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片裡面100多億個電晶體是如何安裝上去的?

2020-11-24 騰訊網

如今隨著晶片製程的不斷提升,晶片中可以有100多億個電晶體,如此之多的電晶體,究竟是如何安上去的呢?

1

當晶片被不停地放大,裡面宛如一座巨大的城市。

這是一個Top-down View 的SEM照片,可以非常清晰的看見CPU內部的層狀結構,越往下線寬越窄,越靠近器件層。

這是CPU的截面視圖,可以清晰的看到層狀的CPU結構,晶片內部採用的是層級排列方式,這個CPU大概是有10層。其中最下層為器件層,即是MOSFET電晶體。

Mos管在晶片中放大可以看到像一個「講臺」的三維結構,電晶體是沒有電感、電阻這些容易產生熱量的器件的。最上面的一層是一個低電阻的電極,通過絕緣體與下面的平臺隔開,它一般是採用了P型或N型的多晶矽用作柵極的原材料,下面的絕緣體就是二氧化矽。

平臺的兩側通過加入雜質就是源極和漏極,它們的位置可以互換,兩者之間的距離就是溝道,就是這個距離決定了晶片的特性。

當然,晶片中的電晶體不僅僅只有Mos管這一種類,還有三柵極電晶體等,電晶體不是安裝上去的,而是在晶片製造的時候雕刻上去的。

在進行晶片設計的時候,晶片設計師就會利用EDA工具,對晶片進行布局規劃,然後走線、布線。

如果我們將設計的門電路放大,白色的點就是襯底, 還有一些綠色的邊框就是摻雜層。

晶圓代工廠就是根據晶片設計師設計好的物理版圖進行製造。

晶片製造的兩個趨勢,一個是晶圓越來越大,這樣就可以切割出更多的晶片,節省效率,另外就一個就是晶片製程,製程這個概念,其實就是柵極的大小,也可以稱為柵長,在電晶體結構中,電流從Source流入Drain,柵極(Gate)相當於閘門,主要負責控制兩端源極和漏級的通斷。

電流會損耗,而柵極的寬度則決定了電流通過時的損耗,表現出來就是手機常見的發熱和功耗,寬度越窄,功耗越低。而柵極的最小寬度(柵長),也就是製程。

縮小納米製程的用意,就是可以在更小的晶片中塞入更多的電晶體,讓晶片不會因技術提升而變得更大。

但是我們如果將柵極變更小,源極和漏極之間流過的電流就會越快,工藝難度會更大。

晶片製造過程共分為七大生產區域,分別是擴散、光刻、刻蝕、離子注入、薄膜生長、拋光、金屬化光刻和刻蝕是其中最為核心的兩個步驟。

而電晶體就是通過光刻和蝕刻雕刻出來的,光刻就是把晶片製作所需要的線路與功能區做出來。

利用光刻機發出的光通過具有圖形的光罩對塗有光刻膠的薄片曝光,光刻膠見光後會發生性質變化,從而使光罩上的圖形複印到薄片上,從而使薄片具有電子線路圖的作用。

這就是光刻的作用,類似照相機照相。照相機拍攝的照片是印在底片上,而光刻刻的不是照片,而是電路圖和其他電子元件。

刻蝕是使用化學或者物理方法有選擇地從矽片表面去除不需要材料的過程。通常的晶圓加工流程中,刻蝕工藝位於光刻工藝之後,有圖形的光刻膠層在刻蝕中不會受到腐蝕源的顯著侵蝕,從而完成圖形轉移的工藝步驟。刻蝕環節是複製掩膜圖案的關鍵步驟。

而其中,還涉及到的材料就是光刻膠,我們要知道電路設計圖首先通過雷射寫在光掩模板上,然後光源通過掩模板照射到附有光刻膠的矽片表面,引起曝光區域的光刻膠發生化學效應,再通過顯影技術溶解去除曝光區域或未曝光區域,使掩模板上的電路圖轉移到光刻膠上,最後利用刻蝕技術將圖形轉移到矽片上。

