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明祥:論我國刑法不採取共犯從屬性說及利弊

2021-01-10 網易新聞

關鍵詞: 共犯 從屬性 教唆犯 幫助犯 正犯

內容提要: 我國刑法採取不區分正犯與共犯的單一正犯(或單一行為人)體系,不存在共犯從屬性說賴以存在的犯罪參與體系之基礎。《刑法》總則第29條第2款明文規定處罰教唆未遂;刑法分則將許多教唆行為、幫助行為規定為獨立的犯罪,將某些犯罪的教唆行為、幫助行為明文規定為與實行行為同等對待,表明我國刑法沒有採取共犯從屬性說。實行從屬性原則不具有理論上的合理性,它會不適當地縮小教唆犯和幫助犯的處罰範圍,有可能放縱一些特別危險的教唆犯罪和幫助犯罪的發生。德、日刑法學中有關要素從屬性的幾種不同學說是以三階層的犯罪論體系為基礎的,一些觀點認為我國傳統的通說採取了極端從屬性說,肯定了共犯對正犯故意的從屬性,顯然是忽視了我國傳統刑法學與德日刑法學以及我國刑法與德日刑法的重大差異。我國不採取共犯從屬性說是一種明智的選擇,雖然不採取共犯從屬說存在擴大教唆犯和幫助犯處罰範圍的風險,但是這種風險可以通過完善立法和司法的途徑來有效控制。

 一、 我國刑法的規定與共犯從屬性說相牴牾

我國刑法與德國、日本刑法不同,並沒有採取區分正犯與共犯的區分制,而是採取不做這種區分的「單一制」(即單一正犯或單一行為人體系)。因而,無法律規定的共犯從屬性說賴以存在的犯罪參與體系之基礎。並且,刑法的許多具體規定也與共犯從屬性說水火不相容。

第一,我國《刑法》第29條第2款明文規定:「如果被教唆的人沒有犯被教唆的罪,對於教唆犯,可以從輕或者減輕處罰。」按照我國的通說,「被教唆的人沒有犯被教唆的罪」,是指被教唆的人沒有按教唆犯的意思實施犯罪(包括被教唆者拒絕了教唆者的教唆)的情形。既然被教唆的人沒有著手實行犯罪,甚至根本不接受教唆,教唆犯都有可能構成犯罪,這就完全不符合共犯從屬說的基本要求。

第二,我國刑法將許多教唆行為、幫助行為規定為獨立的犯罪,這也表明我國刑法沒有採取共犯從屬性說。因為按照區分制和共犯從屬性的理論,只有在正犯已著手實行犯罪的條件下,共犯才具有可罰性。如果刑法規定只處罰實施教唆、幫助行為者(共犯),而不處罰實施實行行為者(正犯),顯然不符合共犯從屬性說。另外,既然正犯是犯罪的核心人物,共犯從屬於正犯,對正犯的處罰重於共犯就是當然的結論,但我國刑法有規定對幫助犯的處罰與實行犯相同、甚至還重於實行犯的情形,這也明顯與共犯從屬性說相衝突。不僅如此,從刑法理論而言,只要刑法規定教唆、幫助從事某種活動構成獨立的犯罪,並有單獨的法定刑,無論其對實行行為是否另行處罰及處罰輕重如何,均與共犯從屬性說相悖。

第三,我國刑法明文規定將某些犯罪的教唆行為、幫助行為與實行行為同等對待,這也表明不是採取共犯從屬性說。例如,《刑法》第205條第3款的規定、第240條第2款的規定。

