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自動駕駛技術關鍵動態,這50家車企和新技術公司如何引領顛覆...

2020-12-07 雷鋒網

曾經有人說,如果顛覆發生在人類的衣、食、住、行中,那麼這個顛覆就一定是了不起的。

自動駕駛有資格當上其中之一。

如果跳脫當前的時間軸,往回撥到2016年上半年,在自動駕駛爆發前夜,爭議還依然是這個市場的主題。

但站在今天,回望2017,自動駕駛到底為汽車乃至整個出行行業帶來了什麼呢?

2017年1月,美國交通部宣布在全國開放10個自動駕駛測試點,支持自動駕駛技術發展;

2017年2月,福特宣布10億美金注資自動駕駛初創Argo AI;

2017年3月,英特爾以153億美元天價宣布收購Mobileye;

2017年4月,百度在上海車展一個擁擠的會議廳宣布了Apollo平臺開放計劃;

2017年7月,奧迪發布全球首個實現Level 3級自動駕駛量產車——新一代奧迪A8;

2017年9月,在英偉達的GTC China大會上,黃仁勳展示NVIDIA DRIVE,並將其稱為足以「為自動駕駛行業帶來變革的端到端平臺」;

2017年11月,Uber向沃爾沃下了一筆24000輛汽車的大單,計劃與之共同組建最大規模自動駕駛車隊;

2017年12月,首個開放試運營的國內自動駕駛客運巴士——阿爾法巴在深圳開跑,也是當月,中國真正意義的首部自動駕駛路測法規在北京試行

……

上述所言,只是熱鬧的自動駕駛市場之一隅,把焦距拉到更遠:融資、併購、政策、立法、技術突破、成本迭代、野蠻人入侵、傳統廠商轉型……

資本層面,大量金錢湧入,千億美元級別投資額在自動駕駛市場早已屢見不鮮;政策層面,全球範圍內,各國法規持續跟進、周期縮短;產業方面,跨領域合作史無前例激增,新老牽手,合資、孵化、加速合作模式趨於多樣化。

每一個人都在見證和參與這場重塑未來的變革。

而雷鋒網新智駕,更多是扮演一個記錄者的角色,希望穿越時間,把這段歷史記錄下來,永久珍藏。

2017年,從實驗室到商業落地,雷鋒網新智駕追蹤和記錄了一系列致力於讓自動駕駛技術從科學項目變成大規模生產力的公司。

從上遊晶片企業,到傳感器公司、軟體和方案公司、一/二級零部件供應商,到車企、出行服務運營商,自動駕駛和未來出行產業鏈正在激蕩的自我「打碎」和「重造」中,找到一種新的平衡,這種趨勢推動著每一家產業鏈企業接納改變,並擁抱改變。

最終,這些改變也將體現在諸如你我的每一個交通或是出行領域一員的切實生活中。

雷鋒網(公眾號:雷鋒網)把這些事兒,用「年度特輯」的形式呈現給你。

特輯包含60+篇年度優秀報導和行業觀點整合,在這60+篇文章中,來自自動駕駛和未來出行產業鏈的企業、專家、學者會真誠地分享對自動駕駛的探索、思考和對自動駕駛未來的趨勢預判。

我們將這些分散的內容整合到特輯的各個專題中,既有新創公司技術的路線,還有車企和供應商的進展和未來技術動向。讓你第一時間知曉趨勢,了解行業動態,把握自動駕駛未來。

部分章節一覽

新興傳感器技術

自動駕駛汽車的量產化落地離不開高魯棒性、低成本的傳感器方案配合,在這一章節中,收錄了2017年全年車載關鍵傳感器技術、產品和市場的重要剪影,尤其對目前火熱的雷射雷達領域有深度剖析。

自動駕駛領軍企業特寫

企業是構成產業宏觀形態的連接點。在這部分中,收錄了2017年活躍在產業鏈前沿的明星企業,包括且不限於景馳、禾多、Roadstar.ai、pony.ai、Drive.ai、AutoX、圖森、韓國無人駕駛公司Unmanned Solution等初創公司,以及Mobileye、長安汽車、上汽、Waymo、奧迪、豐田等巨頭廠商。

自動駕駛歷史回顧

「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在自動駕駛並不漫長的歷史進程中,我們用一個特別章節來回顧過去10餘年自動駕駛的老前輩們在這個領域的探索歷程。 

特輯部分目錄(總目錄68篇)

新興傳感器技術特輯:

