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對於生態文明在人類文明中的地位,從人類文明發展的過程性來看,生態文明萌生於工業文明的母體中,是對工業文明的揚棄,將是工業文明之後新的人類文明形態。從人類文明系統的結構性來看,生態文明只是人類文明系統中的一個方面,但具有基礎地位,與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發生交叉滲透的相互作用。
生態環境危機對人類生存發展威脅的日益加劇,推動著人們更加深入地思考人類文明未來走向、探討生態文明等理論問題。特別是對中國這樣的發展中國家來說,農業文明尚有遺留,工業文明尚未成熟發展,生態文明初露端倪,在時空壓縮下生態文明的歷時性和共時性特點同時顯現,有助於我們認識生態文明在現代人類文明系統中的地位。
生態文明概念的提出
■閱讀提示
20世紀70~80年代,西方學者認為工業文明因面臨多重全球問題,必將發生轉型,前蘇聯學者首先提出生態文明概念,中國學者則提出建設生態文明的主張。美國著名作家在《生態民主》一書中,明確使用了「生態文明」這一概念。
20世紀70~80年代,隨著西方工業化達到其最高成就,以及它所帶來的問題嚴重化,特別是不良社會生產方式帶來生態環境惡化,促使工業社會面臨歷史性變革。在西方國家,有社會學家對後工業社會的探討,更有科學家對解決生態環境問題的努力,以及後現代主義者大力倡導生態學世界觀,都在同一方向上預示著工業文明因面臨著多重全球問題,必將發生轉型,走向新文明,但當時並未直接提出生態文明概念。
從20世紀70年代中期開始,生態環境問題在前蘇聯理論界也受到極大關注和重視,前蘇聯學術界對生態文明概念的最早使用是在《莫斯科大學學報·科學共產主義》1984年第2期文章《在成熟社會主義條件下培養個人生態文明的途徑》中,文章提出培養生態文明是共產主義教育的內容和結果之一。前蘇聯學者當時界定的生態文明含義不是將其作為工業文明之後的一種文明形式,而是將生態文明看做是生態文化、生態學修養的提升。
1987年,中國著名生態學家葉謙吉先生在學術界首次明確使用生態文明概念。葉謙吉教授認為:所謂生態文明就是人類既獲利於自然,又還利於自然,在改造自然的同時又保護自然,人與自然之間保持著和諧統一的關係,這一觀點從生態學及生態哲學的視角闡述了生態文明。
1995年,美國著名作家、評論家羅伊·莫裡森在其出版的《生態民主》一書中,明確使用了「生態文明」(ecological civilization)這一概念,並將「生態文明」作為「工業文明」之後的一種文明形式。
對生態文明的界定
■閱讀提示
生態文明是一種積極、良性發展的文明形態,是可持續發展的文明,是一種科學的、自覺的文明形態。生態文明是人類文明螺旋上升發展過程中的一個階段,是對工業文明生產方式的否定之否定,是對以往的農業文明、現存的工業文明的優秀成果的繼承和保存。
(1)對文明的理解
從廣義講,文明是人類在徵服、改造自然與社會環境過程中所獲得的精神、制度和物質的所有產物。與野蠻相對應,文明是指人類社會的進步和開化狀態,它反映了人類戰勝野蠻的過程,也反映了人類社會的進步歷程,它包括的內容和範圍極其廣泛,是一個大系統。英文用civilization表達,指特定時期和地區的社會文明,具有總體性含義。
從狹義講,文明偏重於文化含義,英文使用culture一詞,指國家或群體的風俗、信仰、藝術、生活方式及社會組織。從文化特性來看,任何一種文明的存在與其特定模式的構成,都是它所處的自然環境與社會環境互相「選擇」的結果。因為區域社會生態系統不同,地理、氣候的多樣性加上生物的多樣性必然帶來多樣性的文明。
概括文明形態的坐標尺應是生產方式,既包括生產力內容,也包括生產關係內容,以及包括由此決定的社會結構和上層建築等各種社會現象。文明的發展水平標誌著人類社會生存方式的發展變化。事實上,任何一種社會發展,其最終指向都在於追求人類社會的更高級的生存方式,實現更高層次的文明狀態。