第四,我國《刑法》第29條第1款規定,「教唆他人犯罪的,應當按照他在共同犯罪中所起的作用處罰。」這一規定同樣不是採取共犯從屬性說,與德國、日本刑法中教唆犯的規定有重大差異。如《日本刑法》第61條規定,「教唆他人使之實行犯罪的」,為教唆犯。從這一規定不難看出,只有在被教唆人實行了犯罪的條件下,教唆犯才能成立。這當然是採取了共犯從屬性說。但我國上述法條中的「教唆他人犯罪」,並不僅限於被教唆的他人實行了犯罪的情形,還包括他人在預備犯罪中(尚未著手實行),甚至教唆他人教唆犯罪、教唆他人幫助犯罪、教唆他人預備犯罪,均有可能構成教唆犯;還有可能與被教唆的他人構成共同犯罪。這顯然與共犯從屬性說不符。從我國臺灣地區2006年修改教唆犯的相關規定就不難得出這一結論。

 二、 不採取共犯從屬性說是明智的選擇

我國刑法採取單一正犯(或單一行為人)體系,不採取共犯從屬性說,除了不存在必須區分正犯與共犯的難題之外,還具有對共同犯罪案件定罪更為科學、處罰更為合理、操作更為簡便的優越性。在此不贅述。本文僅通過對德、日刑法學界公認的共犯從屬性說中的實行從屬性論與要素從屬性論的分析,並與我國相關的立法和司法情況做簡要比較,來說明我們的選擇是明智的。

(一)擺脫了實行從屬性論的困境

共犯從屬性說的核心是認為共犯具有實行從屬性,即只有在正犯已實施實行行為的條件下,作為教唆犯、幫助犯的共犯,才可能構成犯罪或受刑事處罰。但是,這種觀念與現代各國均處罰重罪預備犯的刑法規定不協調。因為如果是教唆他人犯重罪,即便是被教唆的人未實行犯罪,對已實施教唆行為的教唆犯,均有作為預備犯處罰的必要性。正因為如此,許多採取共犯從屬性說的刑法均有處罰教唆未遂的例外規定。但是,刑法明文規定處罰教唆未遂,即處罰被教唆的人沒有實行被教唆之罪的教唆犯,這無疑是在立法上表明共犯從屬性(或實行從屬性)說無法貫徹到底。

但是,按照單一正犯理論和我國刑法及相關司法解釋的規定,即便是在數人參與(或涉及數人)犯罪的場合,也與單獨犯罪一樣,根據行為人自己實施的行為及其心理狀態來評價其是否構成犯罪。在被教唆的人、被幫助的人沒有實行犯罪、甚至不構成犯罪的場合,對教唆者、幫助者單獨定罪處罰,沒有任何法律障礙,從而也就從根本上避免了實行從屬性論帶來的弊病。

(二)克服了要素從屬性論的弊病

要素從屬性討論的是共犯從屬的程度問題,即在承認共犯具有實行從屬性的基礎上,進一步討論共犯的成立應從屬於正犯的構成要件該當性、違法性和有責性三要素中的哪些要素。以前德、日的通說是極端從屬性說,認為共犯的成立必須從屬於正犯的構成要件該當性、違法性和有責性。但是,這種共犯從屬性說除了違反近代刑法的個人責任原則之外,其基本理念也根本無法貫徹。首先遇到的難題是,有的人唆使、幫助無責任能力的人實施危害行為(如殺人、放火等),由於實行者無責任能力,不構成犯罪,按極端從屬性說,教唆者、幫助者也就不可能構成教唆犯、幫助犯。為了彌補這一處罰漏洞,不得不提出間接正犯的概念,將教唆、幫助無責任能力人實施危害行為者認定為間接正犯。但間接正犯明顯不具有正犯的本質特徵,相反與共犯在行為表現以及引起危害結果發生上並無差別。因此,將間接正犯作為正犯而不作為共犯看待,並無令人信服的理由。況且,在教唆者、幫助者誤以為對方有責任能力的場合,如果認定為間接正犯,無疑有客觀歸罪的嫌疑,還可能出現處罰過重的問題。

