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號」的秘密】(4)開拓地震研究的新局面

2020-12-05 人民網

【相關新聞】

較晚就寢也能擁有優質睡眠的10個秘訣

【「地球號」的秘密】(3)直擊巨大地震的「觸發點」

【氫社會的未來】(4)亟需放寬規制促進加氫站建設

【氫社會的未來】(3)利用可再生能源造氫,實現真正零排放

能源集成商和地產地銷推動可再生能源不斷擴大

 

南海海槽是研究地震的最佳對象

——對於美國和歐洲的研究者而言,南海海槽是與其國家沒有直接關係的研究對象。儘管如此,大家對這裡的學術價值還是非常地關注。

 

策劃調整室副室長倉本真一說:「研究者一直在討論,作為終極手段,如果要從斷層中提取試料,選擇在世界的哪個地方最合適。」

東:研究者基本上是從全球的視點出發。既然從事地震研究,就要經常思考哪裡是最好的場所。美國的研究者之所以到遠離祖國的地方進行研究,也是因為考慮到眾多因素,這裡是開展研究的最佳場所。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像日本這樣地震記錄多、容易取得周邊信息的地方獨一無二。對於地震的研究者而言,日本確實是最令人感興趣的地方。

倉本:我們不是把研究者硬拽到南海海槽,而是研究者經過國際性的探討,最終選擇了南海海槽。

從20多年前開始,在國際學會上研究者就一直在討論一個問題:作為終極的手段,如果要從斷層取出試料,選擇在世界的哪個地方最合適。

而最終選擇的地方,就是日本近海的南海海槽。

東:無論是美國的研究者還是歐洲的研究者,南海海槽是研究地震的最佳對象應該是大家的共同見解。

「地球號」在紀伊半島海域進行鑽探地點的立體圖及平面圖。

嘗試通過出租「地球號」獲取外部資金

——正如前面所述,「地球號」是個大項目,但預算規模具體有多大呢?

東垣:首先,船體建造費為600億日元。不過這是在造船業不景氣時建造的,因此相對便宜一些。目前如果建造同樣的船隻,應該在800億~1000億日元左右。

——國際上共同分擔建造費嗎?

東垣:國際上沒有分擔。由日本單獨承擔。

——進行一次航海探測研究需要多少費用?

東垣:由於在非航海期間也要支付維護費,因此不能按照每次航海來計算,而是要看年成本。年成本大約為100億日元。

——在日本國家財政日益緊張的背景下,能否獲取預算也變得不易把握。請問你們採取了哪些對策?

東垣:「地球號」不僅在科學鑽探方面,在商業開採方面也可充分加以利用。比如,我們曾向新潟縣佐渡島西南海域石油天然氣試採調查項目出租「地球號」,以獲得資金。

由於當前這個時代難以完全依賴國家預算來運營,因此為了從外部獲取一些收入,我們也在想方設法。

「地球號」是史上首艘可深挖至地幔的船舶。構成地幔的是「橄欖巖」,這種巖石在地球內部形成對流。

開闢了可從物質科學角度解釋地震原理的新局面

——「地球號」會在地震研究領域帶來突破嗎?

東垣:我們的最終目標是解釋清楚「地震是如何發生的」這一原理。此前的調查中已經給出了很多假設。

通常,我們在地面上感受到的是短周期強烈地震波。但在海底也會發生周期更長的輕微地震。由於這種在地面上感受不到的海底地震所發生的區域也已可以確定,因此關於其關係和影響的討論變得很活躍。由此,人們對地震的看法也許會發生改變。

那麼,之所以能夠達到這種程度,是因為在海底設置了很多傳感器。在地面上,很難感受到海底發生的小地震,而且也很難觀測。隨著海底觀測精度的不斷提高,新的假說已得以成立。我們今後也要在地震研究領域不斷開拓新局面。

地球深層探查中心主任東垣與地球深海探測船「地球號」的模型(百分之一的比例)。「地球號」全長210米,以船底為基準測量,其高度為130米。可在水深2000米的海底向地下鑽探7000米以上的深度。

