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將建成世界最深地震儀 觀測深度入地5158米

2020-12-05 中國新聞網

  8月10日,來自國土資源部的消息顯示,目前,位於江蘇省東海縣的中國大陸科學鑽探工程主井現場,正在安裝深井地球物理觀測儀,這標誌著中國大陸科學鑽探深井地球物理長期觀測站即將建成。它是目前世界最深的深井地球物理長期觀測站,也是我國第一個無地面幹擾的深井地震地球物理長期觀測站。

  屆時,觀測站將發揮地下「顯微鏡」的功能,發回極具深度的地球之音,從而為地震預報提供精密的第一手數據。

  5158米,世界最深地震儀

  據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研究員、地球物理學博士徐紀人介紹,在5158米主孔內設置儀器,進行長期觀測,刷新了世界深井地球物理綜合觀測的最深記錄,不僅填補了我國在深井觀測研究的空白, 而且使我國在地球科學的領域裡, 跨入世界先進國的行列。

  據介紹,此次安裝的深井地球物理綜合觀測儀一共4套,計劃分4個層次安裝:深井三分量地震儀、地溫測量儀器的感應器將設置於主孔井底5158米、3500米、2500米和1500米等4個深度上。此外,在3500米處設置流體壓力測量儀器,同時進行井下流體壓力變化的精密觀測。「整個深井地球物理儀器系統由井下感應器系統和地面資料轉換、存儲記錄、傳輸設備以及資料解析研究等系統組成」,徐紀人說。

  「顯微鏡」,伸入地球內部

  由於城市化、工業化、現代化發展帶來的各種噪音以及地球表面效應,嚴重幹擾了地表觀測效果。為了消除地面幹擾噪音,捕捉到來自地下的真實信息,建立深井地球物理觀測站,進行長期觀測是唯一途徑。

  徐紀人表示,深井長期觀測可以直接監視超高壓變質帶現代巖石圈地殼運動和內部物理場變化狀況, 研究其動力學規律,為研究大陸內陸板塊造山帶運動、板內地震活動以及地球物理場的長期變化,為我國資源開發、環境變化、地震地質災害預防以及研究大陸內部巖石圈構造、地震發生機制等提供科學依據。

  自7月26日動工安裝的深井地球物理綜合儀就是用以進行深井長期觀測的精密儀器,徐紀人將它比作伸入地球內部的「顯微鏡」和「望遠鏡」,能夠精確觀測地球內部各種細微的變化,並得出觀測數據。

  1—2個數量級,地震監測能力提高

  從地表、淺井與深井對比觀測結果來看,深井地球物理長期觀測可以有效地排除各種地面噪音幹擾,大大提高對微小地震及微弱地球物理信息的觀測能力。

  徐紀人介紹稱,深井地球物理綜合觀測儀器安裝設置成功後,預計可以監測江蘇東海縣郯廬斷裂帶及其周圍發生的震級為0—1級的微小地震活動。與地面地震觀測相比,監測能力將提高1—2個數量級。當然,如果發生汶川大地震那樣的大地震,即使震源遠隔千山萬水,地震儀也可精確快速捕捉到地震波。

  選址東部,長期觀測

  至於為何選址江蘇東海縣,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副所長高錦曦解釋,「東海縣處於郯廬地震帶附近,監測地震帶上的地震活動、取得高精度資料數據是其中的一個因素,但還有其他科研因素。」

  地震活動性研究結果表明,中國東部地震活動有周期長、震級大、受害嚴重等特點。由於東部人口密度大、大城市密集,政治、經濟活動集中等原因,歷史上遭受自然災害損失最重的地震大都發生在我國東部,如唐山地震造成24 萬餘人死亡,成為20世紀的世界之最。郯廬斷裂是我國東部規模最大的活動構造,歷史上沿該斷裂帶曾發生過1668年郯城8.5級等多次大地震,僅1668年地震就有數萬人死亡,是中國歷史上震級最大、受害最重的地震之一。