正是為了彌補極端從屬性說的缺陷,學者們提出了限制從屬性說,即共犯的成立只要求正犯具備構成要件該當性和違法性的要素。但限制從屬性說認為「違法具有連帶性」(或從屬性),這同樣令人生疑。第一,即便是按照德、日的刑法理論,違法性的判斷也是一種具體的價值判斷,法官在對某一行為進行具體的價值判斷時,不可能不考慮行為人是在何種條件下實施的行為等個體情況。第二,與區分制和限制正犯概念相關的間接正犯概念的提出,也表明共犯不具有違法的從屬性。第三,教唆、幫助行為的危害性(或違法性)程度大於實行行為的例外情況有可能發生,這也是各國刑法將某些教唆行為、幫助行為規定為獨立犯罪的一個重要原因。這同樣表明共犯不具有違法的從屬性。第四,在數人參與犯罪的場合,完全可能出現實行者(正犯)或者教唆者與幫助者(共犯)的行為屬於正當防衛等阻卻違法性的行為,而對方的行為具有違法性、構成犯罪的現象。

正因為限制從屬性說也存在種種缺陷,為彌補其缺陷,德、日等國刑法理論上出現了共犯僅從屬於正犯的構成要件該當性的最小從屬性說。在筆者看來,最小從屬性說確實彌補了極端從屬性說、限制從屬性說等幾種要素從屬性說的缺陷,但是,按最小從屬性說,共犯從屬於正犯的特性基本上已消失,共犯從屬性也就名存實亡了。

我國有持共犯從屬性說的論者認為,我國的通說「實際上採行的是正犯具有責任能力之極端從屬性的立場」。但在筆者看來,這是一種誤解。因為德、日刑法理論中共犯的要素從屬性,是以犯罪的成立應當具備構成要件符合性、違法性和有責性三個要素(即三階層犯罪論)為前提的,而我國傳統刑法學採取的是四要件的犯罪論體系,因而認為我國傳統刑法學的通說採取了極端從屬性說,無疑是忽視了我國傳統刑法學與德日刑法學以及我國刑法與德日刑法的重大差異。

按照我國刑法的規定,共同犯罪僅限於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教唆者、幫助者有故意,被教唆者、被幫助者無故意的,雙方不可能構成共同犯罪。在數人參與犯罪的場合,根本不存在所謂共犯(教唆犯和幫助犯)從屬於正犯的問題,對每個參與者都是分別單獨考察,看其是否有責任能力,是否實施了刑法分則規定的犯罪行為(包括實行行為、教唆行為、幫助行為或預備行為),主觀上是否有犯罪故意或過失,確認其是否構成犯罪。在有二人以上構成犯罪的場合,進一步判斷二人(或多人)之間有無共同故意與共同行為,以此來確定是否構成共同犯罪。在構成共同犯罪的情況下,再確定誰是主犯誰是從犯,並根據刑法的規定給予輕重不同的處罰。如果其中有人構成犯罪,但與他人並不構成共同犯罪,則應按其所成立的犯罪分別定罪處罰。這樣處理案件,完全符合認定和處罰犯罪的基本規律,並且既簡單明了,又便於司法人員掌握執行。

  三、 不採取共犯從屬性說的風險及其控制路徑

毋庸置疑,採取區分正犯與共犯的區分制和共犯從屬性說,確實有利於限制教唆犯和幫助犯的處罰範圍;而採取不區分正犯與共犯的單一制,不採取共犯從屬性說,則存在擴大教唆犯和幫助犯處罰範圍的風險。但也並非就必定會導致處罰範圍擴大化。因為我們主張對每個參與者是否定罪處罰,均要與單個人犯罪一樣,考察其行為的社會危害性及其程度,而教唆未遂與幫助未遂的場合,行為的社會危害性程度比教唆既遂、幫助既遂時低,如果達不到犯罪的嚴重程度,根據我國《刑法》第13條「但書」的規定,自然就不必以犯罪論處。

