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來:一本書是自然發生的

2020-12-06 中國青年報

阿來的寫作習慣跟很多作家不一樣。靈感來的時候,阿來會「強制」自己不寫,等又一次產生寫作衝動,再抑制下去。「反覆多時,最後不得不寫的時候,我想確實到時候了」。寫小說之於阿來的意義,是「一個情緒總有表達的願望」。

阿來非常在意生活體驗對於寫作的積累。日前,在接受中青報·中青網記者專訪時,阿來說,不管是書本上的學習,還是在大地上和人群中行走所積累的經驗,都是在生活中創作出來的。「我覺得,我是從生活來的」。

在寫《塵埃落定》前,阿來一度懷疑寫作有沒有意義。因為一場臨時起意的行走,在當地老百姓的口述中,阿來走進了土司家族的世界。後來有了電腦,他看著窗外,敲下《塵埃落定》的第一行字——「那是個下雪的早晨,我躺在床上,聽見一群野畫眉在窗子外邊聲聲叫喚。」

因為小說《塵埃落定》,阿來成為茅盾文學獎史上最年輕的獲獎者。他從茶馬古道上偏遠、貧困、閉塞的小村莊,一路走向頂級文學殿堂。

在汶川地震過去10年後,阿來創作了他的長篇小說《雲中記》,於2019年出版。「5·12」汶川地震發生後,阿來去做過長達8個月的志願者。阿來並未把那段經歷轉化為文學創作,直到十載過去,「那一天城市警報拉響,突然想十周年了,再也緊繃不住了。以前看到的場景、人復活了,就開始寫了」。

今年疫情暴發後,阿來本來打算做一名一線志願者。「結果因為我的年齡和基礎疾病,這個計劃沒有實現」。

疫情期間,阿來創作了一部和疫情相關的十幾萬字小說,但覺得現在發表出來「還是不太恰當」。

「寫作不光需要構思,還要有一種情感、一股氣。氣如果斷了,雖然故事能接上,但不是那個氣息了,大家一看會覺得這個小說好像是兩個人寫的。所以,我如果繼續寫,可能會把前面十幾萬字作廢,重新寫起。但這十幾萬字費了很多心血,有些捨不得,就先放下來了。」阿來說。 

幾乎每個熟悉阿來的朋友都會提到,阿來對自然抱有極大的熱情。評論家謝有順告訴本報記者,好幾次跟阿來出去,山路間走著走著,突然就發現他掉隊了。「看見他在路邊草叢中拍一朵小花,他對植物有異乎常人的熱情」。

阿來感慨,寫作者必須認真地生活。「像一個作家一樣生活、學習,把遊歷都變成自己創作的一部分」。對於阿來而言,積極充分地生活之後,一部小說、一本書,是會「自然發生」的。

中青報·中青網:之前你提到,《塵埃落定》不是刻意要寫的故事,而是在大地行走後偶然誕生的故事。你為何很重視行走的體驗和寫小說的「時機」?

阿來:我不想把寫作變成博士論文,不是按照市場要求一步一步每天按照計劃來寫。如果要在寫作過程中真正體會藝術創作帶來的激情和忘我的境界,我覺得必須是沉下心來的。生活是像藝術一樣的,所以像藝術一樣生活,學習、讀書。

前年我去智利,當地大學請我去教學,我就制定了20天旅行計劃——我拿著一本聶魯達的詩,在詩集中勾出這些地名。我要去這些地方,為什麼?因為詩人寫到了。許多國家我沒有去過,是因為沒有讀過他們作家的書。

中青報·中青網:朋友都評價你對自然的好奇心很重,很驚訝你可以叫出很多植物的名字,什麼時候開始萌生對自然的興趣?

