珊瑚依然能在酸性海水中生長「骨骼」—新聞—科學網

2020-12-08 科學網

圖片來源:《科學》

氣候變化對珊瑚來說是個大問題,這種形成集落的動物為約25%的海洋生物提供了家園。由於海洋會吸收大氣中的二氧化碳而導致的海洋酸化,這對石珊瑚造成的影響尤其嚴峻,它使得這些動物更難讓由碳酸鈣(在針對胃灼熱和消化不良的抗酸藥中可發現同樣的分子)構成的骨骼被沉澱下來。

現在,科學家表示,珊瑚對其骨骼生長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主動控制能力,從而保護其免受海洋酸化的最嚴重破壞。為了了解珊瑚如何建造它們的「骨骼」,科學家利用超高解析度顯微成像觀察了常見的石珊瑚——萼形柱珊瑚構建其輪廓。

圖像表明,珊瑚能夠分泌一種形成碳酸鈣——由周圍水中的鈣離子和碳離子形成——的酸性蛋白質模板,從而合生成礦物晶體,形成珊瑚「骨骼」的核心。這對支撐生物學控制的珊瑚骨骼生長提供了最強大的證據,該團隊在6月1日發表於《科學》的文章中報告了這一成果。

由於這種酸蛋白質能夠比預期在更廣泛的範圍內發揮作用,科學家表示,因此海洋即便在酸化,珊瑚也能夠繼續形成珊瑚礁。

但這並不意味著珊瑚礁會不受阻礙地生長。首先,它們仍然需要構成其生物家園的碳酸鈣構建模塊,而這在酸性較強的海洋中會更少。其次,它們仍處於會導致珊瑚白化和死亡的溫暖海水和藻華的巨大威脅之下。(晉楠)

更多閱讀

《科學》相關報導(英文)

