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變裂變一體式,科學家提出了混合式核反應堆,安全性更高

2020-11-24 騰訊網

燃料塊和混合釷反應堆堆芯的橫截面 圖片:託木斯克理工大學

俄羅斯科學家提出了混合反應堆的新概念,即利用保持在長磁阱中的高溫等離子體獲得額外的中子。該項目是在託木斯克理工大學(TPU),全俄技術物理科學研究所(VNIITF)和SB RAS的Budker核物理研究所之間密切合作應用的。計劃的混合反應堆與當今的核反應堆的區別在於功率適中,尺寸相對緊湊,操作安全性高且放射性廢物含量低。

「在初始階段,我們使用特殊的等離子槍獲得相對較冷的等離子體。我們通過注入氘氣來保持一定的等離子量。向該等離子體中注入粒子能量為100keV的中性束會產生高能氘和氚離子,並保持氘離子和氚離子相互碰撞,形成氦核,從而釋放出高能中子,這些中子可以自由通過真空室的壁,等離子體在真空室的壁上保持磁場,進入核燃料區域後,放慢速度,它們支持重核的裂變,而重核是混合反應堆釋放的主要能源」,SB RAS Budker核物理研究所首席研究員安德烈·阿爾贊尼科夫(Andrei Arzhannikov)教授說。

混合反應堆設計 圖片:託木斯克理工大學

混合核聚變反應堆的主要優點是可以同時利用重核的裂變反應和輕核的合成。它最大程度地減少了單獨應用這些核反應的弊端。

而且,這種類型的反應堆對等離子體質量的要求較低,並且可以用釷替代高達95%的易裂變鈾,從而確保了核反應的可控性。此外,混合反應堆相對緊湊,具有高功率並產生少量放射性廢物。

「混合反應堆由兩個元素組成。主要部分是核反應堆產生能量的活動層。它分布著屬於核燃料的核裂變材料,因此會發生重核裂變反應。第二部分放置在活動層內部,以產生進入能量產生層的中子。在充滿氘等離子體的該部分內部,發生熱核聚變,釋放出中子。混合反應堆的一個特點是,發生裂變反應的活動層處於亞臨界狀態(接近臨界)。在恆定功率水平下運行,而常規反應堆在控制和安全系統的支持下在臨界狀態運行。」 託木斯克理工大學自然科學部和同位素分析與技術實驗室負責人伊戈爾·沙曼寧(Igor Shamanin)說。