獨家專訪 | 被上汽看中的 Metawave,要做替代雷射雷達的毫米波雷達

Velodyne多線開火:原工廠產能提升至4倍,最終要年產百萬臺雷射雷達

獨家專訪 | 64 線雷射雷達太昂貴?Ouster 要以五分之一的價格切入戰場

自動駕駛領軍企業特寫:

「AI好青年」肖健雄:榨乾攝像頭性能,漸進式實現自動駕駛

專訪 | 特立獨行的Voyage,要讓每輛自動駕駛計程車盈利

專訪彭軍:直奔L4無人駕駛,這有一份Pony.ai創立半年來的體會

供應商特輯:

對話博世:頂級供應商的無人駕駛策略,加碼中國區研發,不認同谷歌

專訪光庭:傳統測繪與眾包模式融合,高精地圖呼喚新的算法與平臺 

Mobileye被收購後首發聲:不走這條路,自動駕駛永遠都實現不了

精選薦讀

全網唯一完整譯文 | Waymo無人車報告:通往自動駕駛之路

專訪豐田研究所負責人Gill Pratt:自動駕駛面臨的挑戰及現實問題 

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德毅:Level 3 自動駕駛的挑戰與量產

獨家 | Roadstar.ai自動駕駛樣車上路,深度融合技術路線能否超越Waymo?

……

目前特輯早鳥價4折價搶購中(限量400份),欲購從速,點擊立即搶購: 

https://www.leiphone.com/specialEdition/detail/s/5a4df0821f27d

804頁PDF覆蓋自動駕駛年度熱點事件+行業頂級大腦,2017年不可錯過的記憶!

購買特輯後,如果您有任何售後問題,可聯繫我們的特輯小助手:

另外,雷鋒網將於 2018 年 1 月 16 日在舊金山灣區 Palo Alto 皇冠假日酒店(Crowne Plaza Palo Alto)舉辦 GAIR 矽谷智能駕駛峰會。這場技術盛宴將包含 8 大主題演講、2 個圓桌論壇、雞尾酒交流晚宴,並發布權威報告《中美智能駕駛白皮書》。參與方式如下:

中文售票地址:

https://gair.leiphone.com/gair/gairsv2018

英文售票地址:

https://leiphone.eventbrite.com

《中美智能駕駛白皮書》購買地址:

