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該通過封面來判斷一本書,但這並不意味著不能這麼幹

2020-11-23 澎湃新聞

【編者按】

J.K.羅琳、簡·奧斯汀、喬治·歐威爾、史蒂芬·金、丹·布朗這些偉大作家有著怎樣的創作偏好?用統計學分析經典作品,能得到哪些規律?《納博科夫最喜歡的詞》一書用大數據分析了千餘部文學作品,果真能發現文學創作法則嗎?澎湃新聞經授權,摘發書中關於作者名氣與名字尺寸大小關係等相關內容。

有句老話:你不該通過封面來判斷一本書。但這並不意味著你不能這麼幹。有些東西可以通過封面來了解,比如作者的知名度。

以史蒂芬·金為例。他的第一本書《魔女嘉莉》出版於1974年,雖從未登上過《紐約時報》榜首,但一上市就大賣,頭兩年售出了100多萬本,不久又被改編成電影。當時人們並不知道史蒂芬·金為何許人,買這本書只是通過口耳相傳的讚譽。初版《魔女嘉莉》的封面上,史蒂芬·金的名字印得很小,與書名的比例適當。如果在名字周圍加一個方框,長方形的面積佔整個封面的比例還不到3%。吸引你目光的當然不是「史蒂芬·金」這個名字。但這也是他的名字最後一次小到可以被忽略。隨後,他聲譽日隆,作品封面上名字的尺寸也隨之增大,有時堪稱巨大。他的第二本書《撒冷地》,人名佔了封面的7%。1989年出版的《黑暗的另一半》創歷史紀錄,封面面積的47%印著他的大名。本章分析的幾百本書中,《黑暗的另一半》是作者名字佔封面比例最大的一本。

《黑暗的另一半》

《黑暗的另一半》的書名與史蒂芬·金的人名相比太小了,人們也是事後才意識到。出版商這麼做,是想鼓動讀者只根據作家的名聲來買書。史蒂芬·金用假名理察·巴克曼出版作品,正是為了避免這一點。1984年,巴克曼被人認出是史蒂芬·金之前,他已經用這個名字寫了5部作品。

從下圖我們可以看出這兩個名字在營銷上受到的不同待遇。圖中每個點的縱軸值,是每部作品封面上作者姓名大小佔整個封面的百分比。名字最小的6部中,5部署名巴克曼,第六本是史蒂芬·金成名前的作品《魔女嘉莉》。

雖然數據不多,但我們還是可以看出明顯的趨勢。署名史蒂芬·金的第一部作品,也是這個名字所佔面積最小的作品。從中我們也能看出圖書營銷人員的想法:如果你沒有出版過任何作品,你的名字就不是賣點,所以就會印得比較小;如果你已經出過一本暢銷書,你的名字會讓看過你作品的讀者接著買你的書,那麼你的名字就可以印得大一點兒了。只看署名巴克曼的作品,我們也可以觀察到這一趨勢。巴克曼成為一個(小)品牌後,這個名字在封面上所佔的面積也隨之增加。

巴克曼的真實身份揭曉以後,史蒂芬·金在一篇序言中寫道: 「巴克曼的小說只是很普通的書,平裝本,放在美國的藥店和公交車站的架子上。這是我的要求,我想讓巴克曼保持低調。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說,巴克曼沒有走紅的命。」

巴克曼與史蒂芬·金的關係於20世紀80年代中期暴露以後,巴克曼這個名字就此退休,「史蒂芬·金」在封面上的大小也趨於穩定——也許讀者對封面設計的品位也不能容忍更大程度的膨脹了。

最大的名字

從史蒂芬·金出發,我收集了2005年至2014年10年間《紐約時報》所有暢銷榜首作品的初版封面,研究不同的作者對名字大小的影響。每部作品,我都在封面的作者姓名(如果名和姓之間有中間名,也包括進去)周圍畫一個框,再計算面積。

史蒂芬·金的第一部作品收穫頗豐,他的名字也變大了。平均而言,作者第一次榮登榜首時,名字大約佔封面面積的12%。成為暢銷書機器後,比如有了5部以上的榜首作品,名字約佔封面面積的20%。從初次暢銷到揚名立萬,一個作家名字的尺寸幾乎要翻一倍。

