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氣象局公布海槽新趨勢,有地區板塊下沉

2021-01-17 環球科學貓

在地球上,地殼的活動都是時常發生的,由於地殼產生的地震每天都在發生。但是地殼引發強大的地震確實令人心驚膽戰的。昨日,日本氣象廳(JMA )召開緊急會議,面對日本本土的地震和南海海槽的問題,要進行以月為單位的會議召開,如果發現緊急情況要進行時刻的緊急處理。

日本科學家稱,在最近一個月內,日本的板塊邊界附近出現深度和低頻地震(微震)越來越頻繁,四國東部地區在30天左右出現的地震太多,根據 GNSS觀測到,日本的御前崎市,室戶岬的外圍有長期沉澱的趨勢繼續下去,地殼運動已經明顯的出現了板塊下沉的趨勢,已經開始出現危險的情況。

日本科學家稱,在三重縣,愛知縣等地區也觀察到了輕微地殼運動,奈良縣的地震強度比較明顯,比其他地區都要強一些,通過GNSS觀測點中觀察到 ,該地區出現了地殼變形的情況,板邊界深處出現了「短期緩慢滑動」情況。也就是說在地殼變動的過程中,地區向下滑動趨勢非常的明顯。

日本氣象廳稱,根據現在的情況來看,日本的地震確實比以前越來越多,在同一地區的地震也越來越多,在本月已經出現了相同地點多次地震的情況 ,雖然到目前為止,南海海槽尚未觀察到非常大的變化,但是板塊的滑動也是一個新的明顯趨勢,所以在沿著南海海槽區域發生大地震的可能性很大 。

根據日本科學家公布的最新板塊圖像趨勢,整體的移動趨勢都是呈現往海槽方向運動,這個是一個不可否認的事實,地殼的變化以及地震的頻繁加速 了這種趨勢的形成,日本氣象廳公布以月為單位來確定形式,也是對這種運動方式感到了恐懼的一面,這也是臨時決定出來的。

在科學中,日本的海槽確實被定位地球上最危險的災難之一。近幾年,科學界也都是十分關注這個問題,包括日本板塊的移動。美國預測最為嚴重的 就是日本會整個掉入到海槽中和大地震,都是一場大災難。日本在前段時間也預測了自己大地震或將爆發的概率,說明日本確實現在處於一個大災難 的時期,這是最新動向,希望大家了解。

