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研究團隊發現日南部海溝板塊形變 推測或發生地震

2020-11-24 環球網

圖為日本海上保安廳研究團隊發布的日本南部海溝地理位置示意圖

【環球網綜合報導】據日本《讀賣新聞》5月24日報導,日本海上保安廳研究團隊在地震發生機率較大的日本南部海溝,發現了容易引發地震的板塊形變,並在英國科學雜誌《Nature》上發表了該研究成果。

通過海底運動來推測板塊形變,將有助於提前預計地震可能造成的災害。

該團隊研究發現,從日本靜岡縣海域一直延伸到四國海域的日本南部海溝區域,海溝邊緣的巖石板塊開始下沉至大陸板塊的下方。與此同時,大陸板塊受到下沉中的海洋巖石板塊的力的作用,會向西北方向擴伸而發生形變。等力聚集到一定程度無法承受時,就會發生地震。

日本海上保安廳在南部海溝沿岸設置了15個觀測點,一年之中通過多次從海上發送音波來測定位置。數據分析結果表明,從2006年到2015年,大陸板塊每年向西本方向移動2到5.5釐米。(實習編譯:王惠 審稿:王歡)

相關焦點

  • 研究表明馬尼拉海溝若發生大地震恐引發海嘯波及中國華南沿海
    馬尼拉海溝的形成於中新世【距今2200萬年至2500萬年前】,馬尼拉海溝的的特徵為北部碰撞,中南部俯衝【馬尼拉海溝北部兩個板塊碰撞形成了造山運動形成了現今的中國臺灣島】馬尼拉海溝形成的原因是因為菲律賓板塊俯衝至亞歐板塊導致亞歐板塊邊緣彎曲形變形成的海溝,利用GPS測量數據顯示馬尼拉海溝以北的中國臺灣滑動速率為50毫米/年,馬尼拉海溝中段的呂宋島附近滑動速率為100
  • 日本展開對南海海溝地殼調查 以預防潛在海嘯
    據日本新華僑報網17日報導,日本南部海域產生高級別地震的預測一直都困擾著日本火山地震學界。為探明「南海海溝大地震」發生時有可能引發的海嘯程度,日本科學家開始探查海底地殼變動。  名古屋大學研究生院地震火山研究中心副教授田所敬一等組成的研究團隊,開始調查南海海溝附近的海底地殼變動情況。
  • 日本未來30年發生特大地震概率進一步上升
    編輯:高愷儀日本政府地震調查委員會近日稱,日本南部海溝(又稱日本南海海槽)未來30年內發生大地震的概率升至80%,專家預警要提前做好各方面的準備工作。據中新社報導,日本地震調查委員會還表示,如果時至30年地震還未發生,那麼隨著時間的推移,該概率將會一直升高。南部海溝以及根室海域未來40年內大地震發生的概率為90%,50年內概率則為90%以上。地震調查委員會委員長、東京大學教授平田直就此在記者會上呼籲:「認識到下一次地震正一步步接近很重要。希望各方切實防備。」
  • 日本展開南海海溝地殼調查 收集數據預防海嘯
    【環球網報導 駐日本特約記者 郭桂玲】日本南部海域產生高級別地震的預測一直都困擾著日本火山地震學界。為了探明預想中的「南海海溝大地震」發生時有可能引發的海嘯程度,日本科學家開始探查迄今為止極難觀測的海底地殼變動。近日,日本相關研究機構在南海海溝附近海底,放入能捕捉地表活動的觀測裝置,開始實施觀測。
  • 未來日本可能會發生大地震嗎?日地震調查局:概率很高!
    >明治三陸地震1896年6月15日的明治三陸地震 發生在巖手縣,它遠離中央構造線和中央地溝帶,但震中是震中在巖手縣上閉伊郡釜石町(現在的釜石市)東方200千米處,此處剛好在位於太平洋中的日本海溝測西側,因此引發了海嘯,它屬於典型的低角逆斷層型的海溝型地震。
  • 日媒體稱日本北海道地震是「板塊邊界型地震」
    報導說,26日發生的北海道強烈地震,據認為是在北海道東部海域交匯的兩個板塊碰撞引起的「板塊邊界型地震」。這是以數十年至100年的周期定期發生的地震。今年3月,日本地震調查委員會預測,這一地區今後30年裡發生芮氏8.1級地震的機率是60%。日本氣象廳認為,這次地震可能屬於定期發生的地震。