光刻根據所採用正膠與負膠之分,劃分為正性光刻和負性光刻兩種基本工藝。在正性光刻中,正膠的曝光部分結構被破壞,被溶劑洗掉,使得光刻膠上的圖形與掩模版上圖形相同。

相反地,在負性光刻中,負膠的曝光部分會因硬化變得不可溶解,掩模部分則會被溶劑洗掉,使得光刻膠上的圖形與掩模版上圖形相反。

我們可以簡單地從微觀上講解這個步驟。

在塗滿光刻膠的晶圓(或者叫矽片)上蓋上事先做好的光刻板,然後用紫外線隔著光刻板對晶圓進行一定時間的照射。原理就是利用紫外線使部分光刻膠變質,易於腐蝕。

溶解光刻膠:光刻過程中曝光在紫外線下的光刻膠被溶解掉,清除後留下的圖案和掩模上的一致。

「刻蝕」是光刻後,用腐蝕液將變質的那部分光刻膠腐蝕掉(正膠),晶圓表面就顯出半導體器件及其連接的圖形。然後用另一種腐蝕液對晶圓腐蝕,形成半導體器件及其電路。

清除光刻膠:蝕刻完成後,光刻膠的使命宣告完成,全部清除後就可以看到設計好的電路圖案。

而100多億個電晶體就是通過這樣的方式雕刻出來的,電晶體可用於各種各樣的數字和模擬功能,包括放大,開關,穩壓,信號調製和振蕩器。

電晶體越多就可以增加處理器的運算效率;再者,減少體積也可以降低耗電量;最後,晶片體積縮小後,更容易塞入行動裝置中,滿足未來輕薄化的需求。

▲ 晶片電晶體橫截面

到了3nm之後,目前的電晶體已經不再適用,目前,半導體行業正在研發nanosheet FET(GAA FET)和nanowire FET(MBCFET),它們被認為是當今finFET的前進之路。

三星押注的是GAA環繞柵極電晶體技術,臺積電目前還沒有公布其具體工藝細節。三星在2019年搶先公布了GAA環繞柵極電晶體,根據三星官方的說法,基於全新的GAA電晶體結構,三星通過使用納米片設備製造出MBCFET(Multi-Bridge-Channel FET,多橋-通道場效應管),該技術可以顯著增強電晶體性能,取代FinFET電晶體技術。

