騰訊5000億,阿里2000億,新基建的「食物鏈」上還有哪些機會

2020-12-06 中國企業家雜誌

這是一場政府、企業共同參與的「全民運動」,除了巨頭,還有誰能在「食物鏈」上分一杯羹?

文 | 《中國企業家》記者 劉哲銘

編輯 | 李薇

製圖 | 王超

5月26日,騰訊雲與智慧產業事業群總裁湯道生對外宣布,騰訊未來五年將投入5000億,用於新基建的進一步布局。如果按照每年1000億的投入規模計算,這大抵是騰訊每年的利潤。

在此之前,另一個網際網路大佬阿里巴巴旗下阿里雲也對外宣布:未來三年再投2000億,用於雲作業系統、伺服器、晶片、網絡等重大核心技術研發攻堅和面向未來的數據中心建設。

兩大巨頭不只在投入上宣布加碼,輿論場中也正圍繞著新基建在暗中角力。阿里巴巴董事會主席兼執行長張勇、騰訊公司董事會主席兼執行長馬化騰均在《人民日報》發文,呼籲抓住數字新基建的機遇。

短短幾個月裡,新基建一詞頻頻現身。

「新基建本質是數位化基建。國家推動新基建,是個很有前瞻性與魄力的決策,相當於我們又有機會比其他國家領先一步,儘快實現全社會、全行業數位化。」360集團董事長周鴻禕對《中國企業家》說。

在2018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新型基礎設施的建設,作為一個新的名詞,便開始出現在國家文件中。而新冠肺炎疫情之後的短短三個月中,國家五次密集部署新基建。

2020年4月20號,國家發改委首次明確了新型基礎設施的概念和範圍,明確指出其包括信息基礎設施、融合基礎設施、創新基礎設施三方面內容。

5月,新基建被納入政府工作報告。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了「重點支持既促消費惠民生又調結構增後勁的『兩新一重』建設」,其中「兩新一重」中的第一個「新」,便是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政府工作報告具體闡述為:「加強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發展新一代信息網絡,拓展5G應用,建設充電樁,推廣新能源汽車,激發新消費需求、助力產業升級。」

在國家大力倡導下,投資水漲船高。此前,中國銀行研究院測算,2020年新基建七大重點領域投資總規模約為1.2萬億元。近日,這一數字被再次刷新。海通證券策略團隊發布研報認為,新基建投資規模相比老基建較小,但是增速很高,預計2020年新基建投資規模達3萬億元左右。

「新基建是國家帶著大家一起上。」國科嘉和投資管理有限公司執行合伙人陳洪武如此評價。

無論最終投資規模如何,新基建無疑正在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也正在形成一條全新的「食物鏈」。

投資:關鍵角色是誰?

4月,工信部賽迪智庫發布《「新基建」發展白皮書》指出,新基建建設需注意以社會資本投資為主,避免政府大規模投資。

在國務院新聞辦公室5月29日舉行的吹風會上,《政府工作報告》起草組成員、國務院研究室黨組成員孫國君也談到,新基建有個最大的特點,與公路、水利等傳統基礎設施建設不同,那就是新基建的投資主要是市場化投資。雖然說政府要重點支持,但主要是市場投資,政府主要給予政策支持、創造好的環境。

顯然,新基建的投資主體不僅與老基建建設浪潮中相區別,也與前兩年5G投資熱時形成的投資閉環相區別,5G構成了以運營商為投資運營主體的閉環。國盛證券在分析報告中寫到,從以運營商為主的國有投資主體向網際網路、雲廠商為主體的民間投資主體切換,新基建下的流量爭奪戰陣營逐步明晰。

「今年政府要讓財政支出力保基礎經濟,需要適當降低試錯成本高的產業讓社會資本先行。其實也是無奈之舉。」一位投資人認為投資主體遷移的原因與當前的經濟狀況相關。

2020年,全球經濟均受疫情影響。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未設具體的經濟增長目標,而是守住底線,在此基礎上再爭取最好的結果。

