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場政府、企業共同參與的「全民運動」,除了巨頭,還有誰能在「食物鏈」上分一杯羹?
文 | 《中國企業家》記者 劉哲銘
編輯 | 李薇
製圖 | 王超
5月26日,騰訊雲與智慧產業事業群總裁湯道生對外宣布,騰訊未來五年將投入5000億,用於新基建的進一步布局。如果按照每年1000億的投入規模計算,這大抵是騰訊每年的利潤。
在此之前,另一個網際網路大佬阿里巴巴旗下阿里雲也對外宣布:未來三年再投2000億,用於雲作業系統、伺服器、晶片、網絡等重大核心技術研發攻堅和面向未來的數據中心建設。
兩大巨頭不只在投入上宣布加碼,輿論場中也正圍繞著新基建在暗中角力。阿里巴巴董事會主席兼執行長張勇、騰訊公司董事會主席兼執行長馬化騰均在《人民日報》發文,呼籲抓住數字新基建的機遇。
短短幾個月裡,新基建一詞頻頻現身。
「新基建本質是數位化基建。國家推動新基建,是個很有前瞻性與魄力的決策,相當於我們又有機會比其他國家領先一步,儘快實現全社會、全行業數位化。」360集團董事長周鴻禕對《中國企業家》說。
在2018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新型基礎設施的建設,作為一個新的名詞,便開始出現在國家文件中。而新冠肺炎疫情之後的短短三個月中,國家五次密集部署新基建。
2020年4月20號,國家發改委首次明確了新型基礎設施的概念和範圍,明確指出其包括信息基礎設施、融合基礎設施、創新基礎設施三方面內容。
5月,新基建被納入政府工作報告。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了「重點支持既促消費惠民生又調結構增後勁的『兩新一重』建設」,其中「兩新一重」中的第一個「新」,便是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政府工作報告具體闡述為:「加強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發展新一代信息網絡,拓展5G應用,建設充電樁,推廣新能源汽車,激發新消費需求、助力產業升級。」
在國家大力倡導下,投資水漲船高。此前,中國銀行研究院測算,2020年新基建七大重點領域投資總規模約為1.2萬億元。近日,這一數字被再次刷新。海通證券策略團隊發布研報認為,新基建投資規模相比老基建較小,但是增速很高,預計2020年新基建投資規模達3萬億元左右。
「新基建是國家帶著大家一起上。」國科嘉和投資管理有限公司執行合伙人陳洪武如此評價。
無論最終投資規模如何,新基建無疑正在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也正在形成一條全新的「食物鏈」。
投資:關鍵角色是誰?
4月,工信部賽迪智庫發布《「新基建」發展白皮書》指出,新基建建設需注意以社會資本投資為主,避免政府大規模投資。
在國務院新聞辦公室5月29日舉行的吹風會上,《政府工作報告》起草組成員、國務院研究室黨組成員孫國君也談到,新基建有個最大的特點,與公路、水利等傳統基礎設施建設不同,那就是新基建的投資主要是市場化投資。雖然說政府要重點支持,但主要是市場投資,政府主要給予政策支持、創造好的環境。
顯然,新基建的投資主體不僅與老基建建設浪潮中相區別,也與前兩年5G投資熱時形成的投資閉環相區別,5G構成了以運營商為投資運營主體的閉環。國盛證券在分析報告中寫到,從以運營商為主的國有投資主體向網際網路、雲廠商為主體的民間投資主體切換,新基建下的流量爭奪戰陣營逐步明晰。
「今年政府要讓財政支出力保基礎經濟,需要適當降低試錯成本高的產業讓社會資本先行。其實也是無奈之舉。」一位投資人認為投資主體遷移的原因與當前的經濟狀況相關。
2020年,全球經濟均受疫情影響。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未設具體的經濟增長目標,而是守住底線,在此基礎上再爭取最好的結果。
阿里巴巴副總裁劉松認為新基建誕生與疫情相關:「第一,新基建要推動疫情之後的經濟發展;另一方面,在疫情之後,全社會都意識到政府治理、民生服務、工作生活都需要通過數位化來加速,包括企業的數位化轉型。」
2015年,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提出「網際網路+」行動計劃。當年,中國內外部的宏觀經濟環境開始變化,GDP增速自1990年以來首次跌破7%。而後,在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一次會議上,最高領導人首次提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構想。
國科嘉和投資管理有限公司執行合伙人陳洪武認為,新基建中涉及基礎層的基礎設施投資天然以政府為主導,「因為民間社會資本很難扛得住長期低收益,低收益從本質上就必然是要依賴政府擔當。鼓勵社會資本參與的更多還是在於技術研發或者產品開發等應用層方面。新基礎設施會帶來大量的新應用市場需求。」
對於大部分民間資本而言,分食這條「食物鏈」上的蛋糕,並不容易。但不僅是騰訊、阿里,華為、京東、360等網際網路科技巨頭們紛紛躋身這場競速遊戲中。為什麼巨頭們要爭先恐後參與進這場生意?
