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海底鑽洞1.4公裡首次觸及地震帶(圖)

2021-01-18 央視網

  

  日本「地球號」鑽探船

  

  日本「地球號」鑽探船工作示意圖

  英國廣播公司(BBC)報導,在日本附近的一個地震發生區,科學家正在上演一項雄心勃勃的計劃,向震區下方進行鑽探。眼下,這項名為「南海海槽地震區試驗」 (NanTroSEIZE)的計劃已經完成第一步。按照計劃,科學家在海底上鑽出一些1.4公裡深的洞,進而創建有關震區內部壓力的3D圖像。

  在過去的100年,日本南海海槽震區發生了破壞力極大的地震和海嘯。科學家的最終目的是將相關設備置於海底以下6公裡處,這些設備可能充當早期的預警系統。在歐洲地球科學聯合會舉行的年度會議上,科學家公布了南海海槽地震區試驗第一步的發現。

  震區試驗項目副首席科學家哈羅德·託賓說:「在2004年大海嘯之後,我們對這一計劃產生濃厚興趣的原因似乎變得有些明顯了。對於地球上規模最大的地震發生在潛沒區這個事實,蘇門答臘島地震無疑是一個絕好的例子。在潛沒區,一個構造板塊塊受力下降到另一板塊之下。」

  這位密西根州大學研究員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事實上,所有的大地震——8級、9級或者更大的地震——都是在海洋發生的,因此,我們必須潛入海洋,研究板塊之間的邊界、實際存在的斷層,它們都是大地震的製造者。」他指出,南海海槽地震區位於日本東南海岸,是1944年Tonankai地震和1946年Nankaido地震(震級均超過8級)的震源,在結構上與2004年大海嘯震源巽他海溝類似。

  自2007年9月以來的5個月時間裡,科學家利用日本新建造的探測船「地球」號(Chikyu),在南海海槽地震區鑽出8個深度不同的洞。鑽頭穿過所謂的「megasplay區」,這一地區位於實際潛沒路線之上,存在大量斷層。在「地球」號上進行的針對鑽孔中取出的鑽心的三維掃描顯示,隨著菲律賓構造板塊向日本所處的歐亞板塊下面俯衝,巖層的一些壓力出現了下移。來自日本海洋-地球科學技術機構的副首席科學家Masataka Kinoshita說:「我們利用醫用CT(計算機X線斷層攝影術)掃描儀掃描鑽心樣本而不是人體。掃描提供了3D密度圖像,就像可以在人體3D圖像中看到大腦、骨骼或者其它部位一樣。」海洋-地球科學技術機構代表國際綜合大洋鑽探計劃(IODP)進行科學研究。

  與研究人員預料的一樣,絕大多數壓力線位於板塊移動的方向。其中一個鑽心掃描結果顯示,強壓力線角度高達90度。對這些壓力線繪圖能夠顯示潛沒區的哪部分被「鎖定」——下降的板塊阻礙上面的板塊,並與其「粘」在一起——哪部分比較鬆動,可以自由移動。基於這張圖,科學家可以設定有關海嘯可能破壞程度的參數。據信,海嘯很有可能在這一地區發生,也就是說,由於承受的壓力過大,受阻的上板塊猛烈朝上斷裂,向上方的海洋釋放積累的能量。除了megasplay區外,第一批鑽洞也同樣穿過「增生楔」,在這一地區,泥漿、水和鬆動的巖石等物質被下降的菲律賓板塊帶到下方。一些鑽心掃描結果提供了有關海下塌方的證據。

  對於科學家希望研究的地區,南海海槽地震區試驗的第一步只是觸摸了一下表面而已。託賓博士說:「2008年晚些時候,我們將進行一些更淺的鑽洞。2010年或者2012年,我們將鑽兩個深大約6公裡的洞。我們能夠獲得穿過斷層區的鑽心,同時將相關設備置於這些鑽洞中。」

  日本政府計劃在南海海槽地震區鋪設一條海下電纜。這條電纜可幫助位於潛沒區內部的測震儀、測斜儀以及其它設備獲得的數據傳回大陸,以便科學家進行實時分析。震區試驗的最低目標是幫助科學家對重要地震區活動的了解達到空前程度,最終目標則是成為預測地震和海嘯的一個工具。日本政府認為,南海海槽地震區在未來30年發生大地震的可能性在50%以上。最終,這些發現或者說相關技術將用於其它類似地區,其中就包括引發2004年大海嘯的巽他海溝在內。(楊孝文)

