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千年佛國重見天日 百公裡現20多處遺址(圖)

2021-01-12 手機鳳凰網

考古人員在對達瑪溝託普魯克墩3號佛寺遺址進行保護清理。(圖片來源:人民網)

8月22日,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新疆考古隊在和田策勒縣達瑪溝鄉對于闐佛國遺存進行發掘。據悉,沿達瑪溝水系從南至北的近100公裡範圍內,分布著20多處漢唐時期的重要佛教建築遺址,從2002年到今年8月,新疆考古隊在達瑪溝鄉發掘了四處佛寺遺址。學者認為,達瑪溝是塔克拉瑪幹南部保存數量最多、規模最大、狀況最好的地區。

千年佛國重見天日

公元10世紀—11世紀,西域的喀喇汗王朝(以今喀什、疏勒為中心)對臨近的于闐王朝(以現今和田為中心)發動戰爭,摧毀了佛教盛行的于闐古國。千年後,考古專家在新疆和田地區策勒縣達瑪溝鄉南部的荒漠中發現了佛寺遺址。

從策勒縣城東行約30公裡即是達瑪溝鄉,在公路以南延伸到崑崙山前的荒漠區域,新疆考古隊專家正在清理佛寺遺存。考古隊隊長巫新華博士說:「達瑪溝南部區域佛寺遺址發現與考古發掘從2002年開始,我們發掘清理的這些佛寺大多始建於公元6世紀—8世紀。」

考古證實,沿達瑪溝水系從南至北,到丹丹烏裡克古城(在策勒以北的塔克拉瑪幹沙漠中,距縣城約70公裡)近100公裡範圍內廣泛分布著20多處漢唐時期的重要聚落建築和佛教建築遺址,其中大型佛寺遺址群就超過10處,每個遺址群都有多座佛教寺院建築遺蹟。

72歲的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孟凡人說:「無論是佛寺建築形制、佛像、還是壁畫,在佛教香火斷絕千年後又有這些重要遺址出現,可謂學術界、佛教界的重大事件,這將有助於我們了解于闐佛教藝術和中亞、中原相互交流的密切關係。」

從2002年到今年8月,巫新華率領新疆考古隊先後發掘並命名了「達瑪溝託普魯克墩1號、2號、3號佛寺遺址」「達瑪溝喀拉墩1號佛寺遺址」。

巫新華說:「如此密集的佛教遺址群的出現,說明當年這裡佛寺林立、香火興旺的繁盛場面可能遠遠超出我們的想像。自佛教傳入以來,于闐就是塔裡木盆地香火最為鼎盛的地方,作為中國大乘佛教的發源地,內地很多高僧大德西天取經首先到的都是于闐,可以說這裡就是中國佛教的"小西天"。」

發現

牧羊人踢佛像摔傷腿

最早發現並發掘的「達瑪溝託普魯克墩1號佛寺遺址」發現過程頗為神奇。

2000年3月,當地一個年輕的牧羊人在達瑪溝長滿紅柳、駱駝刺的巨大紅柳包上挖取紅柳根,不經意間發現一尊殘佛像上部。據說由於期望獲得值錢的財物,他和另外幾個年輕人在此挖了一天,僅發現佛寺殘垣和一尊泥塑坐佛像,沒有他們期望中的金銀財物。失望之中,其中一人猛踢佛像腿部一腳。第二天對佛像動粗之人騎摩託車時不慎摔傷大腿,佛像顯靈說遂流傳開來,鄉政府向上級文化部門報告。後經國家文物局批准,2002年5到6月,中國社科院考古所新疆考古隊搶救發掘了這一處佛教遺址,並命名為「達瑪溝託普魯克墩1號佛寺」。

1號佛寺不足4平米

「達瑪溝託普魯克墩1號佛寺」坐北朝南,建築平面呈長方形,南北長2米、東西寬1.7米,佛像緊貼北牆壁。巫新華認為:「這座佛寺是我國乃至全世界目前所發現的中古時期最小佛殿,正因為小,它能完全被紅柳包包裹掩藏。它重見天日,成為我國塔克拉瑪幹沙漠地區迄今所發現佛寺中保存最為完好的古代佛堂建築形式佛殿。佛寺雖小,但壁畫精美,且保存面積在迄今發現所有塔克拉瑪幹佛寺壁畫中最大。」