阿里巴巴副總裁劉松認為新基建誕生與疫情相關:「第一,新基建要推動疫情之後的經濟發展;另一方面,在疫情之後,全社會都意識到政府治理、民生服務、工作生活都需要通過數位化來加速,包括企業的數位化轉型。」

2015年,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提出「網際網路+」行動計劃。當年,中國內外部的宏觀經濟環境開始變化,GDP增速自1990年以來首次跌破7%。而後,在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一次會議上,最高領導人首次提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構想。

國科嘉和投資管理有限公司執行合伙人陳洪武認為,新基建中涉及基礎層的基礎設施投資天然以政府為主導,「因為民間社會資本很難扛得住長期低收益,低收益從本質上就必然是要依賴政府擔當。鼓勵社會資本參與的更多還是在於技術研發或者產品開發等應用層方面。新基礎設施會帶來大量的新應用市場需求。」

對於大部分民間資本而言,分食這條「食物鏈」上的蛋糕,並不容易。但不僅是騰訊、阿里,華為、京東、360等網際網路科技巨頭們紛紛躋身這場競速遊戲中。為什麼巨頭們要爭先恐後參與進這場生意?

「大型企業將是積極參與的一方,比如BAT巨頭,有產業資源、巨量資金,一方面他們的綜合融資成本較低,能承受長的投資回報期。比如他們融資成本如果是2%、 3%年化的利息負擔水平,即使投資以後每年帶來的不到10%的收益,即便降了5%的收益,都是正向收益。大企業帶動其他社會資本投入產業,形成良性互動,這個是非常重要的。中小企業從資金能力來說沒法做這樣大的投入,應該尋求在基礎之上突破,把有限的資金投入到產品開發和技術研發中去,而非基礎設施。」陳洪武說。

數據中心:政策與需求共振

除了5G、AI等熱詞外,在新基建推進過程中,數據扮演著關鍵的角色。

2020年4月9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構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的意見》對外公布,作為中央第一份關於要素市場化配置的文件,數據作為一種新型生產要素寫入文件中,與土地、勞動力、資本、技術等傳統要素並列為要素之一。

劉松說,新基建與傳統基建的一個不同之處在於,傳統基建是以「大資本大工程」為特點的實體公共設施,而新基建很大的一個特點就是,數據為關鍵要素的數字基礎設施,形成一個「大平臺大運營」的數字平臺。

因此,數據中心建設逐漸升溫。國盛證券在報告中甚至判斷,未來,IDC(數據中心) 產業鏈方向有望接承 5G,成為通信行業的另一條長期主線。

「大規模的數據中心集群能夠更好地承載用戶大規模的用雲需求,也能夠降低整體基礎設施的邊際成本,從而進一步降低用戶用雲成本。未來,在資源許可的前提下,建設大型和超大型的數據中心集群會是騰訊雲在基礎設施方面的主要思路。」騰訊雲資源管理總監阮夢表示。

未來,騰訊雲將新增多個超大型數據中心集群,這些數據中心集群將秉持集約化和模塊化模式建設,長遠規劃部署的伺服器都將超過一百萬臺。

阿里亦未輕視在IDC領域的布局。相關統計顯示,從2017年至今,阿里共投資了10餘家與數據產業相關公司,從投資節奏上看,2019年下半年起,更是明顯加大了 IDC 資源的獲取力度,且資源集中在核心區域。

國盛證券在報告中判斷,阿里本身是亞洲第一世界前三的雲計算巨頭,在電商、文娛等多個領域均有布局,其加速獲取核心區域IDC資源意味著阿里或已意識到流量將會有更大程度的爆發,現有資源無法支撐起其業務的需求。

阿里對數據中心的需求只是全社會流量爆發的縮影。目前,三大運營商5G招標靴子落地,大規模商用在即,有人判斷,彼時流量將迎數十倍級爆發。另外,企業上雲也得到進一步推進。

賽迪顧問發布的數據顯示,2019年中國在用的數據中心數量達到2213個,其中超大型、大型數據中心數量佔比12.7%。與之對比的是,美國超大型數據中心佔到全球總量40%,國內大型以及超大型數據中心仍有較大發展空間。

