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發現超新星神奇四重影像 原為引力透鏡所致

2020-12-08 快科技

鳳凰科技訊 北京時間3月11日消息,據科學日報報導,利用美國宇航局哈勃太空望遠鏡的天文學家們首次觀測到一個分離成四重影像的超新星。這個爆炸恆星的多重影像是由鑲嵌在一個巨大星系群裡的前景橢圓星系的強大引力所致。這一獨特的觀測將幫助天文學家改進他們對透鏡星系和星系群裡暗物質量和分布的估計。暗物質無法被直接觀測到,但據稱它組成了宇宙質量的絕大部分。

引力透鏡

橢圓星系和星系群的引力扭曲和放大了它們背後超新星發出的光,這種效應被稱為引力透鏡效應。最初由愛因斯坦觀測到的這一效應類似於玻璃鏡片可以放大和彎曲背後物體的圖像。這些多重影像以十字形的樣式分布在橢圓星系周圍,這一樣式也被稱為愛因斯坦十字。這一名字最初是用來描述一個特殊多重成像的類星體——一個活躍星系的明亮核心。

橢圓星系和它的星系群MACS J1149.6+2223距離地球50億光年遠,它背後的超新星距離地球93億光年。儘管天文學家已經發現了幾十個多重成像星系和類星體,他們從未見過一個恆星爆炸分解成為幾重影像。「當我觀察到這一星系周圍的四重影像時,真是大吃一驚。」 太空稜柵透鏡放大調查(GLASS)合作成員之一、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派屈克·凱利(Patrick Kelly)這樣說道。GLASS研究小組正在與前沿領域超新星搜索(FrontierSN)小組合作分析這顆爆炸恆星。凱利還是這項發表在3月6日的期刊《科學》上的文章的首席作者。

當這四重影像逐漸消失,天文學家預測他們將獲得再次觀察到超新星重新出現的罕見機會。這是因為目前的四張影像樣式只是透鏡效應展示的一部分。超新星可能在20年前在某個星系群裡以單一影像的形式出現過一次,並在未來五年內再重新出現。

這一預測是基於這一星系群的計算機模型,後者描述了超新星光線通過星系群裡暗物質迷宮的不同方式。每一重影像都採取了不同路徑穿過星系群並在不同時間到達,後者部分是源於光線經過路徑的長度差異。例如,哈勃捕捉到的四重超新星影像出現時間相距幾天或者幾周。

超新星不同的光線路徑類似於幾輛火車同時從一個車站出發,它們會以相同的速度行駛,並將到達相同的目的地。然而,每輛火車都會採取不同的路線,且每條路線的距離是不同的。有些火車會翻過高山,有些穿過峽谷,有些繞著山區盤旋,它們並不會同時到達目的地。類似的,超新星的影像也不會同時出現,因為有些光線會因星系群裡密集物質引力產生的彎曲而導致延遲。

「我們建立的星系群內的暗物質模型為我們提供了下一重影像出現時間的預測,因為它告訴了我們每一條火車的行駛距離是多少,而行駛時間是與行駛距離有關的。」 帶領FrontierSN小組的美國馬裡蘭州巴爾的摩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的史蒂夫·羅德尼(Steve Rodney)解釋說:「我們已經錯過了第一重影像——我們認為它出現在20年前,這四重影像在出現時恰好被我們觀測到。更令我們感到興奮的是,我們預測未來還將出現一個影像,而我們很可能可以捕捉到。我們希望屆時再利用哈勃太空望遠鏡進行觀測,我們將密切關注下一次影像出現的時間。」

測量影像之間的延遲將提供超新星光線經過的時空扭曲類型的線索,同時幫助天文學家更好的修改繪製星系群質量的地圖。「我們將測量時間延遲,將這些數據返回模型並與光線路徑的模型預測進行對比。」我們的透鏡建模科學家——例如研究小組成員、加州帕薩迪納市加州理工學院的阿迪·齊特林(Adi Zitrin)——將可以調整他們建立的模型以更精確的再造暗物質地形。

在對GLASS研究小組的數據進行例行檢查時,凱利在2014年11月11日觀測到爆炸恆星的四重影像。FrontierSN和GLASS小組自2013年起就在搜尋這樣高度放大的爆炸,而這一天體是他們最壯觀的發現。這一超新星比平時的自然亮度要明亮20倍,這主要是兩個重疊透鏡的結合效應所致。主要的透鏡效應來自巨大的星系群,它將超新星的光線至少分散至是三條單獨路徑。第二級透鏡效應發生於當其中一條光束通道恰好與星系群裡特定的橢圓星系精確對齊時。「這個星系裡的暗物質將光彎曲並重新聚焦到另外四條路徑上。」羅德尼解釋道。「從而產生了我們所觀察到的罕見的愛因斯坦十字樣式。」

