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內首臺移動式海洋地震儀完成海試
近日,自然資源部海底科學重點實驗室丁巍偉團隊自主研發的「海豚」移動式海洋地震儀在南海圓滿完成海試,海試作業由朱心科副研究員擔任首席科學家。為更好的對海域深部結構進行探測,在「全球變化與海氣相互作用」專項的資助下,丁巍偉團隊歷時3年突破了超低功耗控制、低功率高效浮力調節、自主懸浮定深和地震在線識別等多項關鍵技術,研發出新一代「海豚」移動式海洋地震儀。
-
南方科技大學海洋系楊挺團隊完成自主研發寬頻帶海底地震儀南海...
、黃志鵬、王建搭乘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海洋地質四號」科考船,成功回收4臺由團隊自主研發的分體式寬頻帶海底地震儀(Ocean Bottom Seismograph, OBS)「磐鯤」。」在南海西北次海盆投放了自主研發的6臺「磐鯤」,並於11月2日成功回收了其中的2臺。
-
浙大研製的國內首臺海洋高光譜解析度雷射雷達初次海試
2020年9月,浙江大學光電科學與工程學院、寧波研究院光電分院劉東教授、劉崇教授團隊成功研製出了國內首臺海洋高光譜解析度雷射雷達,與自主研製的海洋彈性雷射雷達系統一起參加自然資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所組織的航次實驗
-
我國自主研發的海底地震儀成功獲取萬米級海洋人工地震剖面數據
,標誌著我國成為世界上首個成功獲取萬米級海洋人工地震剖面數據的國家,我國海底地震觀測技術正式走向「萬米時代」。 從1月25日至今,科考隊在挑戰者深淵共投放地震儀60臺,成功回收56臺,完成兩條地震剖面測線670公裡,最大深度達到10027米。此次實驗全部使用中科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自主研發的海底地震儀,在深達萬米的深淵環境,國產科研設備經受住了嚴峻考驗,實現了工作深度和留海時間的突破。
-
國內首臺海洋高光譜解析度雷射雷達初次海試!
2020年9月,浙江大學光電科學與工程學院、寧波研究院光電分院劉東教授、劉崇教授團隊成功研製出了國內首臺海洋高光譜解析度雷射雷達,與自主研製的海洋彈性雷射雷達系統一起參加自然資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所組織的航次實驗,搭載於「潤江一號」科考船,在中國東海和南海進行了海試實驗
-
探討海洋監測領域的「現在」與「未來」
接下來,國家還將不斷推動和打造由海洋水色衛星、海洋動力衛星和海洋監測衛星組網建設的業態,實現全球生態環境與資源監測、全球動力環境監測和全球全天候應急監測。 當然,海洋衛星並不能包攬天下,目前所有的遙感手段,都只能到達海表,即便是使用「主動光學」雷射技術,目前也只能穿透到海下30到50米。因此,布放在海洋中的浮標和潛標,成為彌補海洋衛星之不足,進行現場海洋觀測和監測的重要手段。
-
國產海底地震儀在馬裡亞納海溝成功獲取萬米級海洋人工地震剖面數據
新華社北京3月5日電(記者董瑞豐)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自主研發的萬米級海底地震儀,近日在世界最深處馬裡亞納海溝挑戰者深淵成功應用,我國成為世界上首個成功獲取萬米級海洋人工地震剖面的國家。 記者日前從中科院獲悉,「探索一號」科學考察船在上述海域投放三種類型共60臺海底地震儀,回收56臺,於2月28日完成了兩條萬米級人工地震剖面,最大回收深度分別為10027米和10026米,剖面實際作業長度669公裡。 這些數據極為珍貴。
-
浙大團隊成功研製國內首臺海洋高光譜解析度雷射雷達!
