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來:我等這本書等了十年

2021-01-07 騰訊網

阿來近照。四川省作協供圖

新華社北京12月13日電(記者童方)12月13日,《新華每日電訊》刊載題為《阿來:我等這本書等了十年》的報導。

今年出版的阿來新作《雲中記》,講述了千年古村雲中村,在八級地震中地裂天崩,又在次生災害山體滑坡中消失的故事。

小說主人公是雲中村的祭司阿巴。地震後,他沒有和村民們一起易地搬遷,而是遵從職業的呼喚,回到災後滿目瘡痍的雲中村,焚香禱告,撫慰靈魂,最終與村子一起,在山體滑坡中重歸大地懷抱。作家用詩性的筆觸,史詩般的敘述方式,為山林、草木、河流及寄居其上的所有生靈畫像。他通過阿巴的眼睛,呈現了這座村莊的歷史和現狀,描繪了村民的生活和命運。

這是一部醞釀了十年的長篇小說,也是一部記錄災難、書寫崇高的樂章,它用莊嚴和悲憫,喚起崇高和希望。

2008年5月12日14時28分,汶川地震發生。第二天,作家阿來啟程趕赴災區,前後盤桓數月,又醞釀超過十年。201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十周年紀念日,阿來才動筆,2018年國慶假期完稿,2019年4月終於出版。他說,「這是我最愛的一部小說,我等這本書等了十年。」

(小標題)十年醞釀

草地:您是怎樣開始創作這本小說的?

阿來:汶川地震十周年紀念日那天,我動筆寫這部小說。那個時候我人在成都,本來在寫另外一本書。下午兩點二十八分,全城的警報一拉響,我坐在桌子前,突然一下子淚如雨下。地震發生後,我見過那麼多死亡,也見過那麼多感人的事跡,都沒有流過淚。但是那一天,我不知道為什麼流了淚。然後就關了原來那個沒寫完的小說,開始寫《雲中記》。

草地:聽說您震後去了好幾次災區?

阿來:我首先是經歷了地震,自己內心就不得安寧。從國家來講,受災的人是我們的同胞,從人類的意義來講,他們是我們的同類。當他們經歷這樣災難的時候,我們跟他們同在,哪怕不能分擔什麼。這些都是發乎本心的,如果不是寫這本書,這麼多年我也從來沒講過這些。我去北京、去上海、去廣州募捐,交了很多朋友,希望建一個學校,做規劃做設計,雖然後來沒有成功。真正做了這個事情,會很慚愧自己的能力是有限的,但我覺得這個經驗非常寶貴。做和不做,到底是不一樣的。

草地:震後十年怎樣醞釀這部小說?

阿來:就是積累,始終有一個中心,都往這個中心歸攏。而且地震以後我也時常返回這些災後重建的地方,幹部我也見過,群眾我也見過。震後幾天我見過阿壩的一位副州長,一見面他就哭了。我趕緊問他,是不是你家裡有人遭遇不幸?他說不是。他說:「這麼多天,災難一發生我就發現,我在這兒是層級最高的幹部,必須擔起這個責任來。」我在《雲中記》裡寫的鄉長,也是這樣。

書中的故事都有真實的依據,汶川地震一發生,通信全斷了,跟外界聯繫不上,當天晚上所有能組織起來的幹部,摸著黑就下去了,這一路上生生死死誰知道?那個時候幹部們強烈地意識到自己是誰。這個副州長當時馬上自任指揮長,就是承擔責任。他家就在茂縣(同樣是汶川地震極重災區),他說:「我擔這麼大責任,我怎麼敢問家裡?要是家裡真有事,怎麼辦?」他的方式就是不問。我說,那你哭什麼?他說:「老弟,什麼都沒了呀。你我是同齡人,你走了不同的道路,我從普通幹部開始,三十多年,從基層幹到現在,建設鄉村,建設工業,改變基礎設施。一條公路,我們不知改造了多少次才改造成現在這樣子;一些電站、工廠,我們花了多少工夫才建設起來,形成這樣的規模;農村進行了多少改造,才變成這個樣子。幾分鐘時間,沒啦!」

這是他最本質的感悟。「就算重新來過,我已經再沒有一個三十年了。這個地震對我來說意味著什麼,三十多年白幹了!把我一生的奮鬥都取消了!」一個幹部的奮鬥就是聚集在這些成果裡,雖然沒有一個是他單獨幹成的。他說:「不光是國家的損失,也是我的損失啊!你將來還有幾本書,我有什麼?過去從這裡經過,我常告訴別人,這個電站是我組織建的,這個工廠是我下過工夫的,改制過後,慢慢煥發生機。現在你看,就這一堆爛磚頭。」

草地:為什麼說等這本書等了十年?

