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臺「海豚」移動式海洋地震儀完成海試
近日,自然資源部海底科學重點實驗室丁巍偉團隊自主研發的「海豚」移動式海洋地震儀完成海試。測試結果表明,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國內首臺移動式海洋地震儀達到預期的設計指標,後續將正式參與海洋地震長期化觀測。據悉,目前人類對地球深部結構的認識主要基於地震層析成像技術,通過獲取地球深部的速度場來構建深部結構特徵。海底地震儀是目前海域深部結構探測的主要手段,但由於布放和回收成本高昂,觀測無法實現長周期性和實時性。
-
浙大研製的國內首臺海洋高光譜解析度雷射雷達初次海試
2020年9月,浙江大學光電科學與工程學院、寧波研究院光電分院劉東教授、劉崇教授團隊成功研製出了國內首臺海洋高光譜解析度雷射雷達,與自主研製的海洋彈性雷射雷達系統一起參加自然資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所組織的航次實驗
-
國內首臺海洋高光譜解析度雷射雷達初次海試!
2020年9月,浙江大學光電科學與工程學院、寧波研究院光電分院劉東教授、劉崇教授團隊成功研製出了國內首臺海洋高光譜解析度雷射雷達,與自主研製的海洋彈性雷射雷達系統一起參加自然資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所組織的航次實驗,搭載於「潤江一號」科考船,在中國東海和南海進行了海試實驗
-
南方科技大學海洋系楊挺團隊完成自主研發寬頻帶海底地震儀南海...
、黃志鵬、王建搭乘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海洋地質四號」科考船,成功回收4臺由團隊自主研發的分體式寬頻帶海底地震儀(Ocean Bottom Seismograph, OBS)「磐鯤」。」在南海西北次海盆投放了自主研發的6臺「磐鯤」,並於11月2日成功回收了其中的2臺。
-
我國自主研發的海底地震儀成功獲取萬米級海洋人工地震剖面數據
,標誌著我國成為世界上首個成功獲取萬米級海洋人工地震剖面數據的國家,我國海底地震觀測技術正式走向「萬米時代」。 從1月25日至今,科考隊在挑戰者深淵共投放地震儀60臺,成功回收56臺,完成兩條地震剖面測線670公裡,最大深度達到10027米。此次實驗全部使用中科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自主研發的海底地震儀,在深達萬米的深淵環境,國產科研設備經受住了嚴峻考驗,實現了工作深度和留海時間的突破。
-
浙大團隊成功研製國內首臺海洋高光譜解析度雷射雷達!
原創 請收藏 浙江大學近日,由浙大光電科學與工程學院、寧波研究院劉東教授、劉崇教授團隊成功研製的國內首臺海洋高光譜解析度雷射雷達>央視新聞報導部分截圖團隊研製的國內首臺海洋高光譜解析度雷射雷達在此次海試實驗中
-
浙大團隊成功研製國內首臺海洋高光譜解析度雷射雷達
在中國東海和南海進行了海試實驗。寧波研究院周雨迪博士、光電學院研究生徐沛拓、陳揚參與海試央視新聞報導部分截圖團隊研製的國內首臺海洋高光譜解析度雷射雷達>在此次海試實驗中展現了其良好的可靠性和先進性。從上天到入海,探索雷射雷達的「海洋夢」長1.5米、寬0.7米、高2米,重量約300千克,如果你初次見到浙大團隊研製的這臺海洋高光譜解析度雷射雷達系統,或許會被它龐大的體積所吸引。而也是在這個龐大的外形之下,隱藏著基於團隊多年研究基礎設計而成的一系列高精密部件和附加件。
-
國產海底地震儀在馬裡亞納海溝成功獲取萬米級海洋人工地震剖面數據
新華社北京3月5日電(記者董瑞豐)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自主研發的萬米級海底地震儀,近日在世界最深處馬裡亞納海溝挑戰者深淵成功應用,我國成為世界上首個成功獲取萬米級海洋人工地震剖面的國家。 記者日前從中科院獲悉,「探索一號」科學考察船在上述海域投放三種類型共60臺海底地震儀,回收56臺,於2月28日完成了兩條萬米級人工地震剖面,最大回收深度分別為10027米和10026米,剖面實際作業長度669公裡。 這些數據極為珍貴。
-
清華深圳研究生院首艘試驗母船「清研海試1」號建造完成並離港海試
清華深圳研究生院首艘試驗母船「清研海試1」號建造完成並離港海試清華新聞網10月31日電(通訊員 宋方敏)10月29日11時18分,深圳市和清華大學擁有的第一艘為科研和技術開發服務的試驗母船——「清研海試1」在江西省九江市同方江新造船有限公司碼頭順利起航。
-
「海鬥一號」完成萬米海試 刷新我國潛水器下潛深度紀錄