用眼睛看科學,用科學的思維看世界。 本文由作者「環球科學貓」原創

相關焦點

  • 日本首次發現本州島海槽板塊移動,科學家稱或引發巨大地質事件
    眾所周知,日本是一個多火山、地震和海嘯的國家,因為日本列島正處於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上,全球每年約有1/4的地震發生在日本列島及其附近,這都是由於這地區的地質結構比較特殊,它正是太平洋板塊與亞歐板塊、北美板塊和菲律賓板塊的交界處,其中太平洋板塊和菲律賓板塊俯衝到亞歐板塊之下,幾大板塊的相互作用都會對日本列島造成地質活動,從而出現火山地震或者海嘯現象
  • 日本計劃獲取板塊邊緣巖石 探究南部海域海槽地震原理
    【環球網報導 記者 王歡】為探究多次發生的海洋巨型地震的原理,日本海洋研究開發機構的探測船「地球」號正在推進從位於日本南部海域海槽附近地下深處的板塊邊緣獲取巖石的計劃據日本共同社9月28日報導,在日本南部海域海槽,菲律賓海板塊沉入陸地板塊下方,若其邊緣滑動,就會發生1944年東南海地震、1946年「南海地震」那樣的大地震。詳細調查板塊邊緣的巖石成分和性質,可以計算出目前的滑動容易度。15個國家的研究人員參加該計劃。
  • 日本海槽現低頻震動,12臺地震儀器下水監控
    這表明日本南海海槽附近的板塊邊界在不引起強烈地震波的情況下緩慢地(幾天或幾周)滑動。日本科學家表示,通過海底地震儀網絡,已經探測出淺層低頻震顫的分布,板塊邊界的淺部完全「解耦」,能夠相對於相鄰板塊緩慢滑動。這是在2011東日本大地震後,首次發現研究的不完全性,特別是在預計發生大地震的南開海槽地區,了解板塊的耦合狀態是非常重要的。
  • 日本未來30年發生特大地震概率進一步上升
    據日本共同社報導,日本政府地震調查委員會2月9日發布評估稱,延伸於東海至九州海域的南海海槽沿線30年內發生芮氏8至9級大地震的概率較去年略有提升,截至今年1月1日達「70%至80%」。該委員會每年1月1日都會推算日本周邊海底以及全國活斷層(指目前正在活動著的斷層)附近區域發生地震的概率,而這一超高概率也是首次出現。
  • 澳大利亞板塊出現幾何形狀斷層!280公里海槽凸顯板塊斷裂發展
    在科學中,除了科學家們研究的日本海溝之外,在地球上其他區域仍然存在同樣的引發地震的海溝。科學家們最近發現,沿聖克裡斯託瓦爾的海溝變化,板塊邊界的移動表現出了一個成熟的證據。科學家們通過板塊斷裂的力學影響,分析出了該區域的板塊轉變過程中,形成的約90公裡的累積能量排放可能。
  • 日本海溝小地震頻繁,發生大地震概率小
    根據美國科學地震監測網顯示,日本的地震爆發率不斷的上升,平均的地震震級在4.7級左右。通過數據顯示,日本在一天的地震爆發達到了4次,最大震級為4.9級,最小為4.3級。深度最大達70.6公裡,最小10公裡。相對最近巴布亞紐幾內亞的高發地震區域來說,確實少了很多。但日本出現中有兩次是位於海溝,並且都是位於海溝的同一位置。
  • 日本海下形成一個地幔楔,太平洋板塊造成的
    本文由作者「環球科學貓」原創,百家號獨家內容在地震的多發時期,作為地震頻繁區域的日本又發布了新的研究成果,日本海下存在強而橫向運動的非均勻性地震能量轉移狀態,根據研究發現,俯衝板塊表現出更高的速度和溝槽平行運行撞擊,太平洋板塊上方的日本海下形成一個大地幔楔。
  • 日本這個高危地帶發生地震,多地有感!會有海嘯嗎?
    日本方面測定的地震規模與我國地震臺網測定的規模相同,由於地震震級比較強,震源深度也淺,日本南部的九州島多地有明顯震感,最大震度達到了5弱級別。日本的震度分級和我國地震烈度的分級比較類似,都是用來表述一地區受地震的影響程度。
  • 日政府:日本南海海槽若發生大地震 或逾23萬人罹難
    中新網5月31日電 據「中央社」報導,當地時間31日,日本政府中央防災會議公布的一項最新預測結果稱,如果日本南海海槽發生大地震,大概將有23.1萬人可能會不幸罹難。報導稱,由於日本南海海槽地震的震中區域東西範圍廣,此次防災會議也首次在國家級防災基本計劃中明確表示,如果東西其中一側發生大地震,將呼籲尚未發生地震的另一側區域的居民,進行為期一周的預防性撤離。根據該修正案,日本各地方政府、學校、醫院及水電業者等,須在明年3月前擬定具體的防災計劃,並在計劃確定後付諸行動。
  • 日本太平洋沿岸部分地區地面隆起 曾因地震下沉
    【環球網報導 記者 王歡】因日本「3·11」大地震而下沉的日本東北地區太平洋沿岸的地基轉而逐漸隆起。截至目前,有的地點甚至隆起40釐米以上,日本宮城縣內出現了降低未竣工防波堤高度的動向。日本共同社報導說,這反映出芮氏9.0級地震的影響在經過6年後,依然作為大規模地殼變動持續並體現了出來。日本國土地理院比愛是,「並非整個區域一同上升或下沉,而是發生了非常複雜的現象。今後的變化難以預測」。
  • 日本專家詳解智利大地震成因
