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度限制了南開海槽俯衝帶深層海底的生物量

2021-01-15 科學網

溫度限制了南開海槽俯衝帶深層海底的生物量

作者:

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2/4 16:34:20

德國不萊梅大學Kai-Uwe Hinrichs團隊發現,溫度限制了南開海槽俯衝帶深層海底生物的生存。這一研究成果發表在2020年12月4日出版的國際學術期刊《科學》上。

研究人員調查了南開海槽俯衝帶中1.2公裡深和120°C高溫沉積物中微生物的壽命。在高於45°C的環境中,營養細胞的濃度下降了兩個數量級,並且內生孢子的富集度比營養細胞高6000倍。甲烷是由生物活動產生,直到沉積物達到80°至85°C時才會被氧化。 在100°至120°C的沉積物中,同位素和細胞濃度增加證明了可降解乙酸鹽超嗜熱菌的活性。在高於45°C的地帶,生物量稠密區域與無法檢測到微生物的192米深區域交替出現。

據了解,海洋地下沉積物中的微生物極大地促進了全球生物量。高於40°C的沉積物約佔海洋沉積物總量的一半,但在這些難以接近的環境中,由微生物種群介導的過程知之甚少。

附:英文原文

Title: Temperature limits to deep subseafloor life in the Nankai Trough subduction zone

Author: Verena B. Heuer, Fumio Inagaki, Yuki Morono, Yusuke Kubo, Arthur J. Spivack, Bernhard Viehweger, Tina Treude, Felix Beulig, Florence Schubotz, Satoshi Tonai, Stephen A. Bowden, Margaret Cramm, Susann Henkel, Takehiro Hirose, Kira Homola, Tatsuhiko Hoshino, Akira Ijiri, Hiroyuki Imachi, Nana Kamiya, Masanori Kaneko, Lorenzo Lagostina, Hayley Manners, Harry-Luke McClelland, Kyle Metcalfe, Natsumi Okutsu, Donald Pan, Maija J. Raudsepp, Justine Sauvage, Man-Yin Tsang, David T. Wang, Emily Whitaker, Yuzuru Yamamoto, Kiho Yang, Lena Maeda, Rishi R. Adhikari, Clemens Glombitza, Yohei Hamada, Jens Kallmeyer, Jenny Wendt, Lars Wrmer, Yasuhiro Yamada, Masataka Kinoshita, Kai-Uwe Hinrichs

Issue&Volume: 2020/12/04

Abstract: Microorganisms in marine subsurface sediments substantially contribute to global biomass. Sediments warmer than 40°C account for roughly half the marine sediment volume, but the processes mediated by microbial populations in these hard-to-access environments are poorly understood. We investigated microbial life in up to 1.2-kilometer-deep and up to 120°C hot sediments in the Nankai Trough subduction zone. Above 45°C, concentrations of vegetative cells drop two orders of magnitude and endospores become more than 6000 times more abundant than vegetative cells. Methane is biologically produced and oxidized until sediments reach 80° to 85°C. In 100° to 120°C sediments, isotopic evidence and increased cell concentrations demonstrate the activity of acetate-degrading hyperthermophiles. Above 45°C, populated zones alternate with zones up to 192 meters thick where microbes were undetectable.

DOI: 10.1126/science.abd7934

Source: https://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370/6521/1230

