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印度洋海底火山噴發,地震儀顯示有異常,有「異物」跑出!
根據這幾年地球的發展環境來看,地球的自然災害還是比較頻繁的,除了地震以外,在2019年到2020年間,火山噴發也發生了好幾次。為了準確知道地球的地質環境,科學家對地球的地質也在密切探測,不過科學家在探索非洲南部的地質時,卻探索到的一次奇特的地震波,地震儀顯示,發現這裡的地震波有異常,情況不太妙。
-
日本氣象廳的地震、海嘯、火山災害預警
為了能在地震發生後快速確定地震的震中、推算出震級,並儘快發布地震災害警報,日本建有完善的地震災害監測系統,日本氣象廳在全國設有約600個地震觀測點,24小時監測地震;還在日本海域水下2000米,安裝了約1000個地震儀,通過海上監測船將有關地震信息發射到人造衛星上,再利用全球定位系統,密切監視大陸架板塊的移動。
-
我國自主研發的海底地震儀成功獲取萬米級海洋人工地震剖面數據
這一試驗的成功也標誌著我國在大深度海底地震探測技術領域步入國際先進水平。 從1月25日至今,科考隊在挑戰者深淵共投放地震儀60臺,成功回收56臺,完成兩條地震剖面測線670公裡,最大深度達到10027米。此次實驗全部使用中科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自主研發的海底地震儀,在深達萬米的深淵環境,國產科研設備經受住了嚴峻考驗,實現了工作深度和留海時間的突破。
-
可攜式數字地震儀在OBN地震採集技術中的應用
的應用打破了傳統OBC使用維護成本高、觀測系統設計受限以及系統結構成為發展瓶頸的限制。OBN技術帶來巨大優勢的同時也存在一些不足,與OBC工作模式相比,缺少了實時進行質量控制功能。Ocean Button Node
-
琳琅滿目的地震儀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地震儀,是地球科學觀測必不可少的設備之一。Güralp40系列三軸寬頻地震儀非常適合在具有挑戰性的環境中快速部署,如火山動蕩或餘震監測。它們也非常適合安裝在環境噪音水平適中的地下室。通過頂部接入連接器,它們也適用於井下或直埋安裝。
-
國產海底地震儀在馬裡亞納海溝成功獲取萬米級海洋人工地震剖面數據
新華社北京3月5日電(記者董瑞豐)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自主研發的萬米級海底地震儀,近日在世界最深處馬裡亞納海溝挑戰者深淵成功應用,我國成為世界上首個成功獲取萬米級海洋人工地震剖面的國家。 記者日前從中科院獲悉,「探索一號」科學考察船在上述海域投放三種類型共60臺海底地震儀,回收56臺,於2月28日完成了兩條萬米級人工地震剖面,最大回收深度分別為10027米和10026米,剖面實際作業長度669公裡。 這些數據極為珍貴。
-
中國海底地震儀放置西太平洋 下探馬裡亞納海溝最深處
參考消息網3月6日報導 港媒稱,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經近20年自主研發的萬米級海底地震儀,日前成功在西太平洋馬裡亞納海溝的最深處應用。中國不但成為繼日本後第二個具有自主研發萬米級海底地震儀能力的國家,更成為世界上首個成功獲取萬米級海洋人工地震剖面的國家。
-
科學家觀測到水下海底火山爆發場景 似晴天霹靂
上個月,一個美國火山專家小組趕往南太平洋海域觀測到了奇特的海底火山爆發。,但是由於難以到達,很少有科學家親眼觀測到海底火山爆發。此次海底火山爆發發生的南太平洋海域此前並沒有觀測到類似現象。科學家曾觀測過在關島附近海域的海底火山爆發,關島附近一座不斷噴發巖漿和有毒氣體的海底活火山竟然生活著多種海洋生物,這一發現為科學家研究極端惡劣環境下動物生存提供了線索。
-
中國將建成世界最深地震儀 觀測深度入地5158米
5158米,世界最深地震儀 據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研究員、地球物理學博士徐紀人介紹,在5158米主孔內設置儀器,進行長期觀測,刷新了世界深井地球物理綜合觀測的最深記錄,不僅填補了我國在深井觀測研究的空白, 而且使我國在地球科學的領域裡, 跨入世界先進國的行列。
-
日本研發新技術
▲海底地震儀(藍色倒三角)觀測網示意圖。圖中綠框標出的數字表示一旦發生地震,最快可提早多少秒預報。(日本氣象廳)日本氣象廳及防災科學技術研究所21日表示,目前正在研究海底地震儀的觀測數據,一旦太平洋海域發生地震,最快可提早25秒發布緊急地震預警。據日本時事通信社報導,日本防災科學技術研究所在北海道至關東地區的太平洋海域設置了「日本海溝海底地震海嘯觀測網(S—net)」,在紀伊半島、室戶岬海域設置了「地震海嘯觀測監視系統(DONET)」。研究所將利用它們收集數據。
-
南方科技大學海洋系楊挺團隊完成自主研發寬頻帶海底地震儀南海...