這兩支研究小組花費了一周時間分析天體的光線,從而證實了它的確是超新星的特徵。接著他們利用夏威夷莫納克亞山上的凱克天文臺測量超新星宿主星系的距離。天文學家將這顆超新星取名為雷夫斯達爾(Refsdal),以紀念已故的挪威天文學家舒爾·雷夫斯達爾(Sjur Refsdal)。他在1946年最早提出利用超新星因引力透鏡而導致的時間延遲影像來研究宇宙的膨脹。「從那時起,天文學家就一直在尋找這樣一顆超新星,」GLASS項目首席科學家、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託馬索·特雷烏(Tommaso Treu)這樣說,「現在這一漫長的等待終於結束了!」(編譯/嚴炎劉星)

相關焦點

  • 引力透鏡奇觀
    前期我們講述黑洞時,引用了下面這張引力透鏡效果圖:黑洞引力透鏡效果圖然而由於引力透鏡天體的引力、形狀,透鏡與成像天體的距離等不同排布,引力透鏡成像結果千差萬別。由於四個影像的光線路徑不同,人類得以同時觀測一個超新星爆發的四個不同時間點的變化趨勢,形成了難得「時移」觀測。
  • 科學家利用引力透鏡發現系外行星
    目前美國宇航局的科學家使用了微引力透鏡的方法尋找系外行星,他們利用哈勃太空望遠鏡和夏威夷W.M.凱克天文臺對恆星OGLE-2005-BLG-169進行了觀測,發現其周圍存在一顆天王星大小的系外行星,這是微引力透鏡技術的又一個發現案例。這一發現打開了一個新的時空,即在恆星周圍更大的軌道半徑上發現行星。
  • 引力透鏡:宇宙中的放大鏡
    如果會,這個天體就是一個「引力透鏡」。雖然經典力學也可以得到這個結論,但只有愛因斯坦創立的相對論可以正確計算出光線在物體引力作用下偏轉的角度。愛因斯坦也是第一個對引力透鏡效應進行定量計算的人。他以太陽為例子計算出如果一束光要被太陽會聚到一個點,這個點與太陽的距離是地球與太陽距離的542倍。
  • 一顆超新星驚現四個位置
    天文學家觀察到一顆超新星出現在天空中的四個不同位置這一現象是引力透鏡導致的。引力透鏡是作為廣義相對論的一部分最早由愛因斯坦預言的,它的發生是因為巨大天體的引力扭曲和放大了經過的光。在本例中,Ia 型超新星 iPTF16geu 和地球之間的一個星系放大了新星的光 50 多倍,分割了它,創造出了 4 個不同的圖像。天文學家利用哈勃太空望遠鏡、夏威夷的 W.M.
  • 愛因斯坦的引力透鏡可以解除對宇宙膨脹的爭論
    其中一項涉及監測屬性科學家能夠理解的附近物體,例如稱為超新星的恆星爆炸和稱為造父變星的脈動星,以估計它們的距離。另一個側重於宇宙微波背景,即大爆炸的剩餘輻射,研究它隨時間的變化。然而,這對技術對哈勃常數的值產生了兩種不同的結果。
  • 研究發現引力透鏡效應下超新星亮度可達30倍—新聞—科學網
    據日本《讀賣新聞》4月29日報導,日本東京大學科維理宇宙物理學與數學研究所公布最新研究成果稱,在引力透鏡效應作用下,可以觀測到達通常情況亮度30倍的超新星
  • 科學家在遙遠星系中發現有史以來最大的超新星
    神奇的預言是神話,科技的預言卻是事實;大家好,我是可愛的晚風。根據定義,超新星是一個巨大的事件;畢竟,我們說的是恆星爆炸。儘管如此,一些超新星比其他超新星更大,天文學家最近就發現了我們曾經觀測過的最大的超新星。
  • 藉助「微引力透鏡」 科學家發現迄今最小「流浪行星」
    藉助「微引力透鏡」 科學家發現迄今最小「流浪行星」 2020-11-06 06:50:41」  科學家發現迄今最小「流浪行星」  科技日報訊 (記者劉霞)據美國太空網近日報導,美國和波蘭天文學家在最新一期《天體物理學雜誌快報》在線版上撰文指出,他們藉助微引力透鏡,可能發現了迄今已知最小的「流浪行星」,其「體重」約為地球的10%,不受任何恆星約束,在銀河系內自由遊蕩。
  • 天文新發現:四個環形神秘天體
    天文學家新發現四個環形結構天體,與所知的任何天體都不一樣,無法歸類為任何一種已知類型。由於對它們的特性和來由一無所知,天文學家暫時將它們命名為「無線電怪圈」(ORCs,Odd Radio Circles)。
  • 科學家通過引力透鏡技術發現一顆罕見的類地行星
    紐西蘭的天文學家利用引力透鏡技術,在太空深處發現了一顆極其罕見的行星,這顆行星被命名為"ogle -2018- blg -0677",行星和它的主恆星距離地球25000光年之外。這不僅是目前人類新發現的大小和軌道都和地球接近的類地行星,也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最遠的行星之一。該研究的主要作者,坎特伯雷大學的埃雷拉馬丁博士(Dr.
