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
封面新聞記者 楊帆
一江奔騰串起兩座城,雙城一體共創新未來。11月18日上午,四川省作協主席,著名作家阿來現身「成渝文旅新地標」頒獎現場,在開場致辭時,他朗誦了李白的名詩《登錦城散花樓》,其中一句「暮雨向三峽,春江繞雙流」被他解讀出了新意。阿來表示,自己非常高興來參加這樣一個評選活動,「前一次文旅地標評選是四川自己單幹。今年成都、重慶雙城站在一個風口上,這個風口是時代的風口,讓曾經分開的兩個城市以另外一種方式重新緊密聯繫起來,是很有意義的事情。」
阿來認為,打造成渝經濟圈從評選雙城文旅地標這樣一個小的切入進來,也非常具有實際的意義。他說:「從世界範圍來看,我們建立文旅地標的衝動和願望一直是存在的。但這件事具體實施並不容易,一定是跟文化發展和物質繁榮緊密聯繫的。」他認為中國今天正在處在這樣一個偉大的,朝氣蓬勃的,充滿希望的時代,因此在克服了重重困難之後,評選成渝新地標也是一種趁勢而為。
阿來稱,中國的時代精神就是以改革與創新為核心,這點毋庸置疑。「成渝文旅新地標評選背後首先是生態發展,然後是老百姓物質生活水準的提高。地標在我自己理解當中,或者是全世界對於地標的訴求當中,就是指地標所包含的文化信息跟時代精神。 」
講到這裡,阿來談到了1000多年前唐代大詩人李白在成都寫的一首詩,在這首名為《登錦城散花樓》的詩中,李白寫道:「暮雨向三峽,春江繞雙流」。阿來說,李白當年並不是在雙流的感懷,而是他站在當年在浣花溪旁的散花樓上所寫。在阿來眼裡,散花樓就是李白那個時代成都的地標。
見微知著,舉一反三,阿來從唐代散花樓又聊了巴黎的艾菲爾鐵塔。「艾菲爾鐵塔一建造出來之後,就使巴黎這座城市有了比過去更鮮明的辨識度、認知度,同時這個城市藉助於資本和技術的力量,讓全球的目光都凝聚在這個塔上。」
對於文旅新地標中的這個「新」字,」阿來有感而發地說:「所以今天要塑造符合中國自己審美,有中國今天所具有的時代精神,再融入我們文化積澱的地標。希望我們身邊能出現更多有新材料、新審美的建築,這些新湧現的新地標還要能滿足公眾的文化需求。因為新地標還必須具有另外一種性質,就是必須要跟每個公民的情感發生聯繫。」
如何讓文旅新地標和個人的情感產生共鳴?阿來也有自己獨到的理解。他說:「我突然想起來美國一個詩人沃爾特·惠特曼,他也寫過地標。在《我在路易斯安那看見一棵常綠的橡樹在生長》這首詩中,他看見一棵正在生長的綠樹,這株看起來孤獨的大樹提高了荒野的辨識度,這種突然聳立和雄起的感覺,具有很深刻的意義。」
阿來認為,惠特曼生活在艾菲爾鐵塔剛出現的那個時代,那是一個充滿向上精神的時代。「今天我們在談時代精神,我們就能發現更多的地標。也許我們能集中發掘出傳統文化積澱下來的精神遺產,但是我們更期待能有充滿時代精神的新地標,那些有新的審美的嶄新建築,出現在我們城市中心,出現在我們每一個城市公民視野中的城際與天際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