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重力透鏡遇上超新星

2021-02-15 宇宙解碼

   根據愛因斯坦的相對論,重力會造成時空彎曲,而時空彎曲的程度與質量成正比。我們日常生活中所接觸的事物質量很小,所造成的時空彎曲微乎其微。但當質量達到銀河系、星系團的等級時,時空彎曲非常顯著,可以將來自背景星系的光聚焦放大,好似拿著放大鏡般,因此又稱「重力透鏡效應」。
 

  超新星是恆星演化的最終階段,爆炸而綻放出的絢爛煙火。超新星爆炸的亮度可以超越整個星系恆星的總和,即便是在遙遠的距離也可以觀測得到,因此可用來量測遙遠星系的距離。超新星依光變曲線以及光譜中氫線的有無可分為I型及II型,其中II型為單一巨質量的恆星爆炸而來,而 Ia 型超新星則是雙星系統,由白矮星逐漸吸積伴星的物質,達到白矮星質量上限後爆炸。也因此,Ia 型超新星爆炸時的質量幾乎一致,而爆炸時的最大光度也一致。此特性使得 Ia 型超新星可以用作標準燭光,來測量遙遠星系的距離。透過 Ia 型超新星的觀測,天文學家發現宇宙正在加速膨脹,並因此獲得 2011 年諾貝爾物理獎!

  藉由超新星準確量測哈伯常數,並與宇宙誕生時的微波背景輻射的結果相比較,讓天文學家們得以一窺暗能量的本質、微中子的質量以及宇宙的曲度。目前所量測到的哈伯常數,與宇宙微波背景輻射的結果並不吻合。一方面,量測宇宙背景輻射的普朗克衛星可能存在系統性誤差。另一方面,天文學家所採用的宇宙模型或許並不精確。如果是後者,那麼精準量測哈伯常數將可以讓我們修正宇宙模型,並進一步探究暗能量的狀態方程序、宇宙的曲度以及微中子的質量。


  除了超新星外,另一個量測哈伯常數的方式,是透過重力透鏡所造成的時間延遲。當遙遠的星體受到前景星系或星系團的重力透鏡作用而形成多重影像時,每個影像上的光子所經過的時空路徑並不相同,因此到達觀測者(地球上的我們)眼中時,會有時間差。這個時間差只跟空間曲度有關,因此我們能由此測得哈伯常數。

  舒爾·雷夫斯達爾(Sjur Refsdal)在 1964 年首先提出使用超新星來量測時間差。可惜當時尚未有大規模的巡天計劃,所發現的超新星甚少,因此天文學家轉而使用類星體來量測重力透鏡時間延遲。但重力透鏡時間延遲包含了透鏡星系的質量分布以及哈伯常數兩個相關變量,因此無法單獨準確量測哈伯常數。第一個多重影像的超新星直到去年才由哈伯望遠鏡發現,並命名為雷夫斯達爾超新星,以紀念雷夫斯達爾的貢獻。可惜此超新星為 II 型超新星,我們對於其距離及爆炸時的最大光度未能有精準的測量,因此無法測量哈伯常數。

  令人驚喜的是,在過去幾天內,天文學家首次觀測到多重影像的 Ia 型超新星!這是由加州理工學院所主導的帕洛瑪瞬變天體巡天計劃(PTF)所發現的 iPTF16geu(見下圖)。與類星體以及 II 型超新星的不同點在於,我們能準確的計算出 Ia 型超新星的最大光度,並因此得出重力透鏡的放大率,可打破透鏡星系質量分布及哈伯常數的相依性,讓天文學家得以單獨且準確的量測哈伯常數!

  

  ▲ 夏威夷毛納基峰(Mauna Kea)凱克(Keck)望遠鏡所觀測的超新星(SN)iPTF16geu、宿主星系(Lensed SN host galaxy)及重力透鏡星系(Lensing galaxy)的影像。

  目前 iPTF16geu 的後續光度觀測仍持續進行中,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我們便能透過其時間延遲量測哈伯常數!