阿來:每一部小說一定要找到一種恰當的表達方法、語言方式。小說只靠內容是不可能成功的,問題是怎麼來處理,怎麼剪裁得當,什麼東西說到什麼樣的程度。

我從還在地震災區時就開始準備,但一直沒有想好怎麼寫。過於寫實,好像會被事實湮沒。離開寫實,寫那些極致的悲痛、絕望,或者寫自救與救人的過程中,那些崇高的東西,但稍不謹慎就可能寫偏,把真的寫成假的,反而讓人覺得崇高是虛偽的。這不光是我的經驗,文學書寫中有大量的這種失敗的經驗。

其實到今天為止,我們沒有一個真正成立的關於災難的書寫。中國經歷了這麼多偉大的戰爭,但是還沒有像西方那樣偉大的戰爭文學。我們還是局限於基本的事實、行為,沒有更深的理解,還在就事論事。由事情本身,強制性地尋找意義、附加意義。因為我們不太相信呈現事情本身。不把意義直截了當地說出來,就怕人家不明白,也怕自己不深刻。所以我想了很久,很多年沒有動筆,其實就是沒有把這些問題想清楚。

動筆那一天,我覺得我把這個問題想清楚了——還是要基於人的普通反應,基於人最基礎的情感。

(小標題)小說的原型

草地:《雲中記》的故事,雲中村裡的人物有原型嗎?

阿來:有。被遷移的村莊不止一個,「雲中村」的原型不是藏族村落,而是羌族村落,後來遷到邛崍附近。我對羌族文化不熟悉,其實汶川地震中也有很多藏族村落遭災,所以我覺得還是寫我熟悉的文化。人物塑造也受到啟發,一個搞攝影的朋友,地震後幾年他突然拿了幾張照片給我看,在一個遷移了的村,村裡的巫師又回到原來的村子,他過去跟拍,巫師就一個人在廢墟前面敲鼓。「活人政府管,靈魂我來管。」書裡主人公阿巴的話就是這個巫師說的。但他肯定沒有像阿巴一樣,選擇和雲中村共同消失,他可能是每年定期回去。這給了我啟發,我就想萬一他不回去呢?我的人物、小說需要發展,但是要寫得合理。要是回去造成新的死亡,地方官員是要負責任的。但是小說裡的鄉長是阿巴的外甥,而且是在震後重建中成長覺悟起來的幹部。他誕生於這個文化中,對舅舅的選擇有足夠的理解,他也決定尊重他,不惜失掉官職。當然我也不忍心。小說是虛構,虛構就在這些地方顯示力量,我就讓阿巴的外甥官復原職。

草地:為什麼選擇一個苯教祭司來做小說的主角?

阿來:這也是精心考慮的。苯教是原始宗教,崇尚萬物有靈,剛好提供了這樣一個空間。如果是佛教就沒法寫了,因果報應,生死有命,就變成一個不容解釋的因果報應,沒有討論的空間了。

草地:在小說中您為何要關注萬物有靈?