相關焦點

  • 骨骼受影響的加勒比海珊瑚有望能在未來地球的酸性海洋中存活
    根據最近發表的一項研究結果顯示,三種加勒比海珊瑚物種足以抵禦預計在下個世紀發生的海洋酸化水平的上升。然而,雖然珊瑚能夠在異常惡劣的環境中生存和生長,但它們的骨骼受到嚴重影響,使它們容易受到侵蝕。溫度上升給珊瑚群體帶來了巨大的壓力,導致它們驅逐共生藻類,從而「 白化」。這可能導致珊瑚死亡,這反過來又會對其生活的生態系統產生重大影響。珊瑚還受到地球大氣中碳含量升高帶來的海洋酸度增加的影響。每天大量的大氣二氧化碳被地球的海洋吸收。當發生這種情況時,化學反應會降低海水的pH值,使其更加酸性。
  • 海缸中的三大生長元素——鈣、鎂、KH
    01、鈣 CA鈣是生物骨骼的主要成分,在海水中,主要用來形成珊瑚的碳酸鈣骨骼包,另外很多藻類(如鈣藻)和管蟲、甲殼類生物的生長也離不開鈣的參與。缺鈣會影響珊瑚的生長,缸內也難以生成鈣藻。那麼我們就需要額外的添加鈣元素,就像人需要喝牛奶、吃鈣片來額外補充鈣質一樣。那自然界海水中的怎麼樣的呢?
  • 中加學者研究南海珊瑚骨骼發現近代戰爭汞汙染印記
    新華社合肥6月8日電(記者徐海濤)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劉羿副教授與加拿大特倫特大學孫若愚博士合作,對過去200年我國南海珊瑚中汞含量進行研究
  • 南海珊瑚骨骼 記錄近代戰爭汞汙染
    該研究成果以「中國南海北部二百年的珊瑚骨骼記錄了中國近代戰爭汞汙染」為題,發表在地學環境領域國際頂尖雜誌《環境科學與技術》上。珊瑚碳酸鈣骨骼在形成的過程中,海水中半徑類似的汞離子能夠取代鈣離子,以類質同相的形式進入到珊瑚骨骼晶體中。
  • 研究:海洋酸化致珊瑚骨骼密度大幅下降 對環境更加敏感
    骨骼密度下降讓珊瑚對生物侵蝕和風暴破壞更加敏感研究人員認為,海洋變暖、骨骼延伸等因素也可能干擾珊瑚的生長。近日,一篇題為《海洋酸化對大堡礁珊瑚生長的影響》的研究發表在美國《地球物理研究通訊》(GeophysicalResearch Letters)上。研究指出,海洋酸化降低了海水中碳酸根離子的濃度,影響石珊瑚生成碳酸鈣骨架。
  • 研究發現某些珊瑚自身可抵抗海洋酸化損害
    來源:新華網新華社雪梨5月2日電(何嘉悅)澳大利亞一項新研究顯示,某些品種的珊瑚能夠根據海水酸度來調節自身的鈣含量,以抵抗海洋酸化的損害,提高存活率。「海洋酸化指由於人類活動排放的二氧化碳氣體被海水吸收,海水pH值下降。」領導研究的澳大利亞研究理事會珊瑚礁研究項目中心研究員託馬斯·德卡洛2日接受新華社採訪時說。pH值越低說明酸性越強。珊瑚骨骼的主要成分為碳酸鈣,隨著海水酸度增加,海水中的化學成分也發生變化,可對珊瑚骨骼的鈣含量造成影響,使其無法正常生長。
  • 科學家通過南海珊瑚骨骼研究揭示近代戰爭汞汙染
    近期,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地空學院副教授劉羿與加拿大特倫特大學孫若愚合作,測量並記錄了不同年份我國南海珊瑚骨骼中汞的含量,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 Environmental
  • 研究揭示珊瑚骨骼鋅同位素組成及其氣候環境和生物活動意義
    鋅(Zn)是珊瑚生長的必需營養元素,是珊瑚蟲和與其共生的蟲黃藻體內300多種酶(如超氧化物歧化酶和碳酸酐酶等)的重要輔助因子,對蟲黃藻的光合作用和珊瑚的鈣化至關重要。海水中的Zn被珊瑚吸收進入體內後會參與各種生物過程(如蟲黃藻的光合作用等),然後被進一步輸送到鈣化流體中替代Ca2+而保存到珊瑚骨骼文石中。這些複雜的生物過程可能會導致Zn同位素分餾效應,而這些生物過程對氣候環境變化非常敏感,因此珊瑚骨骼Zn同位素組成可能是示蹤氣候環境變化和/或生物活動的潛在指標。
  • 濱珊瑚團簇同位素研究取得進展
    濱珊瑚(Porites)是重建熱帶海洋氣候環境演變的重要研究載體,利用濱珊瑚骨骼碳酸鈣中的氧同位素組成(δ18O)可重建海水錶層溫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 SST)的變化。然而這種重建往往受海水δ18O值變化的影響。
  • 海水珊瑚斷肢的需補方法
