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芯視野」量子計算晶片與傳統晶片有何不同?

2020-11-02 愛集微APP


集微網報導 量子計算同量子通信、量子測量共同被認為是量子科技的重要方向。相比於如今火熱的量子通信,神秘的量子測量,量子計算憑藉計算能力上所具有的想像空間,近年來,成為全球主要國家爭相布局的前沿科技領域。

量子晶片作為量子計算機最核心的部分,是執行量子計算和量子信息處理的硬體裝置。但由於量子計算遵循量子力學的規律和屬性,傳統的經典集成電路晶片而言,量子晶片在材料、工藝、設計、製造、封測等方面的要求和實現路徑上都存在一定差異。

兩種主流實現方式

經典集成電路晶片通過一個個電晶體構建經典比特,二進位信息單元即經典比特,基於半導體製造工藝,採用矽、砷化鎵、鍺等半導體作為材料。

而量子晶片採用2個量子狀態來疊加及糾纏,用以執行以量子比特為基礎的運算,因此只要物質的物理性質具有兩個易於操作的量子態,都有可能成為量子比特的製作基礎,類似經典集成電路晶片中高低電平代表的「1」與「0」。

根據構建量子比特所採用的不同物理體系,量子比特在物理實現方式上包括超導量子電路、半導體量子點、離子阱、金剛石空位、拓撲量子、光子等。

開發與現代半導體工藝兼容的電控量子晶片是量子計算機研製的重要方向之一,半導體量子點和超導量子電路技術被視為最有可能實現大規模集成量子信息處理器的物理方案。

經典集成電路晶片包括數字和模擬晶片,量子晶片可以視為一種模擬晶片,主要採用的製程在100nm左右,但與經典集成電路晶片最大的不同在於製造的工藝與材料不同。

其中,超導量子晶片利用約瑟夫森結構成的超導電路來實現二能級系統,主流材料是鋁,通過在鋁膜上刻蝕電路形狀,用微波信號實現對其控制。半導體量子晶片是在傳統的半導體微電子製造工藝基礎上,尋找到能夠實現控制的電子,通過控制電子的多個自由度實現二能級系統。

半導體量子晶片可以很好地結合和利用現代成熟的半導體微電子製造工藝,通過純電控的方式製備、操控與讀取量子比特更具靈活性。與現代大規模集成電路類似,半導體量子晶片具有良好的可擴展、可集成特性,被認為是未來實現大規模實用化量子計算的最佳候選體系之一。

超導量子晶片具有如下優勢: 一是操作數大,超導量子比特相干時間長,操作速度快,保真度高,總體能夠實現上千次操作。 二是工藝成熟,相對其他固態量子晶片體系,超導量子比特受材料缺陷的影響更小,利用成熟的納米加工技術,可以實現大批量生產。 三是可擴展性好,超導量子比特結構簡單,調控方便,極易擴展。

目前,全球領先的量子計算技術主要掌握在美國、澳大利亞、日本和中國等高校和企業手中。谷歌和IBM都推出了超導量子晶片,英特爾、澳大利亞新南威爾斯大學和荷蘭代爾夫特大學推出了半導體量子晶片。

夸父 KF C6-130

我國量子計算領軍企業本源量子目前開發出第一代半導體2比特量子處理器玄微 XW B2-100、第一代超導6比特夸父量子處理器KF C6-130。

矽材料純度要求更高

傳統集成電路晶片主要指經典計算機的矽基半導體晶片,它基於半導體製造工藝,採用矽、砷化鎵、鍺等半導體材料。

實現對於量子晶片中的量子比特的精確控制,對環境要求苛刻,不僅要超低溫,還要「超潔淨」,極其微弱的噪聲、振動、電磁波和微小雜質顆粒都會擾亂信號,這對於量子晶片的材料和設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據本源量子副總裁趙勇傑介紹,在矽材料純度上,相較於經典晶片而言,量子晶片的要求更高。比如常規矽片中含有大量的矽28和少量的矽29同位素,由於矽29的核自旋可以影響矽基半導體量子晶片中電子的自旋,因此在半導體量子晶片應用中需要在矽材料提純矽28,去除其中的矽29。

電磁場對於半導體以及超導量子比特的幹擾也較大,雖然傳統晶片設計中也要考慮電磁場的相互影響,但在量子晶片的設計中會考慮得更加精細。

此外,即使是工作溫度比較高的矽基半導體量子晶片,目前工作的溫度最高也要到1.5k,也就是零下272.5度,這樣的工作環境下,傳統集成電路的很多因素就會受到影響,比如開關電壓不同等。