  • 史無前例,這顆超新星的出現,與早期星系形成有關
    目前為止,科學家們使用的超行星分類標準並不適用於這顆編號為「SN2016iet」的超行星,它似乎是誕生於質量最重的恆星間的不穩定對超新星。由哈佛大學研究生塞巴斯蒂安·戈麥斯帶領的研究小組稱,這可能是迄今觀測到的超行星中質量最大的一顆恆星。
  • 參宿四爆炸變成超新星是什麼樣?科學家模擬了最終的結局!
    參宿四變暗事件隨著真相的揭示而再次引發了一陣新的討論,這顆巨大的天體並沒有死亡,興許真的只是塵埃擋住了真相,模糊了我們的雙眼,但是不得不否認,參宿四如果真的爆炸變成超新星,它將引起科學界的觀星浪潮!那麼參宿四變成超新星是什麼樣?科學家模擬了最終的結局!
  • 天文學家發現一顆前所未聞的巨大「怪物」超新星
    2006年,科學家在英仙星座發現迄今為止最明亮的超新星爆炸,目前該超新星被稱為SN 2006gy,其亮度是太陽的500億倍,1月23日《科學》雜誌一篇論文詳細分析了超新星SN 2006gy,天文學家發現此次超新星爆炸持續了70天,最初SN 2006gy可能是由兩顆恆星構成。
  • 天文學家利用「微引力透鏡」效應發現褐矮星
    微引力透鏡現象有助於發現圍繞恆星運轉的小質量天體,例如行星。在本次觀測中,科學家們發現了一顆褐矮星。褐矮星是質量介於最小恆星與最大行星之間的天體,最大質量可以達到木星的80倍。褐矮星的內核密度不大,無法像恆星那樣通過核聚變產生足夠的能量。科學家們發現,質量約等於太陽的恆星中,只有不到1%的恆星3AU內有褐矮星圍繞著運轉,這種現象被稱為「褐矮星沙漠」。
  • 新研究從檔案中發現首個愛因斯坦環
    遠處天體發出的光線抵達地球的過程中,受到途中大質量天體的影響產生彎曲,導致抵達地球的影像仿佛是來自多個地方的效果,稱為引力透鏡。特別地,當光源、透鏡天體和觀測者在一條直線上的時候,光源看起來呈現環狀,由此得名愛因斯坦環。
  • 藉助「微引力透鏡」科學家發現迄今最小「流浪行星」
    流浪行星」,其「體重」約為地球的10%,不受任何恆星約束,在銀河系內自由遊蕩。如獲證實,這一發現將有助科學家更好地認識「流浪行星」。天文學家認為,大多數「流浪行星」的誕生方式與普通行星無異——由圍繞一顆新形成恆星旋轉的氣體和塵埃凝聚而成。但這些行星最終在其他物體(尤其是氣態巨行星)的引力作用下脫離了母體系統,成為了一顆「流浪行星」。理論表明,以這種方式逃逸的「流浪行星」大多是巖石行星,質量約為地球的30%—100%,即所謂的「流浪行星」。
  • 如何使用引力透鏡測量宇宙的膨脹
    深度解析,新研究表明暗能量可能不存在),該研究認為不需要用暗能量來解釋遙遠超新星的紅移。我還提到我們不能完全排除暗能量的存在,因為有幾個獨立的宇宙膨脹的測量不需要使用超新星。果不其然,一項新的研究測量了宇宙的膨脹,而沒有使用超新星。這項研究也證實了暗能量的存在,但也出現了幾個問題。這項新的研究不是測量超新星的亮度,而是觀察一種稱為引力透鏡的效應。由於引力是空間和時間的曲率,一束光在經過一個大質量物體時會發生偏轉。
  • 參宿四神秘變暗是由於覆蓋表面70%的恆星斑所致
    北京時間7月1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目前,天文學家稱,今年早些時候,紅色超巨星參宿四開始變暗,這可能是由於恆星斑覆蓋其表面70%的面積所致
  • 超新星爆炸,核塌縮還是熱失控?銀河系的下一個超新星
    圖源:Forbes 這些大質量的恆星,質量通常在8至20個太陽質量左右或者更高,它們是宇宙中顏色最藍,溫度最高,壽命最短的天體,目前我們只在年輕的恆星誕生區域發現過它們的存在。圖中亮橙色點標誌了新原恆星最高密度的區域。。圖源:Forbes 紅外線影像中亮色區域向代表了被新恆星所加熱的氣體,圖中較深色的區域則是強大紫外線造成氣體的電離與蒸發而導致的。
  • 超新星大爆發:科學家頭疼28年
    拍攝於1990年的超新星1987A第二天,在南半球的智利,兩個天文學家在觀測大麥哲倫星雲,他們發現了一顆超新星,同一天,在南半球的紐西蘭,阿爾伯特·瓊斯也觀測到了這顆超新星。所以,超新星爆發是很難見到的事情,但這並不是說超新星很少,在廣漠的宇宙中,每時每秒都會有超新星爆發,只是它們距離我們太遠,不能被發現,即使專業天文學家,也只能在大型望遠鏡拍攝的多張照片上對比才能發現超新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