下圖呈現了這些暢銷作家名字大小的一般水平。黑線代表每一類裡的中位數。例如,左二是曾有過一部榜首作品的作家,名字佔封面百分比的中位數是18%。也就是說,這部分作家中,有50%的人名字面積佔封面的比例在12%到23%之間。

上升趨勢雖然遠非絕對,但也是不可否認的。榜首作品越多,作家的名字越大,但也只是大到一定程度。名氣到達特定水平後,名字大小也趨於穩定,而非不斷增長,直至佔據整個封面和封底。

當暢銷作家從無名之輩變成明星,封面上的名字顯然是會變大的,有時甚至會呈爆炸式增長。比如帕特裡夏·康薇爾,從1990年出版第一部作品,到上一部榜首作品(也是她的第九部榜首作品),她的名字佔封面整體面積的百分比從2%上升到30%。

再看有8部作品登上榜首的李·查德(Lee Child)。下面的兩張圖是他的第一部作品和他最近的榜首作品。我們一眼就看得出名字大小的變化,精確衡量的話,是從5%增加到了22%。

封面設計理念這些年來確實有所變化,但並不是康薇爾或李·查德名字尺寸劇增的決定因素。史蒂芬·金的《黑暗的另一半》出版於20世紀80年代,那時康薇爾和李·查德都還沒開始創作。封面設計風格也許在變,但作者名字的大小隨銷量增加的規律是不會變的。

我們可以把著名作者看作知名品牌,但名頭最響的,名字不一定印得最大。以下有26位作家,他們在過去10年中都至少有3部暢銷榜首作品。我先算出作者每部作品名字佔封面的百分比,然後從他們各自所有的百分比中取中位數,最後把這些人的中位數進行排序,列出表格。

過去10年中,詹姆斯·帕特森的作品銷量比其他任何一個人都多,但他卻位列圖表底部。這是因為他對封面設計提出了自己的要求——書名要印得比自己的名字大,讓人能清楚地分辨出這本書屬於哪個系列(《阿利斯·克羅斯》系列,或者《謀殺阿利斯·克羅斯》系列)。在書評網站Goodreads上,史蒂芬·金比其他作者都更有人氣,但他的大部分封面名字大小合理,也許是因為他在80年代之後決定低調一點。

方寸之地

如果你曾稍微花幾分鐘看一下最新暢銷小說的封面,會立刻注意到一個現象:現在很多作品有兩位作者。但如果你之前沒有注意到,那可能不是你的錯,因為第二作者的名字往往很小,簡直跟沒有一樣。

在過去幾十年中,合著對大牌作家來說日益普遍。1994年,約2%的《紐約時報》暢銷榜作品是合著作品,2014年,這個數字增長到10%。合著者如何署名沒有固定標準,可以通過各種各樣的方式呈現出來。畢竟,合著的分工可能會有很大的不同。很多替別人撰寫回憶錄的代筆人也並不指望在封面上看到自己的名字,為政客執筆或調研的人也不指望能獲得署名。但對小說來說,如果一個人和他人合作撰寫作品,他會希望封面上同時署兩個名字。你會看到「湯姆·克蘭西及彼得·特勞普(Tom Clancy with Peter Telep)」或「詹姆斯·帕特森和理察·迪拉羅(James Patterson and Richard DiLallo)」。「With」和「and」的使用可能因作者或作品而不同,但大多數通俗作品的合著者,都希望能從大牌作者那裡得到承認與肯定。

當然也有例外。下面是格倫·貝克(Glenn Beck)的《聖誕毛衣》的封面。《聖誕毛衣》是格倫·貝克名下的一部長篇小說,曾在《紐約時報》暢銷書榜上名列第一。幾乎在所有地方,包括《紐約時報》的榜單以及亞馬遜網頁,這本書的作者都是「格倫·貝克及凱文·巴爾夫和傑森·賴特」(Glenn Beck with Kevin Balfe and Jason Wright),但封面上卻沒有巴爾夫或賴特的名字。

我們再看另一個例子,湯姆·克蘭西和格蘭特·布萊克伍德(Grant Blackwood)合著的一本書的封面。

布萊克伍德的名字在克蘭西的下邊,雖然不容易注意到,但至少也放在那裡了。不過,克蘭西的名字大小卻是合著者的27倍。許多像布萊克伍德一樣協助他人的作家,已經習慣了這種待遇。布萊克伍德本人從未寫出過暢銷書,但是他合作過的作家有三位都上了《紐約時報》榜單。他也是克萊夫·卡斯勒(Clive Cussler)和詹姆斯·羅林斯(James Rollins)的驚悚小說的第二作者,他的名字的尺寸分別是後兩者的七分之一和四分之一。