然而,在建設過程中,風險也是並存的。國盛證券預告的投資風險中,要警惕IDC 行業產能階段性過剩。而賽迪智庫指出,目前數據中心建設也暴露出支持路徑不明、募資方案低質、補助方式落後等問題。

泡沫:會有,但有意義

疫情期間,歐美國家外商投資監管機構監管舉措頻出,海外投資受到極大影響。據安永的報告,一季度中國對外直接投資256.8億美元,同比下降2.8%,一季度中企宣布海外併購總額35億美元,同比下降78%,創十年以來單季度最低。

新基建帶來的希望,讓有的投資人判斷,現在的形勢,海外投資基本停滯,而國內沒有太多好項目可投,只能靠新基建了。

陳洪武與星瀚資本創始合伙人楊歌均認為這種說法有些過於絕對。陳洪武說,新基建是國家大力提倡之下的刺激計劃,可以拉動經濟,但投資還是要看長遠。

如同當年的AI投資熱,短期之內某一行業的超速發展極易產生泡沫。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長李佐軍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談到,「不管新基建還是舊基建,要是運用過度了,會產生刺激的負面作用,會製造新的經濟泡沫。我們一方面要加強新基建的建設,另一方面也要謹防過熱,謹防形成新的泡沫,謹防出現債務或者金融風險。」

陳洪武也坦言,「這種泡沫我覺得是值得的,技術類的投入即使失敗,它留下了很多技術實踐經驗,不斷更新迭代後會進一步促進人類社會發展,提高生活水平。這個角度來說,是挺有意義的。不像房地產泡沫完全是虛的,一塊地皮炒完以後一地雞毛。」

楊歌表示,新基建是智能製造大產業中的先行產業,是新生代行業與經濟的生態系統建設。在投資和企業發展中,要避免盲目應用和品牌資本化炒作。智能城市與智能環境行業會在下一個階段爆發出產業機遇,對於投資要把握好時機和節奏,既不能錯過時機,也不能跳步發展揠苗助長。

二十年前,網際網路不僅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帶來的滿地黃金也造就了IDG與紅杉等投資神話。陳洪武判斷,未來五年會湧現一批經過市場考驗且技術實力過硬的公司。因為,第一,在中美貿易摩擦下,自主研發、自主可控是唯一選擇。第二,在I高端技術領域新基建將新生更多練兵場,中國市場足夠大,企業能在市場中迅速成長。

劉松強調:「未來十年是新數字新基建的關鍵安裝時期,不僅要重視建設,還要考慮到軟環境和人才供給,新基建安裝之後,更大的話題是如何有跨界創新的人才,形成數字新生態的創新。」