巫新華說:「依據現有材料,我們可以復原佛寺原貌,這是目前在這個地區所發現的佛寺遺址中唯一一處。」

76歲高齡的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中國佛學研究專家楊泓先生說:「其保存之完整、壁畫之優美、雕塑之精湛、佛堂之典雅,都達到令人嘆為觀止的境界。」

遺址

1號小佛寺用了400年

「別看這個佛寺面積不足4平方米,但它曾沿用400年。」楊泓在現場說,「這個佛寺可能先有佛像,後有寺,佛寺主尊肩寬腰細,衣紋下垂,成階梯狀,佛衣蓋著腳,趺坐蓮臺比較小,後期蓮花臺都比較大,這都是早期佛像特點,保持著從印度傳入西域的影響和風格。這尊主佛應是中原北朝晚期至隋的作品。」

「從佛寺四壁壁畫風格講,它們不是同一時期完成的。而且主尊佛像較大,與整個佛寺不太協調。」楊泓說,「我的判斷是有可能先有主佛,而同時期的佛寺可能坍塌或破損,重又修建的佛寺。」

巫新華說:「佛寺北壁中央坐佛塑像佛像背光、袈裟式樣和衣紋走勢表現出典型的犍陀羅雕塑藝術特徵。佛身肩寬,胸平、腰細,衣服為通肩式,溼衣貼身,身體輪廓分明,和中亞地區泥塑像有淵源關係;階臺式的衣褶流行於公元5到6世紀;由覆蓮臺和束腰須彌座構成的佛座遠小於坐像,這種坐佛像與佛座是典型的西域佛教藝術風格,延續使用時間很長。根據以上因素推斷,1號佛寺坐佛造像年代有可能在6到7世紀。」

巫新華認為,佛寺壁畫中人物形態圓潤豐滿,為典型中、晚唐時期特點。僅從此著眼,壁畫繪製年代可能晚於塑像年代相當長時期。「託普魯克墩佛寺壁畫如果不存在全面剷除重新繪製的可能,則使用時間相當長。佛寺應當是一次建成直到被毀。」

三座遺址構成大型寺院

巫新華發掘達瑪溝託普魯克墩1號佛寺時在其周邊勘察,在西側約70米處又發現了達瑪溝託普魯克墩2號和3號佛寺。2號佛寺布局嚴謹清楚,是迄今和田地區發現的結構最複雜的迴廊像殿佛寺。

沿著2號佛寺佛殿西北角,有一條10多米的小路通到臨近的3號佛寺遺址。3號佛寺遺址為庭院廊房布局,呈「凹」字形。3號佛寺遺址布局規整嚴謹,規模宏大,類似建築遺址在絲路南道是首次發現,對於了解僧人起居等方面的生活提供了最鮮活的考古材料。

巫新華認為:這三座遺址應當屬於一個大型佛教寺院的組成部分。1號佛寺時間早一些,在整個寺院的開建、形成過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2號佛寺遺址為寺院的主體建築,是寺院僧人和信眾重要的禮佛和舉行佛教法事的場所,相當於現代佛寺中的大雄寶殿;3號佛寺遺址是寺院住持和僧人起居、會客、學習、講經、藏經和舉行一些重要聚會活動的場所。

巫新華說:「對達瑪溝區域的佛寺遺址群綜合考古調查工作還在繼續,學者將對已有考古資料進行系統總結和梳理,進一步明確遺址範圍、規模、布局等,同時按照國家文物局的要求,在考古隊中增加歷史、宗教、地質、環境、生物等相關專業的學者,最大限度地獲取各類信息,為將來編制遺址保護規劃和制定保護方案提供科學依據」。

文物

千手千眼觀音殘缺壁畫出土

在達瑪溝喀拉墩1號佛寺遺址中有一幅「千手千眼觀音」殘缺壁畫,學者認為:「千手千眼觀音」殘缺壁畫中描繪的月兔杵藥等形象揭示了唐代佛教密宗對西域于闐的影響。

達瑪溝喀拉墩1號佛寺遺址位於策勒縣達瑪溝鄉的荒漠沙丘中。由於遺址遭到嚴重破壞,加之地下水侵蝕,考古隊只採集了一些壁畫殘片。通過對殘片的拼接,可以大致窺見這幅千手千眼觀音「真容」。