當然,對不採取共犯從屬性說有可能擴大教唆犯和幫助犯處罰範圍的風險,也應當引起足夠的重視,並要採取有效的措施來避免。首先是要借鑑德、日刑法學中共犯從屬性說的合理成份,對被教唆者、被幫助者尚未著手實行犯罪的情形,除了教唆、幫助的是嚴重犯罪之外,一般不以犯罪論處。

此外,還應當看到,按共犯從屬性說,幫助犯處於從屬性地位,對幫助犯的處罰只可能比正犯輕。在通常情況下,這樣處理無疑是恰當的。但也有例外的情況。按我國《刑法》的規定,可以將幫助犯認定為主犯,給予與被幫助的實行犯相同、甚至比實行犯更重的處罰,這對處理那些特殊的案件(即幫助行為對犯罪的發生起了決定性作用的情形),無疑是具有合理性的。但是,也不能忽視我們這種立法還存在不足。就共同犯罪的幫助犯而言,在司法實踐中,完全有可能出現將本來應該作為從犯認定、給予較輕處罰的幫助犯認定為主犯給予較重處罰的現象。為了有效防範這種風險,一方面要讓司法人員充分認識到,對共同犯罪的幫助犯一般只能認定為從犯;另一方面還有必要在刑法中增設這樣的規定:「幫助他人實施犯罪的,除對犯罪的完成具有決定作用的情形外,以從犯論處。」從而在立法上規範或限制司法人員的自由裁量權。

以上為全文文摘,詳細論文可以從下面的連結下載:

劉明祥:論我國刑法不採取共犯從屬性說及利弊

出處:《中國法學》2015年第2期

相關焦點

  • 《共犯從屬性研究》
    論文提出,實行從屬性的要義在於,共犯有自己的可罰性,但基於事實上的限制,只有正犯著手共犯才能構成未遂,不然,共犯充其量成立犯罪預備;在要素從屬性的問題上,應採取最低限度的「共犯的客觀構成要件從屬性說」,即共犯只是從屬於正犯該當客觀構成要件的行為事實;罪名從屬性則並不屬於共犯從屬性的內容。
  • 劉明祥:「被教唆的人沒有犯被教唆的罪」之解釋
    由此可見,套用德日的教唆犯從屬性說或教唆犯獨立性說,來解釋我國刑法第29條第2款中的「被教唆的人沒有犯被教唆的罪」,顯然是忽視了我國刑法與德日刑法在共犯參與體系上的重大差異。作為我國刑法理論之通說的教唆犯二重性說,儘管學者們對教唆犯既具有從屬性又具有獨立性有不同理解,但大多沒有跳出正犯與共犯區分的體系,同樣是忽視了我國刑法自身的特性,從而也就不可能作出令人信服的解釋。
  • 正犯與共犯之區別
    因此,在共犯論中,最基本的問題便是怎樣區分正犯與共犯。在我國的刑法理論中,並沒有正犯概念,我國刑法將參與共同犯罪的行為人分為組織犯、主犯、從犯、脅從犯和教唆犯。有關正犯與共犯的區分問題,在我國的刑法理論界,有規範性實行行為說和實質客觀說之爭,雖然重要作用說具有相對合理性,但是,在共犯論體系不同的語境之下,探討兩者的區分,可謂無奈之舉。這一問題的根本解決,最好是在修訂刑法條文時,規定相關條款。
  • 從法益受損的視角解讀片面共犯
    這用刑法條文中關於共同犯罪的規定是無法解決的。我國刑法第二十五條明確規定:「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這就是說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在共同犯罪故意的支配下,共同實施的具內在聯繫的犯罪行為。按此規定理解,我國現行刑法理論將共同犯罪的構成條件述成如下三項:  ——犯罪主觀方面的限制。必須有共同的犯罪故意。
  • 張小虎|論刑法替代因果關係的歸責:理論基奠與事實根據
    不過,鑑於我國《刑法》第25條排除了純粹過失犯之共犯的成立,在解釋論上,可以有條件地對符合純粹過失犯之共犯的情形,同時又符合特定條件的具體致害人不明的案件,適用替代因果關係歸責。對此,我國司法實際中已有相應判例的適例。例如,A與B共用一支槍射擊廢瓷瓶比賽槍法,兩人輪流開了3槍,其中1槍擊中X致其死亡。
  • P2P信息中介屬性偏離、中立幫助或共犯從屬的犯罪問題分析
    本文重點分析那些背離P2P網絡借貸信息中介的變異行為,對平臺的中介偏離、中立幫助或共犯從屬的犯罪問題進行分析。一、網貸信息中介屬性偏離,可能觸犯刑事法律,構成非法集資類犯罪P2p網絡借貸是指個體和個體之間通過網際網路平臺實現的直接借貸。P2P網絡借貸機構定位是網貸信息中介,主要為借貸雙方的直接借貸提供信息服務。
  • 試論期待可能性在我國刑法理論中的地位
    我國的刑法學者,在引進期待可能性理論後,基於我國的犯罪論體系,對期待可能性理論地位問題提出了以下幾種主要觀點:(1)罪過要素說。該說主張將期待可能性置於我國犯罪構成的主觀罪過之中,即認為它是故意、過失的內容。(2)罪過的評價要素說。該說認為罪過的構成因素包括:①基本要素:故意、過失;②評價因素、前提因素和消極因素:期待可能性。(3)責任能力要素說。
  • 論刑法中的因果關係
    因為該現象的存在對各個部分力量具有非常大的依存性,如果從因果關係中除去哪怕是一個個別力量,該現象本身就不存在了。」[6]這段話,簡短來說,就是一切條件共同作用導致結果;如果其中一項缺少,就不會發生結果。  條件說的立場本來是來源於19世紀刑法學中因果論的思考。
  • 新書推薦|張明楷著《外國刑法綱要》法律出版社第三版
    獨著《犯罪論原理》(武漢大學出版社1991年版)、《刑事責任論》(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2年版)、《刑法的基礎觀念》(中國檢察出版社1995年版)、《市場經濟下的經濟犯罪與對策》(中國檢察出版社1995年版)、《刑法學》(法律出版社1997年第1版、2003年第2版、2007年第3版、2011年第4版、2016年第5版)、《未遂犯論》(法律出版社·成文堂1997年聯合出版)、《刑法格言的展開》(法律出版社
  • 刑法中非常重要的知識點——共同犯罪