責編:居福

相關焦點

  • 《Science》:科學家首次用海底光纜測地震 12英裡光纜相當於1萬個...
    目前,全世界超過90%的跨國數據傳輸,都由海底光纜承擔。根據最新的數據統計,全球的海底光纜總長達90萬公裡,可繞地球22圈。來自加利福尼亞大學、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蒙特利灣水族館研究所和萊斯大學的科學家對一條20公裡長的海底光纜進行了四天的研究,並記錄了一條來自加利福尼亞州海岸蒙特雷灣的構造斷裂帶的3.4級地震。
  • 太平洋發現海底裂縫 美海岸城市或下沉1.8米
    太平洋發現海底裂縫 美海岸城市或下沉1.8米。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一篇論文指出,該校的地球物理學家對北太平洋進行了長期研究,發現安德富卡板塊正與一小塊地幔發生接觸,導致北太平洋斷層出現,一場潛在大地震正在積蓄能量。
  • 二、地球運行的方式-2(海底擴張)
    當船上的發射器向海底發射聲波脈衝時,當回聲從海底反彈回船上的接收器時,這段時間就代表了海底的深度。當船隻航行時,用聲納可以獲得海底深度的連續記錄,並從記錄中得出水深剖面圖。通過獲得許多深海剖面,地質學家繪製出一幅深海地圖,顯示出海底的整體形狀。現代技術允許衛星從空間繪製水深圖。
  • 南極洲傳來一個不好的消息,科學家首次發現主動洩漏的海底甲烷
    「全球變暖潛勢值」(又稱GWP值),這個值越高就代表該溫室氣體的增溫能力越強,我們可以看到,二氧化碳的增溫能力明顯不如上圖中其它的溫室氣體。根據現有的測量數據,科學家估計在南極洲的冰蓋之下至少封存了10^14立方米(100億億立方米)的甲烷。正因為如此,南極洲冰蓋下的甲烷釋放被視為一個影響全球氣候的潛在轉折點,科學家們也一直在積極研究南極洲的甲烷問題。近日,南極洲傳來一個不好的消息,在位於南極洲羅斯海麥克默多灣的一個名為「Cinder Cones」的區域,科學家首次發現主動洩漏的海底甲烷。
  • 這條海底地鐵隧道穿越了9條斷層破碎帶,總長5.4公裡!
    青島據《山東發布》報導:山東青島正在修建的這條地鐵,需要穿越了膠州灣,採用海底隧道的方式過海,海底隧道長度達到5.4公裡,其中,穿越9條斷層破碎帶,破碎帶長度達到1.5公裡,為國內施工難度最大,且最長的地鐵海底隧道!
  • 想揭曉地球生命起源及未來命運,科學家想到了海洋深淵鑽探
    一支科學家小組乘船來到紐西蘭南部海域,他們調查恐龍滅絕的重要線索,並試圖預測未來地球的發展。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3月25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近期,一支科學家小組乘船來到紐西蘭南部海域,他們調查恐龍滅絕的重要線索,並試圖預測未來地球的發展。他們試圖通過鑽探地殼揭曉地球歷史事件謎團,採集海底沉積層樣本和南太平洋海底遠古巖石樣本,基於這些樣本,科學家正在探索一些最長期、最緊迫的問題:恐龍滅絕後發生了什麼?
  • 太平洋海底超級火山或於1億年後毀滅性噴發(圖)
    根據地震波數據繪製的太平洋海底「巖石堆」出現碰撞的示意圖,碰撞預計將發生在地球的地幔與其液態外核的交界處美國黃石國家公園的黑沙盆地,在過去200萬年裡黃石地區發生了3次大型的火山噴發,使北美大部分地區都覆蓋了火山灰科學家近日發現,太平洋海底正醞釀著一場毀滅性的超級火山噴發
  • 繪製海底地圖:衛星數據顯示海床以下1英裡處有未知山脈
    · 海底約有80%的版圖被沉澱物覆蓋或沒有繪製出來。  · 該地圖是到目前為止關於海底世界最詳細的描繪。  通過衛星的最新數據,科學家們已經揭示了海底的一些從未被記錄的特徵。  對於海洋的很多地方,包括今年馬航MH370消失的地方----印度洋,科學家們並不十分了解海底的地質構造。  配有高度計的衛星會向海洋表面發送脈衝----根據海面的高低起伏來模擬海底的地形。  然後傳感器會記錄這些回應,或者是重力信號,這樣就能揭示被沉澱物覆蓋的大地構造。
  • 科學家在海底發現「淡水海洋」 或可成飲用水新水源
    本報訊 據最新一期《科學報告》雜誌報導,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和伍茲霍爾海洋研究所的科學家搭乘裝有電磁傳感器的科考船,歷時10天從新澤西州航行到麻薩諸塞州。通過測量電磁波在淡水和鹹水中的傳播方式,研究人員首次繪製出了海洋中的淡水儲存分布圖。
  • 蛟龍號首次載人深潛印度洋發現海底「黑煙囪」