阿來:二十幾年前我們去爬山時,我們真的是「驢友」,背一個大包,一路上所有東西都是釋而不解,最多拍兩張風景照。經過漂亮的巖石,不知道是哪個地質運動期間形成的,但它有它的歷史,它有它的故事。我寫過山,上面長了植物,我們一無所知。

青藏鐵路通車,南方報系找記者去報導,請復旦大學的葛劍雄老師和我當顧問,遇到文化、地理上的問題問我們倆。但他們出去採訪,我和老葛待在帳篷和汽車裡很無聊。那時候是5月份,春天剛剛到來,殘雪消融,雪地裡的報春花開了,這麼頑強的生命,這麼漂亮。原來我是一個不喜歡攝影的人,但那時候我發現自己有巨大的缺陷——不關心環境,不認識身邊跟我們一樣的生命。所以從那時候就開始學拍攝,一直到今天。

青藏高原的植物,不敢說百分之百,80%以上我是認識的,而且不是一般的認識,而是科學系統裡頭的歸類、效益和應用等等。我在登一座山的同時,還能認識這些植物,這感覺就是現在說的「生命共同體」。

中青報·中青網:如果有一天生活恢復到疫情前的正常狀態,你想去哪兒?

阿來:今年疫情期間我取消了兩個日程。一個是布拉格,去看布拉格音樂節。我是古典音樂迷,前年去看了兩場,不過癮,今年我訂了一整套票,結果全部報廢了,還損失了一筆錢。

另一個是哥倫比亞。我經常說「帶著一本書去旅行」,我去過秘魯、智利、古巴、墨西哥,這些國家都出過最好的拉美文學作家,比如智利出過聶魯達,哥倫比亞出過馬爾克斯,想去看看,但今年兩個計劃都泡湯了。

中青報·中青網:對於深度文學,你在堅持什麼?你的標準又是什麼?

阿來:我沒有標準,古往今來文學有標準,不用自己制定。文學史給了你標準,這個標準就是杜甫、李白、曹雪芹他們的標準。標準在那兒,我們只不過是假裝忘記了而已。美國的哈羅德·布魯姆寫過很多文學批評、文學理論的書,什麼是好小說?他說非常簡單,不要那麼多定義。第一條是認知的力量。有的小說滿足人的一種心理需求,客觀講,我不相信帶來了什麼。我更希望的是人能直面現實,遇到困難就戰勝它。

