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研究初探

2021-02-15 博文天心智庫易學文化平臺

最初研究和預測地震是從九三年初開始,陸陸續續預測了十幾次,大多數都有應驗。雖然準確度達到了八成,但是細節把握起來難度非常之大,甚至只能模糊預測大概震級和方位,其它概不知道。

地震真正預測需要完善以下幾點問題:

具體的震級;

是否具有破壞力;

烈度;

會不會導致人員明顯的傷亡;

最重要的是:具體地震發生地震的經緯度。

如果僅僅是預測大概方位和震級,意義已經不大,地球上面每天都有地震發生。天道循環,地氣交爭,都是尋常事。

最近幾年研究奇門遁甲時,通過黃帝內經思維體系以及道家思想的指引,開始按照古法九宮一算模式進行地震預測,總算開啟了新的思維境界。

巧合的是,遼寧的同道楊兄(微信名:極地雄鷹)這幾年易學研究精進,也在運用易學預測地震,連續數次預測幾乎精準。在2016年,與楊兄合作預測了一次日本南部海域地震,同時預測出日本列島發生不尋常的案件。結果全部應驗,故而前幾天再次和楊兄合作預測地震。

以下內容為預測地震實際過程,作為留存:

楊兄通過油價上漲這一信息取象,預測地震,雖然有點不厚道,出於對預測地震的敏感和喜好,應楊兄邀請一起合作再次預測地震。

按照四月十二號晚上戌時的遁甲局分析,天地合局,故而震級受到地磁場穩定的影響,震級不會太高。按照九宮一算模式,我運算震級在五點八到六點二級,地震時間在最近幾天的申酉日發生。

而楊兄將地震地點精確到了:智利,震級認為在六級以上,六點七級以下。

判斷不明的是:天顯時格背景下的地震,破壞力度到底有多少。只能等地震後總結。

結果:四天後的申日申時,智利靠近阿根廷邊境發生地震,歐洲測定為六點一級,中國官方測定為六點三級,美國官方測定為六點二級。震源深度一百三十五公裡左右,幾乎沒有破壞力。


震級基本符合,地點精準,日期幾乎精確,唯獨破壞力上面沒能判斷清楚。從這次預測來看有兩點需要思考的:

天顯時格的天文背景是什麼,乃至於每一次預測事情的奇門遁甲局的天文背景是什麼?日月運動所在的二十八宿位置如何?不從天文上面去考量,就難以追根溯源。不從天文深入分析,就無法校正精確災害性地震!

地理位置的精確需要進一步完善易學大數據,乃至於立體天球的創建,這是研究天文,易學研究者追求的一座高山。大數據這條路,必須要走。只有這樣才能起到防災減災的實際效用。

