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語
共犯從屬性是共同犯罪理論領域中的重要問題,國內現有的文獻關注較少,屬於研究難度較大的題目,以此作為博士論文的選題,需要相當的勇氣。從最終提交的研究成果來看,應當說,秦雪娜博士對於共犯從屬性的研究達到了預期的研究目標,呈現給我們的,是一份具有相當理論深度的博士論文。
論文對與共犯從屬性相關的框架性問題,包括區分制犯罪參與體系的必要性、共犯的處罰根據以及共同犯罪的本質等,都有深入的剖析;不僅對區分制犯罪參與體系中正犯與共犯的區分標準有所調整,以應對單一正犯體系所提出的質疑與挑戰,而且在共犯處罰根據的問題上,明確主張能與因果共犯論原理相契合的純粹肇因說。在此基礎上,論文進一步對共犯從屬性本身直接涉及的內容,即實行從屬性、要素從屬性與罪名從屬性,就其各自的地位與要求進行清晰的界定與深入的論述。論文提出,實行從屬性的要義在於,共犯有自己的可罰性,但基於事實上的限制,只有正犯著手共犯才能構成未遂,不然,共犯充其量成立犯罪預備;在要素從屬性的問題上,應採取最低限度的「共犯的客觀構成要件從屬性說」,即共犯只是從屬於正犯該當客觀構成要件的行為事實;罪名從屬性則並不屬於共犯從屬性的內容。由於在論述時能夠兼顧框架性的基礎理論與具體而微的教義學建構,這使得論文整體感較好,論證思路清晰,各章之間在邏輯上具有內在的承接關係。
論文的突出優點在於,能夠合理運用與貫徹體系性思考的方法。體系性思考是法教義學理論的首要特徵,但如何合理運用於具體理論的研究往往不好把握。秦雪娜博士的這篇博士論文,在論述共犯從屬性的問題時,能較好地顧及體系的上下位關係,注意與不法論、犯罪參與體系等理論立場保持內在邏輯上的一致性。與此同時,論文所主張的觀點與通說或多數說並不相同,體現作者對相關問題的獨立思考,且能結合實務中的爭議案例來展開相應的論證,這也是值得肯定之處。此外,論文對既有文獻的把握比較準確,尤其是對日本刑法理論的脈絡與進路有深入的理解;此次修訂所補充的相應章節中,又對晚近幾年來的學術進展作出有力的回應,表現出作者紮實的刑法理論功底。
總體而言,秦雪娜博士的這篇博士論文能夠在現有的理論框架下,對共犯從屬性問題做推進性的研究與細節性的拓展,在寫法上合乎法教義學研究的要求,稱得上是一篇踏實之作,相信對於充實我國的共同犯罪理論具有積極的作用,對實務案件的處理也有重要的指導意義。當然,論文也有一些薄弱之處。比如,網絡時代的來臨,使得共同犯罪的存在形態發生深刻的變化,這種變化無疑對共犯從屬性的立場形成重大的衝擊,論文對此雖做了一定的回應,但力度顯得較弱,期待作者在今後的研究能就相關的問題做進一步的深入探討。
勞東燕
2020年3月3日
(本文為《共犯從屬性研究》一書的推薦序)
作者簡介
秦雪娜(1985—),女,漢族,法學博士,北京理工大學法學院講師,碩士研究生導師。主要從事刑法學研究,具體研究領域為共同犯罪問題。
內容簡介
共犯從屬性是研究共犯與正犯關係的理論,該問題不僅牽涉罪刑法定原則、個人責任原則等基本的刑法原理,而且關係共犯的處罰根據、共同犯罪的本質等共犯論的根源性問題。在具體案件中,共犯從屬性理論則直接影響共犯及間接正犯的成立範圍,並涉及刑法的處罰漏洞及其彌補問題。本書對共犯從屬性的理論內涵、理論前提、理論基礎以及共犯從屬性的具體定位,進行了深入的體系性探討,在共犯的理論立場以及共犯的屬性定位上,均提出了不同於主流觀點的獨到見解,為共犯論的理論研究以及應用性問題的解決,提供了新的視角和可能性。
目錄
第一章 導 論
一、問題意識
二、研究現狀
三、本書的研究路徑
第二章 共犯從屬性之理論體系
一、共犯從屬性體系內容的爭議
二、共犯從屬性體系的應然結構
三、本章小結
第三章 犯罪參與體系與共犯從屬性
一、單一正犯體系與共犯從屬性
二、區分制犯罪參與體系與共犯從屬性
三、本章小結
第四章 共犯的處罰根據與共犯從屬性
一、共犯處罰根據論在我國的困境
二、對修正肇因說的批駁
三、對摺中肇因說的質疑
四、改良的純粹肇因說之提倡
五、本章小結
第五章 共犯的實行從屬性之提倡
一、實行從屬性說在我國尚未確立
二、實行從屬性說的合理性
三、必要的澄清:處罰教唆未遂與實行從屬性說並不衝突
四、本章小結
第六章 共犯的要素從屬性之釐清
一、研究共犯要素從屬性的前提
二、對共犯嚴格從屬性說的批駁
三、對共犯限制從屬性說的質疑
四、「共犯的客觀構成要件從屬性說」之提倡
五、本章小結
第七章 共犯的罪名從屬性之否定
一、罪名從屬性並非共犯從屬性問題
二、共同正犯本質之爭與共犯從屬性的關聯
三、共犯不具有罪名從屬性的具體表現
四、本章小結
第八章 共犯從屬性理論的新近發展
一、區分制在與單一制的對峙中漸入劣勢
二、共犯處罰根據論的發展緩慢
三、限制從屬性說和最小從屬性說對立局面的形成
四、客觀歸責理論應用於共同犯罪領域的探索
五、本章小結
第九章 共犯從屬性理論的應用動向
一、共犯從屬性理論的教義應用
二、共犯從屬性理論的立法應用
三、共犯從屬性理論的司法應用
四、網際網路技術影響下共犯的異化
五、本章小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