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我國刑法研究中的期待可能性理論

2020-12-01 中國法院網

2014-06-18 10:32:38 | 來源:中國法院網 | 作者:餘童

  期待可能性理論是20世紀初由倡導規範責任論的學者提出的研究行為人主觀方面有責性的理論。該理論在德、日等國刑法中佔有極其重要地位,近幾年來,我國一些刑法學者也對這一理論於我國刑法學中的意義進行了探討,其不僅與我國刑事立法密切相關,且為司法實踐所漸漸採用,影響日見廣泛。

  一、期待可能性理論的產生與發展

  所謂期待可能性,是指根據具體情況,有可能期待行為人不實施違法行為而實施其他合法行為。期待可能性理論認為,如果不能期待行為人實施其他合法行為,就不能對行為人的行為進行非難,也就不存在刑法上的責任。

  期待可能性理論源自於1897年3月23日德國法院對所謂「癖馬案」的判決。該案的具體情況如下:被告人是馬夫,從1895年起受僱於經營馬車出租業務的僱主。在受僱期間,被告人駕馭雙轡馬車,而其中一匹馬為繞韁之馬,經常用尾巴繞韁繩,並用力壓低韁繩。被告人與僱主對該馬的缺點都清楚。1896年7月19日,被告人正駕馭之際,該馬在某街頭,突然用馬尾巴繞韁繩並用力下壓,被告人雖然想拉韁繩制御該馬,但不奏效,馬向前飛跑,致行人受傷。檢察官以過失傷害罪提起公訴,但原判法院宣告無罪,檢察官不服,提出上訴,案件移送至德國帝國法院。該法院駁回上訴,理由是:不能期待被告人不顧自己的職業損失、違反僱主的命令而拒絕使用此馬,因此被告人不負過失責任。是否具有期待可能性對於認定行為人主觀上是否存在故意或過失的罪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1]。

  二、期待可能性理論在我國刑法理論體系中的地位

  立足於我國主客觀相統一的犯罪構成理論,我們在吸收、借鑑期待可能性理論時,將期待可能性理論置於我國刑法理論中何種地位和位置,學者們觀點紛呈。較為主流的觀點是,將期待可能性放到責任論中加以進一步研究。這是由我國「罪、責、刑」的刑法理論構造所決定的,它反映了刑事責任的本質,也是根據罪刑法定原則所作出的合理選擇[2]。

  在責任論的觀點中,我個人贊同例外要素說,即責任能力、故意、過失是責任的原則性要素,缺乏期待可能性是責任的例外性要素,是一種責任阻卻事由。因為一般人在行為時具有期待可能性,故並非在任何案件中都要積極證明行為人具有期待可能性,只是在例外情況下,才需要判斷行為人是否缺乏期待可能性。另一方面,由於刑法條文大多將缺乏期待可能性的行為排除在犯罪之外,所以在刑法明文規定之外因缺乏期待可能性而阻卻責任的情形,並不多見。再者,期待可能性的要件與界限並不明確,因此,只能在極少數特殊案件中以缺乏期待可能性為由,排除犯罪的成立。如若將其作為一般性的責任阻卻事由,會導致法的不安定性。

  三、期待可能性理論在我國刑法中的體現

  由於期待可能性理論與我國刑法理論體系並不矛盾,我國現行刑事立法中雖然尚無關於期待可能性的明文規定,但在刑法典的具體規定中以及刑事司法審判實踐中卻包含了豐富的期待可能性思想。

  (一)期待可能性理論與我國刑事立法

  1、故意與過失犯罪

  我國《刑法》第14條、15條關於故意和過失的規定,即行為人明知自己的行為將會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在此前提下是否實施該行為具有選擇性,法律期待行為人放棄實施危害社會的行為,適度注意或小心謹慎從事。行為人若違反了此種期待,希望或放任了危害結果的發生,疏忽大意或由於過於自信導致了危害結果的發生,即成立了犯罪故意或犯罪過失。