誠然,這些知名作家如果願意,當然可以分享更多的封面空間給合著者。彼得·斯特勞布(Peter Straub)和史蒂芬·金在相隔15年後再次合作,寫了兩本書,《魔符》和《黑屋》。斯特勞布自己也是頗受好評的恐怖作家,但名聲遠不及史蒂芬·金。我估計大多數人是衝著史蒂芬·金的名字去讀《魔符》的。但在兩部作品的封面上,兩人的名字一般大小。

地位不同的作者的名字極少有大小相同的情況。克萊夫·卡斯勒與兒子德克·卡斯勒(Dirk Cussler)合寫了6本暢銷書,即便有一層親屬關係,克萊夫·卡斯勒的名字也是他兒子的名字的六倍。與此類似,英國神秘小說作家迪克·弗朗西斯(Dick Francis)也與兒子費利克斯(Felix)合著過,他的名字的尺寸是兒子的三倍。

我找出了2000年至2014年間《紐約時報》暢銷榜上有兩個以上署名的作品,統計了不同名字的比例。有時差別很大,比如詹姆斯·帕特森的一些書,通常情況下,他的名字是合著者的兩倍大,但也有二十倍的情況。異常值一般會相互抵消。

越寫越長的作品

愛德華·斯特拉特邁耶(Edward Stratemeyer)坐下來為系列作品《哈迪男孩》制定寫作方針時,他不僅要求所有的書都有相同數量的章節,還要求頁數相同:215頁或者216頁。217頁太長,214頁太短。多年以來,萊斯利·麥克法蘭(Leslie McFarlane)每次將篇幅稍短的手稿提交給斯特拉特邁耶,都會收到這位出版巨頭類似這樣的回覆:

你就不能多搞幾頁出來嗎?

請確保你寫的故事長度適當,文字可以填滿216頁。

應該再多寫四到五頁。為了讓故事長一些,我不得不四處做增補。

斯特拉特邁耶對一致性的堅持有點兒極端和教條,甚至到了過分的地步。但是,他見過系列作品出版到後來發生變化或變得臃腫的情況,他想確保自己出版的系列,即使在新書不斷湧現的環境下,也能保證自己的風格或節奏不發生急劇改變。

在寫大為暢銷的「飢餓遊戲」三部曲之前,蘇珊·柯林斯寫了5本青少年系列作品《地下城》。這5本書各自的篇幅在57000到79000字之間,差別不算大。但從她後來的作品長度看,在創作「飢餓遊戲」前,她似乎特地向斯特拉特邁耶取過經。

就像斯特拉特邁耶設計「哈迪男孩」系列一樣,柯林斯在第一本書出版之前就已經計劃要寫一個系列了。《飢餓遊戲》第一部發布於2008年,但早在2006年籤三部曲的合同時,柯林斯就拿了大筆預付金。三本書的字數分別為100000字、102000字和101000字,差距非常小。「哈迪男孩」系列規定每本的章節數一樣,《飢餓遊戲》的每一本也都分為三部分,每一部分包含九章。唯一的例外是最後一本結尾的350字結束語,除此之外,三本書結構相同,就連每個章節的長度都差不多。三本書中最短部分是30900字,最長部分是35400字。

在系列作品的第一本出版之前就決定這樣嚴格的結構,可能聽起來有點兒過頭。但是,不提前計劃的話會怎樣呢?如果一個新人寫了本暢銷書,又想將其擴展成一個系列,這會發生什麼?

近期出版的系列作品顯示,想在事後建立像柯林斯那樣的嚴格結構是很難的,系列作品的長度很少一致。作者發現自己開始走紅後,常常會越寫越長。

最明顯的例子是J .K. 羅琳的「 哈利·波特」系列。第一本《哈利·波特與魔法石》出版於1997年,309頁,約8.4萬字。從作品的美國版權中獲得六位數的預付金後,羅琳在1997年的訪談中說她計劃寫7部。但第一部出版前,她和編輯都無法預料作品能否成功。第一部最初的預付金不到3000美元,當時的羅琳毫無名氣,作品也沒有得到有力的宣傳。10年之後,該系列的最後一部《哈利·波特與死亡聖器》(可能也是有史以來最令人期待的作品),全書759頁,約19.7萬字, 是第一部的近2.5倍。