阿來:我寫了幾十種植物,有鹿群、碉樓,更重要的是山神。山神是他們的祖先,也是個英雄。第一是萬物有靈,第二從現代科學意義來講,我們需要處理一個關係——難道大地只是施加我們災難嗎?我在題記中說了:「大地震動,只是構造地理,並非與人為敵。」它的規律在於運動,而人的悲劇性在於,明明這是多災多難的土地,但也必須在土地上生活。它暫時靜止的時候,人們享受它給予的土地、流水、空氣、滋養,但它憤怒的時候,火山爆發、地震、泥石流、洪水,哪天它又不想下雨了,哪天要掀個海嘯了……但是它不是要與人為敵。它跟戰爭不一樣,戰爭有個明確的敵人,難道因為這個我們可以恨大地?不能。這是人的宿命,大地又沒邀請你來,但是你除了生長在這兒,沒有地方去。你就只好忍著,承認這個事實。而且要向大地上別的生命體學習,如何跟大地建立互相的關係。大地不僅哺育了人這種生命,而且哺育了更豐富的生命世界。

很多人對這個生命世界,對我們居住的環境沒有多少感情。所以我想,寫這本小說,首先我要學會處理死亡。終於可以用一種美麗的方式來處理死亡,用頌歌的方式來對待死亡,而不是悲號。第二就是人和土地關係的問題,又跟今天我們對生態、環境的關注是非常契合的。生命共同體,加上雲中村的萬物有靈,就形成一個人和自然的非常深入的對話。因為我也有個責任,在寫出大地的嚴酷的時候,更要寫出大地之美。

(小標題)用美的方式敘述殘酷和堅韌

草地:為什麼要用美的語言來書寫災難?

阿來:文學是審美活動。寫那些殘酷、那些堅韌的時候,我覺得一定要用一種美的語言。今天的文學出現一個問題,當我們寫下這些文字,寫下這些記憶的時候,其實我們自己都不太確認、不太相信。所以我覺得最重要的是,我們寫出來的東西,尤其是那些美好、高尚的東西,自己先要相信。但是相信不是容易的事,我們更容易相信那些消極、黑暗的東西,好像這些東西更容易接近真相,更接近某種生存的本質。因而一旦有美的東西出現,我們可能本能地就對它有抗拒。尤其是在地震那種特別的災變過程中,尤其是災害剛剛發生的那段時間,我確實看到了中國人身上煥發出來的特別美好、特別高尚的東西。

相信就會看見,不相信則會視而不見。看見了,感受到了,前行時會更樂觀一些,光明一些,生命中的歡愉也會更多。

草地:您在題記裡說「向莫扎特致敬」,為什麼這樣說?

阿來:地震發生後的第四個還是第五個晚上,我在震中映秀鎮,大概晚上九十點鐘,救援者的身心都透支了,突然救援工作就暫時停下來了。探照燈一關,有人在帳篷,有人在墓地,我回到車上,睡不著。

一切都安靜了,這個時候我作為一個作家的意識出現了。我們中國人,好像不會對待死亡。一個人剛死,尤其是跟我們相關的人,我們悲痛欲絕,但隨著時間的過去,這個悲痛一點一點減輕,直至我們差不多遺忘,這痛苦就消失了。我們對待死亡沒有一種更美好的方式,不管是送他們入土,包括安葬的方式,墓地的樣式,祭奠的形式,都好像不夠美,不夠純粹。

我是個音樂愛好者,那天晚上,我特別想要有美一點的聲音。那些嘰嘰歪歪的流行歌曲是不合適的,唱昂揚的愛國歌曲也不合適,我車裡一大包CD都是這樣的音樂。我一打開就把莫扎特的《安魂曲》翻出來了。莫扎特寫《安魂曲》時,他知道自己快死了,面對死亡之期,卻那麼溫暖,那麼美。他沒寫完就去世了,去世前把自己的構想告訴了學生,學生按照他的思路和方法,完成了這個作品。那晚我就想放《安魂曲》,但恐怕遇難者家屬不同意。可確實忍不住,因為我睡不著,累了多少天。周圍那麼安靜,周圍就是死亡,而且不是一兩個人,是幾千人。

我終於忍不住放了,一開始聲音很小,後來聲音一點點放大。我覺得其實我們面對死亡,也可以採用一種美好的方式。這種美好其實更有尊嚴,或者用我們中國人的話說,更體面。為什麼?既然死亡已經發生,呼天搶地、悲痛欲絕有什麼用?不如用另外一種方式來理解:這些死亡不過是發生在我們前頭,最後生命還要面臨這個結果。如果在我「伸腿兒」的那一天,我周圍也是一片哭聲,我不願意。