巫新華在《新疆和田佛教考古新發現與研究》中描述說:「觀音面相飽滿,秀眉微曲,小嘴、小鼻、細長眼,眼半睜,微俯視,眼角微上挑,印堂處有一豎立睜開的直眼。從壁畫殘塊可以看到在胸前有一雙手作法印,左邊上舉的一隻手託月,月中有搗藥兔的形象,右邊有一手舉一圓球狀物,應當是太陽。有一塊壁畫可能是託月形象的另一半,在月後面有一手握一法器,除此以外,其他手沒有拿什麼法器。」楊泓說:「從壁畫看,中原對于闐佛教及藝術影響很大。」

壁畫顯示于闐流行唐代時裝

黑色的虯髯,俊逸的面龐,身著赭紅色的官袍,頭戴典型的唐代幞頭帽。昨天,巫新華用毛刷輕輕拂去一塊殘存壁畫表面的沙塵,驚嘆道:「這是我第一次在和田佛寺的壁畫中看見這樣的內容,壁畫描繪的是身著典型唐代服飾的當地人。」

這塊殘缺的壁畫在達瑪溝託普魯克墩3號佛寺遺址出土,身著唐代服飾的壁畫人物形象在2號佛寺遺址中也存在。2號佛寺西南壁下部有一列騎馬人物像,共有八身,前後兩身殘留局部,中間六身保存完整。駿馬鞍具齊全,騎馬人束髮戴冠,身著唐朝圓領官衣,系腰帶,留八字小髭。

「壁畫反映了千年以前西域于闐的社會風貌,唐朝圓領官衣稱為一種時尚在于闐流行。這類壁畫是中原文化對于闐生活影響程度的體現,壁畫描繪的是供養人的形象,他們的穿著打扮完全是唐式。」巫新華說,唐時中原佛教及衣食住行各個方面已開始強有力地影響于闐。

【頭條】:新疆千年佛國重見天日 百公裡現20多處遺址(圖)

【觀點】:印順法師:弘揚人間佛教應以青年為主

【兩岸】:華人佛教獨家對話星雲大師:兩岸佛教交流及人間佛教

【覺悟】「聽」 禪 生活中要加強的溝通技巧

【影音】:明焋法師講金剛經第一講

【圖片】:阿里轉山記(上)

【朝聖】青海朝佛手跡:吉祥之園拉加寺

【眾生】:王菲「隱居」五年個性依舊 不悲不喜不舍不棄

【一日禪】:一生專注 用心做事成就自己

【素食】:適宜清熱去火的素食食譜 多吃甘甜爽口的新鮮水果

【禪茶一味】:乾隆「不可一日無茶」

【心靈物語】:從小地方走到大城市

【慈善】:上海玉佛寺向舟曲捐款50萬元

【佛藝】:崇善寺:會城第一叢林

【佛教常識】:「結緣」和「了緣」的意義何在?