因此,量子晶片迫切需要發展超導電子學技術和低溫電子學技術。因為當晶片集成比特數達到數千個以後,按照現有的模式,用室溫電子學控制設備控制每一個比特幾乎不可能實現,需要將比特的控制部分和量子晶片集成,能夠達到這個目標的唯一技術是超導電子學。目前超導電子學技術還處在非常基礎的階段,實際應用非常少,如何與量子晶片集成更是有待研究的全新課題。

與此同時,為了實現低溫環境,還需要配置大功率極低溫制冷機。超導量子晶片只能在10mK左右的極低溫(約零下273.14度)下才能工作,而且還要求提供足夠的製冷功率,目前能做到的只有稀釋制冷機。當前的稀釋制冷機技術僅能做到滿足數百個比特的需求,支持更大規模的量子晶片的技術仍是一個待研究的課題,目前國內的稀釋制冷機主要都是通過進口獲得。

獨特的設計、製造和封裝

同傳統集成電路晶片設計類似,量子晶片的設計也需要依靠設計和仿真軟體。但由於同半導體晶片電路特性不同,量子晶片電路原理和結構設計遵循完全不同的邏輯,不可能直接使用現有的半導體晶片設計或仿真軟體,需要重新開發。

「目前市場上並沒有成熟的量子晶片EDA軟體,我們自主研發的量子晶片EDA工具,是在傳統設計和仿真的基礎上進行了功能的升級,並且包含自研的量子晶片核心仿真程序。通過現有經驗和數據工具,進行結構和參數指標方面的設計。此外,比如針對超導量子晶片,也包含了微波電路的一些技術,很多結構可以用微波仿真軟體來模擬特性,為量子晶片的設計提供指導依據。」趙勇傑說。

在製造方面,量子晶片的生產製造過程本身具有的複雜的系統工程屬性以及需要非常專業化知識體系,決定了無法如通過設計好的EDA製作參數以及自動化工具,藉助現有的代工資源去完成生產製作,其生產製造的每個環節,都需要專業化程度較高的特定工程師逐步調試工藝參數。

在封裝環節,也需要在傳統封裝技術的基礎上,通過技術工具實現對於量子晶片的封裝。一方面要求能夠在封裝後,大幅度抑制信號洩露並進行噪聲隔離,同時要具有高效的集成性,高效的散熱性能,提供磁場屏蔽保護與紅外輻射屏蔽保護等特性。另一方面,比如對於超導量子晶片而言,在封裝中,最重要的環節是要將其中的控制通道,通過微波線纜引出,保證低溫狀態下能夠有效將量子晶片冷卻到較低的溫度。

由於專業性較高,技術複雜,目前推出量子晶片的企業基本上都是採用IDM的方式,晶片製備需要專門的工藝和設備產線。相關產品在研發周期,設備和資金投入方面也較傳統模擬晶片投入較大。僅實驗室用的測試設備就在數千萬元的價格,而製造用的納米加工設備產線,則需要數億元的投入。

艱難的追趕階段

如上文所述,量子計算的研製屬於巨型系統工程,涉及眾多產業基礎和工程實現環節。我國在高品質材料、工藝結構、製冷設備和測控系統等領域仍落後於領先國家,在一些關鍵環節甚至面臨著受制於人的風險。同時,量子計算的實際應用場景仍需要更廣泛持續地探索。

我國的量子計算研究起步晚於歐美先進國家,且主要以科研為導向,研究主體集中在各個高校與科研院所。雖然在一些細分領域取得了科研上的突破,但在量子計算整體的工程化實現與製造工藝層面與國際先進水平具有明顯差距。

業內專家指出,量子計算需要克服環境噪聲、比特錯誤和實現可容錯的普適量子糾錯等一系列難題,真正量子計算機研發挑戰巨大。

趙勇傑表示,在量子計算晶片方面,中國同國際領先水平還有三四年的差距。

「歐美廠商進展非常快,如何能夠保持持續追趕的勢頭是關鍵,中國的量子計算晶片的產業化發展還處於艱難的追趕階段,如果跟不上,差距將會越拉越大。」趙勇傑說。

另有行業人士表示,量子計算除了工程化方面的諸多挑戰之外,量子計算系統在高性能FPGA、高速ADC以及量子計算控制系統等、低溫設備製冷劑等核心器件和材料等方面,仍然依靠進口,也存在不少「卡脖子」環節。

「並不能因為實驗室發表了幾篇世界領先的研究成果就盲目樂觀,我國的量子計算還有很長的路要走。」該人士坦言。(校對/Humphrey)