相關焦點

  • 火山熔巖噴發與地震關係初探
    火山熔巖噴發與地震關係初探 1997年6月1日 寫作筆記我深信,我這裡提出的地震假說,與「板塊說」「大陸漂移說」一樣,是地震發生的重要原因之一。而且,海嘯的發生都是由地殼的塌陷導致的。 正文 人們通過對地震的研究,提出了許多關於引發地震原因的理論。
  • 馬爾地夫珊瑚砂孔隙比試驗研究及無核密度儀應用初探
    [X]王篤禮,王  璐,蔣佰坤,張其昌.馬爾地夫珊瑚砂孔隙比試驗研究及無核密度儀應用初探[J].巖土工程技術,2019,33(05):259-262,302
  • 基於人工智慧智商研究的智能定律初探
    什麼是智能和意識一直是智能科學領域最基礎也是最具有爭議的問題,2014年以來,我們在對人機通用智能發展水平的進行研究時提出了標準智能模型在這個研究的基礎上,2020年5月我們在《Annals of Data》發表論文《基於人工智慧智商研究的智能定律初探》,提出了智能的三條定律,作為對智能、意識、生命、人工智慧系統進行研究和定義的基礎。應該說這是一個初步的探索和嘗試,還存在更多需要進一步成熟和完善的地方。發表出來希望到到更多研究者的批評指正和討論意見。
  • 地震地熱說原理—地震柱構造的時間進程
    Seisman研究地震柱構造的運動機理之前,先來考察一下地震柱構造內部地震活動一般性的時間歷程,從而進一步地了解地震柱構造的一個重要屬性。這三張圖代表了本文所識別出的所有地震柱構造典型的活動屬性。圖2的特點是底部和頂部的地震活躍,而中間層300——500km層極少地震活動,圖3的特點是從底部到頂部的地震都極為活躍,圖1則介乎其中,深度各層顯示一種較為有序的地震活動。
  • [視頻]汶川地震成因初探 禍起龍門山斷裂帶(上)
    隨著印度板塊不斷向北推進,並不斷向亞洲板塊下插入,青藏高原開始迅速上升,並在高原的邊緣形成了斷裂帶,這個斷裂帶正是地震的多發區。我國南北地震帶延綿數千公裡,而龍門山地震帶更是地震帶上的「活躍分子」。資料顯示,龍門山地震帶近一萬年以來一直非常活躍,半個世紀以來,發生7級以上的破壞性地震多達10餘次——1938年和1976年,這一地震帶上距離汶川遠的松潘附近地區都發生過7級以上的大地震。
  • 美國西海岸的地震活動與地震柱構造(中文版)
    本文的研究,區別於板塊構造的碰撞與俯衝之說,也區別於地震的斷層成因之說,認為殼內強震與火山的災變能量來自地幔深部的熱能,而非地表構造獨立運動的結果,從而為地震與火山活動成因找到了最為本質的能源,為地震與火山的預測研究開闢了新的方向。
  • 《中國近代地圖志》海圖篇編研初探
    《中國近代地圖志》海圖篇編研初探 2016年03月08日 09:20 來源:《中國地方志》2015年7期 作者:梁迅 齊清文 字號 內容摘要:《中國近代地圖志》作為一種專業志書,將以完整
  • 研究發現人工誘導地震與天然地震「不可區分」
    新華社北京8月3日電 綜合新華社駐華盛頓記者林小春、駐舊金山記者徐勇報導:近些年來,由石油天然氣開採活動引發的人工誘導地震引起關注。美國《科學進展》雜誌2日發表的一項新研究顯示,人工誘導地震與天然地震特徵大致相同、不可區分。這表明現有工具同樣能用來評估和降低人工誘導地震導致的危害。
  • 研究發現太陽活動或導致地震
    世界各地地震不斷。一份新研究提出,很多地震可能是由太陽的活動造成的。7月13日發表在《科學評論》(Scientific Reviews)期刊上的一份研究稱,找到第一份有力的證據顯示,太陽的強烈噴發會導致地球上成群發生的地震。這份研究把過去20多年來的地震數據與太陽和太陽圈探測器(SOHO)的數據進行對比。
  • 透過Web of Science看熱點問題研究——地震研究
    汶川地震後許多讀者來電話和郵件希望能夠了解國際上有關地震的研究熱點,研究地震的國家和地區分布、SCI收錄地震期刊和中國在SCI資料庫中發表論文的情況
  • 地震可以預測?最新研究表明:「擺動」發生在大地震之前