所以那天晚上一放《安魂曲》,我想有一天我要寫災難、寫死亡的時候,要用美的方式,而不是悲苦不堪。中國人形容絕境,上天天無路,入地地無門,不是這種。所以《雲中記》裡一直探討死亡,主人公阿巴一直願意相信靈魂的存在。雖然按唯物主義的方法,我們不能證明的就暫且認為不存在,但是我想我要創造一個人物,即便在有與沒有之間,也願意相信。所以阿巴總是問自己,活人政府在照顧,死人呢,萬一有鬼呢,萬一有靈魂呢,誰來照顧?他也不確信有,所以他回到雲中村,千方百計天天去找,而且找不到也讓他很沮喪,因為找不到就意味著剝奪他的貢獻的意義。最後他還是決定要相信,當這個村莊要消失,這些鬼魂也要跟著消失的時候,他選擇了一種犧牲。

草地:您覺得阿巴是選擇了一種美的方式犧牲?

阿來:是的,他選擇了一種美的方式,至善至美,去相信。政府培訓他作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的時候,他還是個半吊子。他相信也並不意味著這個世界上真有靈魂,他心裡寧願相信,就像一個信仰。這個時候,人的高尚的一面是,我願意為我自己相信的東西付出。今天我們講的職業的崇高感就從這來。一個寫作的人就是奉上至善至美的文章,一個工匠有他的職業要求,一個政治家有他的職業操守。那麼像他這樣一個半吊子宗教職業者,他選擇相信是他的職業需要。

草地:您認為阿巴是怎樣產生這種覺悟的?

阿來:就是災難,以及死亡。就是突然發現:生命很重要嗎?片刻之間就可以抹去這麼多生命。物質層面來說,雲中村這樣的村莊,經歷了上千年才構成這樣的規模,大地之手也可以輕而易舉在瞬息之間一下毀滅。而大地毀不掉的是情感和精神。人的這些東西只有在極端的環境中,才可能被相信被喚醒。所以我們經常說,巨大的災變,別人的死難和犧牲,有時是對活著的人的精神洗禮。如果沒有從這個意義上來認知災難加諸我們的東西,那我們從災難中學不到任何東西。而且我自己在見過那麼多死亡之後,深感生命、財產都算不了什麼。在災難現場,你得承認不是一個人的災難,甚至不僅是一代人的災難。我寫的雲中村,一千多年的歷史,毀滅不過轉瞬之間。財產算什麼,生命算什麼?但最後能留下給自己一點安慰、一點溫暖、一點信心的,就是人與人之間的情感、精神、相信,不然人是活不下去的。

(小標題)「願你面前的道,路是筆直的」

草地:創作這本小說難度大嗎?這部小說您覺得有遺憾的地方嗎?

阿來:沒有遺憾,這本書應該還是很成功,因為我自己等這本書也等了足足十年。如果說一般難度,哪用得著十年啊。

草地:《雲中記》在您所有作品中處於什麼位置?

阿來:《雲中記》是我最喜歡的作品之一。長篇小說這是第四本,第一本是《塵埃落定》,第二本是《機村史詩》,我都覺得能夠結結實實代表我不同階段寫作的最高水平。某種程度上,要是不嫌狂妄,也是當下中國小說能達到的最高水平。

草地:翻開《雲中記》的第一頁,有您贈給讀者的一句話:「願你面前的道,路是筆直的」,該如何理解?

阿來:這是小說中人物的話,也是我老家嘉絨藏語中的一句話。我們分別的時候一般說「慢走」「一路順風」,非常莊重。古老的文化裡,有時會有一些非常超出一般性的東西。其實我們那個山區,沒有一條道路是筆直的,人生也一樣。它具有某種象徵意義,表達一個超現實的願望。一些小人物,他自己面前的路都坎坷不平的時候,對別人發出這樣的祝願,而且把這種願望時時刻刻送給別人。這種話不是隨便說的,一定非常鄭重其事。

草地:您希望讀者從《雲中記》裡產生什麼樣的共鳴?