【法訊】:首屆海峽兩岸禪文化體驗營在金門隆重開營

【書店】:做工極為細膩講究 顆顆完美的紫檀佛珠

【讀書連載】:密宗:西夏咒之神奇的書稿

相關焦點

  • 西安一處新石器時代古文化遺址出土大量陶器骨器
    中新社西安六月二十四日電(鳳音)記者從文物部門獲悉,位於西安東郊的一處新石器時代古文化遺址,南北長約兩點五公裡,寬約零點五公裡,是黃河中遊一處重要的新石器時代古文化遺址,距今大約有五千年至六千年。
  • 沉睡300餘年的「水下龐貝」泗州城香華門遺址因旱重見天日
    近日,持續的高溫少雨導致淮河水位大幅下降,一直淹沒在水下的有著「水下龐貝城」之稱的泗州城,在因洪水肆虐而被深埋水下330多年後,其香華門遺址重見天日。江蘇省盱眙縣相關部門緊急調度水源進行灌注保護,泗州城香華門遺址將重歸水下。 泗州城始建於北周,隋朝時毀於戰亂,唐代重新興建。
  • 青島大珠山開挖舊石器遺址 疑猛獁象牙化石現身(圖)
    一名考古人員告訴記者,有的物件要反覆清洗30多遍才能露出本來面目。  在給化石「淨身」後,考古人員取來錫紙,將一些比較重要的動物骨骼化石包起來;另一名考古人員則掏出一個塑膠袋,在寫好編號後,將物件小心地放在裡面,其中包括一塊長約半米,最寬處近20釐米的大型骨骼化石。「這有可能是猛獁象牙化石,當然還只是推測,有待進一步考證。」一位考古專家介紹,之所以用錫紙包裝,是為了防止風化。
  • 泥河灣遺址人類起源或超200萬年 現人工石器(圖)
    泥河灣遺址群分布在河北省陽原縣東西長82公裡、南北寬27公裡的桑乾河兩岸區域內,因具有國際地質考古界公認的第四紀標準地層、豐富的哺乳動物化石和人類舊石器遺蹟而聞名於世,被評為20世紀中國百項重大考古發現之一。
  • 四川德陽現3000年前商周遺址 疑是三星堆衛星城
    「通過綿竹和什邡兩處商周遺址的發現,可以初步判斷,三星堆並不是孤立存在的,這兩處商周遺址離三星堆半徑最遠也就25公裡,它們實際上就是三星堆的 『城市副中心』。」日前,德陽市文管所在進行第三次文物普查試點時新發現了兩處商周時期遺址,與三星堆遺址文化面貌一致,為研究三星堆遺址的輻射提供了新資料。
  • 「東方龐貝」泗州古城重見天日 深埋水下三百年(圖)
    因洪水肆虐而被深埋水下330多年的「東方龐貝」泗州城,經過南京博物院考古所三年多的考古發掘,近日已確定了古泗州城遺址範圍,一大批珍貴的文物「重見天日圖為考古人員發掘出的古泗州城一角。新華社發12月19日,文物考古專家、學者在江蘇省盱眙縣淮河鎮城根村泗州城遺址勘查出土文物。
  • 40多處山火蔓延美國加州,「火龍捲」 時速超百公裡,州長...
    40多處山火蔓延美國加州,「火龍捲」 時速超百公裡,州長宣布進入緊急狀態 每日經濟新聞 2020-08-20 07:48:37
  • 塵封2600年柏人城遺址開始發掘 河北這些古遺址你知道幾個?
    ,以其約200萬年的人類歷史、世界罕見的160多處舊石器遺址、連綿不斷的歷史文化和舉世公認的第四紀標準地層聞名於世,是目前唯一能與東非奧杜維峽谷媲美、對「非洲單一起源論」提出挑戰的世界級人類文化寶庫,被譽為「東方人類的故鄉」。
  • 有一個新疆邊境縣,發現百餘座古墓,竟然是戰國至漢代墓葬
    當佇立於新疆阿克蘇地區烏什縣亞科瑞克東古墓群時,誰又能想到,在這些大大小小的石頭下面,卻隱藏著一處南疆人類早期的足跡,更封存著一段神秘的歷史。新疆的三月底,處於春暖乍寒之際,在新疆烏什縣文物管理所所長林彥飛的陪同下,我們來到位於縣城東二十公裡處的亞科瑞克東古墓群,探尋溫宿古國的歷史,揭秘人類活動的文化足跡。
  • 山西發現疑似長平之戰屍骨坑:45萬大軍葬身此地,白骨終重見天日
    而就在山西地區的一塊玉米地中,長平之戰的屍骨坑也被農民發現,自此,四十五萬大軍的白骨也得以重見天日。那麼,在這個萬人屍骨坑的背後,究竟有著怎樣的歷史故事呢?正文在戰國時期,秦趙兩國之間因為實力相當,因此,雙方之間的戰爭也在不斷發生,而長平一戰的發生也使得兩國之間的鬥爭達到了高潮,可以說,長平之戰的發生,使得我國開創了殲滅戰的先河。
  • 新疆已發現4000多處礦產地