相關焦點

  • 【芯視野】量子計算晶片與傳統晶片有何不同?
    相比於如今火熱的量子通信,神秘的量子測量,量子計算憑藉計算能力上所具有的想像空間,近年來,成為全球主要國家爭相布局的前沿科技領域。量子晶片作為量子計算機最核心的部分,是執行量子計算和量子信息處理的硬體裝置。但由於量子計算遵循量子力學的規律和屬性,傳統的經典集成電路晶片而言,量子晶片在材料、工藝、設計、製造、封測等方面的要求和實現路徑上都存在一定差異。
  • 碳基晶片剛獲突破,量子晶片又傳捷報,一文科普兩種晶片有何不同
    隨著矽基晶片進入10nm以下,越來越接近物理極限,摩爾定律即將在矽基晶片上失效。晶片的出路在何方?目前全球主要有兩種下一代晶片在研:碳基晶片和量子晶片,而中國也在其中。碳基晶片中美的不同道路碳基晶片相對傳統的矽基晶片有著成本更低、功耗更小、性能更佳的優勢。碳基晶片研發目前有兩家處於第一梯隊,美國的麻省理工學院和中國的北京大學,這兩家團隊都在碳基晶片上努力了十幾年,並且都於近期取得了成就。
  • 在「古板遲緩」的晶片產業,一群「寒武紀」們誕生的意義與挑戰
    從幫你對手機相冊裡的自拍與萌寵進行識別分類,再到大幅度提高 Alexa 們(智能助手)與無人駕駛汽車的「平均智商」,「深度學習」這個人工智慧裡的門類,具備了更高級的對「複雜結構」進行自動挖掘的能力。通俗來說,與傳統計算通過固定流程解決「確定」問題不同,深度學習算法需要模擬人腦來解決那些取決於概率的「不確定問題」。
  • 前沿| 量子計算新突破點:電子-光子的「閒聊」
    「就像人類之間的互動一樣,一個良好的交流是要以很多事情的鋪墊完成為前提的,比如說幫助交流雙方講同一種語言等,」Petta 說。「我們能夠使電子態的能量與為光粒子的共振,從而使電子和光子能夠互相對話。」這項發現將幫助研究者運用光來聯繫單獨的電子,這些電子充當量子計算機的比特也即是量子計算機裡最小的數據單元。
  • 中國晶片能不能彎道超車,就看量子計算了
    正是因為「量子疊加」和「量子糾纏」,使得量子計算機可以同時處理大量計算任務,而且速度比傳統計算機快得多。 如果量子計算機有 N 個量子比特,就可以一次對 2 的 N 次方個數進行數學運算,相當於傳統計算機算 2 的 N 次方次,計算能力成指數級增長。量子計算機有望在生物醫學、通信和計算等多領域「大展拳腳」。 隨著人類進入數字時代,計算能力就成了最重要的能力。 故,誰率先掌握了「量子計算機」,誰也先在排位賽上佔據一席之地。
  • 碳基晶片與量子晶片誰更強?我國量子計算迎來新進展,或超越谷歌
    甚至還被一些不良商家炒作,導致不少網友對量子概念提出質疑,而量子其實也是真實存在的,而量子作為計算主要是其本身的特性,量子的糾纏性和疊加性,相對於碳基晶片只是提升材料的傳導性,量子晶片的應用應該是目前人類中能操控的量子極限了。
  • 富士通明年將推出數字退火晶片DAU晶片
    富士通研究所社長佐佐木繁表示,DAU不同於一般專用處理器,是一個可以用來解決超大規模塊合優化的專用晶片。 傳統計算機中的1個位的數值不是0(沒有)就是1(有)兩種,但在量子計算機中的1個位可以儲存更大的數值(例如可以到65535),這讓量子計算機只要調用幾個位進行一次計算,就可以處理超複雜的數學問題, 速度能比傳統計算機快上許多倍,而且越複雜,越多變量的數學計算,量子計算機處理的速度就可以越快。
  • 驗證量子晶片正確執行複雜計算的新方法
    在邁向實用量子計算的一步中,麻省理工學院,谷歌和其他地方的研究人員設計了一個系統,該系統可以驗證量子晶片何時能夠準確執行傳統計算機無法執行的複雜計算。為了運行QNN,他們使用傳統的矽製造技術來構建一個2×5毫米NISQ晶片,該晶片具有170多個控制參數,這些可調電路組件使操縱光子路徑更加容易。從外部組件以特定的波長生成成對的光子,並將其注入晶片中。光子穿過晶片的移相器(它們會改變光子的路徑)相互幹擾。這將產生一個隨機的量子輸出狀態-表示在計算過程中將發生的情況。
  • 最新研究:如何驗證量子晶片是否正確計算
