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首次揭示慢性地震成因

2020-12-03 環球世界未解之謎

慢性地震是一種持續數小時甚至數個月的特殊的地震類型,科學家最早在近20年前發現。現在,加拿大渥太華大學(University of Ottawa)的研究人員首次揭示了這種地震的成因。

研究人員利用類超聲成像技術和地震數據,發現這種地震是由於構造板塊之間巨大的液體壓力造成。

「我們的研究首次提供證據顯示,慢性地震與構造板塊之間液體的活動相關。」這份研究的第一作者戈瑟林(Jeremy Gosselin)說,「慢性地震比較複雜。」

「一些地下深處的巖石內充滿了液體,儘管數量很少,在地下40公裡深處,巖石周圍的壓力很大,就像吸滿水的海綿遇到壓力被一擠就要排出水分,這些石頭也要釋放水分。可是,那些液體被鎖在石頭裡面,又無法被壓縮,液體壓力將不斷累積加大,最終弱化石頭的堅固性,形成慢性地震。」主要研究者奧德(Pascal Audet)解釋說。

相關焦點

  • 地震成因研究獲重要突破
    地震的發生真的是「板塊碰撞」導致的嗎?事情可能並非那麼簡單。中國科學家歷經20年的不懈努力和艱苦探索,終於成功破解了地震成因這個曠世謎題:地震,竟然是發生在地下的龍捲風!全面展示這一研究成果的專著《探索自然之謎全三冊》下冊《地震成因》日前已由華齡出版社出版發行。地震是一種十分神奇又極其神秘的自然現象,其發生機理複雜萬端。
  • 中國科大合作研究揭示地幔中部結構成因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地球和空間科學學院吳忠慶教授合作研究揭示,下地幔礦物中鐵的自旋轉變會導致地幔中部的縱波波速對溫度變化不敏感,解釋了多個地震層析成像觀測到的不尋常波速結構的成因,從而為利用自旋轉變效應認識地球內部結構打開了一扇門。
  • 地震成因
    地震成因:板塊構造學說地球表層的巖石圈稱作地殼。地殼巖層受力後快速破裂錯動引起地表振動或破壞就叫地震。由於地質構造活動引發的地震叫構造地震;由於火山活動造成的地震叫火山地震;固巖層(特別是石灰巖)塌陷引起的地震叫塌陷地震。
  • 大陸漂移與地震成因
    當前對地震成因機制的解釋是Reid提出的彈性回跳假說,並在後續的研究中Julian等人提出了用雙力偶震源機制模型來描述地震的成因機制
  • 臺灣峽谷深水重力流地貌成因機制獲揭示
    近日,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邊緣海與大洋地質重點實驗室(OMG)海底地貌與沉積動力學研究團隊在南海東北部深水重力流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研究成果由李偉研究員等人發表在《Sedimentology》上,合作者包括博士研究生李爽、特別研究助理馮英辭以及來自英國卡迪夫大學和義大利國家海洋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的科學家。 深水重力流普遍發生於主被動大陸邊緣,通常以海底滑坡和濁流的形式出現。
  • 嫦娥四號研究成果揭示南極-艾特肯盆地底部物質成因
    馮·卡門撞擊坑內地形相對平坦,坑底被玄武巖填充,其物質成分和地質年代具有代表性,對研究月球和太陽系的早期歷史具有重要價值。據了解,自軌道衛星實現對月球背面的遙感觀測以來,大量研究揭示南極-艾特肯盆地底部存在鎂鐵質異常,相比返回樣品以及月球隕石,也有著不同的化學特性。嫦娥四號通過對南極-艾特肯盆地撞擊坑底部濺射物層的探測,發現該區域鎂鐵質礦物特徵與遙感數據相似。
  • 淺談地震成因之我見(一)
    天然地震是在地球大地上某一局部區域產生震動、搖晃顫箥、彈跳湧動等形狀,是由地下能量引起的的一種自然現象。地震的震源深淺不一,科學家將其分為三個檔次:震源深度不足70km的為淺源地震,70km以上至300km的為中源地震,300km以上的為深源地震。1934年6月29日發生在印度尼西亞蘇拉威島近海的地震,震源深度最深,達到720km。
  • 地震到底是怎麼形成的?目前關於地震成因的主要觀點
    持這種地震成因學說的主要文章有張寶盈的《地震是一種「地殼雷電效應」?—地震成因新探》和《地震電磁成因假說》,姚承的《地震是地下雷電》。由於地球內部巨大壓力,使氣體向上運動,向外排氣,這種排氣是造成地震、旱災、地磁異常、特大暴雨、部分森林火災等全球特異自然災害的根本原因。主要的文章有杜樂天的《地球排氣作用—重大自然災害孕因和地下巨大天然氣來源》、《地球排氣作用的重大意義及研究進展》,杜樂天、強祖基的《特異自然災害發生的內因》。
  • 淺談地震成因之我見(上)
    地震的成因根源是什麼,已成為當今世界性的重大科學難題,是我們急於探究地震成因背後的事實真相。雖然人類探究地震的歷史悠久,但其認知度仍非常膚淺,直到科學高度發展的今天也無法給出定論。為了解開這項世界性的重大科學難題,很多國家花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仍不見有價值的研究成果。