第二條,是審美的文學。文學的基本工具是語言,中國語言從《詩經》時代開始一路發展。如果世界上有哪個語言最適合做文學的,過去很多人認為是法文,但我認為是中文。

第三條,是文學要給人帶來智慧,不是看了就傻乎乎的,看傻了,要引人思考、引人思想。

(文化副刊部編輯)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

相關焦點

  • 阿來:我等這本書等了十年
    2008年5月12日14時28分,汶川地震發生。第二天,作家阿來啟程趕赴災區,前後盤桓數月,又醞釀超過十年。201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十周年紀念日,阿來才動筆,2018年國慶假期完稿,2019年4月終於出版。他說,「這是我最愛的一部小說,我等這本書等了十年。」(小標題)十年醞釀草地:您是怎樣開始創作這本小說的?
  • 《文學的故鄉》紀錄片《阿來》開播 記者獨家對話阿來,揭秘紀錄片...
    而一路拍行,阿來根本就不把鏡頭放在心上「感覺這是個很酷的過程啊,你在主導。」面對記者這樣的感嘆,阿來笑了,「不是拍紀錄片嗎?我的生活就是那樣,不是說為了拍一部紀錄片,我把人給帶進山裡,爬一爬,帶回老家,跳跳舞,不是那樣的。」所以,《阿來》片中,所有的行程,都是阿來的日常。而張同道最滿意的那種狀態——讓文學回到現場,在阿來這裡,沒有擺拍。
  • 薦讀·贈書丨阿來《塵埃落定》獨家修訂版
    《塵埃落定》是近年來諾貝爾文學獎呼聲極高的重量級作家阿來的長篇代表作,榮獲第五屆茅盾文學獎,也是當代中國文壇暢銷不衰的經典之作。2019年《雲中記》榮獲中宣部「五個一工程」優秀作品獎。名人及媒體推薦語言輕巧而富有魅力、充滿靈動的詩意,顯示了作者出色的藝術才華。
  • 阿來:他從茫茫星海中看到了宇宙起源的秘密 | 霍金,生日快樂
    阿來|一本書或一個人的傳奇一個人一旦成為一個傳奇式的人物,好運氣就勢不可擋了於是《時間簡史》這本書便把這個傳奇推向了高潮。老實說,這本書除了使用了愛因斯坦那個著名的能量公式以外,雖然成功規避了數學化的表述,但是,仍然是一本抽象的書,一本不容易弄懂的書,一本需要特別宏大的想像能力的書。但是,這已經沒有關係了。這個人,這本書都成為了一個傳奇。傳奇本身就有很多神秘的成分,不需要一一地去弄得明明白白。
  • 阿來《花重錦官城·成都物候記》上榜2019年度「最美的書」
    由許天琪設計、成都時代出版社出版的阿來著《花重錦官城·成都物候記》名列榜單,成為四川出版唯一一本獲此殊榮的最美圖書。《花重錦官城·成都物候記》是一本有關植物的書,阿來用圖文並茂的方式,在本書中共記錄了21種花卉植物。但是,本書並非研究植物的著作。在寫法方面,不是說明文似的鋪排,而是將文學、文化、故事、介紹等一併雜糅。
  • 李白與惠特曼的「時代精神」,阿來稱文旅新地標要能激發出情感共鳴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封面新聞記者 楊帆一江奔騰串起兩座城,雙城一體共創新未來。11月18日上午,四川省作協主席,著名作家阿來現身「成渝文旅新地標」頒獎現場,在開場致辭時,他朗誦了李白的名詩《登錦城散花樓》,其中一句「暮雨向三峽,春江繞雙流」被他解讀出了新意。阿來表示,自己非常高興來參加這樣一個評選活動,「前一次文旅地標評選是四川自己單幹。今年成都、重慶雙城站在一個風口上,這個風口是時代的風口,讓曾經分開的兩個城市以另外一種方式重新緊密聯繫起來,是很有意義的事情。」
  • 閻連科稱莫言名至實歸 阿來稱中國文學獲肯定
    已有179900條與莫言 閻連科 中國文學相關的微博 參與討論阿來:諾獎不應被神聖化 本土文學創作需要鼓勵 北京時間10月11日晚上7點,瑞典皇家科學院宣布,將2012年諾貝爾文學獎授予中國作家莫言。莫言因此成為首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大陸本土作家。騰訊文化針對此事對作家阿來(微博)進行了專訪。
  • 阿來大師課:揭秘文學的溫度來自哪裡|詩酒文化
    當天下午3點,趕在國際詩酒文化大會第四屆中國酒城·瀘州老窖文化藝術周啟幕之前,"文學大師課"開講啦,甫一開始,作為主講人,四川省作家協會主席、著名作家阿來便向現場上百位嘉賓拋出了這樣的疑問。"文學要帶給我們人生的、生活的、世界的溫度。這個溫度是怎麼產生的呢?
  • 亞馬遜推薦中國讀者「必讀100本書」,有魔戒沒託爾斯泰
    8月13日,亞馬遜中國在廣州發布由編輯推薦團隊為中國讀者打造的「人生必讀100本書」, 著名作家阿來、才氣少女蔣方舟以及著名出版人路金波也來到現場,與亞馬遜中國副總裁石建軍就書單展開點評,並探討各自的閱讀經歷。其中,阿來的長篇小說《塵埃落定》入選了 「人生必讀100本書」。
