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NAS:劍橋最新力作揭示新冠起源和傳播,不同地區新冠病毒存在顯著...

2020-12-05 網易新聞

文丨學術頭條

4月8日,劍橋大學Peter Forster等人在《美國科學院院報》(PNAS)上在線發表了題為《Phylogenetic network analysis of SARS-CoV-2 genomes》的學術文章,引起了人們對新冠病毒起源和傳播途徑的一些思考與討論。

該研究基於GISAID資料庫(https://www.gisaid.org/),對160個完整的人類SARS-Cov-2基因組進行了系統發育網絡分析。根據胺基酸變化,研究人員發現了3個中心變異體(命名為 A、B 和 C)。

其中A是蝙蝠外群冠狀病毒的祖先類型;A型和C型在東亞以外的地區(也就是歐洲和美國)的比例很高;B型是東亞地區最常見的類型,且其祖先基因組似乎在沒有首先突變為衍生B型就沒有在東亞以外地區傳播,這表明在亞洲以外地區對該類型具有「奠基效應」(founder effects)或免疫或環境抗性。

天津大學生物安全戰略研究中心的王方忠、張衛文教授曾在《新華網》中撰文《病毒溯源是疫情防控「必答題」》,指出:1.病毒溯源堪稱疫情防治的核心,其目的是找到病毒傳播源頭,摸清病毒初始傳播途徑、突變規律和潛在風險,從病毒源頭為疫情防控提供重要的科學依據,防止以後類似疫情的發生。2.病毒溯源能為疫苗研發提供科學保障,通過這一工作能分離大量病毒毒株,是疫苗研發的寶貴資源。3.病毒溯源是擊碎「陰謀論」的最佳武器,只要找到病毒源頭,任何處心積慮的相關謠言都將不攻而破。4.病毒溯源也是最好的教育,它將提醒人們保護野生動物,敬畏自然,走人與自然和諧發展之路。

目前,全球相關科研人員正在為病毒溯源而不懈努力、積極奮鬥著。我國早在1月10日就發布了新型冠狀病毒基因組全序列;1月23日,中國科學院武漢病毒所研究提出蝙蝠可能是新冠病毒的自然宿主;2月7日,華南農業大學等機構聯合發文,稱穿山甲是新冠病毒的潛在中間宿主;2月18日,香港大學、廣西醫科大學聯合發表文章,也認為穿山甲是潛在中間宿主之一。

2月20日,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在其官方網站上發布了《版納植物園基於全基因組數據解析新型冠狀病毒的演化和傳播》的文章,他們聯合華南農業大學和北京腦科中心的科研人員一起收集了全世界各領域共享到 GISAID 資料庫中覆蓋了四大洲12個國家的93個新型冠狀病毒樣本的基因組數據(截止 2月12日),通過全基因組數據解析,追溯傳染源及擴散路徑。

研究發現,收到的93個樣本包含58種單倍型,可以歸納為五組,包括3個古老超級傳播者單倍型(H1,H3 和 H13)和2個新的超級傳播者單倍型(H56 和 mv2);華南海鮮市場的新型冠狀病毒是從其他地方傳入進來,在市場中發生快速傳播蔓延到市場之外;同時,現擴散的病例至少來自於3個途經。新型冠狀病毒在2月12日之前發生過2次明顯的種群擴張(分別是 12月8日和1月6日)。

A、B:新型冠狀病毒58種單倍型的演化關係和地理分布格局;C:單倍型之間的可能演化關係;D:新型冠狀病毒的可能傳播和擴散路線。A和B圓圈中的數據是樣本數量。

但是,這些成果仍難構成病毒溯源的完整證據鏈。

來自劍橋大學的研究人員基於GISAID資料庫(https://www.gisaid.org/),對 160 個完整的人類SARS-Cov-2基因組進行了系統發育網絡分析。截至2020年3月上旬,GISAID資料庫收錄了 253 個自2019年12月以來由世界各地的臨床醫生和研究人員提供的SARS-CoV-2完整和部分基因組。

GISAID資料庫中的hCoV-19基因組流行病學

根據胺基酸變化,研究人員發現了3個中心變異體(命名為 A、B 和C)。其中 A 是蝙蝠外群冠狀病毒的祖先類型;A型和C型在東亞以外的地區(也就是歐洲和美國)的比例很高;B型是東亞地區最常見的類型,且其祖先基因組似乎在沒有首先突變為衍生B型就沒有在東亞以外地區傳播,這表明在亞洲以外地區對該類型具有「奠基效應」(founder effects)或免疫或環境抗性。