  • 美國史上最大地震56周年:板塊構造學說開始採用
    (記者 孫自法)56年前的3月27日,美國阿拉斯加州威廉王子灣地區發生9.2級大地震。這是自有地震儀器記錄以來,美國歷史上記錄的最強烈地震,也是全球第二大地震,僅次於1960年智利9.5級地震。  為紀念美國史上最大地震發生56周年,地震領域知名科普公號「震知卓見」發表文章稱,這次災難也為科學家認識和研究地震提供難得機遇,地質學家開始採用新的理論體系——板塊構造學說,來審視這次地震。
  • 南部發現板塊移動,日媒:若該地板塊劇烈移動,將引發9.1級地震
    日本方面傳出消息,稱該國南部首次發現了板塊移動的現象,日本民眾對此十分緊張,因為這可能與地震有關。2011年,日本設立了一個專門預測南部近海地震的部門,而日前該機構有了重大發現。他們在本州南海槽陸海板塊交匯處,觀測到了板塊移動現象,這是檢測多年以來的首次發現,分析人員指出這很可能與未來隨時發生的大地震存在關聯。隨著後續調查的展開,日本人感到了地震了前兆。1月16日,日本放送協會(NHK)報導稱,如果該地區的板塊出現劇烈移動,預示著這一區域將出現最高芮氏9.1級的「本州南海槽大地震」,同時到來的還有可怕的海嘯。報告之所以如此分析,是因為這一切是有歷史經驗的。
  • 日專家稱日本列島所屬板塊正醞釀兩大超級地質事件,東京是中心
    近兩個月以來,日本列島及其附近接連發生一些小規模地震,如在4月26日,日本茨城縣南部發生4級地震,5月6日,千葉縣西部發生4級地震,期間岐阜縣飛彈地區也發生了震度2-4級的群發地震,5月26日,東京東部外海發生5級地震,6月1日,鹿兒島縣外海發生4.3級地震,6月1日,東京東北部沿海附近發生5.1級地震,6月5日,小笠原群島發生5級地震,6月9日,高知市發生4.6級地震……
  • 日本計劃獲取板塊邊緣巖石 探究南部海域海槽地震原理
    【環球網報導 記者 王歡】為探究多次發生的海洋巨型地震的原理,日本海洋研究開發機構的探測船「地球」號正在推進從位於日本南部海域海槽附近地下深處的板塊邊緣獲取巖石的計劃據日本共同社9月28日報導,在日本南部海域海槽,菲律賓海板塊沉入陸地板塊下方,若其邊緣滑動,就會發生1944年東南海地震、1946年「南海地震」那樣的大地震。詳細調查板塊邊緣的巖石成分和性質,可以計算出目前的滑動容易度。15個國家的研究人員參加該計劃。
  • 臺灣附近兩處海溝或引發8級地震 海嘯1小時內襲臺
    中新網4月18日電 據香港中通社報導,面對日本311大地震引發海嘯帶來慘重死傷的前車之鑑,臺灣「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日前首度提出明確預警,指出鄰近臺灣的琉球海溝與馬尼拉海溝可能會發生8級以上的地震,所造成的海嘯將不用一小時就能抵達臺灣沿岸,並侵襲嘉義屏東、基隆、宜蘭等地。
  • 研究發現馬裡亞納海溝在不斷吞水,一年幾百億噸,為什麼會這樣?
    去年年底有科學研究指出世界最深海溝馬裡亞納海溝在不斷吞噬海水,而且吞噬量達到了每年幾百億噸,到底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眾所周知,馬裡亞納海溝是世界上最深的海溝,它因為具有極高的研究價值而吸引了眾多國際科研團隊前往考察。在馬裡亞納海溝中科考隊發現了許多人類從未見過的深海生物,同時在長期的研究中發現了馬裡亞納海溝形成的秘密。
  • 最新研究揭秘——太平洋下的板塊失衡?