  徐紀人介紹,雖然近年來郯廬斷裂的活動水平較低,但是並不排除發生大地震的可能性。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東部雖然增加了地震、地球物理等觀測力度,但是由於東部地區現代化、城市化、工業化的高速發展,常規觀測的精度已經遠遠達不到地震、地質災害監視預報和現代地學發展的要求。「選擇在我國東部開展深井長期觀測與研究無疑是必要的,這將在保護我國東部地區免受或減輕地震、地質災害,實現地震預報等方面發揮極其重要的監視作用。」徐紀人說。 (實習生 覃夢妮 綜合報導)

  ——— 延伸閱讀 ———

  我國深井地球物理觀測站建立過程一覽

  2001年8月4日,被稱為「亞洲第一井」的中國大陸科學鑽探超深井開鑽,是「九五」國家重大科學工程項目。

  2004年12月26日,當時尚在鑽進中的超深井就記錄到了4100公裡外的印尼蘇門答臘9.3級地震引起的深部地下流體異常變化。

  2005年3月,鑽探全面結束,井深5158米,成為亞洲第一的地球物理超深井。

  2011年7月26日,深井地球物理綜合觀測儀實施深井安裝作業,預計8月竣工。中國地質科學院在此建立長期觀測站,進行深井地球物理綜合觀測。

  部分國家深井地球物理觀測情況

  日本:2000年,1000米以下的深井地震觀測站已有22所,深井綜合觀測的臺數逐年增加,並在伊豆半島地震群、神岡礦山活斷層、南非金礦等觀測研究項目中取得成功經驗。2003年,日本科學家在岐阜屏山活斷層附近的1020米深井中,設置了目前世界最先進的,包括高精度地震、應變、傾斜、地磁和地熱的長期綜合地球物理觀測儀器,並進行了不同深度的初期應力測量。結果表明,與地面觀測相比,能提高觀測精度1—2個數量級。

  德國:世界著名的德國超深井鑽井計劃(簡稱KTB),鑽井現場有世界最先進的地表與深井長期觀測系統,開展深井地球物理及流體、地球化學等觀測與研究。德國科學家建立了深井地殼長期科學試驗觀測站,系統地進行地應力、地震等科學觀測。2002—2007年期間進行水壓實驗等觀測與研究。在此之前已完成了4000米先導孔注水,利用40臺寬頻地震儀,進行注水誘發地震的實驗觀察研究,發現了該區所有的誘發地震截止於10千米深度。

  美國:進行聖安德列斯斷層深部長期觀測(簡稱SAFOD)。這是一個以深井觀測為主的重大科研項目。其主要內容是在太平洋與北美板塊邊界地震活動區域的深鑽孔井內直接觀測深部地球物理狀態與變化。SAFOD主孔採取從地面到220米深為垂直鑽井,隨後向地震源區轉向傾斜打鑽,終孔於4000米深的聖安德列斯斷層震源內。主孔的工程和觀測項目劃分為三個階段進行,採取了鑽孔—觀測—鑽井—觀測,最後深入到震源內進行20年長期觀測的獨特程序。