阿來:我不對讀者有特別的期待。我覺得一個純粹的藝術家能夠從自己完成作品的過程中得到滿足,寫《塵埃落定》時就是這樣。但是我也相信,讀者不可能面對一個好的作品無動於衷。雖然今天是一個泛娛樂化的時代,我相信一定還有很多讀者要去追求一些更高層次的精神審美。我希望《雲中記》至少在市場上,將來能夠跟《塵埃落定》比肩。但各方面,《雲中記》應該比《塵埃落定》更好一些。我今年60歲,寫《塵埃落定》時30歲。天地恆長,有變有不變。

草地:您怎麼看待自己作為四川省作協主席這個身份?

阿來:我想作家無非就是除了自己的私生活以外,跟工作相關就三個方面:一個是寫作,一個是閱讀,一個是深入生活。我倒沒有想說私生活要給誰做表率,我不是一個道德信徒。但是我希望我在跟工作有關的方面,能夠對大家有點示範的效果。我確實希望,我們總是互相影響互相交流,而且文化基因是在這種互相影響交流中傳承和變化的。但是可能今天的消費社會提倡了一種另外的價值觀,或者很多人做事基於功利心的考慮更多,我不能說他們一點精神指向都沒有。但是當我必須來履行這個職責的時候,我又覺得還是要做好。(完)

