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好線性代數,我推薦這本書|展卷

2020-12-06 返樸

撰文 | 林開亮

來源:好玩的數學

本書作者阿克斯勒之所以要打倒行列式,可能主要是想突出線性代數的本質方面是概念而非計算。正是出於對後一個看法的支持,促使我在這裡向讀者推薦這本書。

人民郵電出版社,2016年

作者謝爾登·阿克斯勒(Sheldon Axler)和他的貓,取自其個人主頁http://www.axler.net/

在中國,線性代數一般等同於矩陣論,這主要是受華羅庚先生的影響,他的矩陣功底爐火純青,因此他的學生曾肯成教授這樣說:「龍生龍,鳳生鳳,華羅庚的學生會打洞。」所謂「打洞」,就是用相似變換或其它矩陣變換將矩陣化成標準型(其中有很多元素為0,即「洞」)。據華羅庚的另一得意弟子陸啟鏗院士講,當初邀請華羅庚訪問美國普林斯頓高等研究所的外爾(H. Weyl)曾這樣評價:「華羅庚玩矩陣就像玩數字一樣得心應手。」大概是陸啟鏗先生的話被人聽岔了,做出這一評價的外爾教授,有時被訛傳為韋伊(A. Weil)。稍微了解韋伊的人都知道,他不可能說這話。為什麼呢?因為韋伊是法國布爾巴基學派的靈魂人物,他跟謝瓦萊(C. Chevalley)都致力於消除代數中的行列式、結式等計算性的概念,而華羅庚是以矩陣計算見長,絕非韋伊所欣賞的風格。這裡有羅塔(Gian-Carlo Rota)教授在1988年提供的證詞 (見其文章Fine Hall in its golden age: Remembrances of Princeton in the early fifties,收入A Century of Mathematics in America, Part III, History of Mathematics, Volume 3, P. Duren, Ed., pp.223-236, American Mathematical Society, 1989. http://www34.homepage.villanova.edu/robert.jantzen/princeton_math/pmcxrota.htm):

即便是本科生的線性代數教學,也留下了阿廷(E. Artin)清晰可見的印記:他在我們面前從來絕口不提基和行列式(考慮到他是那麼喜歡計算,這真是奇怪的禁令)。阿廷的盟友,謝瓦萊和韋伊,竭盡全力將行列式和結式驅逐出代數。每每想到革命尚未成功,九泉之下的兩位(註:指1962年過世的阿廷和1984年過世的謝瓦萊,韋伊也在1998年過世)可能都無心睡眠。

在這方面,韋伊和謝瓦萊的先驅,正是羅塔這裡所提到的阿廷。荷蘭數學家範德瓦爾登(van der Waerden)曾根據阿廷諾特(E. Noether)的講義,寫成抽象代數的經典名著《近世代數》(後來更名為《代數學》,有中譯本,科學出版社),此書直接刺激了布爾巴基學派的誕生。希爾伯特(Hilbert)、諾特阿廷是近世代數的先驅,近世代數的思想一度在德國盛行。特別地,受到量子力學的刺激,馮·諾依曼(von Neumann)將這一思想應用到無限維空間的泛函分析中,導致了線性代數的幾何化。這方面的第一本書,就是馮·諾依曼在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的助手哈爾莫斯(P.R. Halmos)根據他的講義寫成的《有限維向量空間》(Finite-Dimensional Vector Spaces)。該書1942年出版,之後多次再版,現已成為經典(期待有朝一日能夠引進中譯本,這是筆者心目中獨一無二的線代數聖經)。

眼下這本《線性代數應該這樣學》(Linear Algebra Done Right 第三版),可以說,基本上是按照《有限維向量空間》的精神寫的一本新書。這毫不奇怪,作者是聖弗朗西斯科州立大學數學系的教授阿克斯勒(Sheldon Axler)。他是哈爾莫斯的徒孫,中間的連結是薩拉森(Donald Sarason)。阿克斯勒寫作這本書,可以追溯到他在1995年發表在《美國數學月刊》上的一篇闡述性文章《打倒行列式!》(Down with determinants!),該文次年獲得了美國數學協會頒發的 Lester R. Ford 寫作獎。標題取名為「打倒行列式! 」,也許在中國的讀者看來,有點不可思議!因為在通行的線性代數教科書中,行列式通常放在一開頭講的,如果直接扔掉了,後面還怎麼講?事實上,這是完全可以做到的,《線性代數應該這樣學》就做到了這一點。在全書中,跡和行列式是最後一章,而之前講完了線性代數所有其它內容(尤其是作為矩陣靈魂的特徵值與特徵向量),根本不需用到這兩個概念!