根據沙曼寧博士的說法,活動層基於以釷為燃料的多用途高溫氣冷低功率反應堆的概念。這個概念是由託木斯克理工大學開發的,已在各種科學出版物中得到了廣泛的展現。

目前,項目參與者正在考慮選擇開發基於混合反應堆的實驗臺,該實驗臺將由釷燃料組件和中子源組成。

關於該項目的最新研究結果發表在《等離子體與聚變研究》雜誌上。

相關焦點

  • 港媒:中國擬建聚變裂變混合核反應堆 被稱太超前
    報導稱,中國並不是從事聚變-裂變混合反應堆研究的唯一國家。至少在近半個世紀前就有人提出了在同一個反應堆實現核聚變和裂變的想法。俄羅斯、歐洲國家、美國和日本一直在進行相關研究。報導稱,裂變是將原子一分為二,聚變則是使原子二合一。目前,所有商用反應堆採用的都是核裂變方式。根據著名的愛因斯坦質能方程(E=MC2),這兩個過程都能釋放大量能量。
  • 港媒:中國擬建聚變裂變混合核反應堆 技術超前
    報導稱,中國並不是從事聚變-裂變混合反應堆研究的唯一國家。至少在近半個世紀前就有人提出了在同一個反應堆實現核聚變和裂變的想法。俄羅斯、歐洲國家、美國和日本一直在進行相關研究。報導稱,裂變是將原子一分為二,聚變則是使原子二合一。目前,所有商用反應堆採用的都是核裂變方式。根據著名的愛因斯坦質能方程(E=MC2),這兩個過程都能釋放大量能量。
  • 核能:從裂變邁向聚變
    原標題:核能:從裂變邁向聚變  日前,第三屆核安全峰會在荷蘭海牙舉行,峰會主題是,如何加強核設施和核材料的保護,防止出現核事故。迄今,核裂變能一直存在三大問題:能否安全運轉;原料能否保障供應;核廢料如何安全儲存。目前,幾個大國在加強國際合作的同時都在積極研究從核裂變邁向核聚變。
  • 2020高考核聚變和核裂變的知識點
    核聚變是核裂變相反的核反應形式。核聚變燃料可來源於海水和一些輕核,所以核聚變燃料是無窮無盡的。 人類已經可以實現不受控制的核聚變,如氫彈的爆炸。  科學家正在努力研究可控核聚變,以期望利用核聚變來發電,核聚變可能成為未來的能量來源。太陽輻射就是典型的核聚變。
  • 核反應堆很高大上?其實和你家燒開水的原理高度相似
    在許多人眼裡,核反應堆是一個高端大氣上檔次、充滿神秘感的高科技產品,是知識和科學象牙塔上璀璨的明珠,非常人所能了解和看到的。然而,核反應堆在實際運用中,其運行機理其實是和大家常見的燒開水是沒有什麼本質區別的。
  • 核裂變VS核聚變
    核裂變反應        在自然界中,只有一些質量非常大的原子核像鈾、釷等才能發生核裂變。這些原子的原子核在吸收一個中子以後會分裂成兩個或更多個質量較小的原子核,同時放出兩個到三個中子和很大的能量,又能使別的原子核接著發生核裂變並使過程持續進行下去。
  • 從原子彈到核反應堆再到核聚變:未來的新能源探索
    所以只要我們設計某種裝置吸收中子讓核裂變速率一直保持到一個安全數值,原子彈就能變成所謂的核反應堆。現已有60多個國家政府考慮採用裂變核能發電。再說說核聚變核裂變雖好,但想想如果那個控制核裂變速率的裝置發生故障,那核反應堆不又變成原子彈了嗎?雖然真實的核反應堆是有多重保險的,但想想車諾比和日本核電站爆炸這些事,不免讓我們對可控核裂變產生懷疑:到底能不能控。
  • 核聚變與核裂變有什麼本質上的區別嗎?
    人類利用核能是從核裂變開始的,從費米在芝加哥大學建立人類第一個核反應堆開始,到後來美國轟炸日本的兩顆原子彈,再到現在的核電站,這些都是核裂變的產物。核裂變的原理其實並不複雜,其實就是用中子去轟擊裂變材料的重原子核,這些重原子核被轟擊後會分裂為二到三個輕原子核,同時還會釋放出二到三個中子,這些中子又會轟擊其他的重原子核,這樣一來在極短的時間內就釋放了巨大的能量,這種過程被稱為鏈式反應
  • 能源歸途:核聚變
    根據愛因斯坦提出的質量能量關係式E=mc²,E為釋放的能量,m為虧損質量,c為光速(米/秒),在鈾原子裂變過程中,損失的質量雖然非常少,但轉化成的能量卻非常巨大。1千克鈾-235裂變釋放的熱量相當於燃燒了約2700噸標準煤。
  • 為什麼造得了氫彈,卻造不出核聚變反應堆,技術難關有哪些?
