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北方網訊:要去天津港送貨,貨車司機王師傅提前一天在「港口服務一站通」上進行預約。第二天出發前,王師傅的手機收到了碼頭的預指令,有他進入碼頭的時間安排和具體的操作流程。這套平臺就是市政工程設計研究院交通規劃研究中心主任白子建主持的「港口交通系統規劃設計」系列項目中的一個成果。在與天津港打交道的近20年裡,白子建先後研發了近百個專利,每年帶來直接經濟效益近5億。
年貨櫃吞吐量超過1200萬標準箱的天津港,其「貨櫃輸送」問題一直較為突出。「2007年,我們開始調查船舶進出港對車流量的影響,」白子建告訴記者,「一方面,船舶靠岸時間有限,為了能成功裝貨,大貨車往往『扎堆』擠在港口,造成擁堵;同時,客貨混行以及貨車內外輪差較大等也帶來了道路擁堵、安全隱患以及環境汙染等問題。這一系列問題已經給天津港帶來高達40億元的損耗。」
「針對這些問題,我們開展了『基於三維虛擬實境與多智能體仿真的大型火車道路行駛安全性研究』。」白子建告訴記者,「這是國內首次將港口中的汽運系統、海運系統融合在一起,進行整體規劃。我們通過大數據手機和智能算法,建立了港口交通的仿真系統,為港口車流量控制提供最優方案,最大限度節約雙方成本,在研發道路上,我們正向建設『全世界標杆港口』衝刺。」
此外,白子建團隊還通過大量貨車行駛數據,研發了一套「貨車駕駛模式」系統。通過對數據的收集、整理、分析,為大貨車行駛較多的道路的設計提供建議。(津雲新聞編輯侯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