磐 鯤分體式寬頻帶海底地震儀(OBS)2020年5月14至15日,南方科技大學海洋科學與工程系教授楊挺團隊研究學者劉丹、黃志鵬、王建搭乘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海洋地質四號」科考船,成功回收4臺由團隊自主研發的分體式寬頻帶海底地震儀(Ocean Bottom Seismograph, OBS)「磐鯤」。
-
日本京都大學團隊在大阪集中設地震儀監測地震活動
【環球網報導 記者 王歡】為研究6月18日發生的日本大阪北部地震的發生機制,日本京都大學、東京大學、九州大學等的研究團隊在震源附近的高槻市等集中設置臨時地震儀,開始監測地震活動。此外,團隊還將研究是否有繼續發生大地震的可能性。據日本共同社6月25日報導,在西日本內陸地區,存在著從新潟到神戶的引發地震能量呈帶狀積聚的「形變集中帶」。
-
國內首臺移動式海洋地震儀完成海試
近日,自然資源部海底科學重點實驗室丁巍偉團隊自主研發的「海豚」移動式海洋地震儀在南海圓滿完成海試,海試作業由朱心科副研究員擔任首席科學家。地球表面2/3為海洋,由於一直缺乏海洋地震的觀測,導致大片的海洋區域缺乏或者沒有地震射線覆蓋,極大地影響了對海洋之下深部結構的認識。海底地震儀是目前海域深部結構探測的主要手段,但由於布放和回收成本高昂,而且觀測也無法實現長周期性和實時性,無法實現大範圍的實時觀測。基於該現狀,受到ARGO國際合作計劃的啟發而研發,國際上開始研髮漂浮式海洋地震儀。
-
日本西之島火山大噴發,刷新觀測紀錄
據日本NHK網站報導,最近,小笠原群島的西之島海底活動頻繁,出現了有觀測史以來的最大規模噴發。有關部門表示,西之島噴出的濃煙高度達到了4700多米,而且還有大量熔巖不停流出,導致西之島的面積不斷擴大。
-
中國成功回收「沉睡」時間最長的海底地震儀
這是中國回收的布放時間最長的海底地震儀。 當日凌晨3時30分,項目現場執行人之一、來自國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的牛雄偉通過儀器接收到海底地震儀釋放的信號。待大洋作業結束後,考察隊依據氣象和海冰條件,決定回收該套海底地震儀。 10時25分,在經過測定4個點位後,考察隊員測算出該海底地震儀準確方位,並向考察隊提出釋放回收的請示。
-
海洋牧場海底有纜在線觀測系統成功記錄煙臺地震過程
設立在浙江大學舟山校區的山東省海洋牧場觀測網成功記錄了此次地震全過程,並及時獲得了地震期間震源附近海域海洋要素數據變化的一手資料。海底有纜在線觀測系統是浙江大學李培良教授團隊研發的一種新型的近岸海底觀測解決方案,該系統集成各種觀測儀器,實現對各種海洋要素的在線連續觀測。
-
地震儀,了解一下
現代地震學是建立在現代地震觀測基礎上的,並在對地震觀測結果的解釋和研究過程中不斷完善和發展的科學。因而地震觀測是地震學的基礎,它在地震學乃至整個地球科學的發展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用儀器觀測地震,最早始於我國東漢時期。公元132年,我國東漢科學家張衡設計並製造了候風地動儀。
-
SmartSolo短周期地震儀進行密集臺陣長期觀測
同樣,短周期地震儀在野外工作時,也會遇到很多極限挑戰,如高溫、低溫、溼度、水淹等。尤其是在這樣的環境下採用極簡的方式布設地震採集設備更是難以達到的。SmartSolo短周期地震儀在北極圈使用有著豐富經驗的高可靠物探設備製造商——SmartSolo,致力於打造惡劣環境使用的物探裝備
-
首臺「海豚」移動式海洋地震儀完成海試
近日,自然資源部海底科學重點實驗室丁巍偉團隊自主研發的「海豚」移動式海洋地震儀完成海試。測試結果表明,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國內首臺移動式海洋地震儀達到預期的設計指標,後續將正式參與海洋地震長期化觀測。據悉,目前人類對地球深部結構的認識主要基於地震層析成像技術,通過獲取地球深部的速度場來構建深部結構特徵。海底地震儀是目前海域深部結構探測的主要手段,但由於布放和回收成本高昂,觀測無法實現長周期性和實時性。
-
日本東京火山噴發 噴出的濃煙高度達到了4700多米
日本東京火山噴發 噴出的濃煙高度達到了4700多米時間:2020-07-05 10:43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莫小煙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日本東京火山噴發 噴出的濃煙高度達到了4700多米 據日本NHK網站報導,最近,小笠原群島的西之島海底活動頻繁,出現了有觀測史以來的最大規模噴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