技創新與產業融合的世界盛會,具有展示創新成果,引領科技風向,促助生態繁榮的標杆作用。
  • 當人類徹底掌握可控核聚變技術後,未來世界會發生什麼變化?
    如果能夠解決核聚變技術,人類將獲得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新能源。人類點滿核聚變這項劃時代的技術,帶來的影響不亞於前三次工業革命,從此之後再也不用擔心能源短缺問題,就可以把目光投入到太空,將文明的火種撒向整個太陽系。當然,這一天的到來還有點遠,但可控核聚變的技術正在飛速發展中,也許我們有生之年就能夠享受到這項技術穩定發電帶來的便利。我們不妨先了解一下核聚變的相關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