相關焦點

  • 阿來:一本書是自然發生的
    阿來的寫作習慣跟很多作家不一樣。靈感來的時候,阿來會「強制」自己不寫,等又一次產生寫作衝動,再抑制下去。「反覆多時,最後不得不寫的時候,我想確實到時候了」。寫小說之於阿來的意義,是「一個情緒總有表達的願望」。阿來非常在意生活體驗對於寫作的積累。
  • 《文學的故鄉》紀錄片《阿來》開播 記者獨家對話阿來,揭秘紀錄片...
    一聲清揚的鐘鳴,廣袤的草原地平線處騰起耀眼的金光,風聲呼嘯時,傳來阿來低沉渾厚的吟誦;他在故鄉的天地間漫遊,走向那道金光……21日晚8點,《文學的故鄉》紀錄片第二集《阿來》亮相中央電視臺紀錄頻道。開篇如是恢弘的長鏡頭,令人震撼。這一集,是導演張同道心中的一道光。那麼,於阿來而言呢?7月的一個午後,本網記者獨家對話作家阿來,揭秘這集紀錄片的誕生始末。
  • 阿來:他從茫茫星海中看到了宇宙起源的秘密 | 霍金,生日快樂
    阿來|一本書或一個人的傳奇一個人一旦成為一個傳奇式的人物,好運氣就勢不可擋了一個癱瘓的人腦子卻受到了天啟,這是傳奇的第一幕。這一幕的主題是說:一個癱子也可以比常人站得更高。在他之前,也有一位偉大的物理學家說過一句話,意思是,我所以看起來高大,是因為我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之上。而現在,霍金之前的牛頓、愛因斯坦這些偉大的物理學家會發現,壓在他們肩膀上的不是雙腳,而是輪椅沉重的輪子。
  • 阿來《花重錦官城·成都物候記》上榜2019年度「最美的書」
    由許天琪設計、成都時代出版社出版的阿來著《花重錦官城·成都物候記》名列榜單,成為四川出版唯一一本獲此殊榮的最美圖書。《花重錦官城·成都物候記》是一本有關植物的書,阿來用圖文並茂的方式,在本書中共記錄了21種花卉植物。但是,本書並非研究植物的著作。在寫法方面,不是說明文似的鋪排,而是將文學、文化、故事、介紹等一併雜糅。
  • 薦讀·贈書丨阿來《塵埃落定》獨家修訂版
    《塵埃落定》是近年來諾貝爾文學獎呼聲極高的重量級作家阿來的長篇代表作,榮獲第五屆茅盾文學獎,也是當代中國文壇暢銷不衰的經典之作。然而當傻子少爺回到麥其土司官寨後,一場家族內部關於繼承權的腥風血雨卻悄然拉開了帷幕……阿來,藏族作家,茅盾文學獎歷史上最年輕的獲獎者,近年來連續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提名。出生於四川省阿壩馬爾康市,畢業於馬爾康師範學院。曾任成都《科幻世界》雜誌主編、總編和社長,現任四川省作家協會主席。1982年開始詩歌創作,後轉向小說。
  • 亞馬遜推薦中國讀者「必讀100本書」,有魔戒沒託爾斯泰
    8月13日,亞馬遜中國在廣州發布由編輯推薦團隊為中國讀者打造的「人生必讀100本書」, 著名作家阿來、才氣少女蔣方舟以及著名出版人路金波也來到現場,與亞馬遜中國副總裁石建軍就書單展開點評,並探討各自的閱讀經歷。其中,阿來的長篇小說《塵埃落定》入選了 「人生必讀100本書」。
  • 李白與惠特曼的「時代精神」,阿來稱文旅新地標要能激發出情感共鳴
    11月18日上午,四川省作協主席,著名作家阿來現身「成渝文旅新地標」頒獎現場,在開場致辭時,他朗誦了李白的名詩《登錦城散花樓》,其中一句「暮雨向三峽,春江繞雙流」被他解讀出了新意。阿來表示,自己非常高興來參加這樣一個評選活動,「前一次文旅地標評選是四川自己單幹。今年成都、重慶雙城站在一個風口上,這個風口是時代的風口,讓曾經分開的兩個城市以另外一種方式重新緊密聯繫起來,是很有意義的事情。」
  • 獻禮電影《攀登者》舉行發布會 阿來和章子怡吳京上海喜相會
    阿來的發言,充滿幽默和人生哲理,章子怡、吳京、胡歌等為阿來的精彩發言熱烈鼓掌。封面新聞記者應邀現場採訪。正值上海電影節召開期間,《攀登者》發布會現場特別火爆,採訪上海電影節的200家媒體集體圍觀。吳京、章子怡、胡歌都很喜歡阿來創作的文學作品,集體表示,這次有機會在阿來創作的劇本中,扮演重要角色,感到很高興。發布會上首度曝光了「點將」版預告片,眾演員以報到的方式一一登場亮相,珠峰雪山極險、極寒、極美的自然環境也在預告片中展露一角,這也是國產商業片中第一次真實還原珠峰原貌。
  • 閻連科稱莫言名至實歸 阿來稱中國文學獲肯定
    閻連科接受騰訊文化的專訪時說:「莫言得到這個諾貝爾文學獎是名至實歸的,這表明了中國文學乃至亞洲文學的提升,中國文學需要這樣一個諾貝爾文學獎,這是對中國文學30年大發展的一個肯定。這個獎項對莫言來說是公正的,他的作品多,並且優秀,還具有很大的影響力。這是非常值得高興的一件事情。」
  • 阿來大師課:揭秘文學的溫度來自哪裡|詩酒文化