    地震是地球表層或表層下的振動所造成的地面震動。但是人類地震預報的水平還僅限於通過歷史地震活動的研究,對地震活動做出粗略的中長期預報。如下圖所示的過去幾十年的地震分布記錄。地震目前仍無法準確預測發生時間,但通常地震發生之前都會有一些自然現象,特別是較大的地震發生之前的各類異常現象。最新研究顯示,日本有史以來最強烈的地震(2011年9級地震,造成15500多人喪生)的幾個月前,其地群從東向西轉移。這些轉移運動被研究人員稱為「擺動」,可能會提醒地震學家未來發生較大的俯衝帶地震的更大風險。
  • 《地震地磁觀測與研究》的2019與2020
    🛫🛫2019年,《地震地磁觀測與研究》做了一些事兒。
  • 水力壓裂誘發地震研究進展
    近些年,隨著地球深部能源和空間的開發利用——非常規油氣水力壓裂(HF)、增強型地熱系統(EGS)以及廢棄鹽水深部灌注(SWD),誘發地震越來越引起科研人員的廣泛關注與高度重視(圖1)。美國地調局研究發現造成美國中部近年地震增加的主因是廢水處理。與美國不同,加拿大的誘發地震主要由水力壓裂引起。在英國蘭開夏郡,2011年發生的58起地震都與Preese Hall鑽井水力壓裂相關。
  • 研究揭秘震級最大深源地震
    中美地震學者的研究表明,這一深源地震釋放出大約36兆噸TNT炸藥爆炸的能量,相當於約2300個廣島原子彈爆炸的威力,創下震級和能量釋放最高紀錄。 美國加州大學聖克魯斯分校的中國在讀博士生葉玲玲及其美國同事,19日在《科學》期刊上報告說,他們利用全球數百個地震臺站記錄的數據,分析了今年5月發生的鄂霍次克海深源地震,發現該地震釋放出了有記錄以來空前強大的能量。
  • 研究首次揭示慢性地震成因
    慢性地震是一種持續數小時甚至數個月的特殊的地震類型,科學家最早在近20年前發現。現在,加拿大渥太華大學(University of Ottawa)的研究人員首次揭示了這種地震的成因。研究人員利用類超聲成像技術和地震數據,發現這種地震是由於構造板塊之間巨大的液體壓力造成。「我們的研究首次提供證據顯示,慢性地震與構造板塊之間液體的活動相關。」這份研究的第一作者戈瑟林(Jeremy Gosselin)說,「慢性地震比較複雜。」
  • 地震成因研究獲重要突破
    地震的發生真的是「板塊碰撞」導致的嗎?事情可能並非那麼簡單。中國科學家歷經20年的不懈努力和艱苦探索,終於成功破解了地震成因這個曠世謎題:地震,竟然是發生在地下的龍捲風!全面展示這一研究成果的專著《探索自然之謎全三冊》下冊《地震成因》日前已由華齡出版社出版發行。地震是一種十分神奇又極其神秘的自然現象,其發生機理複雜萬端。
  • 科普|探索地震預報研究的一種新途徑
    強烈地震造成的破壞嚴重威脅著人類的生存和經濟社會的發展。我國是全球地震災害最嚴重的國家之一,新中國成立以來,在我國大陸發生的1976年唐山7.8級、2008年汶川8.0級、2010年玉樹7.1級等地震,造成了巨大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
  • 初探「研學」——漢唐人的涇河新城之行
    官方解釋是:「研學即研究性學習,是指以學生為中心,在教師和學生共同組成的學習環境中,讓學生主動提出問題、主動探究、主動學習的歸納式學習過程。」 初探研學,漢唐不僅是為自身培養人才,更是希望為文化傳播做出奉獻,文化育人。
  • 嫦娥三號發射6周年:從初探月球到首登月背,中國航天進步了多少?
    嫦娥三號發射6周年:從初探月球到首登月背,中國航天進步了多少? 都在用的報告小程序 寫文章、做研究
  • 【「地球號」的秘密】(4)開拓地震研究的新局面
    南海海槽是研究地震的最佳對象 ——對於美國和歐洲的研究者而言,南海海槽是與其國家沒有直接關係的研究對象。既然從事地震研究,就要經常思考哪裡是最好的場所。美國的研究者之所以到遠離祖國的地方進行研究,也是因為考慮到眾多因素,這裡是開展研究的最佳場所。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像日本這樣地震記錄多、容易取得周邊信息的地方獨一無二。對於地震的研究者而言,日本確實是最令人感興趣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