阿克斯勒之所以要打倒行列式,可能主要是想突出線性代數的本質方面是概念而非計算。正是出於對後一個看法的支持,促使我在這裡向讀者推薦這本書。

如前所說,線性代數的教學分兩派:一派注重代數計算,以華羅庚先生為代表,這條線最終可溯源到美國的代數與數論學家迪克森(L. E. Dickson) ,中間的連結是楊武之教授(楊振寧的父親,把近世代數和數論引進到中國);一派注重幾何直觀,以哈爾莫斯為代表,最終追溯到諾特和阿廷,中間的連結是馮·諾依曼。雖然我本人經受的課堂訓練是偏計算的(教材用北大的經典《高等代數》,它以丁石孫先生的《高等代數簡明教程》為藍本,丁先生在自傳中說他借鑑了蘇聯斯米爾諾夫的《高等數學教程》;課堂之外,我的高等代數老師、天津大學數學系田代軍教授指引我去讀華羅庚、萬哲先的《典型群》以及雅各布森(N. Jacobson)的抽象代數著作),然而只是在我後來用哈爾莫斯的《有限維向量空間》重新學了一遍線性代數以後,我才敢說我對線性代數有了一點底氣。我希望我說這話時,你不要認為我是在吹牛,我甚至希望這話能得到專業人士的認可,因為我在博士論文中的部分工作,就是用阿廷、馮·諾依曼、哈爾莫斯那一派的幾何觀念和方法,完善了華羅庚先生1947年的一項純代數的矩陣工作。因此可以說,我是華羅庚先生和哈爾莫斯教授兩派結合的產物。

代數計算將線性代數機械化了(我有一次在打桌球時感覺每一次回球就像在做一次初等變換),同時也變得有點無聊。我常常有一種天真的想法,也許可以考慮用吳文俊先生倡導的數學機械化,將華羅庚學派爐火純青的打洞技術給實現了!

要想讓線性代數生動起來,除了介紹一些精彩應用的例子外,一個可行的辦法是強調幾何的語言。幾何的語言,自然是相對於代數的語言而說的。簡單講,就是用線性變換代替矩陣, 用抽象向量代替列向量。幾何語言的優點是簡潔明快,例如「作用(action)」這個詞給人的感覺就是如此。代數語言的好處是具體清晰,兩個矩陣「相乘」在我們頭腦中的圖象,是一系列具體運算的運作。通常的教科書往往過分強調了代數的語言,這同時也充分暴露了其諸多弊端。最大的缺點在於容易將幾何淹沒於代數。而且,在很多問題中坐標的選取並不重要,我們所需要的往往只是一些基本的運算規律, 例如分配律、結合律等。這時抽象的幾何語言就十分適用了,例如在內積空間的理論中,我們往往採用幾何語言。其實,數學家正是靠這種幾何觀點來指引具體的代數運算的,例如所謂Gram-Schmidt正交化,無非就是將第二個向量沿第一個向量作垂線(從三角形的一個頂點往底邊引高線),一旦指出這一點,Gram-Schmidt正交化的公式就很容易理解了。更近一步,理解Cauchy-Schwarz不等式就是水到渠成的了:它所對應的,無非是這樣一個熟知的幾何事實:直角三角形的直角邊長不超過斜邊長。

我要指出,我這裡並非說代數計算不好,我想強調的是,要儘可能在幾何直觀的指引下做代數計算。我覺得借用阿廷在其名著《幾何化的代數》(Geometric Algebra, 1957年出版)一書中的一句話來評論阿克斯勒的《線性代數應該這樣學》再好不過了:

我的經驗是,一個用矩陣進行的證明,如果你拋開矩陣的話往往可以使這個證明縮短一半。有時,這一點是辦不到的,你需要計算一個行列式。

我將阿克斯勒的這本書鄭重推薦給所有想重新從幾何的觀點看待線性代數的朋友,所有想從零開始學習線性代數的朋友。該書繼承和發揚了哈爾莫斯《有限維向量空間》的幾何化特色,以幾何引代數,以概念指導計算!它會告訴你,線性代數不僅僅是矩陣論,或者更恰當地說,從幾何的觀點看,線性代數和矩陣論原來可以很簡單!你不再需要-矩陣,不再需要分塊矩陣,更不必擔心複雜的行列式計算會擋住你前行的道路!而且,額外的好處是,一旦熟悉了這種幾何的觀念和思維,當你應用線性代數和學習泛函分析時會更加得心應手。

根據我的經驗,要使線性代數在你心中紮根,你需要讀哈爾莫斯的Finite-Dimensional Vector Spaces。如果你還不習慣讀外文教材,那麼阿克斯勒的《線性代數應該這樣學》中譯本在目前是首選。

下面我們簡單介紹一下本書的內容。全書共十章,其中三章講向量空間(1,2,6), 一章講多項式(4),六章講線性映射(其餘)。第一章講向量空間,

引出線性空間的一般概念。向量空間是線性代數演出的舞臺。(記得我博士畢業找工作時面試高校教師時抽到的一刻鐘試講題目,就是向量空間。)第二章講有限維向量空間,維數是向量空間的基本不變量,藉助基與坐標映射可以給出抽象向量空間到列空間的同構。限制於有限維的好處是,所有的運算都是有限的代數運算(不會涉及無窮)。現在舞臺搭好,主角要出場了,第三章給出線性映射的基本概念。線性映射是向量空間之間的自然映射,在基底下體現為矩陣。給定一個線性映射,就誘導出兩個重要的子空間,核空間與像空間。線性映射的基本定理 (3.22節)給出了這兩個子空間的維數關係。(這樣一個定量關係,其實可以用線性方程組的基本定理來描述。) 這個基本定理只是對線性映射給出了最粗略的描述,為了更精細地觀察線性映射,我們需要將它分解為簡單的線性映射。為此,一個有效的工具是多項式,這是第四章的主題。這個概念其實不屬於線性代數,但它的理論可

特徵子空間的直和。(特徵值與特徵向量是觀察線性變換的最佳視角,不過並非所有的線性變換都可以完全通過特徵向量刻畫)。第六章討論內積空間。內積空間中因為賦予了可以度量長度、角度等幾何觀念的內積,從而拓展了中學階段所熟悉的平面向量和空間向量的幾何知識,例如勾股定理、正交投影等。但這不只是簡單地重新喚醒我們的記憶,讓我們將向量幾何從二維三維推廣到高維;現在有了前面關於向量空間與線性映射的概念,自然我們就要問,內積空間的不變量如何刻畫?這就自然引出正交變換的概念,最終我們發現,原來正交變換(以及平移變換——注意它一般不是線性變換)就是我們中學所學習的全等(也稱為歐幾裡得運動)概念的實質。(在中學時,我從未了解到,平面上兩個圖形全等的真正含義是,存在平面上的一個全等變換可以將其中一個圖形一一映射成另一個圖形。)第7章的主題是譜定理,主要的結果是內積空間上的對稱變換可正交分解為一些伸縮變換的直和。這是線性代數最核心的結果。據我分析,每年高等數學考研線性代數兩道大題,分別考察線性方程組的基本定理與實對稱矩陣的譜定理。遺憾的是,我接觸到的一些迎考學生甚至在線性代數課程中都沒有學過譜定理!在我看來,對大部分學生,線性代數至少要學到這裡,還應知道正交變換的譜定理——因為只有知道了旋轉與反射的幾何圖景,你才會與全等變換的直觀印象聯繫起來,代數與幾何才合二為一。就我個人來說,我真的是學完第2遍線性代數才明白我們通常說的三維空間的旋轉是什麼含義!

致敬科比(單指轉球可以看成三維空間的一系列旋轉)

第8章講復向量空間上的線性變換的標準型,第9章講實向量空間上線性變換的標準型,它們都是線性代數中的經典結果,要用到諸如廣義特徵向量之類的概念。不過對一般讀者來說,也許你知道有這麼一回事就可以了,畢竟通常呈現在你眼前的線性變換(或矩陣)都是比較簡單而特殊的,用不到如此一般的系統理論。第10章是跡與行列式,這是線性變換的兩個基本不變量。行列式比跡要複雜,所以放在後面。我的朋友吳帆在線性代數教學方面頗有心得,他曾說過,任何一本線性代數教材,如果一開頭就講行列式,學生基本上就學不會線性代數了。我想,這正是國內許多人學不會線性代數的原因吧。因此,我們特別提醒那些想學會線性代數的讀者,如果你不想一開頭就被行列式弄頭大,不妨選擇我們推薦的這本書。

對了,各章開頭插入的精美彩圖也會令你眼前一亮,心嚮往之!我們僅取第一章和最後一章的兩幅插圖為證!