    阿來認為,在劉勰的《文心雕龍》中說過三個字:"詩緣情",這說出了文學或者是詩歌最本質的一種東西。"阿來詮釋說,我們不可能讀一本哲學書落淚,哲學書只能使我們正襟危坐、努力思考,但是情感是在交蕩當中來完成這樣的使命,所以"詩緣情",而對這三個字的進一步升華便是:"情隨物遷,辭隨情發。"
  • 見證華語科幻文學史的一個黃金時代 阿來獲頒「特別貢獻獎」
    這離不開無數科幻作家、科幻從業者的不懈努力。11月22日上午10點,第五屆中國(成都)國際科幻大會在成都東郊記憶舉行的盛大開幕式上,組委會為科幻發展做出突出貢獻的代表頒獎。首先頒發了「特別貢獻獎」。獲獎者是:當代著名作家,茅盾文學獎得主,四川省作協主席,科幻世界雜誌社前社長、總編:阿來。
  • 京東文學盛典阿來直播 盛讚年輕一代科幻文學寫作
    這場名為「科幻之美」的直播活動中,專家對科幻文學作品的深入解讀讓人印象深刻,對於年輕一代的科幻文學寫作,作家阿來充滿信心。這次京東文學盛典關於科幻文學的閱讀讓他很驚豔,沒想到冒出了這麼多有潛質且成熟的青年作家。「這和他們受到的科學訓練、思維訓練有非常大的關係」。當晚的直播嘉賓組成頗有科幻特色。
  • 2020年這10本好書曾經溫暖你我---四川日報電子版
    ,書籍就使我和世界越接近,生活對我也變得越加光明和有意義。」  一本書就是一個世界,把個體與人類的過去和現在相串聯。或許是小說裡百轉千回的共情,或許是散文中靈光一閃的欣喜,或許是詩歌裏白雲蒼狗的嘆息……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讀書能喚醒我們已經遲鈍的對生活與生命的感知力,能幫助我們克服偏狹、找回記憶、遙望遠方。而這,正是我們推出《天府周末》人文系列榜單的初衷。
  • 最有想像力的小說家,也很難寫出中國複雜的族群關係——阿來自述
    11月17日,由中國作協主辦,中國作協創研部、四川省作協、北師大國際寫作中心承辦的「邊地書、博物志與史詩——阿來作品國際研討會」在北京師範大學舉行。鐵凝、吉狄馬加、莫言、麥家等著名作家到會發言,來自十餘個國家的多位專家學者參加討論。阿來本人在學者發言結束之後,從自己的創作經歷談起,回答了「為什麼寫作」的問題。整理編發如下。
  • 高分9.0,人生的各種難題,這4本書全部講透了
    這套書裡有什麼?這套《陪你讀經典》是在我們共讀過的150多本書中,精心挑選出的44本文學名著,包含了13個國家30多位文學大家的經典之作,豆瓣平均8.9分,每一本都值得反覆閱讀。大家都知道谷主麥家有個宏大的計劃:用20年陪伴大家讀1000本書。
  • 學好線性代數,我推薦這本書|展卷
    撰文 | 林開亮來源:好玩的數學本書作者阿克斯勒之所以要打倒行列式,可能主要是想突出線性代數的本質方面是概念而非計算。正是出於對後一個看法的支持,促使我在這裡向讀者推薦這本書。事實上,這是完全可以做到的,《線性代數應該這樣學》就做到了這一點。在全書中,跡和行列式是最後一章,而之前講完了線性代數所有其它內容(尤其是作為矩陣靈魂的特徵值與特徵向量),根本不需用到這兩個概念!阿克斯勒之所以要打倒行列式,可能主要是想突出線性代數的本質方面是概念而非計算。正是出於對後一個看法的支持,促使我在這裡向讀者推薦這本書。
  • 《走向海洋》這本書,才讓我真正的認識海洋
    海洋,這個詞對我並不陌生。不過,雖然我知道海洋是什麼意思,但是我卻不知道海洋對於我們的意義以及海洋中發生的重大事件。我原本以為海洋裡面只有一些海水和海裡生活的魚,後來《走向海洋》這本書,才讓我真正的認識海洋。蔚藍色的海洋不但有豐富的資源,而且留給了人們許多不解之謎,同時也與人類的生存發展息息相關。
  • 讀完這本書後,我有強烈的羞恥感
    《如何閱讀一本書》初版是1940年,本書的譯者之一郝明義說:讀完這本後好,讓他對閱讀及出版有了重新的認識。並且因為這本書,有一種強烈的羞恥感。作為一個出版人,在自己四十多歲時才知道這本書的存在,才去閱讀了這本書,簡直是無地自容。但也慶幸,有幸讀到這本書,這本書為譯者的多年讀書所遇到的思索和困惑作了印證和總結。也深深的影響了譯者的未來。
  • 視頻 | 阿來小說改編電影《隨風飄散》在蓉首映 聚焦藏族女性
    影片改編自茅盾文學獎得主阿來的小說《狗孩格拉》,阿來也現身首映禮,他認為《隨風飄散》是一部誠懇且充滿誠意的作品,「影片的藝術表達非常質樸,女主角嚮往光明的內心世界讓人感動,希望大家能喜歡這部堅持初心、充滿愛與勇氣的電影。」
  • 《人生由我》值得每個女生讀的一本書
    當看到《人生如我》這本書作者梅耶是一名72歲的超模,同時還是馬斯克母親的時候,我開始對書的內容充滿好奇,好奇這是一位什麼樣的女性可以在72歲還是走在T臺上,好奇這是一位什麼樣的母親,用什麼樣的方式培養出這麼優秀的兒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