  • 見證華語科幻文學史的一個黃金時代 阿來獲頒「特別貢獻獎」
    中國工程院院士、四川大學校長、四川省科協主席李言榮為阿來先生頒發了「特別貢獻獎」。阿來和劉慈欣以《科幻世界》為大本營,四川科幻有著深厚的土壤。以四川作為首發地,劉慈欣《三體》《流浪地球》等一大批優秀科幻小說走向全國、走向世界。1996年至2006年,阿來在《科幻世界》雜誌社工作了10年之久。
  • 京東文學盛典阿來直播 盛讚年輕一代科幻文學寫作
    這場名為「科幻之美」的直播活動中,專家對科幻文學作品的深入解讀讓人印象深刻,對於年輕一代的科幻文學寫作,作家阿來充滿信心。這次京東文學盛典關於科幻文學的閱讀讓他很驚豔,沒想到冒出了這麼多有潛質且成熟的青年作家。「這和他們受到的科學訓練、思維訓練有非常大的關係」。當晚的直播嘉賓組成頗有科幻特色。
  • 獻禮電影《攀登者》舉行發布會 阿來和章子怡吳京上海喜相會
    封面新聞記者 杜恩湖 上海報導「讓我們以熱烈的掌聲,歡迎電影《攀登者》的編劇、四川著名作家阿來先生分享受他創作《攀登者》的幕後故事。」6月16日,位於上海徐匯區的上海電影集團博物館會議大廳星光燦爛。阿來首次以電影編劇身份,在久負盛名的上影舞臺,發表了精彩演講。他首次披露了自己和上影廠廠長喝了一臺酒,便答應了為《攀登者》做編劇的有趣故事。阿來表示,自己喜歡登山,也崇尚登山英雄。他曾去拉薩體驗登山英雄的幕後故事,也分享了為電影《攀登者》當編劇的苦與甜。
  • 視頻 | 阿來小說改編電影《隨風飄散》在蓉首映 聚焦藏族女性
    影片改編自茅盾文學獎得主阿來的小說《狗孩格拉》,阿來也現身首映禮,他認為《隨風飄散》是一部誠懇且充滿誠意的作品,「影片的藝術表達非常質樸,女主角嚮往光明的內心世界讓人感動,希望大家能喜歡這部堅持初心、充滿愛與勇氣的電影。」
  • 最有想像力的小說家,也很難寫出中國複雜的族群關係——阿來自述
    11月17日,由中國作協主辦,中國作協創研部、四川省作協、北師大國際寫作中心承辦的「邊地書、博物志與史詩——阿來作品國際研討會」在北京師範大學舉行。鐵凝、吉狄馬加、莫言、麥家等著名作家到會發言,來自十餘個國家的多位專家學者參加討論。阿來本人在學者發言結束之後,從自己的創作經歷談起,回答了「為什麼寫作」的問題。整理編發如下。
  • ASCO靶向新進展: 阿來替尼創造62.5%長期生存奇蹟, MET/RET靶點...
    本次ASCO,阿來替尼一線對比克唑替尼治療ALK陽性的NSCLC患者的OS數據更新。 ALEX試驗是一項國際性的,隨機,開放標籤的3期試驗,患者隨機1:1入組,阿來替尼 600 mg BID(n=152)和克唑替尼 250 mg BID(n=151)。阿來替尼中位持續隨訪時間為48.2個月,阿克唑替尼23.3個月。
  • 一本書的重量
    就在這具單掌可握的小小白色器具之中,我存放了三十多本書,然後它還剩下一千四百多本的容量。將它放進書包,帶上飛機,一本書和一千五百本書是沒有任何分別的,於是書的重量就完全成為一種沒有意義的概念了。「擲地有聲」是以前形容一本書分量很重的成語。這個分量首先是物理的,它真的很厚,重得你手一放,地上就要發出一記悶響。然後它是抽象的,你必須要用盡全力,才能逐頁前進,穿透它那難以窺測的深度。
  • 推薦兩本書:自然的歷史,偉大而神奇—新聞—科學網
    這一系列圖書所涉及的每一個物種背後,記敘的是從文藝復興時期到20世紀,博物學家、探險家探索大自然的傳奇故事。 尤其引人注目的是,書中包含了大量精美的插圖。16世紀,歐洲文藝復興運動推動了科學與藝術的巨大發展,當年,那些大博物學家、探險家所著的書籍,幾乎每一本都是自然歷史與藝術合一的傑作。那些插畫有的出自作者本人,有的是由他們同樣才華橫溢的家人幫助完成。
  • 《讀懂一本書》:書讀不懂?完成7個底層積累就能快速讀懂一本書
    一、讀不懂你有沒有這個疑惑:有些書,我們讀起來很困難,可是別人讀得很輕鬆,這是為什呢?其實原因很簡單,就是因為我們的閱讀理解能力不同。那為什麼我們的閱讀理解能力會有這麼大的差異呢?二、池子理論這是我在讀了《讀懂一本書》後得到的體會。這本書的作者樊登老師有一個說法讓我印象深刻:理解力的池子。
  • ASCO靶向新進展:阿來替尼創造62.5%長期生存奇蹟,MET抑制劑齊爭豔
    本次ASCO,阿來替尼一線對比克唑替尼治療ALK陽性的NSCLC患者的OS數據更新。ALEX試驗是一項國際性的,隨機,開放標籤的3期試驗,患者隨機1:1入組,阿來替尼 600 mg BID(n=152)和克唑替尼 250 mg BID(n=151)。阿來替尼中位持續隨訪時間為48.2個月,阿克唑替尼23.3個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