日本正在努力成為地震研究領域的領跑者。以前主要是使用地震儀分析地震波,但採用「地球號」後,則開闢了從物質科學角度進行解釋的新局面。在這方面,日本也在努力成為領跑者。(全文完)(作者:長坂邦宏,日經能源環境網 供稿) 

相關焦點

  • 【「地球號」的秘密】(3)直擊巨大地震的「觸發點」
    從歷史角度看,這是紀伊半島海域成為南海地震觸發點的場所。我們正在以南海地震的誘因區域為中心開展鑽探計劃。 可能引發南海地震的有兩大斷層。一是「分支斷層」(從斷層分支出來的斷層),二是「滑脫斷層」(板塊邊界的斷層)。究竟是哪個斷層滑動將引發南海地震一直以來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 「地球號」以往的鑽探都是為了對這一問題進行調查。
  • 【「地球號」的秘密】(1)鑽入海底一萬米!
    日本海洋研究開發機構(JAMSTEC)地球深層探查中心(CDEX)的地球深層勘探船「地球號」於9月13日重新開始對日本南海海槽進行鑽探。這次鑽探將深入到海底地下3600米處,開展地質等調查,其目的在於查明發生巨大地震的原理。
  • 創記錄日本地球號鑽探船鑽至海底3260米
    不過除了太空外,地球上還有很多我們未知的地方,而就在今天早些時候,根據日本NHK電視臺的消息,日本的「地球號」鑽探船已成功鑽探至海底3260米深度,打破了之前保持的的記錄。地球號 鑽探船  根據日本NHK電視臺的介紹,「地球號」是日本製造的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深海鑽鑽探船。
  • 航空工業沈飛:激情進取 開拓新局面
    10月1日,新生產的第一批4架殲5飛機,參加了國慶閱兵。正在天安門城樓上檢閱的毛澤東主席指著飛機對外國朋友說:「我們自己的飛機飛過去了。」1957年1月4日,112廠飛機設計室向四局呈報了《殲教Ⅰ型噴氣式殲擊教練機草圖設計書》,由此開啟了殲教Ⅰ飛機的設計研製工作。1958年2月13日,毛澤東視察沈飛,與飛機座艙裡的穆恆信親切交談。
  • 科學家海底鑽洞1.4公裡首次觸及地震帶(圖)
    日本「地球號」鑽探船    日本「地球號」鑽探船工作示意圖  英國廣播公司(BBC)報導,在日本附近的一個地震發生區,科學家正在上演一項雄心勃勃的計劃按照計劃,科學家在海底上鑽出一些1.4公裡深的洞,進而創建有關震區內部壓力的3D圖像。  在過去的100年,日本南海海槽震區發生了破壞力極大的地震和海嘯。科學家的最終目的是將相關設備置於海底以下6公裡處,這些設備可能充當早期的預警系統。在歐洲地球科學聯合會舉行的年度會議上,科學家公布了南海海槽地震區試驗第一步的發現。
  • 日本最尖端深海探測船「地球號」內部大揭秘
    原標題:【獨家】日本最尖端深海探測船地球號內部大揭秘 新華社記者藍建中攝 在關於日本的科考報導中,「地球」號深海探測船經常見諸報端,不僅多次創造鑽探深度記錄,還是全球首次成功從可燃冰中採集出天然氣的探測船。
  • 國星宇航研製高性能AI衛星系統「直播地球號」順利升空
    北京時間2019年7月25日13時00分,智能衛星網絡公司成都國星宇航科技有限公司與電子科技大學衛星產業技術研究院聯合研發的第三代AI衛星系統「直播地球號
  • 時空道宇星座測控,開拓商業航天新局面
    3) 測距:測距主要是測量出衛星和地球站之間的距離,只要獲取地球站發出的無線電信號到衛星、再從衛星轉發回地球站所需的往返時間,就可以計算出衛星和地球站的距離(Range),目前主要有側音測距和偽碼測距兩種方法;4)
  • 每天跟著太陽動、能感知地震……廣州塔不為人知的秘密你知道嗎?
