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要廢除死刑》:一位推動法國終結死刑的律師心聲

2021-01-08 鳳凰網

 

羅貝爾•巴丹德——一位在法國終結死刑的鬥士

羅貝爾•巴丹德是一位才華橫溢、聲名遠揚的法國律師,在20世紀70年代的時候,他卻致力於為眾多死刑犯辯護,其中不乏那些最邪惡、最無恥的壞蛋。然而羅貝爾·巴丹德卻冒天下之大不韙,為了保存他們的性命而千方百計地說服法官和陪審員。即使法庭被憤怒的民眾包圍,他每次只能從後門離開;即使受害者的家屬向他撲來,指著鼻子罵他;即使他的小兒子都不解地問:「你喜歡那些殺害小孩的兇手嗎?」

羅貝爾·巴丹德,一位為了廢除死刑不懈鬥爭的戰士,他的個人經歷忠實記錄了法國廢除死刑的歷史。上世紀70年代的法國,是西歐最後一個仍在執行死刑的國家,巴丹德為了終止這種古老的血腥刑法而不斷奔走疾呼,在法國他成了廢除死刑的象徵。密特朗上臺後,巴丹德擔任司法部長,在他的全力推動下,死刑在法國終止了!

這本由他親自撰寫的著作,再現了一個個人命關天的案件,一次次扣人心弦的庭審,以及政府內部不同派別圍繞死刑問題的角鬥,充滿激情的文字引導讀者重新思考有關刑罰、人性、社會等問題。本書於2000年獲得費米納評論獎。

為什麼要討論死刑的問題

羅貝爾•巴丹德通過大量國際調查證明,在廢除死刑的地區,血腥犯罪並沒有增加,是否有死刑的規定對犯罪的發展並未造成任何影響。但他的努力往往是徒勞的。

在那些堅定不移支持死刑的人眼中,最殘酷的犯罪行為是否因為廢除死刑而增加,並不重要。他們要求的就是殺人償命。為了爭取更多支持,他們賦予死刑在現實中並不具備的震懾功效。許多支持廢除死刑的人提出了各種論據,譬如人是會變的,司法也可能犯錯誤,刑事法庭上被告的性命取決於無數不確定因素。然而面對一切道德、歷史、科學、政治的考量,只有一個永恆的回答:罪犯應當被處死,因為他們犯下這樣的重罪。

所以,在各種各樣的話語背後,始終樹立著不可動搖的、古老而血腥的、以牙還牙的報復法則。執行死刑的過程中始終有贖罪的犧牲:以死抵死,以平息諸神的憤怒,而這憤怒不過是人們不能克服的痛苦的映射。

在當前的中國也發生過很多類似「聶樹斌」的冤假錯案,死刑一旦執行,錯誤無法挽回。死刑並不能解決一切,其中牽涉到社會的秩序,司法的公正等各種問題,也許我們的社會無法一下子做到廢除死刑,但對死刑問題的思考和討論,依然是非常必要的。

【書籍信息】

書名:為什麼要廢除死刑

作者:﹝法﹞羅貝爾•巴丹德

譯者:郭金燦

定價:39.00元

出版時間:2016年12月

ISBN:9787513323611

出版社:新星出版社

內容簡介

一位才華橫溢、聲名遠揚的律師致力於為眾多死刑犯辯護,其中不乏那些邪惡、無恥的壞蛋,他卻冒天下之大不韙為了保存他們的性命而千方百計說服法官和陪審員。即使法庭被憤怒的民眾包圍,他每次只能從後門離開;即使受害者的家屬向他撲來,指著鼻子罵他;即使他的小兒子都不解地問:「你喜歡那些殺害小孩的兇手嗎?」

羅貝爾·巴丹德,一位為了廢除死刑不懈鬥爭的戰士,他的個人經歷忠實記錄了法國廢除死刑的歷史。上世紀70年代的法國,是西歐僅存的仍在執行死刑的國家,巴丹德為了終止這種古老的血腥刑法而不斷奔走疾呼,他成了廢除死刑的象徵。在密特朗上臺後,巴丹德擔任司法部長,在他的全力推動下,死刑在法國終止了!