    蛟龍號 資料圖新華社三亞4月6日電(記者劉詩平)搭載「蛟龍」號載人潛水器及全體科考隊員的「向陽紅09」船5日傍晚抵達三亞鳳凰島碼頭,宣告歷時59天的中國大洋38航次第一航段任務順利結束。此航段期間,「蛟龍」號11次深潛西北印度洋,成功發現27處海底「黑煙囪」、多金屬硫化物丘與黑暗生態系統。首次載人深潛西北印度洋 27處海底「黑煙囪」與黑暗生態系統成功發現「在西北印度洋卡爾斯伯格脊熱液區實施載人下潛科學考察,在國際上也是頭一回。」
  • 我國首次獲取大範圍南極海底三維地形地貌數據
    新華社廣州4月14日電(記者 王攀)總面積近2萬平方千米、最深處超過3500米,滑鼠輕點即可將幽深的海底和平坦的坡地一覽無餘……14日,隨著科考船「海洋六號」完成深海地質、大洋礦產資源、南極科學考察並駛返廣州,我國首幅大面積南極海域海底近三維地形地貌高精度「地圖」正式亮相,這也是我國首次在南極開展大範圍、立體式的多波束海底地形探測
  • 科學家首次在南海獲得大洋玄武巖 火山碎屑巖(圖)
    同時,對南海海底的深入了解也有助於我們探討南海的資源環境問題。南海是一個聚寶盆,最近有很多深海油氣的發現。  我們這個航次有來自11個國家和地區的32位科學家,其中12位來自中國的科學家,還有6位華裔科學家,首席科學家由我和來自美國伍茲霍爾海洋研究所的華裔科學家林間教授共同擔任。
  • 瑞士發電項目地下鑽洞致地震 設計者吃官司(圖)
    按照黑林所設計方案,瑞士巴塞爾地質能量公司2006年在西北城市巴塞爾地下鑽洞,以期利用地下5公裡處地熱發電。施工過程引發一系列地震,致使附近建築牆壁開裂、財物受損。所幸無人員傷亡。  最多被判5年監禁  這一項目隨即中斷,今年12月10日正式下馬。
  • 世界上最深的人造洞—科拉超級鑽洞
    然而,不信邪的蘇聯人,開動他們強大的國家機器,開始利用人工鑽洞技術,打造了3倍於姆波尼格金礦井深度的新鑽洞—科拉超級鑽洞。 摩爾曼斯克 科拉超級鑽洞是現存人類技術所能達到的最深鑽洞。
  • 新橫跨太平洋海底電纜工程獲批 長1.4萬km通多國(圖)
    線路圖  據發改委網站消息,為適應我國國際網際網路業務流量快速增長趨勢,面向亞美方向建設新型海底光纜,2014年12月底,我委核准了新跨太平洋(NCP)國際海底光纜工程。該項目由我國中國電信、中國聯通、中國移動聯合其他國家和地區企業共同出資建設,設計總容 相關公司股票走勢 量為60Tb/s,系統全長13618公裡,項目預計2018年正式投產。
  • 【「地球號」的秘密】(1)鑽入海底一萬米!
    其中,「地球號」承擔的任務是深入鑽探海底地下。  在2003年之前的國際共同研究時代,美國的船舶最多只能鑽探到海底地下2公裡。這樣的鑽探能力到達不了地球的地幔。但科學家有著強烈的求知慾,渴望了解「地球的更深處是什麼」。  因為需要能力更為強大的船舶,所以日本才提供了「地球號」。
  • 最長海底高鐵隧道,最大跨公鐵兩用橋,77公裡鐵路誕生兩個「世界之...
    長江網8月4日訊8月初,由在漢央企鐵四院總體設計、中鐵大橋院參與設計的一條世界級越海鐵路——甬(寧波)舟(舟山)鐵路接連傳來好消息。四天之內,全線控制性工程——金塘海底隧道和西堠門及桃夭門跨海大橋初步設計方案,分別通過了由中國工程院院士錢七虎、陳政清領銜的專家組評審。
  • 全國21大城市斷層帶摸清 鄭州是否處於地震帶上(圖)
    全國21大城市斷層帶摸清 鄭州是否處於地震帶上(圖) 房天下綜合整理
  • 古地中海海底遺蹟在新疆喀納斯首次發現(圖)
    「滄海桑田、仰首問天、聖獸出世、星月傳奇……」一幅幅古地中海遺蹟巨石照片仿佛讓人回到了古希臘神話中去,這就是日前在新疆喀納斯邊境地區首次被發現的古地中海海底遺蹟  科考隊沿途對寶勒巴岱峰南部冰川地貌、喀納斯植被垂直分布情況進行了考察,並在距離喀納斯湖出水口約18公裡西南方向發現古地中海海底遺蹟。  康劍介紹,古地中海海底遺址的發現是這次科考巡查中的意外收穫,令所有科考隊員為之振奮。由於古地中海海底遺址處於阿勒泰山中段2500米的高海拔偏遠山區,當地牧民又分布在距離遺址較遠的地方,很少到此地放牧,遺址周邊的生態環境保持得很完整。
  • 我國南海海底首次發現古熱液區
    同濟大學供圖海底古熱液煙囪。同濟大學供圖  5月16日凌晨1時許,隨著「嘉庚」號科考船緩緩停靠廈門通達碼頭,由同濟大學主導的歷時一月的南海遙控深潛科學考察航次完成了預定科考任務。此航次首席科學家、同濟大學海洋與地球科學學院教授周懷陽說。  南海下潛最大深度3850米  「我們首次在南海海底發現了古熱液區,並採集到古熱液煙囪樣品。這是一項具有重要價值的科學發現。」周懷陽介紹,由於海底古熱液區分布有限、標誌不明顯,古熱液區的尋找和發現十分困難,至今在深海發現的古熱液區數量十分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