第四部《哈利·波特與火焰杯》的長度也是第一部的2倍還多, 打破了出版史上的首印數紀錄。成功之後,羅琳創作了第五部,《哈利·波特與鳳凰社》,長達870頁,是第一部的3倍,也是整個系列中最長的一部。在為第六部做宣傳時,羅琳接受《時代周刊》的列弗·格羅斯曼的採訪時說:「我認為《哈利·波特與鳳凰社》應該短一些。我明白這一點。寫到最後,我已經耗盡了時間和精力。」

類似的情況下,如果作者寫了一本暢銷書,在一片喧囂中繼續創作,往往會遵循與羅琳相同的軌跡。比如史蒂芬妮·梅爾的「暮光之城」系列,E.L.詹姆斯的「五十度灰」系列,以及維羅尼卡·羅斯的「分歧者」系列。梅爾在她的博客裡寫道,她寫《暮光之城》之時,「沒有計劃寫續集」。而羅斯也曾說過,她想把《分歧者》寫成「一部獨立小說,但擁有成為系列的潛力」。和羅琳一樣,她們之前沒有出版過作品,第一本書就熱銷,贏得了大量讀者;和羅琳一樣,隨著系列的推出,她們都越寫越長。

除非從一開始就做計劃。前面幾個例子看上去都是越來越厚的(除了羅琳的第六本扭轉了自己的膨脹趨勢)。進一步觀察,我們發現這種情況不僅發生在暢銷系列作品上。

譚恩美的第一部小說《喜福會》出版時,她已經37歲。當時她並不是一個知名作家,但《喜福會》很快在各方面大獲成功,入圍了美國國家圖書獎和美國圖書評論獎,還在《紐約時報》暢銷榜停留了32 個星期。這部小說裡的幾個故事相互交錯,並不長,一共9.5萬字,初版為288頁。

譚恩美的第二部作品《灶神之妻》共16.3萬字,比第一部多70%。《喜福會》之後,譚恩美又出版了五本書,但沒有一本能像《喜福會》一樣既叫座又叫好。她的第一本書,是最短的一本,也是最有名和最受好評的一本。從下圖我們可以看到,譚恩美最新作品的篇幅是成名作的2倍多。

從1980年開始,普利茲小說獎在頒獎的同時還會公布決賽入圍作品。此後,有25位作家的第一部小說獲此殊榮,一出道就得到認可,贏得或入圍了普利茲小說獎,或者像譚恩美那樣,同時獲得或入圍美國國家圖書獎和美國圖書評論獎。

想像一下,一個作者多年來一直夢想寫一本書,並得以成功出版,得到評論界的青睞,甚至被提名為年度最佳作品之一。這似乎是個遙不可及的美夢,但1980年以來,已經有25位作者把這個夢想變成現實。這些作者獲得巨大突破後,情況又如何了呢?這25位作家寫的第二部小說,有18個人寫得比第一部長,7個人寫得比第一部短。由此可見,越寫越長的趨勢同樣發生在嚴肅文學界。

25個案例是個小樣本,想了解從不為人知到聲名鵲起發生的變化,我們不得不研究更多成功經歷非同一般的人。但即便如此,72%的作者的第二本書變長了,仍然是一個顯著的趨勢。

這些人中,有5位以處女作入圍普立茲獎的作家,他們的第二部作品都比第一部長。威廉·沃頓(William Wharton)以處女作《鳥人》入圍1980年普立茲獎。《鳥人》之後第三年,他出版了第二本小說《父親》,篇幅比《鳥人》長40%。

值得注意的是,並不是每個作者的增幅都與譚恩美的70%或者沃頓的40%一樣明顯,區分樣本可能會看得更清楚。我用相對隨意的20%來區分「長得多」和「稍長」,「短得多」和「稍短」。這些以處女作打響名氣的作者的第二部作品中,有44%,也就是將近一半,比第一部長得多,比第二部「短得多」的只有10%。

作品變長的趨勢確實存在,上面的例子提供了相關解釋。當一本書像《哈利·波特》一樣大獲成功後,作者或編輯可能會缺乏讓下一部作品短一些的動力。如果1997年尚還默默無聞的羅琳把第一部寫成870頁,很可能要花費更多的時間找到出版商並讓讀者接受。但是首作成功後,讀者便入迷了,會期盼得更多,關於篇幅的顧慮也就無關緊要了。事實上,在最後幾部《哈利·波特》出版時,許多讀者仍然不願看到《哈利·波特》之旅的結束:更多的頁數意味著更多的故事。這對讀者來說是一件幸事。