  2、正當防衛

  我國《刑法》第20條第1款,關於正當防衛的規定,依據期待可能性理論能夠很好的說明正當防衛的根據,法律規範不能忽視人們自我保全的動物本能。當存在緊迫的不法侵害時,不可能要求行為人不實施正當防衛的行為。人們不能期待法在緊急狀態下具有通常的約束力,換言之,當防衛者處於不能獲得法的幫助的狀態時,法自身都不能為受害者所期待,當然也沒有理由期待他人不為防衛行為而為其他行為[3]。

  3、緊急避險

  我國《刑法》第21條關於緊急避險的規定,人們在遇到緊急狀態時,意志通常都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不可能遵循正常意志行事。要求行為人忍受急迫的危險,不採取救助行為顯然是不適宜的。按照期待可能性理論,在緊急狀態下,行為人不具有期待可能性。既然立法承認人在緊急狀態下的避險行為是不可避免的,那麼就可以認定緊急避險行為不具違法性。

  4、脅從犯

  我國《刑法》第28條規定:「對於被脅迫參加犯罪的,應當按照他的犯罪情節減輕處罰或免除處罰」。在行為人受到並非不能抗拒程度的心理強制時,行為人此時尚未完成喪失實施合法行為的可能性,即此時仍具有可能性,只是程度較小。因此,應減輕處罰;如果行為人受到不可抵抗的心理強制時,行為人便喪失了實施其他適法行為的可能性,便阻卻了行為人的主觀罪過,因此,應免除處罰。

  (二)期待可能性理論與我國刑事司法

  期待可能性理論在刑事司法實踐中主要包括定罪和量刑兩方面的內容。

  在定罪方面,期待可能性是定罪的前提,如果不存在期待可能性,則不能給行為人定罪。如,我國有關法律規定,對因自然災害而流落外地,為生活所迫而與他人重婚的。因婚後受虐待而外逃後再婚的,被拐賣而再婚的,都不以重婚論處。這是因為行為人出於生活所迫的特定環境,出於自保的普通人性,不存在行為的可選擇性,所以不構成重婚罪。

  在量刑方面,把期待可能性的降低作為超法規的責任減輕事由,允許法官在確定被告人刑事責任輕重時考量其不實施違法行為的可能性的大小,在可能性降低時其刑事責任也趨輕,從而對其從輕處罰。在侵犯財產的犯罪中,處於奢侈生活享受和生活所迫而實施上述行為,在其他情節相同的情況下,後者的刑事責任輕於前者,原因在於後者實施適法行為的可能性和前者相比減弱。還如,對於長期受被害人虐待而殺人與報復殺人,民間糾紛引發的激情殺人與謀殺,兩者在審判實踐中的刑事責任的輕重也一定是不同的[4]。

  結論

  由於期待可能性理論體現了法所追求的公平、合理的思想,符合刑法所需要的謙抑精神,並且體現了對人性的關懷,對我國刑法基礎理論的完善構建有一定的作用,也有利於解決我國現有刑法理論無法明確的諸多問題,應當加以借鑑和吸收,使我國刑法理論更具有科學性和實用性,從而進一步指導審判實踐。

  參考文獻

[1] 高銘暄,馬克昌.刑法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29

[2] 齊文遠,刑法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141

[3] 楊國章,我國借鑑期待可能性理論的分析.政法學刊,2004(2):19

[4 ] 張紅豔,西方期待可能性理論借鑑.北京人民警察學院報,2004(3):13

  (作者單位:河南省信陽市溮河區人民法院)