https://gair.leiphone.com/gair/product/s/12r12r12r

雷鋒網原創文章,未經授權禁止轉載。詳情見轉載須知。

相關焦點

  • 信息技術:中國自動駕駛產業發展動態
    在中國汽車行業增速放緩的背景下,自動駕駛有望成為我國汽車產業新的增長點。網際網路科技巨頭、傳統車企、技術型創業公司依託其資金、科技、渠道等資源優勢,紛紛抓住產業升級機會,切入自動駕駛領域。另外,中國多元化的應用場景、良好的道路條件、快速發展的通信技術都為中國自動駕駛產業發展提供了優良土壤。因此,自動駕駛有望成為中國從「汽車大國」邁向「汽車強國」的發展新機遇。
  • 信息技術:中國自動駕駛產業發展動態|汽車|大數據|自動駕駛|智能網...
    在中國汽車行業增速放緩的背景下,自動駕駛有望成為我國汽車產業新的增長點。網際網路科技巨頭、傳統車企、技術型創業公司依託其資金、科技、渠道等資源優勢,紛紛抓住產業升級機會,切入自動駕駛領域。另外,中國多元化的應用場景、良好的道路條件、快速發展的通信技術都為中國自動駕駛產業發展提供了優良土壤。因此,自動駕駛有望成為中國從「汽車大國」邁向「汽車強國」的發展新機遇。
  • 自動駕駛關鍵技術報告:慣性導航和背後的晶片大戰【附下載】| 智...
    這個目標的關鍵是利用車載傳感系統和信息終端實現與人、車、路等的智能信息交換,使車輛具備智能的環境感知能力,能夠自動分析車輛行駛的安全及危險狀態。世界各國及各大汽車公司都在布局自動駕駛。自上世紀 70 年代開始,自動駕駛汽車的發展經歷了技術研究的興起、自動駕駛技術可行性和實用性方面的進展等階段,目前行業已經逐步進入到了市場化的階段。
  • 自動駕駛關鍵技術研發者—25歲上市公司創始人,身家23億美元
    作為傳統汽車轉變為自動駕駛汽車最關鍵的技術之一,傳感器的作用不言而喻。而雷射雷達因其光學檢測性能,被廣泛選擇為自動駕駛的傳感器去感知汽車行駛中的周圍環境。 雷射雷達技術並不新鮮,自1970年美國航天局研發並正式運用以來,它已經為多個工業和科技領域做出卓越貢獻。
  • 自動駕駛的現狀、案例與趨勢
    根據歐盟交通部,歐盟於2015年發布了《歐洲自動駕駛智能系統技術路線》,提出了歐洲自動駕駛發展戰略。德國是自動駕駛技術進展最快的國家之一,2017年,德國通過首部關於自動駕駛汽車的法律《道路交通法》第八修正案,允許駕駛員雙手離開方向盤測試,德國還推出了關於自動駕駛的首套倫理道德標準,《道路交通法》有望促進大眾、戴勒姆和寶馬等德國車企對自動駕駛的研發投入。
  • 自動駕駛地圖與定位技術產業
    一方面,高精地圖是為自動駕駛汽車規劃道路行徑的重要基礎,能夠為車輛提供定位、決策、交通動態信息等依據。另一方面,在自動駕駛汽車傳感器出現故障或者周圍環境較為惡劣時,高精地圖也能確保車輛的基本行駛安全。如今,政府、行業協會、高校、圖商、車企等各方均認識到高精地圖和高精定位對於自動駕駛的好處。
  • 廣州駛入自動駕駛新賽道
    在此背景下,諸多廠家先後推出L2(駕駛員/安全員負責監視路況,部分自動駕駛)以上級別的車型,新技術的落地接受著消費者的檢驗。在馮興亞看來,廣州車企正是這條路上的先行者,智能汽車早已從實驗室和示範運營轉向了量產。自動駕駛技術不斷「破壁」,也為不同場景的應用提供了知識積累。
  • 高德谷小豐:高精地圖為何是自動駕駛的必由之路? | 講座預告
    在這一天到來前,人類正孜孜不倦探索著智能駕駛的方方面面,無論是車聯網、ADAS還是自動駕駛。讓汽車變得聰明,變得如人一般能看、能聽、能想,是工程師和科學家們的夢想。人工智慧時代,全球範圍內的車企、零部件供應商、網際網路企業以及科研機構等紛紛投入到智能駕駛的研發之中,智能駕駛顯然是未來汽車上必然會出現和普及的技術趨勢。
  • 自動駕駛技術終迎重大突破,眼擎科技讓汽車具有PK人眼的視覺能力
    在中國,自動駕駛則是一派彎道超車的熱鬧景象,4月11日,三部委聯合印發了《智能網聯汽車道路測試管理規範(試行)》,標誌著自動駕駛一些行為今後有法可依,接著,阿里宣布了「蓄謀已久」自動駕駛進展,上來就是L4級以上的水平,自此BAT在自動駕駛領域已經悉數入局,更勿論國內數十家自動駕駛領域的創業公司風頭正勁,且看近期國內自動駕駛領域在立法、企業、資金、人才等方面相繼傳來的好消息,更不用提中國是全球最大的汽車市場
  • 長城汽車發展史:從技術追夢到科技引領
    而中國車企若想掌握傳統發動機、變速器等核心技術,唯一的辦法就是花大價錢從國外車企購買。在魏建軍眼裡,「不管什麼技術,掌握在自己手裡才踏實!」所以早在2000年,當大多數國內車企還處在迷茫期時,魏建軍就已鎖定目標奮力踐行。
  • 最全自動駕駛技術匯總 全面解析Waymo自動駕駛安全報告