這本由他親自撰寫的著作,再現了一個個人命關天的案件,一次次扣人心弦的庭審,以及政府內部不同派別圍繞死刑問題的角鬥,充滿激情的文字引導讀者重新思考有關刑罰、人性、社會等問題。本書於2000年獲得費米納評論獎。

名人評論

死刑並不是一種權力,而是國家同一個公民的戰爭。體現公共意志的法律憎惡並懲罰謀殺行為,而自己卻在做這種事情:它阻止公民去做殺人犯,卻安排一個公共的殺人犯。

——義大利刑法學家貝卡裡亞, 200年前

你們想用死刑教育人什麼呢?不要殺人。那麼你們怎麼能在殺人的同時教育別人不要殺人呢?……廢除死刑應該是純粹的、簡單的和徹底的!

——雨果,150年前

其他的判決,即使是比較重的判決,都能有挽回的機會,獨有死刑,一旦執行,便沒有了任何機會。難道不應該承認,如果無法補償,死刑就應該廢除嗎?

認為剝奪了一個人的自由是一種不太重的懲罰,只能在一種情況下成立,即當今的社會教導我們,要藐視自由。

——加繆,半個世紀前

作者簡介

羅貝爾·巴丹德:法國律師、政治家、作家。在法國,他因堅決支持廢除死刑而聞名。他在弗朗索瓦·密特朗擔任總統任期內任司法部長,促使國民議會和參議院分別通過了廢除死刑的法案,從法律上規定死刑應予廢除。羅貝爾·巴貝德還是眾多歷史和政治評論文章和書籍的作者,如《自由、自由》《一位知識分子的政治理想》(與其夫人伊莉莎白·巴丹德合作)《自由和平等》《共和國監獄》等,其中《為什麼要廢除死刑》一書於2000年獲得費米納評論獎。

【書摘】

從此,我開始積極參加各類支持廢除死刑的報告會,特別是由喬吉亞·維妮以反對死刑協會名義組織的。會場往往布置得很簡單,教室或者是會議室,一排排的鐵椅,一張主講人的桌子,多數時候來參加的人都稀稀拉拉的。每次報告會的情況雖各有不同,但往往都是以同樣的論點引發同樣的問題又得到同樣的回答。一些死刑的支持者經常是以憤怒,甚至是侮辱的態度質問我。在他們眼中,支持廢除死刑的人就是在支持殺人犯,站在殺人犯的一邊對付受害者。他們心中的狂熱使他們期許一種快速而簡單的正義,以不經上訴就可以立即執行的死刑來造成一種恆久巨大的震懾。聽了他們的話,我意識到這種對死刑的狂熱,就是讓廢除死刑變得如此困難的非理性根源。

我通過大量國際調查證明,在廢除死刑的地區,血腥犯罪並沒有增加,是否有死刑的規定對犯罪的發展並未造成任何影響。但我的努力往往是徒勞的。在這些堅定不移支持死刑的人眼中,最殘酷的犯罪行為不因廢除死刑而增加這一事實並不重要。他們要求的就是殺人償命。為了爭取更多支持,他們賦予死刑在現實中並不具備的震懾功效。我們提出了各種論據,譬如人是會變的,司法也可能犯錯誤,刑事法庭上被告的性命取決於無數不確定因素;然而面對一切道德、歷史、科學、政治的考量,他們都只拿一個永恆的回答來反駁:罪犯應當被處死,因為他們犯下這樣的重罪。最終,在各種各樣的話語背後,始終樹立著不可動搖的、古老而血腥的、以牙還牙的報復法則。