相關焦點

  • 試論期待可能性在我國刑法理論中的地位
    同時,期待可能性也有程度之分,程度越深所生之責越大,反之則越小。期待可能性理論發源於德國,在1897年德意志帝國法院第四刑事部所作的癖馬案判決中逐漸得以確立。  我國的刑法學者,在引進期待可能性理論後,基於我國的犯罪論體系,對期待可能性理論地位問題提出了以下幾種主要觀點:(1)罪過要素說。該說主張將期待可能性置於我國犯罪構成的主觀罪過之中,即認為它是故意、過失的內容。
  • 淺談刑法期待可能性理論
    摘 要:期待可能性理論作為一種既能彰顯人性關懷又能容忍人性脆弱的刑法理論,在體現刑法的公正性、人道性、謙抑性方面有著強大的理論根基與應用價值。本文通過在對期待可能性理論歷史淵源闡述和基礎價值分析的基礎上,論證了引入期待可能性理論對我國刑法的意義,以期能夠更好地完善我國刑法的理論體系。
  • 期待可能性理論初探
    本文闡述了期待可能性理論的淵源、概念、理論基礎、適用標準,使我們對期待可能性理論有比較全面的認識。   【關鍵詞】阻卻事由規範責任 自由意志    期待可能性理論作為一種重要的刑法理論,在德國已有上百年的研究歷史。而且作為一種重要的責任阻卻事由,期待可能性在歸咎行為的責任方面亦發揮著重要作用,但在我國司法實踐中,該理論卻並未受到應有的重視。
  • 期待可能性理論在我國刑事司法實踐中的可行性分析
    一、期待可能性理論在中國刑法的現實存在  「法律不強人所難」,中國刑法典在很多方面已經體現了期待可能性。如刑法總則中第16條規定的意外事件;第17條至第19條關於刑事責任年齡、精神病人醉酒的人及盲聾啞人犯罪的規定;第28條對脅從犯的規定。在刑法分則中,相關規定也明顯體現出期待可能性的精神。
  • 期待可能性為刑法注入溫情
    期待可能性,是指從行為時的具體情況看,可以期待行為人不為違法行為,而實施適法行為的情形。法律不強人所難,只有當一個人具有違法行為的期待可能性時,才有可能對其予以譴責;如果不具有期待可能性,也就不能對其追責。期待可能性法理在實踐中如何運用,一直存有爭議。有一起案例可供研究討論。
  • 張明楷:期待可能性理論在中國的運用
    張明楷:期待可能性理論在中國的運用 2017年10月09日 15:34 來源:北大法律信息網 作者:張明楷 字號 內容摘要: 關鍵詞:
  • 期待可能性理論及其運用
    在中國刑事司法實踐中,直接運用期待可能性理論宣告被告人無罪或者減免其罪責的判決我還沒有見過。但是,法官在處理很多案件時,都考慮了日常生活上的「情理」對司法結論的影響,儘量保持刑罰的謙抑性,在被告人的行為可以適度地被從寬處理時,「不強人所難」,使判決儘可能地獲得公眾的認同。這就是對期待可能性理論的間接運用。例如,有配偶而與他人結婚,構成刑法上的重婚罪。
  • 刑法因果關係的理論爭鳴
    刑法因果關係的理論爭鳴 2019年03月20日 07:27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高巍 字號 內容摘要: 關鍵詞:刑法因果關係;理論爭鳴;因果關係 作者簡介:
  • 法律移植與和諧刑法的構建
    而和諧刑法的構建既要依賴本土資源,也要注重外來經驗,前者是和諧刑法構建的內在途徑,後者是和諧刑法構建的外在視角。本文主要著眼於和諧刑法構建的外在視角,考察法律制度移植在構建和諧刑法中的可能性及價值,並以日、德等國盛行的期待可能性制度的引入為切入點,對法律制度移植在我國和諧刑法構建中的作用和功能進行實證研究。
  • 論刑法中的因果關係
    在刑法中,將某結果歸咎於某人時,往往需要查明其行為與結果之間是否存在刑法上的因果關係。因此,刑法中的因果關係在定罪中具有重要意義。然而,很多學者習慣於直接將一些哲學概念和範疇引入刑法學研究,忽略刑法中因關係的特性,使問題略顯複雜。針對這一現象,對大陸法系及我國有關因果關係理論進行研究,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對我國刑法因果關係理論做些新的探索,期對該問題的解決提供一些建議。