    板塊構造學說是在大陸漂移學說和海底擴張學說的基礎上提出的,也已被大多人認可,但地球板塊構造還有很多值得探究的地方。近來,萊斯大學的研究人員表示,在厄瓜多西海岸外發現的一塊微型板塊能幫助我們進一步解開地球板塊構造之謎。
  • 墨西哥南部發生7.4級強烈地震!
    據消息稱,2020年6月23日,墨西哥瓦哈卡南部海岸發生芮氏7.4級地震,已經造成人員傷亡。根據美國地質調查局(USGS)的數據,時間發生在當地時間今天上午10時29分,地震中心位於墨西哥瓦哈卡州南部海岸附近,估計有200萬人感覺到地震。在大約320公裡外的墨西哥城,人們逃到街上,因為建築物搖晃,警報響起,人行道上的石頭明顯在腳下移動。
  • 日本預測其太平洋沿岸今後可能發生特大地震和海嘯
    新華社東京4月21日電  日本內閤府21日公布了有關日本太平洋沿岸發生特大地震的預測情況,認為今後可能發生最大9.3級地震和近30米高海嘯。  據《日本經濟新聞》等媒體報導,內閤府預測,位於日本太平洋沿岸的日本海溝附近今後可能發生最大9.1級地震,千島海溝附近可能發生最大9.3級地震;巖手縣和北海道可能分別遭受最高29.7米和27.9米的海嘯襲擊。此外,青森縣和福島縣附近海域也可能分別出現高達26.1米和19米海嘯,福島第一核電站所在地可能出現最高13.7米海嘯。
  • 美國歷史上最強地震,除了破壞還為科學家提供了……
    1964年3月27日當地時間下午5:36(3月28日3:36 UTC),阿拉斯加威廉王子灣地區發生9.2級大地震。地震破裂始於地表下約25千米處,其震中位於安克雷奇以東75英裡(120千米)處。地震持續了大約4.5分鐘,是美國歷史上記錄最強烈的地震。它也是有儀器記錄以來的第二大地震,僅次於1960年智利的M9.5地震。
  • 日本南部近海首次觀測到板塊移動 或與大地震有關
    日本南部近海首次觀測到板塊移動 或與大地震有關 2020-01-16 11:03:56 來源:新京報  |  作者:佚名 | 字號:A+ | A- 據人民日報海外網消息,日本內閤府2011年曾設立專門機構
  • 日本海溝小地震頻繁,發生大地震概率小
    根據美國科學地震監測網顯示,日本的地震爆發率不斷的上升,平均的地震震級在4.7級左右。通過數據顯示,日本在一天的地震爆發達到了4次,最大震級為4.9級,最小為4.3級。深度最大達70.6公裡,最小10公裡。相對最近巴布亞紐幾內亞的高發地震區域來說,確實少了很多。但日本出現中有兩次是位於海溝,並且都是位於海溝的同一位置。
  • 日本京都大學團隊在大阪集中設地震儀監測地震活動
    【環球網報導 記者 王歡】為研究6月18日發生的日本大阪北部地震的發生機制,日本京都大學、東京大學、九州大學等的研究團隊在震源附近的高槻市等集中設置臨時地震儀,開始監測地震活動。此外,團隊還將研究是否有繼續發生大地震的可能性。據日本共同社6月25日報導,在西日本內陸地區,存在著從新潟到神戶的引發地震能量呈帶狀積聚的「形變集中帶」。
  • 南美中部斷層帶穩定,海溝與板塊運動方向一致
    在地球上,南美區域也算是地震比較多發的地帶,根據科學最新研究發現,在南美中部以下的大規模海溝區域,我們的地幔是處於正常流動狀態,從局部的地震狀態和遠處地震階段推斷出兩個水平的各向異性層。根據科學研究發現,在該區域的局部斷層上地殼層出現各向異運動,並不是處於均勻下的同向運動,下層的快軸與絕對板運動是保持平行,目前沒有證據表明在板塊下面的溝槽,有平行的地幔流動,所以目前斷定的是保持穩定的情況,地幔正常無異常變化。通過分析來自納斯卡板塊和局部地震的剪切波分裂,以及中心安第斯山脈邊緣前弧區域的各向異性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