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過遙控飛機的朋友都知道玩這行比較危險,其一是速度比較高,螺旋槳很鋒利,萬一傷到人可是大事!其二則可能會炸機,啥意思呢?就是信號不好或者操作不當,航模墜毀!
那些飛向太空的探測器,它們動輒在成百上千的近地軌道上,甚至遠達數億或者上百億千米的距離,它們又是怎麼保證不「炸機」的呢,萬一失控又怎麼搶救回來呢?
旅行者一號,深空測控通信是怎麼保證的?
無線電通信的原理很簡單,將聲音文字、數據或者圖像等信號調製在無線電波中,傳輸到遠方,在通過解碼的方式還原,這就成了我們所熟悉的無線電通信!最早的無線電噪音幹擾很大,所以摩爾斯將字母用長短音編碼的方式防止誤碼,接收後再按摩爾斯電碼還原,其實這應該算是最早的數字通信!
數字通信
現在我們用的還是數字通信,只是頻率和編碼以及載波方式上有了很大的差別,數字通信用001100的方式來對抗幹擾,因此現代通信中模擬通信已經非常少見,數字通信還有容量大的優點。
深空測控,光有編碼優勢是不夠的
大家可能都聽說過深空測控網,簡單的說就是在地球各個點都建立通信網絡,保證在任何時刻都有至少一座天線對著探測器,因為地球會自轉,如果考慮到地平線以及大氣層衰減的話,必須要三座天線才能保證赤道上360度覆蓋,假如要保證南北半球的話,那麼可能還要多布置幾座或者優化布置位置!
美國的深空測控網
DSN(Deep Space Network)是NASA設置在美國(加洲)、西班牙(馬德裡)和澳大利亞(坎培拉)的深空測控網絡,為NASA的星際太空飛行器提供導航與航天通信服務,由於深空測控天線也可以作為射電望遠鏡使用,因此也擔任射電天文學觀測和太陽系內雷達行星天文學研究!
各國深空測控站點全球分布
在這些測控網中,直徑30-40米的天線比比皆是,甚至最大有達到60-70米的深空天線!天線配置如下:
戈爾德斯通深空站:位於美國加州的莫哈維沙漠。運行中有1個70m天線、3個34m波束波導(BWG)天線,正在新建1個34m BWG天線。
馬德裡深空站:位於西班牙首都馬德裡以西60km。目前在運行的有1個70m天線,1個34m高增益天線,2個34m波束波導天線,另有2個34m波束波導天線在建。
坎培拉深空站:位於澳大利亞首都坎培拉西南40km。運行中有1個70m天線,3個34m波束波導天線,有1個34m波束波導天線在建。
在全球深空測控網中,美國的測控網絡分布位置是最佳的,北半球兩個,南半球一個,而且大致分布在120度的位置上,兼顧了南北半球,當然這也是美國在全球的實力表現,可以調動全球資源!
旅行者的通信天線
旅行者一號是人類發射的、距離地球最遠的太空飛行器,截止到今天為止,它已經飛行了大約150.268天文單位,大約225.4億千米,通訊延遲時間大約為20小時52分鐘!具體見下圖:
旅行者一號和二號的相關信息
旅行者系列一開始就被設計用來飛向太陽系外,因此一個小小的探測器(825.5千克)上搭載了一個3.7米的高增益拋物面天線!
它是到1977發射時最大的星載通信天線。旅行者的通信系統受到水手號和海盜號探測器的影響,做了如下改動:
首次使用X頻段而不是S頻段作為主要的下行遙測鏈路;
採用雙輸出功率的X頻段TWTA,最大發射功率18W,設計用來減小質量、使效率最大化,且工作時間超過50000h
旅行者一號通常以2.3 GHz或8.4 GHz的頻率在深空網絡通道18中傳輸數據,而從地球到旅行者的信號則以2.1 GHz發送,但幾個深空測控站對旅行者通信是有限制的,比如旅行者二號位於南天區,北半球的兩個站點能跟蹤,但無法通信鏈路,因此測控與數據下載主要由坎培拉的測控站來完成。而一號則剛好相反!
三個測控站的布局和組成
當然再牛逼的深空測控網對旅行者電池耗盡也無計可施,由於旅行者一號的核電池衰減,它已經無法支撐太多的儀器工作,到現在為止,旅行者一號就只能當個信標了,二號還可以下載些數據,比如日球層的相關信息。
旅行者搭載的設備工作狀態
深空探測有「炸機」的案例嗎?又是怎麼搶救回來的?
深空測控失敗的案例其實挺多,比如2016年3月14日發射的斯基亞帕雷利火星登陸器,在2016年11月19日登陸火星途中失去聯繫,不知下落!但「炸機」後被找回來的案例卻不多,其中就有最為經典的絲川小行星登陸取樣返回的「隼鳥一號」!
絲川小行星
隼鳥號是2003年5月9日發射的小行星探測器,2005年12月9日,在絲川小行星附近因燃料洩漏,姿態失控造成通訊中斷(要保持聯繫,拋物高增益通信天線必須指向地球,全向天線增益太低,根本無法通信)。
隼鳥採樣中
原本JAXA以為此次任務已經失敗時,卻從隼鳥號傳來了信號,只是這個信號斷斷續續,JAXA分析隼鳥號探測器正在翻滾中,但有一段時間拋物面天線是指向地球的,因此根據這短短的時間,分析姿態,注入指令,將隼鳥號從翻滾的狀態拯救了回來!
隼鳥號的離子發動機
由於隼鳥號任務多次波折,因此錯過了第一次返回,隼鳥號只能等到在返回軌道下一次和地球相交時,終於在2010年6月13日成功返回地球,帶回一丟丟肉眼無法見到的絲川小行星塵埃!
喜歡深空探測和離子發動機的朋友可以看看《隼鳥號》,這部電影儘管有些拖沓,但整體上來看還是不錯的,僅當科學紀錄片來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