  • 德國刑法中的客觀歸責研究
    時間:2007-05-25  作者:  新聞來源:正義網 作者:吳玉梅出版社: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出版時間:2007年3月客觀歸責被讚譽為精湛的德國刑法中最具挑戰智力的理論之一
  • 趙運鋒:違法認識可能性理論的檢討與反思
    >二違法認識可能性體系地位分析違法認識可能性並沒有局限在德日犯罪論體系中進行討論,隨著國內刑法學界對責任主義原則研究的深入不過,也有學者認為,違法認識可能性研究不應該繼續在故意要素和責任要素上糾結,應將理論重心轉移至制度技術或裁量機制的構建或完善上。「違法性認識問題的關鍵不在於違法性認識的欠缺究竟阻卻的是責任還是故意,而是在何種情況下不予追究行為人的刑事責任才是合理。」論者主張將違法認識可能性研究擴展到技術層面,具有一定合理性,但並不能因此而忽視探討違法認識可能性的體系地位。
  • 楊建軍:刑法因果關係的司法證明|比較法研究202006
    (一)刑法因果關係法律規範、學說理論的實踐檢驗 對裁判文書的檢索、研究和分析可以發現,我國《刑法》中關於因果關係的相關規定,運用於司法實踐後引發的爭議較少。但刑法因果關係學說理論的實踐運用狀況,則不那麼樂觀。
  • 楊建軍:刑法因果關係的司法證明 | 比較法研究202006
    (一)刑法因果關係法律規範、學說理論的實踐檢驗  對裁判文書的檢索、研究和分析可以發現,我國《刑法》中關於因果關係的相關規定,運用於司法實踐後引發的爭議較少。但刑法因果關係學說理論的實踐運用狀況,則不那麼樂觀。
  • 我國的刑法和刑事訴訟制度
    對刑法典進行局部修改補充的決定或補充規定,理論上稱為單行刑法;非刑事法律中的刑事責任條款,理論上稱為附屬刑法。所以,廣義刑法是由刑法典、單行刑法和附屬刑法組成的。狹義刑法則僅指系統地規定犯罪、刑事責任和刑罰的刑法典。在我國,即指1979年7月1日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通過、1997年3月14日第八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
  • 積極主義刑法觀下理論與實踐的溝通
    刑法學術共同體的形成也有相似性和相異性兩個基礎,例如,在犯罪論體系上的三階層論與四要件論、在違法性上的結果無價值論與行為無價值論、在刑法解釋論上的形式解釋論與實質解釋論,它們之間的內外有別、互動影響促使我國不同刑法學派的產生,促進我國刑法學理論的深入發展,使我國的刑法學術共同體不再處於「無聲」的狀態。
  • 張明楷:憲法與刑法的循環解釋
    在2008年的「亂倫案」判決中,德國聯邦憲法法院多數法官在第39行及以下解釋道:『對所追求的目標,由於憲法的原因,刑法規範不會被逾越比該目標要求更嚴格的限制。需要特別指出的是,這些要求也無法從刑法法益理論中找到,甚至對法益概念本身也沒有統一的意見』。
  • 刑法中的「三字」趣談
    古典名著《三國演義》中更是有多處凸顯了三,比如,天下三分、三足鼎立、桃園三結義、三英戰呂布、三顧茅廬、三氣周瑜,等等。若略加注意,刑法中也有不少與「三」有關的制度、思維方式,甚至不少刑法學者對「三」也偏愛有加。
  • 劉明祥:論我國刑法不採取共犯從屬性說及利弊
    《刑法》總則第29條第2款明文規定處罰教唆未遂;刑法分則將許多教唆行為、幫助行為規定為獨立的犯罪,將某些犯罪的教唆行為、幫助行為明文規定為與實行行為同等對待,表明我國刑法沒有採取共犯從屬性說。實行從屬性原則不具有理論上的合理性,它會不適當地縮小教唆犯和幫助犯的處罰範圍,有可能放縱一些特別危險的教唆犯罪和幫助犯罪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