一個作家剛起步時,他們將要出版發售的作品的長度是受限制的。當然也存在特殊情況,某位特定作家寫的第一部小說可能並不「短」,但第二部小說「回歸」到了作者較為習慣的長度。同樣,如果你是正廣受關注的文壇新星,也許你有機會在第二部作品中寫一個史詩般雄心勃勃的故事,不再像寫第一部作品時那麼受限。也有另一種可能,一出道就入圍頂級文學獎的作家想要超越自己,要寫出一部分量更重的作品。

處女作獲獎的作家,他們第二部作品的質量是否會隨著長度的增加而下降呢?這個問題我無法回答。在25個作家的樣本中,根據入選標準,第一部作品類似於「全壘打」。如果我們只考慮那些口碑很高的首作,那麼第二部的「打擊率」自然會下降,因為「全壘打」後無法再創新高,只能走低。25位作家無法都保持第一部作品那樣完美的紀錄。

雖然大多數的第二部作品沒有贏得第一部那樣的讚譽,但也有少數幾部篇幅更長的取得了成功。瑪麗蓮·羅賓遜(Marilynne Robinson)的首作《管家》出版於1980年,被提名普立茲獎。她的下一部小說出版於24年後,篇幅較第一部長了約25%,贏得了普立茲獎。愛麗斯·麥克德莫特(Alice McDermott)的第二部小說比第一部長20%,但兩部都被提名普立茲獎。沒有足夠的數據說明變長必然是壞事,但可以確定的是,即使是嚴肅作家,處女作獲得成功後,第二部作品也往往會更長。

不論你是下一個羅琳還是下一個譚恩美,篇幅增長都很常見。史蒂芬·金的處女作《魔女嘉莉》大獲成功後,他又出版了50多部小說,只有3部比《魔女嘉莉》短。言情作家尼古拉斯·斯帕克斯的處女作《戀戀筆記本》讓他賺了100萬美元,此後的17本書較第一本都至少長了25%。一個成功的作家可以寫任何想寫的題材,想寫多長就多長。如果目的是探索更廣闊的藝術創造空間,許多情況下當然可以增加額外的篇幅。但不管你是誰,在加入額外的角色或劇情之前,不妨思考一下本章關於作品長度的分析,也許還要記住本書開頭提到的: 是簡潔讓作家寫出好作品。同時考慮這兩點,將有所助益。