來源:中國證券網原標題:「海鬥一號」完成萬米海試10907米!刷新我國潛水器下潛深度紀錄記者從中國科學院瀋陽自動化研究所獲悉:由該所主持研製的「海鬥一號」全海深自主遙控潛水器,日前在馬裡亞納海溝成功完成其首次萬米海試與試驗性應用任務,取得多項重大突破,填補了我國萬米級作業型無人潛水器的空白。「海鬥一號」在馬裡亞納海溝實現4次萬米下潛,最大下潛深度10907米,刷新了我國潛水器最大下潛深度紀錄。
-
下潛10027米,記錄地球心跳
指示燈亮起,地震儀在馬裡亞納海溝掙脫沉耦架的束縛,頭也不回直衝海面,如同遊子急迫的回到母親身邊。下潛10027米,作業600個小時,接到指令後地震儀以每秒0.8米速度、歷時4個小時成功返回海面。隨著56臺儀器回收完畢,我國成為世界上首個成功獲取萬米級海洋人工地震剖面的國家。「九五」之前,我國海底探測技術幾乎空白。
-
探討海洋監測領域的「現在」與「未來」
接下來,國家還將不斷推動和打造由海洋水色衛星、海洋動力衛星和海洋監測衛星組網建設的業態,實現全球生態環境與資源監測、全球動力環境監測和全球全天候應急監測。 當然,海洋衛星並不能包攬天下,目前所有的遙感手段,都只能到達海表,即便是使用「主動光學」雷射技術,目前也只能穿透到海下30到50米。因此,布放在海洋中的浮標和潛標,成為彌補海洋衛星之不足,進行現場海洋觀測和監測的重要手段。
-
新聞 | 海洋學院助力央視新聞「奮鬥者」號萬米級海試直播
我國自主研發的「奮鬥者」號載人潛水器萬米級海試首次抵達人類已知的海洋最深處——馬裡亞納海溝。期間,央視新聞新媒體中心推出「挺進萬米深海」特別節目,對海試活動進行了全程直播報導。海洋學院師生受邀參與節目直播活動,利用學院高水平的實驗設施和條件,與央視記者一道,精心設計實驗方案,開展同步模擬實驗和科普講解等,助力直播節目順利完成。
-
海南日報數字報-「彩虹魚」號:世界首個作業型全海深載人潛水器
我國自主研製的「蛟龍」號載人潛水器的最大下潛深度為7062米,對深淵科學來說,這個深度還只是起步。如何讓我國深海科考更進一步,達到全海深載人作業水平? 今年9月26日,我國自主研發的全球首個作業型萬米級載人深淵器「彩虹魚」號在南海海域完成海試,最大潛深為4328米,邁出了我國探索萬米深淵的關鍵一步。
-
「奮鬥者」萬米深潛海試:中科院發揮核心關鍵作用
中科院 供圖中新網北京11月28日電 (記者 孫自法)中國圓滿完成萬米深潛海試任務的「奮鬥者」號全海深載人潛水器,28日返回三亞。記者當天從中國科學院獲悉,該院所屬10餘家單位全面參與「奮鬥者」號研製和海試工作,是研製任務的核心單位,海試任務的牽頭組織單位,「奮鬥者」號的業主單位,為「奮鬥者」號研製和海試發揮核心關鍵作用。——中科院是「奮鬥者」號研製任務的攻堅隊。
-
國產高精度溫鹽深測量儀完成海試
國家海洋技術中心 供圖 本報訊 據自然資源部國家海洋技術中心官方網站消息,由該中心自主研發的「OST15M型船載高精度自容式溫鹽深測量儀」在2020西太平洋海域夏季調查航次中,圓滿完成3次海上試驗任務,最大布放深度為5915米,突破國產高精度溫鹽深測量儀最大試驗水深記錄。
-
國內首臺超大型雙作用式全液壓海上打樁錘完成試驗 打破國外壟斷
4月10日,國內首臺超大型1900千焦雙作用式全液壓海上打樁錘,在太重天津濱海重裝基地成功完成了打樁試驗。該試驗的成功,標誌著太重集團填補了我國在超大型液壓打樁錘技術領域的空白,打破了國外同類產品長期壟斷的局面,對進一步提高我國海洋工業裝備能力、提高我國海洋資源的開發能力具有裡程碑式的意義。
-
「奮鬥者」深潛超萬米 「全海深」中國今夢圓
值得注意的是,萬米級載人深潛器「奮鬥者」號是中共十九屆五中全會後首個進入公眾視野,接受實戰考驗的新的「大國重器」,其首戰告捷和堪稱完美的表現彰顯了中國日益增強的自主創新能力和科技自立自強取得的新成就。 載人直下超萬米深淵 首戰告捷 提起載人深潛器海試,很多人第一時間想到的可能是「蛟龍號」。
-
「科學」號完成綜合海試任務順利返青
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9月8日訊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所屬「科學」號考察船在青島周邊海域完成船舶與科考設備綜合海試後,於近日返回青島西海岸碼頭。專家組代表隨「科學」輪出海進行工藝測試此次綜合海試為中國科學院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維修改造項目
-
...威飛年產300套海洋水下生產系統項目:填補國內海洋深水能源開發...
東營區第二站,全市重點項目觀摩團來到威飛年產300套海洋水下生產系統項目現場,聽取項目情況介紹,詳細了解企業科技研發、技術攻關及生產製造等情況。(記者:文/張利波 圖/周廣學 於中平)威飛年產300套海洋水下生產系統項目該項目是中海油首個水下油氣生產系統國產化攻關項目、省重大建設項目、省重大科技創新工程攻關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