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食用菌生長的過程
食用菌屬真菌類,它的生長過程要經過三個階段,即孢子、菌絲體和子實體。孢子是食用菌的繁殖器官,實際上是一個單核細胞,是從子實體的菌褶中產生出來的。子實體老熟後,孢子也成熟,隨風飛散,落到有水分和有養分的地方,就發芽生出菌絲來。孢子生出來的菌絲是單核菌絲,這種菌絲的每一節中只有一個細胞核,單核菌絲沒有生產能力,不能產生子實體。必須是兩根單核菌絲經過結合,形成一根雙核菌絲,才能產生子實體。單核菌絲的結合有兩種方式,有些食用菌是「同宗結合」,而有些食用菌則是「異宗結合」。
像蘑茹和草菇等是同宗結合的,就是它們的孢子只有一個類型,在生理上沒有區別,任何兩個孢子生出來的單核菌絲,在生長的過程中,兩根菌絲相遇,在接觸的部分,便互相溝通,兩個單核進入到同一根菌絲中,兩根菌絲也融合成一根雙核菌絲。像銀耳和大肥茹等則是異宗結合的。也就是它們的孢子有兩個類型,命名為A型和B型,兩種孢子各佔50%,它們有不同的生理性質。同型的孢子生出來的單核菌絲互相排斥,不能結合。必須是A型的孢子生出來的單核菌絲,遇到B型孢子生出來的單核菌絲,在接觸的部分才能互相溝通,融合成一根雙核菌絲。
人工栽培食用菌時,必須知道每種食用菌孢子的性質,才能更好地選種、制種和培育新品種。雙核菌絲產生後,單核菌絲便消失。雙核菌絲經過生長、分枝、很快地繁茂起來。其後很多菌絲扭結在一起,成為粗大的菌絲索。很多菌絲索互相交錯、重疊,編織成稠密的菌絲體組織。菌絲體密集到一定的數量,便集中、扭結成子實體原基,原基發育成菌蕾,菌蕾長大成為各種形狀的子實體。子實體形狀隨種類不同有所差異,有傘狀、扇狀和耳狀等。
子實體的形成不是一帆風順的,它需要有一些外界環境條件的刺激。想要促使菌絲體形成原基,有以下條件中的一條就可以了:數天5℃以上的晝夜溫差、數天的乾濕交替、受到直射或散射光線的照射、良好的通風和充足的氧氣、酸鹼度變化、壓力、部分菌絲體被切斷等。
子實體長大後開傘,傘下有菌褶。開傘前菌褶中的細胞連續兩次進行特殊的細胞分裂。一次是正常分裂,將一個雙核細胞分裂成兩個雙核細胞。第二次是減數分裂,將一個雙核細胞分裂成兩個單核細胞,就是孢子,如此菌褶中的每一個母細胞就分成四個孢子了。孢子在菌褶中著生的方式有兩種,一種是四個孢子著生在四根柄上,植物學中叫擔子孢子;另一種是四個孢子包在囊中,植物學中叫子囊孢子。
二、食用菌的生活方式有哪些類型?
食用菌的生活方式主要有以下三種類型。第一種是腐生型。絕大多數食用菌都是腐生,其菌絲腐生在枯木、落葉、草堆、腐殖質土壤和糞堆之內。人工栽培食用菌,實際上就是一種有益的廢物利用。第二種是兼性寄生型,這是偶然發生的現象。比如蜜環菌的生活力十分旺盛,其菌絲在森林中的腐殖質土中生長,從枯枝、枯根、腐葉中吸取養分。但如果它遇到活的樹根,也能鑽入活根中寄生,吸取養分,致使活根死亡。活根死後蜜環菌又變成腐生,繼續腐生在已死的根上,分解吸收其養分。
第三種是共生和伴生。食用菌和高等植物共生是指菌絲以菌根的形式,寄生在一些樹木的根毛上,兩者互助互利。一方面菌絲從根毛中吸取碳水化合物來維持生活,另一方面菌絲也供給根毛一些維生素和胺基酸。例如美味牛肝菌是和櫟屬、松屬的根毛營共生生活。再例如鬆口蘑和松乳菇在森林中,與松樹、黃櫟和山毛櫸科的樹木根毛營共生生活。
食用菌也有兩種菌絲體生活在一起形同共生的情況,但實際上,其中有一種菌絲不能獨立生活,必須依賴另一種菌絲來生活。例如銀耳菌絲必須與香灰菌絲伴生在一起,才能完成其生活史。銀耳菌絲沒有分解木質素等物質的能力,而香灰菌絲分解木質素等物質的能力強,兩種菌絲生長在一起,共同享受香灰菌絲分解木材得到的養分。
天麻和豬苓也是如此依賴蜜環菌的。天麻的塊莖生長、開花和結子,全靠蜜環菌來供給養分。蜜環菌分解木材取得養分,通過菌絲輸送到天麻的塊莖中,但天麻對蜜環菌無損。豬苓生于楓樹、樺樹、柞樹、榆樹和柳樹林中腐殖質土壤中,這裡繁殖著蜜環菌,豬苓必須靠蜜環菌絲供給養分來生活,而對蜜環菌無損。沒有蜜環菌的土壤,也就沒有豬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