相關焦點

  • 阿里雲投2000億新基建還不夠?宣布再招5000人!
    6月9日,阿里雲峰會線上召開。會上,阿里雲智能總裁張建鋒對阿里雲年度戰略和研發投入進行了深入解讀。阿里未來3年將投入2000億技術攻堅,表示阿里雲今年再招5000人,大規模引進頂級科技人才,重點吸引伺服器、網絡、晶片、資料庫、人工智慧等核心技術領域的攻堅人才。
  • 首次公開產業區塊鏈能力全景圖,騰訊雲全面發力新基建
    隨著區塊鏈正式被納入新基建範疇,其與產業的結合前景也備受關注。近日,騰訊雲首次公開其產業區塊鏈能力全景圖,詳細展現了騰訊雲在基礎設施、底層平臺、服務平臺、應用組件以及產業區塊鏈應用等區塊鏈產業應用全鏈路的布局。
  • 前瞻物聯網產業全球周報第42期:五年投入5000億!騰訊全力押注新...
    騰訊宣布五年5000億投入計劃 重磅發力新基建5月26日,騰訊雲與智慧產業事業群總裁湯道生對外宣布,騰訊未來五年將投入5000億,用於新基建的進一步布局。雲計算、人工智慧、區塊鏈、伺服器、大型數據中心、超算中心、物聯網作業系統、5G網絡、音視頻通訊、網絡安全、量子計算等,都將是騰訊重點投入領域。其中,在數據中心方面,騰訊將陸續在全國新建多個百萬級伺服器規模的大型數據中心。
  • 騰訊雲數據中心「全景圖」,做新基建的「基建」
    騰訊雲副總裁陳平在CDCC騰訊數據中心專場活動中,騰訊雲副總裁陳平表示,數據中心是推動新基建發展的基礎設施和重要支撐。騰訊數據中心作為新基建最重要的參與者之一,將始終秉持開放的心態,與生態夥伴共同推動先進數據中心產品和技術在產業中落地,不斷釋放出新的經濟動能和社會價值。
  • 網際網路的悲哀:阿里騰訊之後再無阿里騰訊
    除了外賣,美團最為成功的業務就是酒旅了,目前在酒旅領域,美團已經成為攜程去哪兒最大的勁敵,甚至在三四線城市,美團還有後發優勢,隨著市場的逐漸下沉,美團酒旅未來還是值得期待。 除了外賣和酒旅這兩大核心業務,美團也在不斷拓展和嘗試新的業務,比如美團送菜、美團閃購、美團打車、美團物流……今日頭條之外,美團則將是下一個最有可能衝鋒千億美元市值的公司,而新業務的發展則是關鍵。
  • ICS相互鏈:新基建帶來的新機會
    在當前,時代給予了我們新基建的機遇。中國一向被稱為「基建狂魔」,而傳統基建的時代已經過去,目前,新基建的時代已經到來。新基建:為區塊鏈搭設的東風「新基建」的概念已有數年歷史,但在新冠疫情肆虐之後的2020年,國家加速了明確、發展新基建的腳步。
  • 阿里騰訊在海南智慧城市之爭
    但眼下,這股熱火燒到了海南——兩家巨頭在新的戰場「狹路相逢」。1月13日,海南省三亞市政府與騰訊籤署戰略合作協議。根據協議,雙方將在城市超級大腦、產業發展合作、產業空間建設、城市品牌宣傳等方面開展深入合作。與此消息一同宣布的還有——騰訊將在三亞設立區域總部。
  • 百度、騰訊、阿里發布2020年度關鍵詞
    12月19日,接班馬雲的張勇下發內部信,新官上任攘外先安內,經過一番組織架構調整後,逍遙子希望阿里來年把勁使到全球化、內需、大數據和雲計算三個領域上。 另一頭,21歲的騰訊自上而下不厭其煩地傳遞「科技向善」之說。雲啟大會上,湯道生展示騰訊的2B雄心,在外界看來早前的向善論像是對著群B們說的。 去年對於百度來說同樣是跌宕起伏的一年。
  • 紅螞蟻:騰訊在打怪,阿里在種樹
    一個是阿里的螞蟻森林三年以來,螞蟻森林一共有5億玩家參與,這5億玩家累計節碳減排超過792萬噸,在荒漠化地區種植真樹1.22億棵,面積相當於1. 5 個新加坡。根據測算,螞蟻森林在三年中取得的成績相當於少燒了 34 億升汽油,能裝滿全國一半加油站。
  • 阿里發力手遊 CP回應:與騰訊合作是終極目標
    阿里劍指騰訊 眾CP作壁上觀 1月8日,阿里巴巴在中國移動遊戲產業高峰會上的高調亮相,直接挑起了一場渠道大戰。阿里拋出的28(37)分成不僅令所有渠道倒抽一口涼氣,更把矛頭對準騰訊,毫不客氣地予以公開指責。阿里挾「挑戰行規的分成」,一時將市場攪得人心浮動。
