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查·玩雕群很殘忍 為保存完整標本縫鷹眼
記者從「鷹匠」社交群了解到,多數賣家自稱常向福建、雲、貴、川等地發貨。在這個社交群裡,有不少網友曬出自己馴養的鷹,有的分享手中的資源進行出售,甚至有的網友販賣野生製品,其中包括鷹鉤墜子、蒼鷹標本等。網友「小飛天道」在群裡介紹說:「很多商販為賺錢,在製作標本前,會把鷹的眼皮縫起來,甚至用針刺瞎它們的眼睛,擠幹汁液,這樣可以完整保存標本。」
據了解,我國某些草原牧民仍保留著豢養鷹隼的習俗,在他們的理解中,鷹隼只畏服於強者。而在百度「金雕吧」裡,不乏一些民間愛好者。
成都觀鳥協會會長沈尤接受採訪時表示,人類不應該馴養金雕,不應該讓金雕失去原本的野性。「就養雕而言,全國範圍內肯定都是違法的。養鷹、馴鷹,本來就是一種不健康的興趣愛好。」
■幕後揭秘
訓雕圈內叫「熬」過程很殘忍
對鷹隼的馴化,早期可見於我國部分少數民族地區,哈薩克、蒙古等族有著馴鷹的傳統。這習俗逐漸流傳到中原,漢族人遂稱馴鷹為「熬鷹」。
據稱,「熬鷹」的技法不外乎三種,一是減食法,二是噴水法,三是站熬法。一隻桀驁不馴、野性兇猛的鷹,經過幾番折騰以後,大多野性消失殆盡,成為主人逐兔叼雀的馴服工具。但凡親眼看過熬鷹場景的,都將終生難忘。
通過多種渠道,記者聯繫到一位馴過雕的「上校」(化名)。據他介紹,他有十餘年馴養鹰鵰的經驗,但是半年前已經捨棄。「畢竟是犯法的,馴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一般就4步:一是站熬法,二是洗腸法,三是適應性訓練,四是把握餵食節奏,這也是馴雕最關鍵的步驟。」
以站熬法為例,一隻金雕被捕獲以後,主人將其置於粗繩之上,晝夜不停搖晃,讓雕無法入睡,還要弄來特製的雕帽給它戴上。「上校」介紹說:「金雕的耐力驚人,通常要不停地搖晃至少三天以上。當它困頓時,還要用小棍將它捅醒,每天只給少量的水和食物,不出一周,一隻雕就熬成了。」
「上校」還表示,馴雕最關鍵是第四步,把握餵食節奏。通常會用一個纏繞著線團的肉,讓雕吞下去,雕不能消化這個線團。「線團在雕腸胃裡至少要待6小時。其間,線團反芻後,就會把腸子裡的油刮出來。這樣反覆幾天後,雕會特別餓,特別容易聽指揮。這時候你再給它吃些食物,它會對你依賴。」但「上校」也表示,「這個過程很殘忍,一些人會把握不好餵食節奏,導致雕脫水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