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本未來30年發生特大地震概率進一步上升
編輯:高愷儀日本政府地震調查委員會近日稱,日本南部海溝(又稱日本南海海槽)未來30年內發生大地震的概率升至80%,專家預警要提前做好各方面的準備工作。據日本共同社報導,日本政府地震調查委員會2月9日發布評估稱,延伸於東海至九州海域的南海海槽沿線30年內發生芮氏8至9級大地震的概率較去年略有提升,截至今年1月1日達「70%至80%」。該委員會每年1月1日都會推算日本周邊海底以及全國活斷層(指目前正在活動著的斷層)附近區域發生地震的概率,而這一超高概率也是首次出現。
-
日本首次發現本州島海槽板塊移動,科學家稱或引發巨大地質事件
眾所周知,日本是一個多火山、地震和海嘯的國家,因為日本列島正處於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上,全球每年約有1/4的地震發生在日本列島及其附近,這都是由於這地區的地質結構比較特殊,它正是太平洋板塊與亞歐板塊、北美板塊和菲律賓板塊的交界處,其中太平洋板塊和菲律賓板塊俯衝到亞歐板塊之下,幾大板塊的相互作用都會對日本列島造成地質活動,從而出現火山地震或者海嘯現象
-
日研究團隊發現日南部海溝板塊形變 推測或發生地震
圖為日本海上保安廳研究團隊發布的日本南部海溝地理位置示意圖【環球網綜合報導】據日本《讀賣新聞》5月24日報導,日本海上保安廳研究團隊在地震發生機率較大的日本南部海溝,發現了容易引發地震的板塊形變,並在英國科學雜誌《Nature》上發表了該研究成果。
-
日本氣象局公布海槽新趨勢,有地區板塊下沉
在地球上,地殼的活動都是時常發生的,由於地殼產生的地震每天都在發生。但是地殼引發強大的地震確實令人心驚膽戰的。昨日,日本氣象廳(JMA )召開緊急會議,面對日本本土的地震和南海海槽的問題,要進行以月為單位的會議召開,如果發現緊急情況要進行時刻的緊急處理。
-
澳大利亞板塊出現幾何形狀斷層!280公里海槽凸顯板塊斷裂發展
在科學中,除了科學家們研究的日本海溝之外,在地球上其他區域仍然存在同樣的引發地震的海溝。科學家們最近發現,沿聖克裡斯託瓦爾的海溝變化,板塊邊界的移動表現出了一個成熟的證據。科學家們通過板塊斷裂的力學影響,分析出了該區域的板塊轉變過程中,形成的約90公裡的累積能量排放可能。
-
日本國土地理院報告:東京海域或將發生8級地震
深圳晚報訊 據日本新聞網5月31日消息,日本國土地理院昨天在地震預知聯絡會上作出的報告中表示,千葉縣的房總半島海域有可能發生與關東大地震(1923年)震源無關的大型地震。據研究人員表示,如果在該地區發生地震的話,很有可能是震級為8級的大型地震。 據調查表明,相模海槽附近每隔數百年就會發生一次8級左右的大型地震。
-
日本展開對南海海溝地殼調查 以預防潛在海嘯
據日本新華僑報網17日報導,日本南部海域產生高級別地震的預測一直都困擾著日本火山地震學界。為探明「南海海溝大地震」發生時有可能引發的海嘯程度,日本科學家開始探查海底地殼變動。 名古屋大學研究生院地震火山研究中心副教授田所敬一等組成的研究團隊,開始調查南海海溝附近的海底地殼變動情況。
-
日本海槽現低頻震動,12臺地震儀器下水監控
在地球上,日本的地震模式已經是數不勝數了,對於日本地震頻繁發生,研究地震的危害肯定是必不可少的。根據日本東京大學科學家研究發現,位於日本的九州東部Hyuga-nada的淺部俯衝板塊邊界發生緩慢運動的低頻震顫。
-
日本地震影響其它板塊 東部北美板塊應力或增強
1891年以來,日本至少記錄有7次8級及以上規模地震,最早的記錄是1446年的8.9級地震。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所研究員李海兵告訴《瞭望》新聞周刊記者,「此次發生的大地震位於日本海溝西側的日本東海岸,是由於太平洋板塊沿日本海溝向西俯衝歐亞板塊之下,致使歐亞板塊向東反彈逆衝所致。」 中國地質大學地質構造專家萬天豐教授同意這一觀點。
-
從地震勘探角度解密大陸板塊漂移的真相
作者收集了該這些區域的高精度地震勘探成果,測線A位於印度洋的孟加拉灣,代表了印度板塊漂移的尾部特徵。測線B位於加裡曼丹板塊的西北端,代表了加裡曼丹板塊運動的前部特徵。測線C位於日本板塊的東南部,代表了日本板塊運動的側翼特徵(圖2)。
-
日本這個高危地帶發生地震,多地有感!會有海嘯嗎?