    當前,量子計算技術正在飛速發展。量子計算用的量子晶片使用稱為「量子位」的執行計算,這些量子位可以表示對應於經典二進位位的兩個狀態(0或1)或兩個狀態的「量子疊加」。獨特的疊加狀態可以使量子計算機解決經典計算機無法解決的問題。
  • 打破傳統布局,比碳基晶片性能更強,看西瓜視頻來了解量子晶片
    而量子晶片的性能卻有可能突破上萬倍。我們把傳統晶片的電路比喻成道路,每秒通過的車輛次數就是它的運算速度,而量子晶片的原理卻不同,在測試量子糾纏性時我們將這兩個量子分別放置在非常遠的地方,只要其中一個量子發生改變,那麼另外一個量子會同時做出相應的改變。這被稱之為量子態糾纏性。
  • 超導量子比特晶片 量子晶片受益概念股有哪些
    最近幾年,中國的科技研究團隊也研發出不少新技術,然而,最近一款具有20個超導量子比特晶片已經研發成功,這個數目已經遠遠超越了世界紀錄。然而,在新的技術研發成功,這個時候買股票方面也會有新消息的,那麼量子晶片受益概念股有哪些呢?
  • 光量子計算晶片問世
    中國科研人員參與的國際團隊近日在英國《自然·光子學》雜誌發表論文說,他們利用矽光子集成技術開發出一款通用光量子計算晶片,能夠用於執行不同的量子信息處理任務,這是推動光量子計算機大規模實用化的重要一步。
  • MIT發布「黑科技」,可驗證量子晶片的計算是否正確
    一種新的方法可以確定電路是否正確執行了傳統計算機無法解決的複雜操作。為了邁向實用的量子計算,麻省理工學院、谷歌和其他地方的研究人員設計了一種系統,可以驗證量子晶片何時能夠準確執行傳統計算機無法完成的複雜計算。
  • D-Wave發布其下一代量子退火晶片
    」,謝謝。從技術上講,它是量子退火爐(quantum annealer),而不是量子計算機。它執行計算以發現硬體量子設備的不同配置的低能態。這樣,只有將計算問題轉換為晶片可能配置之一中的能耗最小化問題,它才會起作用。這沒有聽起來那麼有限,因為許多形式的優化都可以轉化為能量最小化問題,包括諸如複雜的調度問題和蛋白質結構之類的問題。
  • 超導量子晶片具有哪些優勢?
    但由於量子計算遵循量子力學的規律和屬性,傳統的經典集成電路晶片而言,量子晶片在材料、工藝、設計、製造、封測等方面的要求和實現路徑上都存在一定差異。兩種主流實現方式經典集成電路晶片通過一個個電晶體構建經典比特,二進位信息單元即經典比特,基於半導體製造工藝,採用矽、砷化鎵、鍺等半導體作為材料。
  • 如何驗證量子晶片的計算是否正確?科學家想出了一種「分而治之」的...
    在向實際量子計算邁進的過程中,來自MIT、谷歌和其他地方的研究人員設計了一種系統,可以驗證量子晶片何時能夠準確執行傳統計算機無法完成的複雜計算
  • 中科大這款量子晶片告訴你,傳統PC要被淘汰了
    (原標題:中科大這款量子晶片告訴你,傳統PC要被淘汰了)
  • 全球量子計算專利排行 躋身全球第七!揭秘中國量子計算首家創企
    依託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和中科院量子信息重點實驗室,「本源量子」在固態半導體量子晶片與超導量子晶片領域有著深厚的技術儲備。值得一提的是,10月16日,智慧財產權產業媒體IPRdaily與incoPat創新指數研究中心聯合發布了「全球量子計算技術發明專利排行榜(TOP100)」。
  • 交大團隊攻克兩種光子晶片技術,創立國內首家光量子計算公司
    思量量子由上海交通大學集成量子信息技術研究中心主任金賢敏教授創立,是國內第一家研發光量子計算產品的企業。光量子計算是量子科技的一個前沿領域,在這一領域誕生了多家初創企業,其中,矽谷的 PsiQ 公司已完成 5.5 億美元融資。
  • 浙大重磅發布億級神經元類腦計算機:基於 792 顆自研「達爾文 2 代」晶片,可「意念」打字
    在此之中,包含著 792 顆浙江大學研製的「達爾文 2 代」類腦晶片。實際上,脈衝神經網絡類腦晶片「達爾文 2 代」於 2019 年 8 月發布。「達爾文 2 代」支持的神經元數量達 15 萬個,相當於果蠅的神經元數目,是目前我國單晶片神經元規模最大的脈衝神經網絡類腦晶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