  • 日本3·11大地震後海嘯成因被發現
    日、法、美、英4國研究人員在新一期《科學》雜誌上報告說,他們發現,伴隨日本2011年3月11日的大地震,日本東北地區太平洋海域地震震源區的地層應力大規模釋放
  • 深埋碳酸鹽巖儲層成因被揭示
  • 地震的分類與成因
    1 地震的分類構造地震:地殼運動時在其薄弱部位發生斷裂錯動火山地震:火山爆發,巖漿猛烈衝出地面而引起 陷落地震:溶洞陷落誘發地震:由於人工爆破、礦山開採及工程活動所引發的地震2 構造地震的成因板塊構造說斷層說Wegener大陸漂移假說:假定一個超級大陸於3億年前破裂,其碎塊漂移出去形成現今的大陸。
  • 南海海洋所等揭示臺灣峽谷深水重力流地貌成因機制
    近日,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邊緣海與大洋地質重點實驗室(OMG)海底地貌與沉積動力學研究團隊在南海東北部深水重力流研究中取得新進展,相關研究成果以The role of sediment gravity flows on the morphological development of a large submarine canyon(Taiwan Canyon),north-east
  • 臺灣峽谷深水重力流地貌成因機制獲揭示—新聞—科學網
    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邊緣海與大洋地質重點實驗室研究員李偉領銜的海底地貌與沉積動力學研究團隊,聯合英國卡迪夫大學、義大利國家海洋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在南海東北部深水重力流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 專家:內江地震與長寧地震成因雷同,因板塊相互擠壓
    新京報訊(記者 劉名洋)今日(9月8日)清晨,四川威遠縣發生5.4級地震。中國地震臺網中心研究員孫士鋐告訴新京報記者,此次地震與今年6月四川長寧6.0級地震成因雷同,均是印度板塊與亞歐板塊相互擠壓,在應力作用下發生地殼運動,之後應會有餘震發生。
  • 緬甸7.2級地震成因的探討
    緬甸7.2級地震成因的探討Seisman 緬甸地震柱構造是作者所定義的第17號地震柱構造。2011年3月24日緬甸7.2級地震,引起了作者對緬甸地震和汶川地震成因的思考。°~40°N)1963年至2011年3月4.8級以上地震活動的平面的三維圖像如圖
  • 汶川8.0級大地震的根源和成因
    這個學說對大地震的成因、根源、能量來源、地震前兆等13個地震基本問題提出了統一的、全新的解答。本文根據這個新學說結合汶川地區和我國地震的實際情況來研究汶川8.0級大地震的根源和成因。各種手段觀測到的因地球的熱脹冷縮而表現出來的地球形變不能說成是板塊的運動,它更不是大地震的成因。
  • 專家提出地震成因新觀點:與地球自轉有關
    中國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地震學研究員陳學忠提出地震成因新觀點,地震的根本原因在於地球自轉速率的變化,並大膽表示地震專業研究100多年的基本點可能就是錯的。  2010年14日7時49分,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玉樹縣(北緯33.1度,東經96.7度)發生7.1級地震,震源深度33公裡。
  • 古脊椎所等揭示百萬年前泥河灣古人類遺址成因與生存行為
    11月22日,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裴樹文與河北省文物研究所、中科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北京自然博物館和英國倫敦大學學院等合作,對泥河灣盆地飛梁遺址的最新研究成果,在線發表在Plos One上,並就盆地內考古材料所揭示的早更新世古人類活動遺址成因和生存行為進行解讀。
  • 專家:甘肅夏河地震和「88九寨溝地震」成因有共性
    新京報快訊(記者 周依)據中國地震臺網正式測定,10月28日1時56分在甘肅甘南州夏河縣(北緯35.10度,東經102.69度)發生5.7級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中國地震臺網中心研究員孫士鋐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此次地震和「8·8九寨溝7.0級地震」的位置有一定相關性,成因有共性。據孫士鋐介紹,此次地震震區處在青藏塊體北部邊緣,整個青藏塊體在受到印度洋板塊推擠過程中,一些地塊或地段積累應力,就容易發生地震。這次夏河地震和今年9月16日張掖5.0級地震,都處在青藏塊體北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