「大型企業將是積極參與的一方,比如BAT巨頭,有產業資源、巨量資金,一方面他們的綜合融資成本較低,能承受長的投資回報期。比如他們融資成本如果是2%、 3%年化的利息負擔水平,即使投資以後每年帶來的不到10%的收益,即便降了5%的收益,都是正向收益。大企業帶動其他社會資本投入產業,形成良性互動,這個是非常重要的。中小企業從資金能力來說沒法做這樣大的投入,應該尋求在基礎之上突破,把有限的資金投入到產品開發和技術研發中去,而非基礎設施。」陳洪武說。
數據中心:政策與需求共振
除了5G、AI等熱詞外,在新基建推進過程中,數據扮演著關鍵的角色。
2020年4月9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構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的意見》對外公布,作為中央第一份關於要素市場化配置的文件,數據作為一種新型生產要素寫入文件中,與土地、勞動力、資本、技術等傳統要素並列為要素之一。
劉松說,新基建與傳統基建的一個不同之處在於,傳統基建是以「大資本大工程」為特點的實體公共設施,而新基建很大的一個特點就是,數據為關鍵要素的數字基礎設施,形成一個「大平臺大運營」的數字平臺。
因此,數據中心建設逐漸升溫。國盛證券在報告中甚至判斷,未來,IDC(數據中心) 產業鏈方向有望接承 5G,成為通信行業的另一條長期主線。
「大規模的數據中心集群能夠更好地承載用戶大規模的用雲需求,也能夠降低整體基礎設施的邊際成本,從而進一步降低用戶用雲成本。未來,在資源許可的前提下,建設大型和超大型的數據中心集群會是騰訊雲在基礎設施方面的主要思路。」騰訊雲資源管理總監阮夢表示。
未來,騰訊雲將新增多個超大型數據中心集群,這些數據中心集群將秉持集約化和模塊化模式建設,長遠規劃部署的伺服器都將超過一百萬臺。
阿里亦未輕視在IDC領域的布局。相關統計顯示,從2017年至今,阿里共投資了10餘家與數據產業相關公司,從投資節奏上看,2019年下半年起,更是明顯加大了 IDC 資源的獲取力度,且資源集中在核心區域。
國盛證券在報告中判斷,阿里本身是亞洲第一世界前三的雲計算巨頭,在電商、文娛等多個領域均有布局,其加速獲取核心區域IDC資源意味著阿里或已意識到流量將會有更大程度的爆發,現有資源無法支撐起其業務的需求。
阿里對數據中心的需求只是全社會流量爆發的縮影。目前,三大運營商5G招標靴子落地,大規模商用在即,有人判斷,彼時流量將迎數十倍級爆發。另外,企業上雲也得到進一步推進。
賽迪顧問發布的數據顯示,2019年中國在用的數據中心數量達到2213個,其中超大型、大型數據中心數量佔比12.7%。與之對比的是,美國超大型數據中心佔到全球總量40%,國內大型以及超大型數據中心仍有較大發展空間。
然而,在建設過程中,風險也是並存的。國盛證券預告的投資風險中,要警惕IDC 行業產能階段性過剩。而賽迪智庫指出,目前數據中心建設也暴露出支持路徑不明、募資方案低質、補助方式落後等問題。
泡沫:會有,但有意義
疫情期間,歐美國家外商投資監管機構監管舉措頻出,海外投資受到極大影響。據安永的報告,一季度中國對外直接投資256.8億美元,同比下降2.8%,一季度中企宣布海外併購總額35億美元,同比下降78%,創十年以來單季度最低。
新基建帶來的希望,讓有的投資人判斷,現在的形勢,海外投資基本停滯,而國內沒有太多好項目可投,只能靠新基建了。
陳洪武與星瀚資本創始合伙人楊歌均認為這種說法有些過於絕對。陳洪武說,新基建是國家大力提倡之下的刺激計劃,可以拉動經濟,但投資還是要看長遠。
如同當年的AI投資熱,短期之內某一行業的超速發展極易產生泡沫。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長李佐軍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談到,「不管新基建還是舊基建,要是運用過度了,會產生刺激的負面作用,會製造新的經濟泡沫。我們一方面要加強新基建的建設,另一方面也要謹防過熱,謹防形成新的泡沫,謹防出現債務或者金融風險。」
陳洪武也坦言,「這種泡沫我覺得是值得的,技術類的投入即使失敗,它留下了很多技術實踐經驗,不斷更新迭代後會進一步促進人類社會發展,提高生活水平。這個角度來說,是挺有意義的。不像房地產泡沫完全是虛的,一塊地皮炒完以後一地雞毛。」
楊歌表示,新基建是智能製造大產業中的先行產業,是新生代行業與經濟的生態系統建設。在投資和企業發展中,要避免盲目應用和品牌資本化炒作。智能城市與智能環境行業會在下一個階段爆發出產業機遇,對於投資要把握好時機和節奏,既不能錯過時機,也不能跳步發展揠苗助長。
二十年前,網際網路不僅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帶來的滿地黃金也造就了IDG與紅杉等投資神話。陳洪武判斷,未來五年會湧現一批經過市場考驗且技術實力過硬的公司。因為,第一,在中美貿易摩擦下,自主研發、自主可控是唯一選擇。第二,在I高端技術領域新基建將新生更多練兵場,中國市場足夠大,企業能在市場中迅速成長。
劉松強調:「未來十年是新數字新基建的關鍵安裝時期,不僅要重視建設,還要考慮到軟環境和人才供給,新基建安裝之後,更大的話題是如何有跨界創新的人才,形成數字新生態的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