    一般說來我們剪斷大顆的SPS多半是因為下面兩種情況,一個是要做分枝培養,一個是珊瑚莫名的脫皮白化做救急分枝但是一個大前提須先說明,假使你的sps光是擺在魚缸中都無法存活那就算是分枝基本上還是有極大的機率會死亡因為即便給它良好環境,少幹擾情況下都無法存活那拿出來東摸摸西弄弄,最後多半也是會脫皮死亡
  • 拯救珊瑚|海水溫度升高,北部灣大量珊瑚白化面臨死亡
    9月2日,海南島西北部珊瑚白化的發現者、海南省海洋與漁業科學院副研究員李元超向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描述他當時在海底看到的景象。珊瑚礁被譽為「海洋中的熱帶雨林」,為豐富多樣的海洋生物提供了繁衍生息場所,同時也被認為是非常敏感的生態系統之一。
  • 溫暖、酸化的海洋與珊瑚滅絕
    根據一組科學家的研究,海洋溫度的變化對珊瑚和海葵的多樣性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一項新的研究,發表於8月31日的雜誌上。新的遺傳分析表明,珊瑚和海葵,已經在這個星球上存在了7.7億年。經歷了氣候的巨大變化、海洋化學環境的波動和幾次大規模生物滅絕。
  • 種類豐富的海洋動物:珊瑚
    它們分泌出少量的碳酸,並且將其與一些角狀的物質聯繫起來,好像海草在海水裡搖動。白天,肉質的珊瑚蟲棲息在它們安全的房子裡。這種房子,實際上是花形的石灰巖杯狀物。但是,到了夜間,它們就會從房子裡出來,在群體的表面形成一種奇怪的白色細毛。它們細小的觸角伸到外面,從海水中抓捕細小的動物作為食料。珊瑚為珊瑚礁上的其他許多動物和植物提供了良好的棲息及生長環境。
  • 珊瑚莫名狀態不好?一起來聽珊瑚的四大訴求
    對於珊瑚來說,海缸裡面的鈣鎂KH才是最重要的,特別是LPS、SPS這一些需要骨架的珊瑚,我們必須把這三個值維持在可以接受的水平。因為珊瑚會利用海水中的鈣來生產碳酸鈣骨骼,如果你想你海缸裡面的珊瑚保持健康生長,那麼就必須它們能在海水裡面攝取到足夠的鈣。
  • 女科學家潛入海底種珊瑚,網友:總有人在守護那些不為人知的美
    黃暉是我國第一位在海底進行珊瑚修復的女科學家,從事珊瑚研究與保護工作22年。2016年起,她帶領團隊擔起「南海守護人」的重任,培植20多萬平方米珊瑚,重現絢麗「海底森林」。最美的工作背後是艱辛,但她說最大的快樂就在深海海底!
  • 拯救珊瑚:海水溫度升高 北部灣大量珊瑚白化面臨死亡
    9月2日,海南島西北部珊瑚白化的發現者、海南省海洋與漁業科學院副研究員李元超向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描述他當時在海底看到的景象。珊瑚礁被譽為「海洋中的熱帶雨林」,為豐富多樣的海洋生物提供了繁衍生息場所,同時也被認為是非常敏感的生態系統之一。
  • 拯救珊瑚:海水溫度升高 北部灣大量珊瑚白化面臨死亡
    9月2日,海南島西北部珊瑚白化的發現者、海南省海洋與漁業科學院副研究員李元超向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描述他當時在海底看到的景象。珊瑚礁被譽為「海洋中的熱帶雨林」,為豐富多樣的海洋生物提供了繁衍生息場所,同時也被認為是非常敏感的生態系統之一。
  • 拯救珊瑚|海水溫度升高,北部灣大量珊瑚白化面臨死亡
    9月2日,海南島西北部珊瑚白化的發現者、海南省海洋與漁業科學院副研究員李元超向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描述他當時在海底看到的景象。珊瑚礁被譽為「海洋中的熱帶雨林」,為豐富多樣的海洋生物提供了繁衍生息場所,同時也被認為是非常敏感的生態系統之一。
  • 德華為您答疑解惑(珊瑚的壽命)
    珊瑚蟲在生長過程中能吸收海水中的鈣和二氧化碳,然後分泌出石灰石,變為自己生存的外殼。而珊瑚是珊瑚蟲的分泌物,構成珊瑚蟲的支撐結構。聚在一起成為群體的珊瑚,其骨架不斷擴大,從而形成形狀萬千、生命力巨大、色彩斑斕的珊瑚礁。著名的大堡礁就是這樣形成的。這類珊瑚被劃分為造礁珊瑚。
  • 珊瑚為什麼那麼漂亮?
    珊瑚的形狀像樹枝,顏色鮮豔美麗。那麼,珊瑚美麗的顏色是怎麼形成的呢?原來,珊瑚蟲的骨骼在生長過程中會吸收海水中的一些礦物質,如果吸收了海水中的氧化鐵,就會形成紅色的珊瑚;如果吸收大量的鎂元素,就會形成粉紅色的珊瑚。成群居住的珊瑚蟲死了以後,之前分泌的石灰質和死後的骨骼堆在一起,就形成了形態各異的珊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