從人類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方式即生產方式來看,雖然世界不同地區文化特色多姿多彩,文明發展進程有先有後,每個發展階段有長有短,發展程度也各不相同,導致文明的多樣性和複雜性,但是世界文明發展的共同性也是十分明顯的,也有共同規律可循。如果以生產方式為核心來劃分人類文明形態的發展歷程,可劃分為前文明—農業文明—工業文明—生態文明這樣幾個文明形態,前文明、農業文明、工業文明是人類歷史已經經歷或正在經歷的文明形態,生態文明將是工業文明之後新的人類文明形態。
(2)對生態文明的界定
對於如何界定生態文明,近年來中國學者提出十幾種概括,但核心思想離不開人類在改造利用自然的同時要積極改善和優化人與自然的關係,建立良好的生態環境。從文明的一般意義上講,生態文明是人類在利用自然界的同時又主動保護自然界,積極改善和優化人與自然關係,建設良好的生態環境而取得的物質成果、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的總和。從生態文明的特殊性看,它包括先進的生態倫理觀念、發達的生態經濟、完善的生態環境管理制度、基本的生態安全和良好的生態環境。
生態文明的內涵可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生態文明是一種積極、良性發展的文明形態。生態文明絕不是拒絕發展,更不是停滯或倒退,而是要更好地發展,充分利用自然生態系統的循環再生機制,提高人類適應自然、利用自然和修復自然的能力,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健康發展。
第二,生態文明是可持續發展的文明。這包括人類的可持續發展和自然的可持續發展,二者是相統一的。人類所有利用環境、開發資源的活動,都必須以環境可承載和可恢復、資源可接替為前提,必須兼顧後代人的利益,是一種可持續的開發利用。人類對自然的改造和幹預既要考慮人類活動對自然的影響程度,更要考慮人類自身的可持續發展問題。因此需要維護包括人類在內的整個自然生態系統的多樣性穩定,只有在多樣性穩定中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
第三,生態文明應是一種科學的、自覺的文明形態。如果說原始文明、農業文明中包含著某些生態文明的元素,那只是自發的生態文明,未來的生態文明應是自覺的生態文明。對自覺的生態文明來講,僅有「天人合一」這樣的哲學觀念是不夠的,還必須以科技的發展為基礎,自覺地轉變生產生活方式。不僅要有哲學上的自覺,還必須有科學上的自覺,這就是自覺運用生態科學的協同統一性原理維護人與自然能量交換的大體平衡。
可以說,生態文明是人類文明螺旋上升發展過程中的一個階段,是對工業文明生產方式的否定之否定,生態文明並不是對工業文明的完全否定和遺棄,而是對工業文明的揚棄,是對以往的農業文明、現存的工業文明的優秀成果的繼承和保存,同時更有超越。建設生態文明需要依靠工業文明已有的物質基礎和完善的市場機制,同時更要致力於利用生態系統自然生產的循環過程,構建人與自然的和諧,並通過生產方式的改變不斷建設性地完善這種和諧機制。當人類文明進程發展到從價值觀念到生產方式,從科學技術到文化教育,從制度管理到日常行為都發生深刻變革的時候,就標誌著文明形態開始發生轉變。從農業文明經過工業文明到生態文明,這將是人類社會文明發展的必然趨勢。
生態文明在人類文明中的地位
■閱讀提示
生態文明推動物質文明向生態經濟方向發展,生態文明把人與自然和諧提升為精神文明重要內容,生態文明推動政治文明擴大視野,拓寬公眾參與的民主途徑,當生態環境問題從自然向社會領域轉移並危及人類的生存發展時,就演變成了政治問題。
關於如何看待生態文明在人類文明中的地位,學者們也有不同看法。目前國內外學者在闡述生態文明時有兩種維度:一是從文明發展的歷史形態上,把生態文明理解為繼農業文明、工業文明之後一種新的文明形態;二是從文明的構成成分上,從共時性角度把生態文明理解為與物質文明、精神文明以及政治文明等並列的一種新的文明成分。從目前的研究成果來看,更多的研究者是從人類社會發展的歷時性角度把生態文明看做是繼工業文明之後的一種新的、更高級的文明形態,是與原始文明、農業文明、工業文明前後相繼的社會整體狀態的文明。