    美國交通部的框架列出了12項安全設計要素,並鼓勵各公司開展自動駕駛路測測試並且配置自動駕駛系統,旨在解決相關技術難題。在該份報告中,公司羅列了與各個安全設計要素相關的流程,並闡述上述要素是如何支撐整動駕駛車輛的研發、測試和部署的。
  • 中國自動駕駛發展報告2020(上): 感知篇——浪潮已至
    此外,日本於2015年2月成立了「自動駕駛商業化研討會」,制定自動駕駛詳細發展規劃,並於2017年3月發布《實現自動駕駛的行動報告與方針1.0版》,之後每年更新,最新版發布於2020年6月提出:高速公路到2020年實現L3級自動駕駛,按照國家項目、鐵路公司、大型OEM三類開展自動駕駛示範驗證,從如高精地圖、識別技術等十大關鍵領域推動自動駕駛。
  • Uber 自動駕駛這四年
    2015 年 5 月,Uber 的自動駕駛測試車正式在匹茲堡上路;2015 年 8 月底,在匹茨堡市中心的乘客利用 Uber 的手機 App 呼叫自動駕駛汽車。這被認為是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事件,此前還沒有任何一家汽車公司或技術公司做過這樣的事。就算是行業公認的自動駕駛的標杆 Waymo,也是直到 2018 年 12 月才推出打車服務 Waymo One。
  • 特斯拉最可怕的地方,真是自動輔助駕駛技術?
    特斯拉卻獨樹一幟,不僅不「善待」產品和消費者,還四處搶話怒懟競爭對手,活脫脫成了汽車圈的「全民公敵」。可就是這個成立不到20年的造車新勢力,超越豐田、大眾和通用等老牌大廠,成為全球第一家市值突破5000億美元的車企。為啥特斯拉能逆襲前輩們?按照行話來說,資本市場看好它的未來、消費市場認可它的現在。
  • 圓桌討論:自動駕駛應該如何去做創新?
    如果我們今天在座有哪一位能起來跟說我100%確定今後汽車行業或者技術方向就是這樣的話,我恭喜你,你可以馬上去創業,去找投資人投資,若干年以後,你就是這個行業裡面的大拿,當然一般不可能。所以說我們還是要來積極應對,如果可以的話爭取抓住機遇來引領這個行業,這是我個人的觀點。我們今天上午談的自動駕駛,其實就是在三個或者四個汽車行業新趨勢當中的一個領域,自動駕駛。
  • 2020,自動駕駛下「雲端」
    事實是,在華為內部,智能駕駛、智能網聯、智能電動、智能座艙、智能車雲五大汽車業務矩陣已然成型,幾乎覆蓋全部智能網聯電動汽車所需要的關鍵新技術。除此之外,百度、滴滴、美團、騰訊、阿里、京東……但凡能說得上名號的網際網路大廠和車企,都早已經成為自動駕駛牌局的玩家,趨之若鶩之下是對政策的即時反饋和未來的篤定。
  • 都是黑科技 新能源+自動駕駛引領CES ASIA
    CES ASIA 2017展會已經在上海新國際展覽中心正式拉開帷幕,而在本屆展會上,人工智慧、AI/AR/VR等可謂是引爆全場,而且這也是本屆展會最大的看點。在這場以科技為主題的盛宴中,我注意到,未來汽車形態以及出行成為了一個非常大熱點,而在今年的展會上,來自包括寶馬、本田、現代汽車、奔馳、沃爾沃、NEVS、比亞迪等車企紛紛拿出殺手鐧(不過貌奧迪缺席了),同時百度也在本屆展會上宣布了自動駕駛的「阿波羅計劃」;除此以外,其他與汽車相關的零部件解決方案廠商在本次展會上也都推出了全新的解決方案和自動駕駛技術,可以說2017年是汽車科技發展的高峰期的一個開始。
  • 自動駕駛導航技術興起,國產毫米波雷達前景如何?
    而在2017年3 月,我國交通部就已經規定,9米以上營運客車必須安裝LEW(車道偏離預警系統)和AEB(自動制動系統),該規定的過渡期為13個月。此外,未來將推廣到貨運車領域。客車和貨車上對雷達的探測距離要求≥200米,這為77GHz毫米波雷達這類的遠距離探測雷達的發展創造了條件。 為此,國內也有一些公司在積極推出毫米波雷達產品。
  • 六大車企鬧分家!全球汽車產業進入新周期,福特奔馳大陸已經拆了
    不過戴姆勒的拆分並非完全的獨立,仍然有一個集團一家運營控股公司將三個新公司維繫在一起,從而在整體上把握戴姆勒的發展方向。兩年時間不到,就有四家著名車企進行了拆分工作,但這還不是全部。車東西還得知,長於渦輪增壓技術的霍尼韋爾也將其渦輪增壓業務板塊拆分出去,成立新公司蓋瑞特,並向其中注入車聯網與電驅動業務;主被動安全大廠、為奔馳提供輔助駕駛解決方案的奧託立夫,也將其被動安全與主動安全業務進行了拆分,其中主動安全業務升級、擴大至自動駕駛領域,由一家名為維寧爾的公司負責。
  • 行業標準2018年或出臺 自動駕駛不再紙上談兵
    「預計到2030年在所有銷售汽車中無人駕駛的比例可以高達15%,而半自動駕駛比例可以達到50%左右。」大眾汽車集團(中國)大中華及東協地區首席營銷官胡波認為,屆時傳統車企和科技企業的智能汽車將佔中國汽車市場的半壁江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