    羅翔老師在刑法理論卷中寫道「共同犯罪是犯罪論中最複雜的問題,因此大家要在主客觀相統一的思路上對共同犯罪理論進行整合,主要掌握部分犯罪共同說、共犯從屬說、間接正犯、片面共犯、承繼共犯和共犯的脫離等問題」。共同犯罪不僅複雜,而且是法考中的「常駐嘉賓」。
  • 刑法因果關係判斷需要更為具體的標準
    他認為,雖然客觀歸責理論依舊存在著很多不明確的地方,但相較於相當因果關係理論,在採用了社會內部的規範性評價方式這一點上是優於後者的。我國臺灣地區高雄大學教授張麗卿介紹了臺灣地區利用客觀歸責進行說理的案例情況。
  • 刑法中相當因果關係說的判斷方法
    一般認為,刑法因果關係的判斷包括兩個層次(或階段),第一個層次是事實因果關係的歸因判斷,應採用條件說;第二個層次是法律因果關係的歸責判斷,需在前者基礎上融入價值考量,對此,我國的傳統學說是繼受蘇聯的「必然——偶然」因果關係理論,目前有影響力的學說是繼受日本的相當因果關係說和繼受德國的客觀歸責理論。
  • 論刑法上的禁止重合評價原則
    根據系統論,構成犯罪的諸多元素,犯罪的事實、犯罪的性質、情節以及行為人的人身屬性等,相互聯繫,相互作用,從而形成某一特定之罪。因此,對犯罪行為進行法律評價的時候,就應該綜合評價。  重合評價表面上似乎符合系統論的觀點,將數個危害行為作為一個整體評價。而實質上,卻違背了系統論,因為這些行為是獨立的行為,並不屬於一個系統,確切說,在犯罪構成層面上,不屬於一個系統。
  • 我國的刑法和刑事訴訟制度
    罪刑法定原則的含義是:什麼是犯罪,有哪些犯罪,各種犯罪構成條件是什麼,有哪些刑種,各個刑種如何適用,以及各種具體罪的具體量刑幅度如何等,均由刑法加以規定。對於刑法分則沒有明文規定的犯罪,不得定罪處罰。概括起來說,就是「法無明文規定不為罪,法無明文規定不處罰」。
  • 淺析我國刑法研究中的期待可能性理論
    該理論在德、日等國刑法中佔有極其重要地位,近幾年來,我國一些刑法學者也對這一理論於我國刑法學中的意義進行了探討,其不僅與我國刑事立法密切相關,且為司法實踐所漸漸採用,影響日見廣泛。  一、期待可能性理論的產生與發展  所謂期待可能性,是指根據具體情況,有可能期待行為人不實施違法行為而實施其他合法行為。
  • 民間高利貸行為的刑法評析
    二、發放高利貸行為不具有刑事違法性  何謂刑事違法性,簡而言之就是指行為人的行為違反了刑法的禁止性規定,從而使該行為具有了社會危害性的負價值的屬性,進而為認定行為構成犯罪提供了刑法上的依據。德國學者李斯特在其著作《德國刑法教科書》中開創了形式違法性與實質違法性的對應,李斯特認為:"形式違法是指違反國家法規、違反法制的要求或禁止規定的行為。
  • 【法考乾貨】陳永生帶你歸納刑法重點必考點綱要,精華中的精華!
    好了好了,我不問了 關於刑法的重點內容陳永生老師已經給大家準備好了 碼住留用吧~ 刑法乾貨:第一章、刑法概說 一、每日速記
  • 周光權教授84則燒腦刑法案例匯覽
    由於我國刑法不承認過失的共同正犯,所以,基本犯是過失、加重結果是過失的情況,不需要在共同正犯中討論。在本案中,財物本身為A所有,A的行為不符合盜竊罪明知是「他人的財物」而竊取的構成要件要素,不是正犯。但按照純粹引起說,正反的行為即便沒有構成要件符合性,共犯也能夠成立。Z的幫助行為與A的違法性法益侵害之間具有因果關係,所以對於Z需要處罰。但是,這一結論無視刑法分則關於盜竊罪的規定,和犯罪支配說共犯從屬性理論都不符合,本身並不妥當。
  • 刑法因果關係的理論爭鳴
    經驗科學中的因果關係一般歸屬於存在論,而規範科學中的因果關係則大致可歸屬於規範論。如德國學者韋塞爾斯所指出的:「對應於刑法擔負的特別目的,自然科學界的這個作為結果歸納唯一原則的因果原則是不足夠和不適當的。在這裡起關鍵作用的刑法上的『原因性』概念,是一個法律—社會影響性上的關係概念,具有本體論和規範性的含義,也就是說既不同於自然科學界的也不同於哲學上的因果概念。」在刑法因果關係的判斷中,必須以規範目的的發現和確認作為前提。
  • 刑法中的「三字」趣談
    其核心內容是:在網絡服務提供商的協助下,對反覆實施網絡盜版行為的網際網路用戶,採取兩次警告無效後即斷網的處罰。這些規則設計充分體現了《管子·立政》中的「一再則宥,三則不赦」。也就是說,第一、第二次的違法行為可以寬容,但第三次違犯就不能繼續獲得寬宥或赦免了——所謂事不過三。我國現行刑法有累犯從重處罰的規定,但並未設立「三振出局」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