《納博科夫最喜歡的詞》,[美]本·布拉特/著 杜森/譯,低音·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19年4月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孩子不愛學英語?我只推薦給你一本書,豆瓣評分9.1
    既然它叫做《英語單詞大書》,那我們不妨先來看看,這本書到底有多大。這本書總共只有18篇內頁,厚度卻達到了驚人的1釐米,可想而知紙板有多厚。算上挺闊的封面,厚度更是達到了1.6釐米,接近一枚1元硬幣的直徑,也就是說,這是一本熊孩子的小手很難撕壞的書,唯一的問題只剩下,家長生氣的時候請一定不要把它作為懲罰工具。擁有如此結實精美的裝幀,我們不得不提到該書的出版公司,這本書是非常著名的童書出版公司Usborne Publishing的長銷之作。
  • 經典科幻書籍推薦,雌雄同體星球腦洞清奇,這3本書你不能錯過
    經典科幻書籍推薦,雌雄同體星球腦洞清奇,這3本書你不能錯過編輯:悅讀有書最近看了很多經典的科幻書籍,有幾本書籍覺得非常的好看,我比較喜歡《黑暗的左手》裡面雌雄同體星球,覺得腦洞非常的清奇我們不能只看書籍不思考那就成為了機械閱讀。這樣我們的思維能力就會下降,所以我們要多讀書,多思考。一定要多思考腦洞清奇大開。下面推薦幾本我覺得比較好的科幻經典書籍。
  • 一本書餵飽你的求知慾,讀過《物種日曆》,更不能錯過它
    這就是分冊《它的過去不簡單!》中香石竹的一段故事。從"夫差滅國"的歷史事件,到"黃鼠狼覓食兒——見機(雞)行事"的民間諺語,從"武則天令牡丹冬日開花""蘇東坡寫信求地黃"這樣的歷史典故,到"阿波羅的情人風信子"之類的希臘神話,人類的文明脫不開博物學的影子。《它的過去不簡單!》這本書裡還記載了這樣一則故事。
  • 八十本書環遊地球︱威尼斯:《從封面來看》
    普魯斯特難得通過瑪德萊娜蛋糕找回逝去的時光,而布魯內蒂則可以經常吃到他最愛的食物:每年的第一批軟殼蟹和新鮮吞拿魚意面配酸豆洋蔥。一次,為了偵破一起讓人頭痛的案子,布魯內蒂很晚才到家。筋疲力盡的他看到妻子為他留了一盆鵪鶉豌豆配烤新鮮土豆,感激地想道:「這個女人或許是個麻煩,但至少她知道怎麼做飯。」然而,威尼斯面臨著威脅。賄賂、腐敗、對舊日父權等級的依賴處處威脅著威尼斯人。
  • 推薦你看這幾本書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鐵木君,ID:tetemu】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1、《別做正常的傻瓜》主題:「思維&決策」人不可能永遠不會犯錯,這也意味著,我們多多少少都存在著一些思維誤區。類似的書籍看了很多,唯獨這本比較特別。
  • 最最最權威的文津獎pick了這九本書,你確定不看看嗎?
    如果第1輯不能解答,那麼你可以把第2輯也帶回家,從5個主題到10大版塊,全面補充「知識營養」,回答涵蓋聲、光、電、熱、宇宙、自然、腦洞等方方面面的問題。 如果你也對液體好奇,就讓這本書為你解惑:如何泡出一杯完美的茶?唾液為什麼令人感到噁心?空調是怎麼利用液體來製冷的……第十四屆「文津圖書獎」獲獎圖書
  • 《高分讀書法》:讓你從閱讀小白到寫作達人必須要讀的一本書
    如果作者的思想本身就晦澀難解,你沒有準備好就去讀,其結果因為對書籍理解不清楚,所以寫出來的文章表達也是混亂的。那麼在拿到一本書,開始讀之前應該怎樣做?方法之一找到關鍵細節處。(裝幀讀書法) 請認真看腰封 。每本書都會有一個腰封,腰封上的內容雖然簡短,卻傳遞了一個重要的信息。其實每一本書的腰封上寫的都是這本書,作者所要表達的主題精髓。
  • 《烏合之眾》這本書,應該怎麼讀?
    另一個原因就是這本書被很多人提到過。褒貶不一,有的人給打的分很高,有的人很低;有人喜歡的不得了,有人覺得很垃圾。找度娘看了一下,只是看大概內容,感覺很哇塞,但是也沒有什麼具體印象。那麼這本書到底是講什麼的呢?
  • 在不確定的世界裡,這20本書讓你實現財富飛躍!
    而韋爾奇一針見血地指出:「儘管科技革命給市場帶來了諸多雜音,然而你不能迷失商業中最核心的東西。這一點在1960年是真理,在今天是真理,等到2060年仍然會是真理。」全球知名商學院經典課程系列[美]斯圖爾特·戴蒙德 等 著這套書匯總了沃頓商學院、哈佛商學院幾十年的課程研究精華,大部分都是學校裡拼手速才能搶到的神課。
  • 3個步驟教你:用一小時讀完一本書的速讀方法!