事實上,基於人類文明發展的過程性和文明系統結構的複雜性,我們應該分別從歷時性和共時性兩個維度對生態文明在人類文明中的地位加以全面認識。特別是對中國這樣的發展中國家來說,農業文明尚有遺留,工業文明尚未成熟發展,生態文明初露端倪,在時空壓縮下生態文明的歷時性和共時性特點同時顯現,有助於我們認識生態文明在現代人類文明系統中的地位。對於生態文明在人類文明中的地位,從人類文明發展的過程性來看,生態文明萌生於工業文明的母體中,是對工業文明的揚棄,將是工業文明之後新的人類文明形態。從人類文明系統的結構性來看,生態文明只是人類文明系統中的一個方面,但具有基礎地位,與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發生交叉滲透的相互作用。
從歷時性角度來看,生態文明將是工業文明之後新的人類文明形態。通常在每一個文明形態後期都因為出現人與自然的尖銳矛盾而迫使人類選擇新的生產方式和生存方式,而每一次新的選擇都能在一定時期內有效緩解人與自然的緊張對立,使人類得到持續生存和繁衍。生態文明是人類文明史螺旋上升發展過程中的一個階段,是對工業文明生產方式的否定之否定,是對以往農業文明,現存的工業文明的優秀成果的繼承和保存,同時更有超越。生態文明和以往的農業文明、工業文明一樣,都主張在改造自然的過程中發展社會生產力,不斷提高人們的物質和文化生活水平,但它又和以往的文明形態不同。生態文明是運用現代生態學的概念來應對工業文明導致的人與自然關係的緊張局面的。致力於生態系統生產的循環過程,構建人與自然的和諧,並通過生產方式的改變不斷建設性地完善這種和諧機制。生態文明並不排除人類活動的工具性和技術性,但生態文明致力於對自然生態的人文關懷,創造生態恢復及補償性的文明成果。
從共時性角度上講,生態文明只是人類文明的一個方面。文明是一個大系統,生態環境、經濟、政治和文化是其中較大的子系統,它們在相互交錯的運動中彼此發生相互作用、共同推動人類文明向前發展。由於自然是人類社會生存的基礎,因而追求人與自然和諧的生態文明可以看做是其他3個文明的基礎。生態文明以生產方式生態化為核心,將制約和影響未來的整個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過程,它將促使現實的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向著生態化方向轉變。
一、生態文明推動物質文明向生態經濟方向發展。建設生態文明從物質層面講就是轉變高生產、高消費、高汙染的工業化生產方式,以生態技術為基礎實現社會物質生產的生態化,使人類生產勞動具有淨化環境、節約和綜合利用自然資源的新機制,其中發展循環經濟成為生態文明與物質文明相統一的結合點。
二、生態文明把人與自然和諧提升為精神文明重要內容。生態文明呼喚人類價值取向發生深刻轉變,思考自然的內在價值對人類的深刻意義。促使道德規範從調整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擴大到同時也調整人與自然的關係。生態文明提倡樹立生態意識,建構以綠色消費為主要內容的科學的生活方式,推動精神文明建設在各領域深入展開。
三、生態文明推動政治文明擴大視野,拓寬公眾參與的民主途徑。當生態環境問題從自然向社會領域轉移並危及人類的生存發展時,就演變成了政治問題。在全球化背景下政治與生態環境問題的關係更加緊密。近年來世界上許多政黨和政府都針對自己本國的實際情況對有關生態環境問題進行了相應的立法並進一步完善生態法規,以確保解決生態環境問題的法制化,從而加快了政治制度文明發展的進程。另一方面,隨著生態環境問題的日益突出,不自覺地促進了公眾的政治參與,將對政府決策具有極為重要的影響,成為解決生態環境問題的有效途徑之一。
作者單位:北京大學哲學系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鳳凰網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並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