  • ...一文看懂新基建七大關鍵領域有哪些發展機會|新基建深度研究報告
    2020 年,從中央密集部署,到資本市場熱捧,「新基建」正式站上風口。相比傳統的基建,「新基建」是立足於高新科技的基礎設施建設,主要包括 5G 基建、特高壓、城際高速鐵路和城市軌道交通、新能源汽車充電樁、大數據中心、人工智慧、工業網際網路等七大領域。
  • 業內人說:阿里在自己的地盤上被騰訊包抄是什麼樣的體驗?
    中國藥品市場年銷售額達到上千億美元,從業者數百萬人,阿里通過醫藥數據就能切分一大塊蛋糕,可接下來的事兒便如你所知,藥監碼被收回,投資上億元搭建的系統也就打了水漂。 可阿里的每一步都在試圖顛覆。
  • 超級物種:虧損10億後接連關店!騰訊阿里新零售戰役怎麼樣了?
    生鮮新零售陷盈利困局9月20日,有記者發現北京中駿世界城的永輝超級物種關店了。早在7月,超級物種上海首店關門就已經引起熱議,此外還有多家門店自營面積大幅縮減。對此,「超級物種」運營方永輝雲創表示,該變化是永輝超市基於業務和物業條件考慮的正常營運調整。但是有傳言超級物種在內部下達通牒:不盈利就關店。
  • 阿里向左,騰訊向右
    同為中國網際網路三大巨頭,難分伯仲,騰訊與阿里這一進一退之間,能讓人咂摸出一點什麼味道呢?在過去的十幾年,騰訊原來的路線是什麼好就做什麼,或者叫「別人做什麼,我就做什麼」,所以騰訊有了最長的產品線,上千個產品,幾乎無所不包。在中國網際網路創業,除了百度、騰訊、阿里巴巴三座大山的說法外,甚至還有躲避不了「生、死、騰訊」的說法。
  • 阿里三總部三中心落戶上海 騰訊繼續領投安暢網絡 Epic再敗訴
    依託該平臺,運用市場化方式打造「全國社區運動會」品牌,鼓勵各地區正在開展或擬開展的線上、線下社區賽事活動自願加入平臺,為相關活動提供組織管理、人才技術等方面支撐,提高全民健身公共服務智能化、信息化、數位化水平。
  • 經濟學人全球早報:阿里市值超臉書,蘇寧2020年戰略,騰訊音樂股票回購
    阿里市值超臉書 成全球市值第六高公司據報導,阿里巴巴盤中股價在港觸及歷史新高,達到205.8港元,市值達到44083億港元,換算成美元為5658億美元,一舉超過Facebook,成為全球市值第六高的公司,僅次於沙特阿美、蘋果、微軟、谷歌和亞馬遜。
  • 如何理解商界大佬為何發展區塊鏈,阿里在做什麼?
    不過,馬雲一直很重視技術,比如阿里巴巴首期投資1000億成立了達摩院,主要就做底層技術研發。 對於2018年十分火爆的區塊鏈技術馬雲也多次表態。在今天舉辦的第二屆世界智能大會上,馬雲又談到了比特幣和區塊鏈。 馬雲認為,區塊鏈不是泡沫,比特幣是。區塊鏈是一個解決方案——解決數據和隱私安全的解決方案,為社會創造價值。
  • 騰訊控股市值超過阿里巴巴
    其次,在行業選擇上,阿里對電商新零售的投入最高,而騰訊對娛樂、媒體的投入更多,它們非常在意維護核心航道的優勢地位;而在物流和健康領域,阿里巴巴的投入上明顯更勝一籌。  第三,在利潤表現上,阿里與騰訊對股權投資所貢獻的收益採取了截然不同的處理方式。
  • 理論動態|徐洪才:推動「新基建」投資需要新的思路
    從產業鏈特點看,擴大這七大領域的投資既可短期創造就業和增長,也可促進經濟結構轉型升級,帶動中長期健康發展;其中又以數字基建更具底層價值。當前,我國數字經濟產值佔GDP三成,增速是GDP增速的兩倍多,從業人員約2億。數字經濟成為驅動增長、吸納就業的新引擎。
  • 新基建中區塊鏈技術是什麼?區塊鏈溯源方案為何如此重要
    2020年,新基建非常火爆!2020年被稱為新基建的元年並不為過。新基建主要有三大基礎設施,集中信息基礎設施主要是指基於新一代信息技術演化生成的基礎設施,其中人工智慧、區塊鏈、雲計算、等為代表的新技術基礎設施,數據中心、智能計算中心為代表的算力基礎設施等位列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