A型有兩個亞簇,以同義突變T29095C區分。在 T 等位基因亞簇中,4個中國人(來自中國南方沿海省份廣東)攜帶祖先基因組,而3個日本患者和2個美國患者因一些突變而不同;據報導,這些美國患者曾在武漢疑似疫情暴發地居住過。C等位基因亞簇具有相對較長的突變分支,包括來自武漢的5個人(其中2個位於祖先節點),另外8個來自中國及鄰近國家的東亞人;值得注意的是,中將近一半(15/33)類型位於東亞以外地區,主要位於美國和澳大利亞

對於B型,主要存在於武漢(n=22)、中國東部其他地區(n=31)以及鄰近的亞洲國家(n=21)。在東亞以外地區,在美國和加拿大的病毒基因組中發現了10種B型、墨西哥1種、法國4種、德國2種、義大利和澳大利亞各1種。節點B通過兩個突變從A型衍生而來同義突變T8782C和非同義突變C28144T。在突變分支長度方面,B型引人注目:雖然祖先的B型被東亞人獨佔(26/26),亞洲以外的B型基因組都發生了突變(19/19)

C型與其親本B 型的區別在於非同義突變G26144T。在數據集中,這是主要的歐洲類型(n=11),在法國、義大利、瑞典和英國以及加利福尼亞和巴西都有代表。它在中國大陸的樣本中不存在,但在新加坡很明顯(n=5),在香港、臺灣和韓國也有發現。

160 個SARS-CoV-2基因組的系統發育網絡

巴西患者所攜帶的新冠病毒位於系統發育網絡的C簇

安大略患者所攜帶的新冠病毒位於系統發育網絡的B簇

墨西哥患者所攜帶的新冠病毒位於系統發育網絡的B簇

不過,研究人員也表示,由於該項研究的樣本量較小,還無法確定該研究的結論是否具有普遍性。目前,研究團隊已經將分析擴展到了 1001 個病毒基因組。Forster 認為,最新的研究表明,COVID-19 在人類中的首次感染和傳播可能發生在 9 月中旬至 12 月初之間。

PNAS 論文地址:https://doi.org/10.1073/pnas.2004999117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相關焦點