    當裂變核彈被研發出來的時候,它們的效率並不是很高。不久,科學家發現了一種與之相反的過程:核聚變。利用這一過程的武器被稱為核聚變炸彈、熱核炸彈或氫彈,核聚變炸彈具有比裂變炸彈更高的千噸當量和更高的效率。1952年,世界上第一顆氫彈研製成功了。隨後,科學家一直致力於把核聚變應用於民用領域——核聚變反應堆。
  • 99%人類都沒見過的核反應堆啟動瞬間
    學過中學物理的應該知道現在的核電站都是基於核裂變技術的,雖然有更強大的核聚變發電方式,不過現在可控核聚變還不現實,估計人類還需要50年才能解決這個技術。核反應堆啟動時是什麼樣的?對這個問題好奇的人很多,國資小新今天發了一個科普視頻,介紹了反應堆是如何啟動的,主要是介紹了遊泳池式反應堆,因為這種核反應堆是「透明」的,目前在世界上很多國家大量存在,站在堆邊,你可以將反應堆運行時堆芯的變化看得一清二楚。對於輻射問題,國資小新表示泳池堆低溫常壓運行,堆芯上方的水完全屏蔽輻射。
  • 比鋼鐵俠小的核反應堆已經成熟出現?
    當然,嚴格說核電池不算核反應堆,但它的確實現了,將放射性元素釋放的能量轉換成電流,並且還是小型化的,與核反應堆一樣,核電池是通過原子裂變釋放的能量發電,但與核反應堆的不同之處在於,核電池中沒有連鎖反應,換句話說,能量釋放非常溫和,沒有爆炸的風險。
  • 世界上最大的核聚變反應堆終於開建
    不幸的是,實用的核聚變技術仍然只是夢想和遙不可及的幻象。經過35年的艱苦準備和無數次拖延,科學家們終於通過在聖保羅萊迪朗斯(Saint-Paul-les-Durance)啟動了世界上最大的聚變反應堆大規模國際熱核實驗反應堆(ITER)的為期五年的組裝階段。
  • 什麼是核反應堆?其實原理很簡單,甚至被14歲孩子製造出來
    核反應堆,短短四個字,聽上去卻非常高大上。核反應堆也確實是目前科學技術金字塔頂端的存在,然而真正的核反應堆原理或許比你想像的更加簡單,並且,國外一名年僅14歲的少年,就成功製造出了一個小型的核反應堆。什麼是核反應堆?
  • COLMO BLANC煙機發布,獨創「一體式浮法玻璃」技術
    2019年,高端智能家電品牌COLMO正式發布了COLMO BLANC煙機,COLMO「T型全屏一體機身」通過煙機全嵌入式櫥櫃設計,為廚房場景的設計提出了全新的解決方案   COLMO BLANC煙機外殼運用創新「一體式浮法玻璃」工藝,該工藝靈感來自唐三彩的燒造工藝。
  • 核聚變和核裂變對比,核聚變優勢頗多,為什麼核電站採用核裂變?
    文/玉濁清 核聚變和核裂變對比,核聚變優勢頗多,為什麼核電站採用核裂變? 隨著科學的不斷發展,有越來越多的科學成果展現在人們面前,並且促進了科學的進步,同時也使整個國家都有了大方向的規定。
  • 核反應堆都要將鈾濃縮,十幾億年前加彭核反應堆是怎麼開動的?
    核反應堆都需要將鈾礦濃縮嗎?其實不一定哦,需要濃縮鈾有幾種方式,比如輕水反應堆,還有核潛艇用的高濃度濃縮鈾核反應堆,或者原子彈或者氫彈中的裂變材料,但有一種核反應堆並不需要高濃縮鈾,甚至直接用鈾礦石,它叫做:重水反應堆重水反應堆
  • 遊泳池式核反應堆怎樣實現供暖?
    如果採用核電小堆(池式堆)供暖,不僅上述問題得以解決,原有的供暖管網繼續利用,而且可以騰出大片土地開發利用,具有較高的商業價值。那麼,池式堆是什麼?它怎麼實現供暖?常壓低溫池式堆是常壓下運行的池式核反應堆,又稱為遊泳池式核反應堆(簡稱池式堆)。
  • 人類必須放棄化學能火箭:核聚變為終極目標(圖)
    6月11日發射升空的長徵2F型火箭是典型的液態燃料火箭,四個捆綁式助推器、芯一級和芯二級都採用了液體火箭發動機。有些運載火箭則使用固態和液態發動機作為混合動力,比如阿麗亞娜五型ES火箭,就使用了固態助推火箭,太空梭也使用了固體火箭助推器。
  • 科學家在非洲發現一處核反應堆,已運行了20億年
    這是一項利用核裂變反應研製原子彈的工程,齊聚當時西方國家最優秀的核科學家,美籍義大利物理學家恩利克·費米領導的小組於這年12月在美國芝加哥大學建成了人類第一臺核反應堆,人類原子能時代拉開序幕。原子能即核能,可不止於原子彈,還有發電,可用於農業、醫學等,甚至有些能源專家認為,只要解決了核聚變技術,那麼人類將從根本上解決能源問題。而核反應堆則相當於是核電站的心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