第一章插圖:笛卡兒(右一)在向瑞典女王克裡斯蒂娜講解自己的工作

第十章插圖:英國數學家和計算機科學先驅艾達·洛夫萊斯

本書的前兩版曾在美國近300所院校作為教材使用,作者因此收到了成千上萬條反饋意見,可以想見,第三版將何等卓越。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預祝你們閱讀愉快,有疑問不妨直接與作者聯繫,據我的經歷,阿克斯勒非常歡迎讀者給他提意見與建議。

註:正規矩陣(normal matrix)是一類重要的矩陣。此處的笑點在於,normal 在英文中是「正常」的意思。所以,如果要真正體現出幽默來,可能要將「正規矩陣」翻譯為「正常矩陣」。請允許我多說一句,可以說,正規矩陣的譜定理(各個版本)是線性代數中最重要的一個定理。

溫馨提示1:雖然這本書中穿插著一些幽默的圖片與言論(如上圖,取自原書7.B節習題15,題目是求圖片中第一個矩陣被擋住的右下角元素。),但它更適合比較嚴肅的讀者,特別是數學系的學生。讀完這本書,再接觸抽象代數(如小阿廷(M. Artin)的著作),應該會比較容易。對於非數學專業的學生,我想可能你們會更適應MIT數學系教授Gilbert Strang的線性代數教材和公開課視頻。我想這兩本書的差別可以概括為:本書重線性映射的理論,從不變量的角度以幾何的觀點考察線性代數;Strang的書重矩陣的應用,強調具體計算以詮釋線性代數的種種應用。簡單說,如果你更喜歡線性映射之類的幾何語言,那麼用本書;如果你更習慣矩陣之類的代數語言,用Strang的書。當然,並無絕對,本質上線性代數是代數與幾何的統一,兩種觀點都是需要的。Strang的個人主頁為http://www-math.mit.edu/~gs/溫馨提示2:《線性代數應該這樣學》原書在2016年出版了一個刪節版,可以在作者的個人主頁免費下載,http://linear.axler.net/LinearAbridged.pdf溫馨提示3:作者製作了本書的音頻(帶幻燈片),有興趣的讀者可以瀏覽: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63561127/致謝:感謝美國南密西西比大學丁玖教授和付曉青博士對初稿提出了有價值的建議!原文出自《數學文化》,推送時略作修訂。

作者簡介:林開亮,首都師範大學基礎數學專業博士,現任教於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理學院。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微信公眾號「好玩的數學」。