Science:《科學》,創刊於1880年。隸屬於美國科學促進會,最新IF:41.037

相關焦點

  • 日本海槽現低頻震動,12臺地震儀器下水監控
    根據日本東京大學科學家研究發現,位於日本的九州東部Hyuga-nada的淺部俯衝板塊邊界發生緩慢運動的低頻震顫。這表明日本南海海槽附近的板塊邊界在不引起強烈地震波的情況下緩慢地(幾天或幾周)滑動。日本科學家表示,通過海底地震儀網絡,已經探測出淺層低頻震顫的分布,板塊邊界的淺部完全「解耦」,能夠相對於相鄰板塊緩慢滑動。
  • 中國科學家在衝繩海槽發現2個活躍海底熱液噴口
    中國科學家在衝繩海槽發現2個活躍海底熱液噴口   我國最先進海洋科學考察船「科學」號12日完成首個科考任務返回青島母港,在這個航次中我國科學家在衝繩海槽發現了兩個「黑煙囪」,即活躍的海底熱液噴口。
  • 「科學號」船在衝繩海槽發現海底黑煙囪線索
    北京4月17日電(記者王怡)我國最新一代科考船科學號17日在西太平洋衝繩海槽進行綜合科考時,利用其搭載的水下攬控潛器(ROV)發現了海底黑煙囪的線索,在一些海底火山口發現了阿爾文蝦和毛瓷蟹等聚集的群落  科學號科考船(資料圖)黑煙囪是一種獨特的海底熱液系統,周邊存在著不依賴光合作用的生物群落。
  • 衝繩海槽巖漿硫化物的形成和氧化機制研究
    衝繩海槽廣泛發育的還原性地殼物質為巖漿硫化物的早期飽和提供了有利條件,而Gagua洋脊俯衝引發的強烈巖漿活動以及強氧化性巖漿為硫化物氧化溶解提供了有利的構造-巖漿條件。歐亞大陸東北緣俯衝帶和北美大陸西北緣俯衝帶與衝繩海槽具有類似的地殼性質,那些受到洋脊俯衝影響的特殊構造單元具有較強的巖漿-熱液成礦潛力。
  • 280公里海槽凸顯板塊斷裂發展
    聖克裡斯託瓦爾海槽(SCT)是位於澳大利亞板塊,在索羅門群島附近的太平洋板塊下俯衝而形成的。科學家表示,通過2013年到2016年地震活動情況來看,大約沿280公裡長的聖克裡斯託瓦爾海槽俯衝帶邊緣變化,凸顯出了板塊邊界的斷裂過程和持續發展趨勢,科學家們揭示出了該區域的地震爆發的兩個特點。
  • 科學家在衝繩海槽發現2個黑煙囪 即海底熱液噴口
    新華社青島5月12日電(記者張旭東)我國最先進海洋科學考察船「科學」號12日完成首個科考任務返回青島母港,在這個航次中我國科學家在衝繩海槽發現了兩個「黑煙囪」,即活躍的海底熱液噴口。航次首席科學家、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員李超倫告訴記者,「科學」號首先在衝繩海槽獲得了一個50公裡×50公裡的高解析度海底地形圖,科考隊員參考以往資料,取得了熱液區的位置,再用水下纜控潛水器(ROV)下潛作業,探測到了2個「黑煙囪」和4個熱液溢流區。李超倫介紹,2個「黑煙囪」位於「科學」號探測區域的北部、衝繩海槽的中部。
  • 溫度高達120℃,深海海床真的是生命禁區嗎?
    採集的海底微生物樣品的細胞螢光成像。國際海洋探索項目(IODP)的一次考察提供了有關海底生命溫度承受極限的新見解,這個發現近期發表在《科學》雜誌上。深海海床沉積物往往難以棲息。溫度和壓力隨著海洋深度增加而不斷升高,而且能量來源越來越少。大約30年前人們才知道,微生物可以在幾千米深的海床生存。當下人們對於深層生物圈的認識尚淺,一個基本問題由此產生:生命的極限在哪裡?哪些因素起到了決定性作用?
  • 俯衝帶大地震規律:能量頻率與深度呈正相關性
    進入21世紀的10多年,地球上發生了20多次震級超過8級的大地震,其中絕大部分發生在環太平洋和環印度洋的俯衝帶附近。有些俯衝帶大地震導致海溝附近的海底發生超過10米甚至幾十米的移動,從而引發大海嘯,造成巨大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  地球上發生的大地震大部分都是俯衝帶逆衝大地震,它們的破裂規律是否真「有跡可循」?
  • 日本首次發現本州島海槽板塊移動,科學家稱或引發巨大地質事件
    眾所周知,日本是一個多火山、地震和海嘯的國家,因為日本列島正處於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上,全球每年約有1/4的地震發生在日本列島及其附近,這都是由於這地區的地質結構比較特殊,它正是太平洋板塊與亞歐板塊、北美板塊和菲律賓板塊的交界處,其中太平洋板塊和菲律賓板塊俯衝到亞歐板塊之下,幾大板塊的相互作用都會對日本列島造成地質活動,從而出現火山地震或者海嘯現象
  • 臺灣總是發生地震,那中國的臺灣會不會像日本那樣,沉入海底呢?
    魏格納提出的「大陸漂移學說」,如同奇談怪論,讓人們無法接受,直到1960年美國地質學家哈裡·哈蒙德·赫斯提出了「海底擴張學說」以後,「大陸漂移學說」才得到了證實,並進一步發展為板塊構造理論。「海底擴張學說」認為,地球表面有四分之三的面積是由海洋覆蓋的,海洋中的海水對各大板塊造成的壓力是不平衡的,由於壓力的不平衡,造成了板塊的漂移。
  • 海底漏水了這麼辦?科學家發現大量海水湧入地球內部
    來源丨科學解碼(ID:kexuejiema)據英國《每日郵報》報導,日前,美國華盛頓大學一項最新研究表明,伴隨著海底地殼運動科學家通過布置在馬裡亞納海溝的海底地震儀發現,大陸板塊與大洋板塊間俯衝帶被灌入的海水量是預計的3倍。據《生活科學》雜誌報導,最新測算顯示,每100萬年就會有30億Tg海水灌入地殼,單單1Tg就相當於10億千克。
  • 科學家海底鑽洞1.4公裡首次觸及地震帶(圖)
    眼下,這項名為「南海海槽地震區試驗」 (NanTroSEIZE)的計劃已經完成第一步。按照計劃,科學家在海底上鑽出一些1.4公裡深的洞,進而創建有關震區內部壓力的3D圖像。  在過去的100年,日本南海海槽震區發生了破壞力極大的地震和海嘯。科學家的最終目的是將相關設備置於海底以下6公裡處,這些設備可能充當早期的預警系統。
  • 【「地球號」的秘密】(1)鑽入海底一萬米!
    日本海洋研究開發機構(JAMSTEC)地球深層探查中心(CDEX)的地球深層勘探船「地球號」於9月13日重新開始對日本南海海槽進行鑽探。這次鑽探將深入到海底地下3600米處,開展地質等調查,其目的在於查明發生巨大地震的原理。
  • 日本計劃獲取板塊邊緣巖石 探究南部海域海槽地震原理
    【環球網報導 記者 王歡】為探究多次發生的海洋巨型地震的原理,日本海洋研究開發機構的探測船「地球」號正在推進從位於日本南部海域海槽附近地下深處的板塊邊緣獲取巖石的計劃據日本共同社9月28日報導,在日本南部海域海槽,菲律賓海板塊沉入陸地板塊下方,若其邊緣滑動,就會發生1944年東南海地震、1946年「南海地震」那樣的大地震。詳細調查板塊邊緣的巖石成分和性質,可以計算出目前的滑動容易度。15個國家的研究人員參加該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