    秘密4:廣州塔如向日葵,每天跟著太陽動每天清晨,陽光照在廣州塔上,陽面溫度高,陰面溫度低。不同側面的鋼管,沿著各自傾斜的方向伸縮,變化不一致,塔身整體就產生了扭轉。16 個水晶球艙,每 個直徑3.2米,可容納 4-6人。旋轉一周,一般20分鐘左右。 每個球艙,可以自動調平。即便在強風等特別天氣下,摩天輪也保證了遊客的舒適度。秘密7:廣州塔的「太極魚」和「地動儀」你知道嗎?
  • 滇秘密研製"天文地動儀" 或破解地震預測難題
    核心提示:中國科學院雲南天文臺正在秘密研究「天文地動儀」,這種儀器有望破解千年地震難題——提前預測地震的到來。去年以來,王建成就一直帶著一個科研小組加班加點、夜以繼日地投入到一項秘密研究課題中。王建成是中國科學院雲南天文臺副臺長。與此前的一些研究目的不同,這次雖然同樣是「看天」,但最終卻是為了「探地」。
  • 星震學 | 研究天上的「地震」, 了解恆星的「內心」
    我們不妨從「地震」開始講起。目前,地理學家對地球內部結構知之甚少,畢竟以當前科技,人類還不能鑽入地球深處去直接研究地球內部。但是,地震這個讓人聞風喪膽的傢伙,卻能夠讓科學家一窺地球內部的秘密。地震會產生地震波,這是一種在地球內部震蕩和傳播的波。這些地震波穿過不同物質時會有不同的表現。比如說,地震波在不同深度有著不同的傳播速度,而橫波無法在液體中傳播。
  • 唐山大地震毀天滅地,卻無法撼動一座皇陵,專家鑽進皇陵發現秘密
    7.8級的唐山大地震造成了巨大的傷亡,大半個中國甚至都可以感受到大地的明顯震動。這次的大地震是史無前例的,唐山作為地震的中心地帶,瞬間成為了廢墟。然而令人驚訝的是,距離唐山30裡外的一座陵園卻完好無損。
  • 開拓神秘島隱藏洞窟位置大全
    開拓神秘島這款遊戲收到了不少玩家們的歡迎,今天小編帶大家來看看開拓神秘島所有隱藏洞窟位置,這些神秘洞窟中有不少的好東西可以拿,那麼具體位置在哪呢?下面就跟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開拓神秘島這款遊戲收到了不少玩家們的歡迎,今天小編帶大家來看看開拓神秘島所有隱藏洞窟位置,這些神秘洞窟中有不少的好東西可以拿
  • 唐山大地震,卻未震的動故宮?專家揭曉出清朝600多年的秘密!
    唐山大地震,卻未震的動故宮?專家揭曉出清朝600多年的秘密!現在房屋打的地基,其實都還是比較一般的。一有地震的時候,就能夠感受到餘震的存在。大部分的房子都是如此,尤其是那些高層。但你知道嗎?古時候的房子,其實比現在更加堅固呢,尤其是故宮。
  • 透過Web of Science看熱點問題研究——地震研究
    汶川地震後許多讀者來電話和郵件希望能夠了解國際上有關地震的研究熱點,研究地震的國家和地區分布、SCI收錄地震期刊和中國在SCI資料庫中發表論文的情況
  • 開拓數字時代辭書事業發展新局面
    為社會建構「集體記憶」中國社會科學院辭書編纂研究中心副主任儲澤祥告訴記者,一個國家的語文辭書集群是該國文化軟實力的象徵。隨著一系列新的大型辭書陸續交稿和即將出版,我國「大國家、小字典」的落後面貌將改變,也意味著中國正在由辭書大國向辭書強國穩步邁進。
  • 地震研究初探
    最初研究和預測地震是從九三年初開始,陸陸續續預測了十幾次,大多數都有應驗。
  • 港媒:外空海底資源競爭神九蛟龍開啟新局面
    中國上天下海進入新裡程,也標誌了在外層空間和深海的資源開發,利用和競爭都出現一個新局面,對中國崛起是機遇也是挑戰。神舟九號飛船與天宮太空實驗室成功以人手控制交會對接,再度合體,首次實現地面向在軌飛行器進行人員和物資輸送與補給,為構建太空站長期運作確立技術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