  • 國際觀察|劍橋報告分析新冠病毒3變種:A型最早在中國發現,在美澳卻...
    封面新聞記者 湯晨最近,一份來自劍橋大學的新冠病毒研究在網絡上被炒得沸沸揚揚。劍橋大學4月9日在《美國科學院院報》上發表了一篇名《用基因進化網絡分析新冠病毒》的研究報告。該報告基於禽流感病毒GISAID EpiFluTM資料庫。該資料庫的信息為全球共享,自從新冠疫情爆發後,它開始被用作是分享新冠病毒的資料庫。
  • 考古泰鬥重建新冠進化圖:三種類型,早期東亞地區病毒突變慢
    新冠疫情肆虐近百天,但病毒的「來去」依然充滿神秘。一支擅長揭秘人類起源的團隊嘗試用繪製史前人類運動軌跡的數學網絡算法來一窺新冠病毒的演變及其傳播路徑。總體來說,該網絡符合疫情的持續發展,顯示了始祖病毒基因組以及它們新突變的子代基因組(RNA病毒易於發生突變及重組),鑑定出新冠病毒三種主要類型A、B和C, A型和來自中華菊頭蝠冠狀病毒RaTG13最接近,被認為是始祖基因組。 其中A和C通常在東亞以外的地區出現,而B主要在中國和其他東亞地區發現。
  • 劍橋大學發表論文,認為新冠病毒A類是病毒爆發的根源
    劍橋大學4.10發表論文,認為新冠病毒A類是病毒爆發的根源,而A類集中出現在美國和澳洲,出現於武漢的病毒屬於B類,是從A類變異而來。這篇論文發表於美國科學院院刊,如果結論屬實,對中國和全球華人都是一件幸事。劍橋大學發表關於新冠病毒的幾個變種和傳播路徑的研究報告。報告指出,新冠病毒分三個變種:A、B、C。A類病毒更多發現於美國和澳洲的受感染者。
  • 劍橋大學最新研究:基因網絡分析揭示北美、中國、歐洲的新冠病毒差異
    研究者通過分析從人類患者中測序出的 160 個完整的病毒基因組,繪製了新冠肺炎病毒通過突變、從原始譜繫到其他不同譜系的的傳播過程。劍橋大學的遺傳學家 Peter Forster 博士認為,由於有太多的快速突變,導致我們無法整齊地追蹤 COVID-19 的遺傳譜系。
  • 劍橋學者:新冠病毒存在三種類型,「原始類型」大量流行於美國
    ◎ 科技日報記者 胡定坤4月8日,來自英國劍橋大學麥克唐納考古研究所等機構的研究人員在國際權威期刊《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發表文章《新冠病毒基因組系統進化網絡分析》,認為全球範圍內的新冠病毒可劃分三種類型
  • 歷史終將證明:是中國發現新冠,警醒世界,而不是中國傳播了新冠
    【一】新冠爆發半年,說點初始認知錯誤:早期很多人為了證明新冠是武漢獨有的首發病例,曾舉如下證據: 1,各國最早病例都是從中國來的 2,病毒樹證明武漢的病毒是世界祖先 3,美國醫學世界第一,不可能搞不清流感和新冠 4,美國等在流感期間並未發生醫護群聚感染
  • 變異新冠病毒或已在美傳播 變異新冠病毒是原始病毒的「升級版」嗎?
    新華社北京12月22日電 「新變異毒株傳染力激增」「英國升級疫情防控」……自新冠疫情暴發以來,病毒進化始終是人們關注的焦點,而英國最新報告的新冠病毒變異,更引發公眾擔憂那麼,應如何看待新冠病毒變異?英國這次報告的變異病毒是否具有更強的致病性及致命性?疫苗會不會就此失效?病毒常「犯錯」儘管「病毒在持續變異」這句話聽來讓人膽戰心驚,但事實上,為適應不同宿主,變異是病毒自我複製過程中的「常態」。
  • 如何評價劍橋大學研究稱新冠病毒分三個變種?
    劍橋大學4月9日發表關於新冠病毒的幾個變種和傳播路徑的研究報告指出,新冠病毒分為A、B、C三個變種,而不少人據此推出了一系列陰謀論。我覺得有點過早了。因為,這個結論,上個月,中科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就發表過這個結論了。
  • 劍橋官網發布新冠病毒最原始類型主要來自澳大利亞和美國,你咋看
    劍橋官網發表的這篇論文,可以說從側面證明了新冠肺炎的最原始毒株普遍存在於美國,而中國流行新冠肺炎病毒可能是從歐美等國家傳過來的變異毒株。劍橋大學溯源新冠肺炎病毒劍橋大學在4月9號發表了關於新冠肺炎病毒溯源的研究報告。在劍橋大學對於新冠肺炎病毒來源的研究過程中,劍橋大學詳細研究了新冠肺炎病毒的變化情況,並在全球範圍內抽取了160個樣本。
  • 變異新冠病毒,或已在美國傳播
    ,尋找感染了英國發現的變異新冠病毒病例,已有一些國家出現此類病例,包括澳大利亞、冰島、義大利、荷蘭和丹麥。所有國家都要評估當地病毒傳播水平,並採取適當的預防和控制措施。變異新冠病毒有哪些新特點?22日,美國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表示,鑑於美英之間持續不斷的人員往來及變異病毒的高度傳染性,變異新冠病毒輸入美國的可能性很大,很可能已在美國傳播。不過由於目前在美國展開的病毒測序數量較少,這種變異病毒還暫時沒有被發現。
  • 變異新冠病毒或已在美國傳播