相關焦點

  • 中國地科院地質專家解讀:為什麼困難重重也要進行特深科學鑽探
    特深科學鑽探是當今世界各大國競相開展的大型科學探索活動,是體現國家整體科學技術實力的代表性工程,也是「上天、下海、入地、登極」四大人類科學夢想中難度最大,迄今進展最慢的科學工程。這是一項耗資巨大、時間漫長、風險極高的工程。
  • 琳琅滿目的地震儀
    Trillium Compact具有不鏽鋼外殼和防水連接器,可以像Posthole類型一樣,適合井下部署(深度可達300米)。Trillium Compact Horizon:滿足更廣泛的使用情況,具有防腐蝕鈦外殼,可淺埋10 m深。
  • 入地8000米 第一口超深井為什麼選在塔裡木?
    上天、下海、入地,是人類探索自然的三大壯舉,大陸科學鑽探是「入地」的重要手段,被稱為「深入地球內部的望遠鏡」。    記者日前從國際大陸科學鑽探中國委員會2007年年會上獲悉,我國地質學家將與中國石油化工集團聯手,有望在塔裡木盆地打中國第一口超深科學鑽井,並已就選址問題進行了4次研討。
  • 我國自主研發的海底地震儀成功獲取萬米級海洋人工地震剖面數據
    ,標誌著我國成為世界上首個成功獲取萬米級海洋人工地震剖面數據的國家,我國海底地震觀測技術正式走向「萬米時代」。這些數據對於認識和研究地球最深點馬裡亞納海溝俯衝帶結構有著非常關鍵的意義。這一試驗的成功也標誌著我國在大深度海底地震探測技術領域步入國際先進水平。  從1月25日至今,科考隊在挑戰者深淵共投放地震儀60臺,成功回收56臺,完成兩條地震剖面測線670公裡,最大深度達到10027米。
  • 世界最深的海溝多少米,世界上深度最深的海溝
    世界上深度最深的海溝後來,蘇聯人在1957年又測了一次,得到了最終深度11034米。當然,這些探索都只是在海平面上利用聲波進行的探測,也僅是得到一個深度,但對裡面的情況一無所知。直到1960年,瑞士物理學家雅克·皮卡德發明了一個深海潛水器,人類才第一次見到了海溝的內景。而首次下潛,他們就將深度定格在了10916米的深度。
  • 最深地下實驗室將建成 用於「捕捉」暗物質(圖)
    上海交大和清華等單位將在四川錦屏山隧道裡建造暗物質探測地下實驗室  全球最深地下實驗室明年將在四川建成,中國科學家試解21世紀最大謎團——  在地下2500米「捕捉」暗物質  本報記者 錢瀅瓅 呂劍波
  • 1050米!國內首臺移動式海洋地震儀完成海試
    地球表面2/3為海洋,由於一直缺乏海洋地震的觀測,導致大片的海洋區域缺乏或者沒有地震射線覆蓋,極大地影響了對海洋之下深部結構的認識。海底地震儀是目前海域深部結構探測的主要手段,但由於布放和回收成本高昂,而且觀測也無法實現長周期性和實時性,無法實現大範圍的實時觀測。基於該現狀,受到ARGO國際合作計劃的啟發而研發,國際上開始研髮漂浮式海洋地震儀。
  • 地殼二號將打出世界最深鑽井
    孫友宏:只有到取得地下6400米處巖芯那一天,才能說「地殼一號」技術和松科2井鑽探技術取得成功。松科2井鑽進至5000米後,可能出現一系列問題。首先是地溫。 其次,松遼盆地地質條件較複雜。既有沉積巖,又有火成巖,巖石軟硬不一,這要求鑽進過程中要根據地層的物理力學性質不斷調整使用合適的鑽頭,不然會減緩鑽進速度。還有,巖芯採取率要求高。2865米-6400米連續取芯對採取率的要求在95%以上,隨著深度增加,巖芯在採取、提升的過程中丟失的機率明顯增加,採取率極難達到標準。 安全問題,不容迴避。
  • 我國將建世界「最深」高鐵站,垂直深度102米,基建實力太給力
    在旅途中感受中國的大好河山,感受中國的發展,感受世界的奇妙,體驗人生的百態,享受幸福的時光。隨著科學的不斷發展,我們的實力也不斷提高,在基建方面,我們的建設實力,更在國際上有著不錯的傳說,被稱為「基建狂魔」。
  • 中國海底地震儀放置西太平洋 下探馬裡亞納海溝最深處
    參考消息網3月6日報導 港媒稱,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經近20年自主研發的萬米級海底地震儀,日前成功在西太平洋馬裡亞納海溝的最深處應用。中國不但成為繼日本後第二個具有自主研發萬米級海底地震儀能力的國家,更成為世界上首個成功獲取萬米級海洋人工地震剖面的國家。
  • 上天、入地,我們做到了