    新華網烏魯木齊10月20日電 經過幾代地質工作者勘查,新疆已發現138種礦產、4000多處礦產地,使新疆成為我國重要的礦產資源戰略接替區。    這是記者在20日召開的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地礦局成立50周年慶祝大會上得知的。    解放初期,新疆基本上是一片地質空白區,打開當時的新疆地質圖,只能見到幾條稀疏的地質路線和零星礦點。
  • 新疆完成對樓蘭古城重要遺址搶險加固
    ↑技術專家在樓蘭古城內使用三維雷射掃描技術為佛塔遺址建立數位化檔案(10月20日攝)。新華社發新華社烏魯木齊12月3日電(記者張曉龍)歷時近半年,文物保護工作者終於完成對新疆樓蘭古城的搶險加固工程,延續了古城內三間房和佛塔遺址的壽命。
  • 新疆尉犁考古大發現,出土700多件唐代木牘,填補了歷史記載空白
    眾所周知,西域狹義上指玉門關、陽關以西,蔥嶺以東,巴爾喀什湖東、南及新疆的廣大地區,而廣義的西域包括亞洲中、西部地區等。19世紀末,瑞典探險家進入我國新疆地區進行考古調查和發掘,在新疆尉犁縣境內發現克亞克庫都克烽燧遺址。它位於尉犁縣境內的荒漠地區,東距營盤古城47公裡,東距樓蘭古城233公裡,屬於孔雀河烽燧群的一座。考古專家表示,孔雀河烽燧群共有11座烽燧組成,沿孔雀河北岸,呈西北-東南向分布在庫爾勒市至營盤古城之間長約150公裡的範圍內。
  • 路縣故城遺址公園啟動區雛形初現
    路縣故城遺址公園啟動區雛形初現(潘之望 攝)  一座千年古城,正通過一座可「考古」的公園向現代人緩緩講述著歷史的滄桑變化。2019年,北京啟動路縣故城遺址公園建設。據悉,路縣故城遺址公園先行啟動區已完成工程面積約26公頃,一條仿漢馳道的中軸路在公園內延展。
  • 一張手繪地圖 帶你探訪海上絲綢之路千年遺址
    昨天,寧波首份「海絲」遺址手繪地圖在海曙出爐,圖上繪出了20多個相關的「海絲」遺址。  這些遺址,也反映了當時外國人在寧波的生活。  明州慶元港海運碼頭舊址(位於三江口)  位於今寧波市區三江口,唐宋元時期寧波溝通亞非的樞紐。唐代起,各國使節(學問僧)、商旅來明州船隻均泊於此;自明州港出航的使節船、商船也多由此出行。
  • 千年不朽的沙漠樹——新疆輪臺胡楊林,中國最美的秋天
    千年不朽的沙漠樹——新疆輪臺胡楊林,中國最美的秋天 2020-10-12 12:5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三星堆遺址外8公裡再現重要遺址 為周邊一重要聚落
    聯合遺址發掘區航拍圖。  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 戴竺芯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供圖  近日,在距離三星堆古城遺址約8公裡處,考古人員發現一處綿延近5000年的遺址。  7月29日,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對外發布考古成果,這座被命名為廣漢聯合遺址的地方,發現了極其豐富的新石器、商周、秦漢、魏晉、唐宋和明清時期的遺存,堪稱成都平原通史型遺址。
  • 新疆「最動人」雅丹地貌,長400公裡寬20公裡,現如今成塞外奇景
    談到中國最美麗的雅丹地貌,我認為首先是新疆哈密的雅丹地貌,這是中國最集中的雅丹地貌之一,它東西相距400公裡,南北相距20公裡,長達20公裡,十分神秘,雕像、宮殿式、城堡式、巨大的火炬狀物體,還有超越曼裡長城的戈壁。
  • 新疆有20個重要知識點,國人很少知道,新疆人也不一定全知道!
    東西和南北最大長度為800餘公裡。巴州人口僅105.64萬人(2000年),每平方公裡只有2.2人,2008年末全州戶籍人口125.43萬人。漢朝「西域都護府」就設置在輪臺縣,是西域的軍事文化中心,西域36國有11個國設在巴州,分別是焉耆、尉犁、渠犁、若羌、且末、小宛、危須、山國、烏壘、鄯善(樓蘭)。著名的樓蘭古城、米蘭遺址、塔克拉瑪幹大沙漠都在巴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