執行死刑的過程中始終有贖罪的犧牲:以死抵死,以平息諸神的憤怒,而這憤怒不過是我們不能克服的痛苦的映射。從巴黎近郊或較遠的街區開完會後回家,我坐在車裡經常回想起特洛瓦的訴訟,想起對龐特姆的判刑。我漸漸意識到,自己可能完全沒有理解法官和陪審員的內心活動。我當時將一個理性原則、一個道德定律作為辯護的基礎:司法不能殺沒有殺人的人。這看上去很簡單,似乎無懈可擊,因為即便是「殺人償命」的報復法則也無法對沒有殺人的人起作用。然而,在提出這個抽象等式時,我忽略了最根本的一點:兩名人質被割喉殺害所激起的人們處決罪犯的衝動,這種衝動強烈到完全掃蕩了理性的辯護。布菲殺害了人質,他必須死。龐特姆沒有殺

人,但他參與了犯罪過程。既然人質死了,那龐特姆也必須死!證明他沒殺人沒有任何意義。兩個人被殺所造成的巨大的痛苦,讓人們不會對布菲和龐特姆做任何區分。這種痛苦只有通過他們的死才能得到平息和償還,在同樣的憤怒和狂熱中他們被混淆成為一個人。我想,要救龐特姆,就應當從這種非理性心態著手來說服別人,然而我明白的太晚了。但是,對於我能夠為其辯護的其他犯人,我沒能為龐特姆找到的那把鑰匙究竟在哪裡呢?我感到那才是問題的關鍵,只是當時我並沒有答案。