>與自主研製的海洋彈性雷射雷達系統一起參加自然資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組織的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海洋光學遙感探測機理與模型研究」航次,搭載於「潤江一號」科考船,在中國東海和南海進行了海試實驗。>央視新聞報導部分截圖團隊研製的國內首臺海洋高光譜解析度雷射雷達在此次海試實驗中
-
「科學」號完成綜合海試任務順利返青
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9月8日訊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所屬「科學」號考察船在青島周邊海域完成船舶與科考設備綜合海試後,於近日返回青島西海岸碼頭。專家組代表隨「科學」輪出海進行工藝測試此次綜合海試為中國科學院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維修改造項目
-
大白鯨海豚4隻大熊貓…西寧海洋館熊貓館冰球館就要來了
>移動式海洋館裡面將呈現各種魚類、貝殼類、爬行類動物,其中不乏海豚、海豹、大白鯨等海洋哺乳動物以及它們的表演還會有企鵝、北極狼、北極狐等極地動物較大的一些海洋哺乳動物,如大白鯨、海豚、企鵝、海豹等都安排了國際採購渠道。其中,大白鯨將從俄羅斯空運到西寧。一些魚類、貝類等動物則是國內採購。
-
浙大團隊成功研製國內首臺海洋高光譜解析度雷射雷達
在中國東海和南海進行了海試實驗。寧波研究院周雨迪博士、光電學院研究生徐沛拓、陳揚參與海試央視新聞報導部分截圖團隊研製的國內首臺海洋高光譜解析度雷射雷達>在此次海試實驗中展現了其良好的可靠性和先進性。從東海到南海,在此次近半個月的海試過程中,團隊研製的海洋高光譜解析度雷射雷達所獲取的走航數據和大量的固定站點數據,通過與同步探測的海洋彈性雷射雷達系統以及原位儀器的初步對比,展現了其良好的可靠性和先進性。
-
清華深圳研究生院首艘試驗母船「清研海試1」號建造完成並離港海試
清華深圳研究生院首艘試驗母船「清研海試1」號建造完成並離港海試清華新聞網10月31日電(通訊員 宋方敏)10月29日11時18分,深圳市和清華大學擁有的第一艘為科研和技術開發服務的試驗母船——「清研海試1」在江西省九江市同方江新造船有限公司碼頭順利起航。
-
海南日報數字報-「彩虹魚」號:世界首個作業型全海深載人潛水器
今年9月26日,我國自主研發的全球首個作業型萬米級載人深淵器「彩虹魚」號在南海海域完成海試,最大潛深為4328米,邁出了我國探索萬米深淵的關鍵一步。本期「新知·探索」科普專欄將為讀者解讀我國自主研製的全球首個作業型全海深載人潛水器——「彩虹魚」號載人潛水器。 「彩虹魚」號在南海完成海試 6500米深度是海洋的一條分界線。
-
探訪「華夏第一臺」:八十七歲地震儀 八十九載薪火傳
人民網南京7月31日電(孟植良、實習生鄭明玥)在被譽為「華夏第一臺」的南京基準地震臺,保存著一臺重達17噸、已有87年「高齡」,至今仍在正常運轉的地震儀——維歇爾地震儀。近百年間,它見證著一代代地震工作者在崗位上的堅守奉獻。
-
國產高精度溫鹽深測量儀完成海試
國家海洋技術中心 供圖 本報訊 據自然資源部國家海洋技術中心官方網站消息,由該中心自主研發的「OST15M型船載高精度自容式溫鹽深測量儀」在2020西太平洋海域夏季調查航次中,圓滿完成3次海上試驗任務,最大布放深度為5915米,突破國產高精度溫鹽深測量儀最大試驗水深記錄。
-
法國禁止圈養海豚等海洋動物 野生海豚與圈養海豚有何區別?
法國環境部長賽格琳·羅雅爾6日表示,法國將採取「更嚴格」措施,禁止圈養海豚、虎鯨等海洋動物。據當地媒體報導,法國環境部近日通過一項新規定,除了目前在已授權的海洋館裡生活的逆戟鯨和寬吻海豚外,禁止其他一切圈養海豚和鯨的行為。
-
「近代張衡」在北碚 戰火中研製出中國第一臺水平向地震儀
《北碚民間記憶——抗戰歲月》劇組供圖 中國人自行研製的第一臺機械記錄式水平向地震儀片中披露,抗戰時期,中國地震科學事業的開創者、被稱為「近代張衡」的李善邦,在北碚研製出了我國第一臺近代地震儀——霓式Ⅰ型水平向地震儀。 李善邦怎麼會來到北碚?戰火中的科學家們如何進行研製工作?中國第一臺水平向地震儀在研製中遇到了哪些困難? 吃的是糙米飯,布鞋裡頭墊木板 「《北碚民間記憶——抗戰歲月》的拍攝歷時一年。
-
海洋日報|世界首座海洋潮流能發電站正式運行
這標誌著LHD海洋潮流能發電項目——世界首座海洋潮流能發電站正式投入運營,率先實現我國海洋清潔能源開發重大突破。3.國內首臺10MW海上永磁直驅風力發電機研製成功8月21日,國內首臺10MW海上永磁直驅風力發電機在東方電氣集團東方電機有限公司研製成功,標誌著我國實現了大兆瓦級風力發電機自主品牌的歷史性突破
-
紐西蘭美國研發1:1仿真海豚,機器海豚售價1.8億將首登中國
進行研發的研究人員表示,他們的初心是希望為所有喜愛海豚、愛看它們表演的人們提供一種新的選擇——即不必再從海中「請」海豚們來,一批「人工製造」的新海豚就能坐鎮。「十多年來,海洋公園的整體營銷額都呈下降趨勢,出於保護生物,和餵養海洋動物成本高的考慮,大部分海底公園都縮減了生活展覽和表演,但是公眾仍然非常期盼那些活動和見到更多海洋動物們。」
-
海洋裡的精靈——海豚
今天就讓我們來扒一扒海豚的知識。其實我們所說的海豚並不是特指一個生物,而是一類水生哺乳動物的總稱,這就跟我們說貓一樣,我們只有在偶爾的情況下才會說出這類貓的準確名稱,大部分情況下,我們只會說總稱,所以我們在講海豚的時候,講的是一個大類海豚科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