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對哲學社會科學工作高度重視,社會科學領域呈現出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局面。尤其是近幾年,我國社會科學界每年都會發表大量學術論文,出版諸多專業著作。然而,目前尚有一些基本問題亟須回答:社會科學是否滿足了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是否承擔了學術傳承與發展的使命,是否達到了人民群眾精神文化層面的預期?要解答好上述這些問題,社會科學就必須面向實踐、注重實踐、拓展實踐。這是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的題中之義。
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作為兩大科學體系,最終都是為了解決人類的實踐問題。自然科學側重於幫助人們理解自然變化規律和改造客觀環境,而社會科學則幫助人們理解人類發展規律和推動社會進步。雖然在理論上如此,但是社會科學在現實中很容易陷入一種主觀上的「自體循環」。也就是說,社會科學最初通過對實踐的認識形成了概念;為了更好地闡釋概念,形成了研究範疇和理論體系。而後續的研究者往往從概念、理論和方法(而不是概念、理論背後的實踐)出發去進一步探究,在概念表述和理論方法上追求新穎,從而形成了新的理論。如此循環往復,導致社會科學離實踐越來越遠,並形成了一套規模龐大、邏輯複雜、門檻較高、晦澀難懂的理論體系。這套體系看似科學系統、玄奧高深,後續的進入者只能在浩如煙海的文字表述中亦步亦趨、疊床架屋。然而,這對實踐到底有何種解釋、是否傳承了有價值的知識、能否幫助拓展實踐,都是存疑的。而從研究者的角度來看,早期的學者大多學養豐富、博覽群書,無論對自然科學還是社會實踐,都有較多的了解。然而,當社會科學越來越發展,一些後續的研究者則完全成為純粹的社會科學研究者。漫長而艱辛的純社會科學訓練,使一部分人既缺乏對自然科學的充分認識,也缺乏對社會實踐的足夠參與。為此,我們呼籲社會科學應當更加注重實踐。
首先,社會科學需要重視歷史實踐。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哲學社會科學的現實形態,是古往今來各種知識、觀念、理論、方法等融通生成的結果」。當代某些社會科學研究者和流派並不重視歷史,而是過於重視調查數據和量化模型,認為歷史沒有價值或不夠科學,這在價值判斷和方法論上顯然是有失偏頗的。就本質而言,人類是歷史實踐的產物;就人類的歷史而言,它的產生和發展就在於對自然的認識和改造以及人類自身的實踐和演化,從而塑造了今天的人類社會。當今人類的一切行為,都建立在歷史實踐的基礎之上。歷史深刻塑造了小到一個人,大到一個社群、民族、國家,乃至整個人類社會的內在品格和外在面貌。當然,對歷史的忽視不僅是當代中國社會科學界試圖解決的問題之一,而且是近現代以來西方社會科學界長期存在的典型問題。由此也產生了一個重要的命題——「人類從歷史中學到的唯一的教訓,就是沒有從歷史中吸取到任何教訓」。中國社會科學若想建立起實踐導向的社會科學,首先要重視歷史實踐。通過對歷史的研究,真正形成對人類社會行為的正確理解。當然,這種對歷史實踐的重視,絕不僅是對中國歷史的重視,也包括對世界歷史的重視。
其次,社會科學需要側重現實實踐。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調查研究,是對客觀實際情況的調查了解和分析研究,目的是把事情的真相和全貌調查清楚,把問題的本質和規律把握準確,把解決問題的思路和對策研究透徹」。重視調查研究,就是要進入現實實踐。社會科學的根本出發點,應當立足於對現實社會問題的發現、分析和解決。也就是說,社會科學的時代意蘊在於現實實踐。對於社會科學工作者而言,主要是著眼於影響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現實問題,包括經濟、政治、社會、文化、科技、法律等各個方面,並從這些現實問題中尋找答案。當然,研究現實問題也可能產生另一種結果,就是這些研究未必帶來所謂的理論創新。因為人們在某些領域的實踐有時只是對歷史的循環往復,所以對這些實踐問題的研究就會顯得不夠新穎。這就涉及如何理解社會科學的創新問題。社會科學的研究對象是人和社會,而對於大量社會實踐問題的解決,即便沒有提出什麼新概念、新範疇、新表述,也並不等於其沒有價值;相反,只要其能夠推動現實問題的解決和社會實踐的進步,就是有重要意義的。
最後,社會科學需要關注未來實踐。在重視歷史與現實的基礎上,社會科學還要面向未來。人類社會的發展進步,是一個充滿未知的艱辛探索過程。那麼,誰來思考人類社會的未來之路呢?這就需要社會科學工作者的上下求索。當然,這種思索絕不是閉門造車的冥想,而是建立在三個條件之上。一是自然科學的發展,其集中表現是生產力的發展。自然科學的發展提高了人類文明程度並改變了社會生活樣態,這反映在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上。因此,對未來的探索需要充分了解自然科學的發展趨勢。二是對歷史規律的了解。人類的社會行為在特定歷史時期具有一定的規律性,這種規律性是以人類某些相對穩定的社會行為作為前提的。於是,理解歷史在很大程度上意味著預知未來。三是對人類現實狀況的充分了解。現實是人類未來發展的起點,拓展實踐也必須立足於現實的基礎上。這就要求既不能好高騖遠,也不能盲目照搬,更不能逆歷史潮流而動。
總而言之,我國社會科學的發展亟須進一步與實踐相結合。唯其如此,社會科學才能滿足發展需要、承擔學術使命、符合人民期待。
(作者系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公共管理教研部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