相關焦點

  • 研究發現引力透鏡效應下超新星亮度可達30倍—新聞—科學網
    ,可以觀測到達通常情況亮度30倍的超新星。 引力透鏡效應是當背景光源發出的光在引力場(星系、星系團及黑洞等)附近經過時,光線會像通過透鏡一樣發生彎曲。光線彎曲的程度主要取決於引力場的強弱。分析背景光源的扭曲,可以幫助研究中間做為「透鏡」的引力場的性質。根據強弱的不同,引力透鏡現象可以分為強引力透鏡效應和弱引力透鏡效應。
  • 引力透鏡平息了宇宙膨脹的爭論!
    一種方法是監測附近的天體,這些天體的性質科學家都很清楚,比如超新星爆炸和造父變星(Cepheid variables)的脈動,以估計它們的距離。另一項研究的重點是宇宙微波背景,即大爆炸遺留下來的輻射,研究它是如何隨著時間發生變化的。然而,這兩種技術對哈勃常數的值產生了兩種不同的結果。
  • 科學家發現超新星神奇四重影像 原為引力透鏡所致
    鳳凰科技訊 北京時間3月11日消息,據科學日報報導,利用美國宇航局哈勃太空望遠鏡的天文學家們首次觀測到一個分離成四重影像的超新星。這個爆炸恆星的多重影像是由鑲嵌在一個巨大星系群裡的前景橢圓星系的強大引力所致。這一獨特的觀測將幫助天文學家改進他們對透鏡星系和星系群裡暗物質量和分布的估計。暗物質無法被直接觀測到,但據稱它組成了宇宙質量的絕大部分。
  • 不穩定對超新星可能是最強爆炸,其威力是常規超新星爆炸的數百倍
    眾所周知,大質量恆星是通過燃燒燃料來維持熱核反應的,當燃料被耗盡時,這些恆星會爆炸,並變成超新星。爆炸後,恆星仍屬於一個星雲,其中心有一個黑洞或中子星。然而,許多人並不知道超新星是有很多類型的,其中一個就是不穩定對超新星,這種超新星是由非常大的恆星演變而來,其質量是太陽質量的150-250倍。
  • 為什麼光會受到重力的影響?光又是怎麼被重力彎曲的?
    如果光子無質量,為什麼光會受到重力的影響?這種效應被稱為引力透鏡效應。引力透鏡效應是由引力引起的光的彎曲。 這是一個很好的問題……首先,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回答了這個問題。在大多數情況下,人類在日常生活中會遇到光線大致直線,但會因重力而彎曲。這也很有趣,因為在某種意義上,光確實具有「質量」。 在我們的日常經驗中,光似乎以直線行進,不受重力的影響。
  • 恆星的「鬼見愁」,超新星要摧毀恆星,總共分幾步?
    通過掉落的橡膠球展示引力反彈的原理,以及如何引起超新星爆炸,同時還說明了為什麼在這類爆炸中總是會留下一個核心。(公有領域圖片,來源:克里斯多福·貝爾德)超新星不會完全摧毀一顆恆星,超新星爆炸的猛烈程度堪稱宇宙之首。但它們不像炸彈爆炸一樣,炸掉原炸彈的每一點。
  • 二氧化矽可能起源於恆星爆炸後所產生的超新星
    超新星是某些恆星在演化接近末期時的一種劇烈爆炸,爆炸過程中的所產生的電磁輻射能夠照亮整個星系,並可能持續幾周甚至幾個月才會逐漸衰減。而在此期間,一顆超新星所釋放的輻射能量可以與太陽在其一生中輻射能量的總和相當。
  • 如何製作超新星?來看看天文學家的觀點
    超新星是宇宙中最強大的超新星爆炸,其亮度是典型超新星的10倍甚至高達100倍。這足以將我們的太陽完全消滅100,000倍,或者足以為我們未來十億,十億,十億年的世界提供總的電力消耗。但是,儘管超新星無疑是兇猛的,但它們也極為罕見,在過去幾十年中完成的宇宙調查中,我們僅看到了幾十個例子。
  • 哈勃太空望遠鏡拍攝到清晰的引力透鏡效應
    美國宇航局的哈勃太空望遠鏡拍攝了一個令人驚嘆的星系團,其重力作為一個自然透鏡,彎曲和模糊了它背後的星系。星系團,也稱為 SDSS J1138 + 2754 ,使用哈勃望遠鏡的寬視場相機拍攝。「重力是那麼多我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它是太容易忘記它的真棒權力-但在銀河系的規模,它的力量變得既醒目清晰和逼真,」 聲明說。 更重要的是,當來自遠處物體的光線在通過引力透鏡後到達觀察者時,它可能看起來被放大,好像它已經通過一個巨大的望遠鏡。
  • 宇宙中最後一顆超新星爆發,竟是黑矮星造成的