    ,初步分析表明,這種新冠病毒變體更易在人與人之間傳播,估計傳染性增加40%—70%,傳播指數增加0.4達到1.5—1.7之間。世衛組織建議各國增加對新冠病毒的常規測序世衛組織建議進一步開展流行病學和病毒學研究,以了解變異病毒在感染性和致病性方面的變化。世衛組織建議所有國家在可能的情況下增加對新冠病毒的常規測序,並分享病毒基因序列數據,尤其要報告是否發現了相同的變異病毒。所有國家都要評估當地病毒傳播水平,並採取適當的預防和控制措施。
  • 專訪新冠病毒變種報告第一作者:病毒起源說含三層意義,ABC三種類型...
    「由此是否說明新冠病毒起源於美國?」這樣的猜測在社交媒體平臺甚囂塵上,上述研究的第一作者,劍橋大學遺傳學家彼得福斯特(Peter Forster)教授只得不斷解釋,「目前仍無法就病毒的起源地給出一個明確的答案。」春節前,最初發現的新冠肺炎病例被指與武漢華南海鮮批發市場有關,當地政府很快將其關閉。
  • 世衛組織強調新冠病毒來自大自然,重要的是確定其宿主
    當地時間5月1日,世衛組織召開新冠肺炎例行發布會,針對關於新冠肺炎病毒是否來自武漢病毒研究所的質疑,世衛組織衛生緊急項目負責人麥可·瑞安表示,已有許多科學家研究了新冠肺炎病毒基因序列,確信新冠肺炎病毒來自自然界。
  • 世界權威醫學期刊:新冠病毒最早傳播地很可能在印度和周圍地區
    昨日,一個振奮人心的消息傳來:新冠病毒最早傳播地的研究又有重大突破!該項發現經過評審後獲得一致通過,發表在世界權威雜誌醫療期刊《柳葉刀》上。這篇名為《新冠病毒最早在人類宿主中傳播和進化》的文章,直接把印度和周圍地區標記為
  • 病毒源頭找到了?劍橋專家繪出基因圖譜:全球三大變種,武漢流行B類...
    那麼,新冠肺炎病毒到底來自於哪裡呢?劍橋大學4月9日發表的關於新冠病毒起源的最新研究報告,或許能給出一些解答。報告指出,新冠病毒分三個變種:A、B、C。A類病毒更多發現於美國和澳洲的受感染者。A類在武漢只有極少案例,且來源於在武漢生活過的美國人。A類和從蝙蝠、穿山甲身上提取的病毒最為相似。
  • 北大研究團隊首次證實:人體呼吸是新冠病毒重要排放傳播方式
    最新進展與突破為進一步探索並揭示新冠病毒的傳播方式,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要茂盛教授團隊與北京市朝陽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合作,招募了近60名新冠患者有效控制新冠疫情需要阻斷其主要傳播途徑。目前世衛組織將大的呼吸液滴和直接接觸傳播作為新冠疫情的主要傳播途徑。相比之下,團隊研究發現新冠患者經常使用的手機表面(總樣本量n = 22)和各種手柄(總樣本量n = 35)的表面新冠病毒的檢出率較低(分別為9.0%和0%)。「不少研究通過流行病調查和回顧手段,間接證實新冠肺炎在半封閉環境中真實存在。
  • 呼吸是新冠重要排放傳播方式
    眾所周知,新型冠狀病毒的主要傳播方式是呼吸道飛沫傳播和接觸傳播,有專家指出,也不排除氣溶膠傳播的可能性。近日,北京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要茂盛團隊與北京市朝陽疾病預防與控制中心合作開展研究,首次證實人體呼吸本身就是非常重要的新冠病毒排放傳播的方式,且呼出氣中大部分顆粒都小於PM2.5,從而進一步揭示氣溶膠傳播擴散新冠病毒的事實,為未來更好阻斷空氣傳播提供了重要的科學依據。
  • 新冠病毒並非實驗室產物!自然子刊發文:有兩種自然選擇假說
    新冠病毒基因組兩個顯著特徵論文提到,自中國湖北武漢首次報告新型肺炎(COVID-19)以來,關於其致病病毒新冠病毒的起源一直討論頗多。新冠病毒是已知的第七種感染人類的冠狀病毒。SARS-CoV、MERS-CoV和SARS-CoV-2可導致嚴重的疾病,而HKU1、NL63、OC43和229E引發的症狀較輕。
  • 世衛組織強調新冠病毒來自大自然 目前最重要的是確定其宿主
    延伸閱讀:美科學家駁斥「新冠病毒源於實驗室」:只可能來源於自然據美國福克斯電視臺報導,美國政府正在開展有關新冠病毒起源的調查。福克斯引述消息人士稱,美國官員和情報機構日益傾向「新冠病毒」是源自武漢一實驗室的可能,並稱研製目的並非是生化武器,而是為了彰顯中國在應對病毒的能力已不遜色於美國。
  • 變異新冠病毒或已在美傳播 變異新冠病毒傳染性增加四到七成
    傳染性增加40%—70%病毒變體更易在人與人之間傳播世衛組織發布的正式通報中指出,初步分析表明,這種新冠病毒變體更易在人與人之間傳播,估計傳染性增加40%—70%,傳播指數增加0.4達到世衛組織建議各國增加對新冠病毒的常規測序世衛組織建議進一步開展流行病學和病毒學研究,以了解變異病毒在感染性和致病性方面的變化。世衛組織建議所有國家在可能的情況下增加對新冠病毒的常規測序,並分享病毒基因序列數據,尤其要報告是否發現了相同的變異病毒。所有國家都要評估當地病毒傳播水平,並採取適當的預防和控制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