    新華網東京2月28日電 (記者藍建中)智利當地時間27日發生芮氏8.8級大地震後,新華社記者聯繫了日本知名地震研究機構——名古屋大學研究生院地震、火山和防災研究中心的數名研究人員,就此次大地震發生的原因進行了採訪。
  • 與日本差不多,中國也有兩處地方在下沉,其中一處快要消失
    1.日本因為板塊運動多災多難我們都清楚,亞洲的板塊運動一直都非常的激烈,特別是像喜馬拉雅山,就是因為板塊運動才成為了世界第一高峰,亞洲有很多國家受到了板塊運動影響比較大,就像日本。本身日本這個國家處在火山帶,處於這一種邊緣位置,非常容易受到板塊運動的影響,因此日本也常常出現地震等自然災害,這些自然災害也都給日本當地人帶來了很大的影響。
  • 日本地震影響其它板塊 東部北美板塊應力或增強
    1891年以來,日本至少記錄有7次8級及以上規模地震,最早的記錄是1446年的8.9級地震。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所研究員李海兵告訴《瞭望》新聞周刊記者,「此次發生的大地震位於日本海溝西側的日本東海岸,是由於太平洋板塊沿日本海溝向西俯衝歐亞板塊之下,致使歐亞板塊向東反彈逆衝所致。」  中國地質大學地質構造專家萬天豐教授同意這一觀點。
  • 日本會沉入世界最深的海溝中嗎?地質學家:最先受影響的是中國
    另外,日本列島的東面面臨著三條海溝。分別是日本海溝,馬裡亞納海溝,和衝繩海槽。前面兩個其實是一條海溝的不同部分,也可以說他們是世界上最深的海溝。其實他們也是太平洋板塊和亞歐板塊之間的斷裂帶。這些年來,日本和美國的地質學家一直在研究亞歐板塊,太平洋板塊,以及菲律賓板塊三者之間碰撞所形成的地理地質現象。而且他們也發表過非常多的研究成果。很多的地質學家都認為只要這三個板塊的擠壓現象依然存在,那麼日本的到就有機會繼續向上抬升,所以他們就不會被淹沒在太平洋裡面。
  • 與日本相似,中國也有兩處地方在下沉,其中一處面臨消失
    那麼亞洲的板塊運動也是相當激烈的,像喜馬拉雅山就是由於這種運動,這才成為了世界第一的高峰,亞洲的這些國家中,日本是受到板塊運動影響比較大的。如今,受到板塊的影響,日本的很多地方都在慢慢下沉,日本也為了解決這些問題,想到了利用填海造地的方式,試圖改變他們的居住環境。作為日本的近鄰,中國也肯定會受到板塊運動的影響,與日本有些相似,中國也有兩個地方是在慢慢下沉的,可能未來它們也會消失。與日本相似,中國也有兩處地方在下沉,其中一處面臨消失。
  • 有謠言稱日本列島將掉進馬裡亞納海溝
    謠言看世界地圖,我們會發現太平洋板塊與東日本地區陸地板塊相互交接,海洋板塊潛入陸地板塊下方,在交界處形成日本海溝。日本海溝是一條位於日本東北沿岸,太平洋深海海底的著名海溝,長度800公裡,寬度100公裡,最深處可達8000米。
  • 第1次現板塊異常!日本南海槽如大移動,或引發9.1級大地震和海嘯
    根據日本相關的科學報告指出,如果這個位於南海槽陸海板塊地區出現「劇烈的移動」(大移動),將引發最高芮氏9.1級的「本州南海槽大地震」,並有可能引發巨大海嘯。確實「南海槽」是日本科學界一直研究的重點,並且幾乎每個月都有一次的相關報告,因為日本一直擔心該地區會出現較強的地震,所以說這個預測說明幾乎也還是沒有什麼問題的,擔心大地震是很正常的,因為南海槽板塊可能是屬於一個斷層帶變化比較強的地區,當然這裡說的最強可能達到9.1級的大地震,暫時也是預估說明的。
  • 第1次現板塊異常,日本南海槽如大移動,或引發9.1級大地震和海嘯
    根據日本相關的科學報告指出,如果這個位於南海槽陸海板塊地區出現「劇烈的移動」(大移動),將引發最高芮氏9.1級的「本州南海槽大地震」,並有可能引發巨大海嘯。確實「南海槽」是日本科學界一直研究的重點,並且幾乎每個月都有一次的相關報告,因為日本一直擔心該地區會出現較強的地震,所以說這個預測說明幾乎也還是沒有什麼問題的,擔心大地震是很正常的,因為南海槽板塊可能是屬於一個斷層帶變化比較強的地區,當然這裡說的最強可能達到9.1級的大地震,暫時也是預估說明的。
  • 日本早晚有一天會被海水湮滅消失?中國也有兩處小島在下沉
    板塊運動學說滄海桑田,世界發展至今除了除了我們人類的數萬年文明,更是各個板塊不斷運動的結果。在地理上世界大陸可以分為六大板,但並不是一成不變的的,這六大板塊一直都在不斷地運動。這些板塊的不斷運動,張列處就會形成海洋,擠壓處就是山脈。板塊交接的地方地殼活動就會活躍一些,這些地區地震和火山爆發甚至海嘯都會頻繁發生。
  • 日本地殼下沉面積呈千倍增長 大過兩個東京都
    中新網12月18日電 據日本新華僑報網報導,在2011年的「311大地震」發生後,日本有多個區域出現明顯的地殼下沉現象。日本環境省日前公布的最新調查數據顯示,目前,全日本地殼下沉面積總和比兩個東京都還大,是地震發生前的1076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