特 別 提 示

1. 進入『返樸』微信公眾號底部菜單「精品專欄「,可查閱不同主題系列科普文章。

2. 『返樸』提供按月檢索文章功能。關注公眾號,回復四位數組成的年份+月份,如「1903」,可獲取2019年3月的文章索引,以此類推。

相關焦點

  • 如何學好線性代數?
    哈爾莫斯在回憶錄《我要做數學家》( I Want to Be a Mathematician )談到他第一次學習線性代數的悲慘遭遇[1]:代數課很難,我讀得很搓火。…當我說搓火,我是真的生氣。Brahana… 不知道如何說清楚,我們的教材是 Bcher 的書(我認為寫得一團糟),我花在這個科目的多數時間裡,我的情緒惱火到憤怒。…不知怎麼的,我的線性代數導論最後倖存下來。
  • 朗道和慄弗席茲的《理論物理學教程》|展卷
    如果從1958年算起,就是62年,經過了一個甲子,這套《教程》終於被完整地翻譯為中文,這是它被全部翻譯的第7種語言,應該也是翻譯版本最新的一種了。俄文版從1938年第一本書出版,到2000年最後一篇序言寫完,正好也是62年。這也算是一種巧合吧。
  • 在家自學微積分,推薦要看這本書!
    當然,絕大部分人不可能像牛頓那樣在疫情期間研究出舉世聞名的理論,不過至少,我們可以在這段時間學習一下牛頓留給我們的數學遺產——微積分。「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今天推薦的就是一本能夠助大家學好微積分,被讀者譽為「0 基礎也能看懂的高等數學書」——《普林斯頓微積分讀本》!
  • 中國科學院院士告訴你,怎樣才能學好數學?
    小學念完念中學,中學是簡單的代數,也相當於算術的發展,還有一些初等的幾何學,這是人類幾千年的智慧結晶,所以我們要學。中學念完念大學,大學學什麼呢?大學主要學微積分和線性代數,這個是人類幾百年探索的結果。總而言之,人類留下的財富需要我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來吃透它,消化它。所以我們必須學習,否則就要回到黑暗中重新探討,那太可怕了。
  • 如何看待清華大學將線性代數教材改為英文教材?
    我當時是抽出時間把這本英文線性代數教材一點點研讀下來的,受益匪淺。這一點我需要解釋兩句,我個人認為作為初學者,想要入門並且了解到一個學科最核心的樣子、有自己的理解,簡單來說就是真的有一種「在組裝自己的知識體系」的感覺的話,我個人是的確推薦美國的各種教材的。他們娓娓道來,雖然囉嗦,但是那些都是作者深入領域多年的袒露,看似麻煩,其實最有助於你自己跟隨著他們的思路去窺探他們對於學科的理解。但是劣勢也是顯而易見的,那就是「太淺了」。
  • 《世紀雲圖·2017張宇線性代數9講》圖書
    噹噹購買連結點擊進入【教材名稱】世紀雲圖2017張宇線性代數9講(2017張宇考研系列叢書+全新正版圖書+張宇考研數學學習包用書)【作者】張宇主編【
  • 微積分和線性代數之間的關係——高頓小侯七老師
    微積分和線性代數之間的關係——高頓小侯七老師數學學科總的分成三大塊:代數學,幾何學,分析學。線性代數是代數學中研究的內容,以矩陣為工具研究線性變換,線性方程組求解等問題。因為矩陣比較形象直觀,所以線性代數入門不是很難,但要學深入,還需要下一番功夫才行。
  • MIT大牛Gilbert Strang新書:《線性代數與從數據中學習》搶先看
    這本新書名叫Linear Algebra and Learning from Data(《線性代數與從數據中學習》),面向有一定基礎、想進階線性代數技能的同學。此次教授親自出馬再推新書,號召力非常強大。微博科技博主@愛可可-愛生活推薦後短短幾個小時,已經有200多人轉發。
  • 2018年年末,比爾蓋茨為我們推薦了這3本書,中不中?
    關於這樣的問題,我覺得我的回答肯定沒有說服力,還是先看看比爾蓋茨推薦的這3本書吧。1、《教育改變人生》(中文名暫譯)作者:塔拉·韋斯特沃在塔拉17歲離開家之前,她從沒上過學或看過醫生。我沒想到自己會對這樣一個故事產生共鳴——一個在摩門教家庭中的成長故事。但塔拉實在寫得太好,以至於讓我在閱讀她極端的童年故事時,也開始反思起自己的生活。
  • 尤承業:2012考研線性代數複習衝刺30天