    用這個「三步速讀法」,熟練掌握之後,用一個小時左右的時間,即可幫你初步讀完一本書。第一步:花費十分鐘左右的時間閱讀封面、目錄、前言後記等內容在一本書的封面和書背通常會有一些引人注目的文字、圖案、案例,通過閱讀這些內容,對書籍有一個初步的認識。前言或序言通常會告訴我們作者寫這本書的目的,後記通常是關於這本書的一些補充、心得等內容。
  • 我們為什麼造不出永動機?我們可以預測未來嗎?這本書告訴你
    我們繼續解讀加來道雄在這本《不可能的物理》的最後一部分。那就是「三等不可能」的科技,它們違反了人類已知的物理定律。實際上,作者加來道雄認為,因為違背了已知的物理定律而被認為幾乎不可能實現的科技很少,在這本書裡他一共只列出了兩個話題:一個是永動機,一個是預知未來。
  • 上周讀了7本書,每本書都能幫你推開一扇新世界的門
    2019 年,我下了一個決心,希望自己每天至少讀一本書,每本書讀完,至少寫出兩三百字,來和大家分享一下讀完的感受。上周讀的7本書雖然主題不固定,可是都非常有趣,每本書都能幫你推開一扇新世界的門,每一本都強烈推薦給大家。
  • 減肥不成功,羨慕別人的生活,這本書告訴這些無解問題的所有答案
    上面的問題我全部都遇到過,直到我讀到了一本書《直擊本質》,這本書讓我了解我自己想要自我成長的真正的原因是什麼?這個時代真正要學習的是什麼?遇到無解問題的時候該怎麼辦?這本書全部給出了答案。這本書主要講述遇到問題要直擊本質洞察事物底層邏輯的思考方法。
  • 就是你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那種無知
    而成年進入社會之後,更要命的「元無知」來了。這種無知,可以稱之為叫「搜索無知」。谷歌或者百度的搜索框就放在那裡,人類的大部分成型知識,你都可以通過搜索找到。但是你在搜索框裡搜索什麼呢?鍵入一個什麼詞,成為你的第一個起點呢?如果這個時候,大腦一片空白,這就是「元無知」的狀態。這不是今天才有的現象。《知識大遷移》這本書裡舉了一個例子。古希臘的元老院裡,當時有一個職業叫做「助記員」。
  • 阿來:我等這本書等了十年
    他說,「這是我最愛的一部小說,我等這本書等了十年。」(小標題)十年醞釀草地:您是怎樣開始創作這本小說的?阿來:汶川地震十周年紀念日那天,我動筆寫這部小說。那個時候我人在成都,本來在寫另外一本書。下午兩點二十八分,全城的警報一拉響,我坐在桌子前,突然一下子淚如雨下。
  • 怎麼減肥都不成功,這本書也許就能幫你減肥20斤
    自從7月份跑步減肥之後,我就開始天天跑步,加上控制飲食,這三個多月瘦了16斤,但是再往下減肥就很難,怎麼運動都不行。最近看了一本書《我減掉了50斤》,從中發現自己減肥失敗的原因,是心裡因素導致減肥失敗,今天就把這本書的乾貨部分總結出來,我會去具體去實踐一下。我相信只要認真實踐,減肥個20斤絕對沒問題。
  • 2020年《Joule》封面大鑑賞!你不該詳讀嗎?
    芳香族聚醯胺納米纖維和氮化硼納米片的軟骨啟發性複合膜揭示了曾被認為不可能的高強度、韌性、化學彈性、快速的離子傳輸和結構通用性的組合。這些膜使得高效滲透能收集具有前所未有的壽命和效率成為可能。封面以相互隔斷的大海、陸地、河流為主體,而三部分的交點便是具有高效滲透能的離子選擇膜,可以選擇性透過海水到河流中。圖面巧妙地進行了微觀宏觀的結合,整體生動炫酷!
  • 這7本書,直接刷出你的最強大腦
    他還運用策略思維這一工具,為化學銀行、麥肯錫公司以及索亞-米勒集團提供諮詢。內容簡介本書以講故事取勝。它的學術根源,是迪克西特教授在普林斯頓大學公共與國際事務學院開設的「策略博弈」課程。簡而言之,這是關於了解對手打算如何戰勝你,然後你戰而勝之的藝術。怎樣打贏一場網球,少數如何戰勝多數,為什麼要「喜愛」你最討厭的對手等等,都在討論之列。
  • 紐約人最喜歡這本書,你看過嗎?
    紐約人最喜歡這本書,你看過嗎?書的封面和每一章均以漫畫家Tony Millionaire的插圖為特色。此前,Tony Millionaire以創作辛迪加連環畫Maakies出名。封面描繪的是波登坐在巴黎咖啡館。伍爾弗說:「這本書將讓託尼(安東尼·波登暱稱)的粉絲和追隨者繼續他的足跡旅行。」,「寫一本包含他親人和同事的故事的書是我的榮幸。」
  • 也許不該這麼問
    然而,如果你問科學家,「病毒是否是生命?」你會得到非常複雜的回答。究其原因,是因為我們並不完全了解病毒,且我們仍在試圖理解生命。 生物的一些特性是病毒所不具備的,例如細胞結構、新陳代謝(發生在細胞內的化學反應)和內穩態(保持一個穩定的內部環境),這讓病毒有別於我們目前所定義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