據中國地震臺網消息,北京時間2019年5月10日上午7時48分在日本九州島附近海域,也就是北緯31.83度,東經132.01度的地方發生了6.3級較強地震,震源深度僅為20千米。日本方面測定的地震規模與我國地震臺網測定的規模相同,由於地震震級比較強,震源深度也淺,日本南部的九州島多地有明顯震感,最大震度達到了5弱級別。日本的震度分級和我國地震烈度的分級比較類似,都是用來表述一地區受地震的影響程度。
-
南部發現板塊移動,日媒:若該地板塊劇烈移動,將引發9.1級地震
日本方面傳出消息,稱該國南部首次發現了板塊移動的現象,日本民眾對此十分緊張,因為這可能與地震有關。2011年,日本設立了一個專門預測南部近海地震的部門,而日前該機構有了重大發現。他們在本州南海槽陸海板塊交匯處,觀測到了板塊移動現象,這是檢測多年以來的首次發現,分析人員指出這很可能與未來隨時發生的大地震存在關聯。隨著後續調查的展開,日本人感到了地震了前兆。1月16日,日本放送協會(NHK)報導稱,如果該地區的板塊出現劇烈移動,預示著這一區域將出現最高芮氏9.1級的「本州南海槽大地震」,同時到來的還有可怕的海嘯。報告之所以如此分析,是因為這一切是有歷史經驗的。
-
日政府:日本南海海槽若發生大地震 或逾23萬人罹難
中新網5月31日電 據「中央社」報導,當地時間31日,日本政府中央防災會議公布的一項最新預測結果稱,如果日本南海海槽發生大地震,大概將有23.1萬人可能會不幸罹難。報導稱,由於日本南海海槽地震的震中區域東西範圍廣,此次防災會議也首次在國家級防災基本計劃中明確表示,如果東西其中一側發生大地震,將呼籲尚未發生地震的另一側區域的居民,進行為期一周的預防性撤離。根據該修正案,日本各地方政府、學校、醫院及水電業者等,須在明年3月前擬定具體的防災計劃,並在計劃確定後付諸行動。
-
日本海下形成一個地幔楔,太平洋板塊造成的
本文由作者「環球科學貓」原創,百家號獨家內容在地震的多發時期,作為地震頻繁區域的日本又發布了新的研究成果,日本海下存在強而橫向運動的非均勻性地震能量轉移狀態,根據研究發現,俯衝板塊表現出更高的速度和溝槽平行運行撞擊,太平洋板塊上方的日本海下形成一個大地幔楔。
-
日本南部近海首次觀測到板塊移動 或與大地震有關
日本南部近海首次觀測到板塊移動 或與大地震有關 2020-01-16 11:03:56 來源:新京報 | 作者:佚名 | 字號:A+ | A- 據人民日報海外網消息,日本內閤府2011年曾設立專門機構
-
【「地球號」的秘密】(4)開拓地震研究的新局面
南海海槽是研究地震的最佳對象 ——對於美國和歐洲的研究者而言,南海海槽是與其國家沒有直接關係的研究對象。 倉本:我們不是把研究者硬拽到南海海槽,而是研究者經過國際性的探討,最終選擇了南海海槽。 從20多年前開始,在國際學會上研究者就一直在討論一個問題:作為終極的手段,如果要從斷層取出試料,選擇在世界的哪個地方最合適。 而最終選擇的地方,就是日本近海的南海海槽。
-
日本發布正式預測,未來將發生9.1級大地震,預計死傷高達32萬
大經濟研究社 由於日本靠近太平洋板塊和亞歐板塊的交界處所以地震頻發,僅在2019年日本就發生了1500餘次地震,有數據稱全球1/5
-
日本千葉縣海域發生5.3級地震 日本位於哪條地震帶
日本千葉縣海域發生5.3級地震 日本位於哪條地震帶天氣網訊,據美國地質勘探局消息,今天(17日)11點12分,位於日本千葉縣東北部海域發生震級5.3級地震。震源深度41.1公裡,所幸沒引發海嘯。雖然,我們都知道日本是個多地震的國家,但還有一部分人不太了解其中的原因。
-
第1次現板塊異常!日本南海槽如大移動,或引發9.1級大地震和海嘯
根據中國地震監測網科學數據顯示,總計是發生了4次強震,其中最強的為1月7日發生在波多黎各附近海域的6.5級強震,幸運的是沒有產生較強的影響,其他強震的等級為6級,6.3級、6.4級。而5級(包括5級)以上的地震相對較多,總計達到了17級,除去4次強震的話,還有13次,所以這個頻率相對來說是不低了,這大概就是截止1月17日0時的一個全球短暫時段數據。地震的波動區域非常大,並且出現的突發性也比較強。
-
第1次現板塊異常,日本南海槽如大移動,或引發9.1級大地震和海嘯
根據中國地震監測網科學數據顯示,總計是發生了4次強震,其中最強的為1月7日發生在波多黎各附近海域的6.5級強震,幸運的是沒有產生較強的影響,其他強震的等級為6級,6.3級、6.4級。而5級(包括5級)以上的地震相對較多,總計達到了17級,除去4次強震的話,還有13次,所以這個頻率相對來說是不低了,這大概就是截止1月17日0時的一個全球短暫時段數據。地震的波動區域非常大,並且出現的突發性也比較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