    超新星是一個強大的事件,在一個短暫的時刻,一顆恆星像星系一樣發光,在最後一次絕望的嘗試中撕裂自己以對抗它的引力。雖然我們認為超新星是罕見而奇妙的東西,但科學家表示它們是相當普遍的。根據對我們星系中同位素的觀察,我們知道銀河系每一千年至少會產生20顆超新星。這些燦爛的宇宙閃光充滿了宇宙中的重元素,而它們殘留的塵埃幾乎構成了我們周圍所看到的一切。
  • 科學家超級計算機模擬超新星爆炸3D模型
    美國密西根州研究人員模擬了超大質量恆星進入超新星階段的3D模型,將有助於科學家理解這些恆星如何演變成為超新星。
  • 廣義相對論一重力與萬有引力闡明
    愛因斯坦在發表狹義相對論之後,開始著手研究另外一個難題一重力。牛頓已經發現了萬有引力定律(跟距離的二次方成反比,跟質量乘積成正比的力),邁出了重力研究上的重要一步。
  • 八年級物理上冊 透鏡 透鏡成像 透鏡應用
    一、透鏡 1.透鏡是用透明物質製成的表面為球面一部分的光學元件,透鏡是根據光的折射現象製成的。 2.透鏡與面鏡區別:面鏡利用光的反射現象成像,透鏡利用光的折射現象成像;透鏡成像遵循光的折射定律,面鏡成像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3.透鏡分類:透鏡分為 凸透鏡 和 凹透鏡 。 (1)凸透鏡:中間厚、邊緣薄的透鏡(遠視鏡鏡片,照相機的鏡頭、投影儀的鏡頭、放大鏡等)。
  • 科學家研發超新星機器!重現宇宙爆炸場景:太震撼
    6月19日,據外媒報導,喬治亞理工學院的研究人員為了更清楚的了解超新星的背後物理機制,製造了一臺「超新星機器」。超新星是某些恆星在演化接近末期時經歷的一種劇烈爆炸。現在,喬治亞理工學院的研究人員在實驗室裡將「重現」這一過程,他們設計了一個「超新星機器」來幫助研究湍流物流學。該裝置的形狀像一塊比薩餅,尖端朝下,高6英尺(1.8米),頂部寬約4英尺(1.2米)。中間的窗口裝有不同密度的氣體,以模擬恆星內部的不同氣體。
  • 神秘的超新星SN2016iet,到底哪裡與眾不同?
    這顆巨大的超新星與眾不同,前所未有。 這一名為SN2016iet的超新星不屬於任何當今科學家已定義的超新星分類。它看起來像是在質量極大的恆星上發生的「不穩定對超新星」。
  • 重力是什麼?它從何而來?
    重力。一般人可能不會在日常生活中考慮這個問題,但重力會影響我們的一舉一動。由於重力,我們會掉下來(而不是上升),物體會摔到地板上,我們在空中跳躍時也不會飛向太空。但是物理學家一直在思考重力。對他們來說,重力是一個有待解決的謎題,以便全面了解宇宙是如何運作的。那麼,重力是什麼?它從何而來?
  • 如果距離地球四光年的恆星發生了超新星爆發,我們會怎麼樣?
    超新星爆發是大質量恆星在主序期結束後,向中子星或者黑洞演化過程中的一個歷經階段,從我們捕捉到的超新星爆發的現象來看,無論是從亮度,還是釋放出來的巨量高能粒子,都是普通恆星遠遠無法比擬的。那麼,如果在距離地球4光年的區域發生了超新星爆發,我們的地球會怎麼樣呢?
  • 這大概是最全的一次超新星科普!
    簡介超新星十分明亮,其輻射能量相當於太陽在其整個生命周期內發射的能量。早在公元185年,中國天文學家就有觀測超新星的記錄。根據其光譜中不同化學元素的吸收線將其分為5類。超新星也是促進恆星演化的角色。超新星極其閃亮。
  • 這大概是最全的一次超新星科普
    超新星十分明亮,其輻射能量相當於太陽在其整個生命周期內發射的能量。早在公元185年,中國天文學家就有觀測超新星的記錄。根據其光譜中不同化學元素的吸收線將其分為5類。超新星也是促進恆星演化的角色。而衝擊波導致膨脹的氣體以及灰塵形成的殼狀結構,被稱為超新星遺蹟。
  • la型超新星為啥會成為幽暗宇宙中最遠的標準燭光?
    總體上來說,超新星爆發主要是大質量恆星演化後期,核心坍縮的結果。一般認為,大於太陽8倍以上的恆星,在演化後期會發生超新星爆發,核心殘留的質量會坍縮成一個中子星或者黑洞。質量太大的恆星,如大於太陽質量100倍甚至200倍以上,由於核心溫度太高,一些光子會達到一個臨界閾值,導致重力坍縮,發生災難性熱核失控,整個恆星被摧毀,不會留下任何殘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