相關焦點

  • 江溯:律師對毒品犯罪死刑態度的實證研究 | 清華法學202005
    第三部分為研究資料與問題設計,介紹本文的律師調查項目和相應的分析策略。第四部分為研究發現,圍繞律師對毒品犯罪死刑威懾力和判決的支持度,展示描述統計和多元回歸分析結果。第五部分為討論,圍繞運輸毒品的危害性、死刑立法和刑法回應展開。第六部分為結論和限制,結合本研究呼籲廢除運輸毒品犯罪的死刑。
  • 臺媒:廢除死刑爭議太大 麻原彰晃為蔡英文敲警鐘
    【環球網綜合報導】東京沙林毒氣案過去23年後,案件主犯「奧姆真理教」前教主麻原彰晃(本名松本智津夫)被執行死刑並火化。該事件不僅在日本國內引發高度關注,在相隔千裡之外的臺灣,該事件也引發島內各界對廢除死刑的探討。
  • 什麼死刑最人道?氮氣窒息是目前最理想、最人道的死刑方式
    斷頭臺是為了人道而設計的實際上在此之前幾百年,已經不斷有人呼籲應該重視死囚最後的尊嚴,給予人道主義的死刑,但實際變革卻沒有發生,直到法國資產階級大革命爆發才得以實現。18世紀末法國大革命爆發,許多特權階級的貴族紛紛被殺,處決方式就是砍頭。由於要殺的人太多,行刑過程曠日持久,導致「錯誤」頻發。
  • 死刑緩刑兩年是什麼意思?兩年期限一到,就會被執行死刑嗎?未必
    首先,這個人已經被判處死刑,但是不需要立即執行。通常會推遲兩年執行。但是如果在這緩刑的2年時間裡,犯人表現良好,沒有任何故意犯錯的行為,兩年期限到了之後,可能會被改判為無期徒刑。這樣一來的話,就可以免除一死了。如果在無期徒刑期間,還有戴罪立功的表現,法院依然可以按照法律對其進行減刑為15-20年的有期徒刑。
  • 章瑩穎案再曝被害細節 華裔律師拆招辯方避死刑策略
    華裔律師拆招章瑩穎案辯方策略  華裔刑案律師鄧洪,以及案發當年,即致函致電給聯邦檢查官辦公室,要求嚴懲兇嫌的劉龍珠律師,對目前法庭庭審的進展進行了分析。  鄧洪:要看陪審團相信哪方專家意見  鄧洪律師認為辯方律師基於兩點考慮問題。
  • 為什麼廢除這十三個死罪
    這次立法機構廢除這13個死刑罪名,基本沒有爭議。「一致贊同,學界力挺。」有學者認為,這標誌著人權觀念由生存權向生命權轉變,濫用死刑的思想一去不復返了。
  • 美國死刑犯,為什麼總是死不了?這裡面藏著涉及國家GDP的大買賣
    如果一個人被判處死刑,意味著法律上,他的生命必須終結;但是在美國,罪犯宣判死刑之後,往往還能活很久,甚至壽終正寢……上世紀70年代,佛羅裡達州連環殺手加裡·阿爾沃德被捕,檢察官指控他殺害了3名無辜女性。法庭上,陪審團裁定罪名成立,加裡·阿爾沃德被判處死刑。
  • 日本首例未成年死刑犯,判決已有12年,為何死刑至今還未執行
    如今12年過去了,可福田孝行的死刑判決一直沒有執行,他也因此依然活在人間,這是為什麼呢?一、令人髮指的罪行1999年4月14日下午,福田孝行冒充水管工,敲開了女主人本村彌生的家門,試圖侵犯女主人,但遭到強烈反抗,於是他以扼咽喉的方式將其掐死,還用膠帶捆綁其手並封住口鼻,然後對被害人屍體實施了侵害。
  • 聽到「死刑」,他們都說「學中國」!
    「劉某國姦淫幼女案被告人被依法判處死刑」,昨天(2日),這一案件宣判成為中國網際網路上最受關注的社會新聞之一。「哈爾濱4歲女童遭鄰居性侵致傷殘,被告人被判處死刑」審判現場「趙鬥順被判12年,中國性侵4歲女童男性被判死刑」,韓國《亞洲經濟》3日發布了以此為題的報導。
  • 古代的一種刑罰,不會讓人受到肉體折磨,卻比死刑更讓人害怕!
    本文原創,未經允許,禁止轉載古代的一種刑罰,不會讓人受到肉體折磨,卻比死刑更讓人害怕!看到這裡你可能會問了:為什麼這麼輕鬆的刑罰,在古人眼裡確認為比死刑更讓人害怕呢?原來,流放並沒有我們想的那麼簡單。由於古代的交通十分不方便,犯人們在發配邊疆後,基本上一生都不能回到故土了,而在古人眼裡,衣錦還鄉是很正常的事,每一個人死之後都要回家,這叫落葉歸根,是很重要的禮節。
  • 日本「恐龍女」終於被判死刑
    近期,日本最高法院裁定,駁回木嶋的無罪上訴,終於確立她的死刑。據日本NHK報導,8年前,木嶋涉及3名男人的命案,包括一名喪偶的80多歲老人、一位41歲沒交過女友的停車場管理員,以及一名53歲宅男工程師。木嶋透過婚友介紹網站認識了這3名男子,但3人都死於煤球燃燒產生的一氧化碳。警方調查發現,這些男性並非燒煤自殺,而木嶋就是害死這些男人的毒婦。