    2020年7月23日12時41分,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託舉著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點火升空。這一成功意味著我國的太空事業探索又邁出了新的一步。在學界流傳著這麼一句話,上天容易入地難,古人一直想像「上九天攬月,下五洋捉鱉」,可對於現代人來講,上天與入地的難度根本不在一個層級上。
  • 上天、入地,我們做到了
    在學界流傳著這麼一句話,上天容易入地難,古人一直想像「上九天攬月,下五洋捉鱉」,可對於現代人來講,上天與入地的難度根本不在一個層級上。擁抱太空,需要克服的是地球引力。而探索地球內部,最直接的方式就是進行鑽探,在這個過程中面臨著的最大困難就是「三高」問題。嗯,倒不是說,地球因為生活條件優越,也得了富貴病: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這「三高」指的是高溫、高壓、高地應力。
  • 馬裡亞納海溝有多深 馬裡亞納海溝最深處為多少米
    導語:馬裡亞納海溝是個非常深的海溝,因為其特殊的地理環境,所以成為地球上環境最惡劣的區域之一。因為馬裡亞納海溝板塊俯衝地帶,所以板塊非常活躍,是火山地質頻發地帶。那麼,到底馬裡亞納海溝有多深呢?具體馬裡亞納海溝最深處為多少米呢?一起來了解。
  • 入地篇:深入地球深部的望遠鏡
    它將為我們人類了解海底世界、研究地球變化、勘探各種資源(礦產資源、油氣資源和生物資源等)開闢了一條新途徑。「地球號」是日本製造的世界最大深海鑽探船。它能夠在大地震發生等區域進行高深度鑽探作業,被稱為「人類歷史上第一艘」多功能科學鑽探船。據報導,「地球號」鑽探船已成功鑽探至海底3260米深度,打破了之前的記錄。
  • 中國萬米地殼鑽探設備「地殼一號」啟程赴大慶打井
    10月15日,國內首臺萬米大陸科學鑽探鑽機「地殼一號」從四川廣漢市啟運前往大慶油田所在的松遼盆地,將執行「松遼盆地白堊紀大陸科學鑽探」、「深部大陸科學鑽探裝備研製」等多項科學研究任務。「地殼一號」標誌著我國成為繼前蘇聯和德國之後世界上第三個擁有實施萬米大陸鑽探計劃專用裝備和相關技術的國家。
  • 世界上最深的洞,30年保持440米深,2年時間深度暴增到2212米!
    世界上真的存在無底洞嗎?答案當然是不存在,否則那就直接穿透地球了。但人類對未知世界的探索,從來都沒有停下腳步。這不,探索家們就發現了世界上最深的洞穴Veryovkina洞穴,翻譯為維洛夫金娜洞穴,位於阿布哈茲境內。它是目前全球已知的最深的自然洞穴,足足有2212米。
  • 世界最深的湖泊貝加爾湖,深達1637米,卻只是其早先深度的1/6
    世界上最深的湖泊是貝加爾湖,這個十分狹長的湖泊的平均深度730米,最深處為1637米,它的面積為3.15萬平方公裡,在世界上最大的湖泊面積中排名第七,但是因為它足夠深,因此也是世界上淡水儲量最大的湖泊貝加爾湖之所以這麼深,是因為它是一個地層構造斷層湖泊
  • 【點讚】武大衛星導航定位技術研究中心課題組研製出六自由度GNSS地震儀
    他們針對現有強地震觀測手段無法完整、準確地捕捉劇烈地表形變的痼疾,率先在國際上提出了深度融合加速度計和陀螺儀的「六自由度GNSS地震儀」原理、方法和儀器原型,攻克了強烈地震時嚴重損害位移觀測精度的幅度和相位畸變難題,為破壞性大地震抵近觀測並最終服務於地震預警提供了更為可靠可信的觀測手段。
  • 世界上最深的洞穴,已探明深度達到了2191米,至今未找到盡頭
    因為不僅許多海溝尚未探索清楚,就連為數不多的地下洞穴都是人為所不能探索到底的,整個世界最早形成出現的洞穴,其形成的基礎是石灰巖,中國雖然也有石灰巖地貌,但它的形成卻不在我們國家。那麼今天帶你一起來了解一下可以說是世界上最深的洞穴了——它是來自喬治亞的洞穴。並且這個洞穴位於海拔2500米以上的山上。它是由於水流的衝刷下不斷侵蝕,常年累月的作用之下逐漸形成。
  • 三沙神秘海洋藍洞探明深度超300米 世界已知第1深
    三沙神秘海洋藍洞探明深度超300米 世界已知第1深原標題:三沙發現神秘海洋藍洞 傳說為南海之眼2016年7月24日,經海南省三沙市和專家組評審,三沙市政府正式命名西沙群島永樂環礁的海洋藍洞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