    著有《考研數學直通車 卷Ⅱ 線性代數》。主講線性代數。   視頻文字實錄:   主持人:尤老師您好,就是在這最後一個月的時間內,您覺得我們的同學們應該如何安排最後的線性代數的複習呢?   尤老師:我就談談我的看法,最近接觸過一些學生,最後的階段大家確實抓得非常緊,可能這個階段大家都是要衝刺,但是我覺得衝刺也有一種誤解,什麼誤解呢?有個同學說:「晚上睡覺往後推遲,到兩點三點是吧,做題要做難度更大一點的。」我覺得這是一個錯誤的不正確的方向。
  • 線性代數與張量?這本開放書籍幫你掃清通往ML的數學絆腳石
    但是如果比較關注線性代數的應用,可能就需要閱讀這些基礎代碼,並順便學一學 Julia 語言了。最後,這一本書還提供了對應的課程 PPT,讀者也可以把它們作為輔助資料。書籍簡介這本書旨在介紹向量、矩陣和最小二乘方法等應用線性代數的基礎內容,它的目標是為只有很少或根本沒有線性代數基礎的初學者提供入門方法,包括線性代數的基本思想以及在數據科學和機器學習等領域的應用方法。
  • 斯坦福和伯克利都在用的線性代數教材,現在可以免費下載了
    前段時間,原作者在twitter上發布了這一消息,迅速迎來網友的關注。直至7月底,這本書均可在網站上下載。(下載連結已附文末)網友紛紛表示:「感謝!喜大普奔!」不過話說回來,這本書真的的對線代的初學者來說很友好。除了要求對數學有適當的了解,沒有任何要求,既不考究計算能力,重在理解,文字淺顯易懂,行文十分有趣。
  • 線性代數:特殊行列式總結及其幾何意義,這些數學老師不會講
    下面我們接著介紹的是,線性代數中的一些特殊行列式的計算。在這一部分,我們將可以進一步熟悉鞏固我們前面所學習的方法。以下的例題也是小編在學習過程中精心挑選出來的經典例題,希望大家能夠有所印象,甚至能夠記住它們。
  • 線性代數的非主流經典名作:《線性代數應該這樣學》
    內容簡介本書強調抽象的向量空間和線性映射, 內容涉及多項式、本徵值、本徵向量、內積空間、
  • 自考「線性代數(經管類)」課程介紹
    《線性代數》是經濟、管理類大學本科高等數學(二)自學考試課程,是一門基礎課程。線性代數這一數學工具在經濟科學、管理科學中有著廣泛的應用。著名的投入-產出模型就是以線性代數理論為基礎的。學好這門課程,對掌握現代經濟理論和解決實際問題會有很大幫助。
  • 閱讀128本書後推薦這12本,讓你每月有書可讀
    這本書是對嫉妒研究比較深的一本書,從原始人類到現代社會,各個不同角色之間如何產生嫉妒都分析的比較詳細。每個人都會有嫉妒,利用好了能夠促進成長,用不好,只能是傷人傷己。所以,來看看這本書,調整一下心理,將嫉妒用在好的地方。
  • 我一年讀300本書,你呢?高效讀書,推薦這三步
    為什麼讀了那麼多書,還是過不好這一生?讀書,作為最有效也最廉價的的獲取新知的方法之一,很多大佬都推崇。巴菲特的孩子笑稱巴菲特是一本行走的書,蓋茨也是出名的愛讀書,每年幾乎都會推薦長長的書單。如果你也有這樣的感覺,你不是一個人——我自己在很長一段時間,為讀書沒效果而焦慮,那種感覺,就像自己是一個在原地旋轉的陀螺。直到今年,我覺得終於把讀書的方法理清了,於是有了這篇文章。用文章中的方法,你的閱讀能力將能得到極大的提升。讀書的三大誤區,看看你中招了幾個?
  • 推薦你看這幾本書
    這讓我想起之前的一個項目,過於理想化,雖然大家很有幹勁,卻越做越糟糕。由於沒有充分考慮到成本與收益之間的平衡,再加上行業意外的發生,最後徹底失敗。更近一點的,就是我們經常遇到的兩種老闆:只談情懷不談工資的,對員工沒有要求的,都需要遠離。《別做正常的傻瓜》這本書,讓我對複雜環境擁有了更理性的判斷,去走一條順勢而行、有把握的道路。
  • 陸谷孫手稿展:「學好外國語,做好中國人」
    陸谷孫手稿展:「學好外國語,做好中國人」 11月18日,陸谷孫手稿展在復旦大學開幕,以紀念陸谷孫先生誕辰80周年。
  • 讓3-10歲孩子直觀了解天氣、氣候等自然現象,我推薦這6本書
    三、《極端天氣探秘》適合:4歲以上看到那位家長提問關於天氣的問題的一剎那,我最先想到的就是這本書。這是一本專門講天氣、氣候的科普書。由中央編譯出版社出版,是一本權威探秘百科書。記得2018年颱風山竹登錄我國的時候,有位媽媽就曾經問我,孩子因為看新聞報導天天念叨著什麼是颱風,她也不知道如何給孩子解釋,想買本書看看,於是我推薦給她這本書,書裡的內容恰好能夠解決孩子的困惑,又增長了孩子的知識面,讓孩子對神奇的大自然多了一絲喜愛和敬畏!這本書還包括泥石流、冰雹暴、冰雹、雪崩等極端氣候的紀錄和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