  • 首位被注射死刑的億萬富豪,死前大喊我要檢舉,但還是魂歸西天
    死刑是世界上各個國度常有的一種刑罰,死刑的存在威懾了一些窮兇極惡的暴徒,使得社會能夠平穩有序的發展。在我國古代,為了懲罰那些罪大惡極的人,死刑還被分為斬首、腰斬、炮烙、車裂、凌遲等方式。當然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死刑的各種方式也在國內漸漸被取消,現在國內的死刑大多是比較柔和的。以前槍決很常見,而現在注射死刑也漸漸推廣開來了。我國首位被注射死刑的億萬富豪是誰相信很多人都想知道,他的名字叫做袁寶璟,是曾經建昊集團的董事長,也是一位身價上百億的富翁。
  • 1996年5月2日 殺害李沛瑤兇手張金龍被判處死刑
    1996年5月2日 殺害李沛瑤的兇手張金龍被判處死刑  1996年5月2日,殺害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李沛瑤的兇犯張金龍,經北京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和北京市高級人民法院一、二審審理終結,被依法判處死刑,執行槍決。
  • 億萬富豪袁寶璟被判死刑後,他提出捐四百億保命,最終結局怎樣?
    有的國家甚至直接廢除了死刑,最嚴重的刑罰只有無期徒刑。中國目前還沒有走到這一步,死刑依舊被保留下來,那些罪行非常嚴重的犯人依舊會被判處死刑。 01 前文已經提到過,現在處死犯人一般都是用槍決,部分發達國家會選擇注射死刑,可這種方式成本太高,目前中國大多時候使用的依舊是槍決。
  • 藥家鑫被以注射方式執行死刑 其父親微博引關注
    資料圖片  死刑,立即執行。  2011年6月7日上午,藥家鑫拖著手銬和腳鐐,緩緩走出監房。他的身後,是兩名蒙面刑警。  「當宣布判處死刑那一時刻,我並沒有過多恐懼。這幾天做了好幾個夢,夢中是那些死去的音樂家,夢見貝多芬、巴赫、柴可夫斯基,甚至還夢見了自己在母校的音樂廳演奏《梁祝》。我知道,是該我快啟程去見他們的時候了。夢醒後,外面的晨光射進鐵柵,我對死似乎並不那麼怕了!」這是6月7日,網友仿寫的一段「藥家鑫遺言」,但沒有人能夠核實,他本人死前的想法究竟是否如此。
  • 揭蔡英文論文造假反被蔡控告,臺媒體人向檢察官「求處死刑」
    環球網10月14日消息,指控臺當局領導人蔡英文博士論文造假的臺灣媒體人彭文正,被蔡英文控告妨害名譽,今天(14日),彭文正向臺灣檢察官「求處死刑」。報導稱,彭文正在出庭過後召開記者會透露,他對於檢察官黃偉的相關訊問都不回答,接著便宣讀準備好的答辯狀:被告彭文正詆毀臺灣當局領導人,稱蔡英文未完成繳交博士論文;《政經關不了》天天抨擊蔡英文假博士假論文,至今超過450集,從無一天間斷,開播至今一年半觸及全球6.6億人口,影響蔡英文名譽甚巨;被告不惜斥巨資聘請英國律師在英國興訟,狀告蔡英文;被告彭文正明知無證據還誇誇而談;基於以上,「請檢察官具體求處死刑
  • 中國登月項目啟動,一個學者卻要被判死刑了
    【「中國登月項目啟動,一個學者卻要被判死刑了」】這正是全球知名的西方科學雜誌《自然》的網站,在報導中國登月項目時給出的標題。然而,那個被判死刑的學者,卻與中國毫無關係,是一個發生在伊朗的案子。網友:想不到你濃眉大眼的《自然》,也是個老「陰陽人」。
  • 男子兩進宮又強姦女童判死刑,可否化學閹割、電子腳鏈避免悲劇?
    劉某國王玉琴律師按幾點建議(一)對於主觀惡性極深,人身危險性極大,犯罪手段特別殘忍、罪行極其嚴重、社會影響極其惡劣的強姦犯,能判死刑的,堅決判處死刑,絕不能姑息!(二)終身監禁不能判死刑立即執行的,要終身監禁!
  • 王書金案重審判死刑,未被認定為聶樹斌案真兇,將上訴
    楚天都市報11月24日訊(記者趙德龍 視頻剪輯何婷)11月24日,王書金案重審在河北省邯鄲市中級人民法院開庭宣判,被告人王書金犯故意殺人罪,判處死刑剝奪政治權利終身,犯強姦罪,判處有期徒刑15年,剝奪政治權利五年,決定執行死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