此外,MBCFET技術還能兼容現有的FinFET製造工藝的技術及設備,從而加速工藝開發及生產。

2

今天找到了臺積電晶圓製造過程的視頻,大家一起看一下哦。

3

這是一個講解從原材料到晶片製造過程的視頻,比較全面。視頻是由從 AMD 剝離出來的晶片製造工廠格羅方德(GlobalFoundries)拍攝的。

來源:金屬加工

相關焦點

  • 詳細解析,晶片裡面100多億電晶體是如何實現的?
    如今隨著晶片製程的不斷提升,晶片中可以有100多億個電晶體,如此之多的電晶體,究竟是如何安上去的呢?這是一個Top-down View 的SEM照片,可以非常清晰的看見CPU內部的層狀結構,越往下線寬越窄,越靠近器件層。這是CPU的截面視圖,可以清晰的看到層狀的CPU結構,晶片內部採用的是層級排列方式,這個CPU大概是有10層。
  • 晶片內上百億的電晶體,是怎麼「安」上去的?
    編者語:我是製造君,各位造友晚上好~ 如今的 7nm EUV 晶片,電晶體多達 100 億個,它們是怎麼樣安上去的呢? 電晶體並非是安裝上去的,晶片製造其實分為沙子 - 晶圓,晶圓 - 晶片這樣的過程,而在晶片製造之前,IC 設計要負責設計好晶片,然後交給晶圓代工廠。 晶片設計分為前端設計和後端設計,前端設計(也稱邏輯設計)和後端設計(也稱物理設計)並沒有統一嚴格的界限,涉及到與工藝有關的設計就是後端設計。晶片設計要用專業的 EDA 工具。
  • 如何將上百億的電晶體,安裝到晶片內?
    如今的7nm EUV 晶片,電晶體多大100億個,它們是怎麼樣安上去的呢? 電晶體並非是安裝上去的,晶片製造其實分為沙子-晶圓,晶圓-晶片這樣的過程,而在晶片製造之前,IC涉及要負責設計好晶片,然後交給晶圓代工廠。 晶片設計分為前端設計和後端設計,前端設計(也稱邏輯設計)和後端設計(也稱物理設計)並沒有統一嚴格的界限,涉及到與工藝有關的設計就是後端設計。晶片設計要用專業的EDA工具。
  • 詳細解析晶片裡的眾多電晶體是如何實現的
    打開APP 詳細解析晶片裡的眾多電晶體是如何實現的 佚名 發表於 2020-04-02 15:12:11 (文章來源:網絡整理) 如今隨著晶片製程的不斷提升,晶片中可以有100多億個電晶體,如此之多的電晶體,究竟是如何安上去的呢?
  • 晶片裡面有幾千萬的電晶體是怎麼實現的?
    目前晶片技術含量最高的,無疑還是電腦晶片跟手機晶片,英特爾的i7(這個不用介紹了吧)處理器裡面是已經是幾十億顆電晶體了,遠遠超過題主說的幾千萬。將一顆顆比塵埃還小的電晶體,弄上去,是需要一些手段的,嗯,分步驟介紹如下:首先,得有圖,以前是圖紙,現在是電子圖,總之,得事先規劃好這些電晶體的布局,電路設計師就是做這些的,另外還有版圖設計師、驗證的、仿真的等,將複雜無比的電路給具現到一顆顆電晶體上面,然後就可以開始製造了。那麼,怎麼製造出來呢,答主PIE出身,對這個算是頗為熟悉,所以介紹的仔細一點。
  • 一個指頭大小的晶片會有60億個電晶體嗎?大神網友:遠不止這麼多
    有網友提問,一張指頭大小的晶片居然有60億個電晶體?答案是肯定的,有的還遠不止這麼多。我們來看一下iPhone手機的晶片和華為手機的晶片你就知道答案了。iPhone手機最新的A13晶片含有85億個電晶體,下一代A14晶片則很可能突破100萬個電晶體甚至更多。部分華為手機採用的麒麟990晶片5G版晶片已經含有103億電晶體。不管是85億還是103億,實際上都遠遠超過60億個了。
  • 你知道晶片裡面有幾千萬的電晶體是怎麼實現的?
    光刻 + 溼蝕刻最開始那個晶片, 大小大約是1.5mm x 0.8mm比如說我們要做一個100nm的門電路(90nm technology), 那麼實際上是這樣的:最開始那個大晶片裡面能看到的基本都是布線! 一般一個高度集中的晶片上幾乎看不見底層的矽片, 都會被布線遮擋住. SOI (Silicon-on-Insulator) 技術:傳統CMOS技術的缺陷在於: 襯底的厚度會影響片上的寄生電容, 間接導致晶片的性能下降. SOI技術主要是將 源極/漏極 和 矽片襯底分開, 以達到(部分)消除寄生電容的目的.
  • 一個7nm晶片僅1.5釐米,如何放下幾十億個電晶體的?
    一個7納米的晶片邊長差不多就1.5釐米,要在體積那麼小的晶片裡放入幾十億的電晶體,必須要用到特殊的技術和工藝。晶片雖然體積小,但內部結構是錯綜複雜的微電路。
  • 85億!這就是PC晶片驍龍1000電晶體數量
    高通驍龍1000晶片參數曝光,電晶體數量達到驚人的85億,比蘋果A12和麒麟980多出16億,仍採用臺積電7納米製程,電晶體數量的優勢會帶來更大的潛在計算力。高通1000晶片的面積擴大至20*15mm,功耗為15瓦,主要面向筆記本電腦平臺。
  • IBM試產5nm晶片:指甲蓋大小可容納300億電晶體
    不過為了製造 5nm 晶片,IBM 也拋棄了標準的 FinFET 架構,取而代之的是四層堆疊納米材料。於是在指甲蓋大小的晶片面積裡,即可塞下大約 300 億個電晶體,且能耗與效率都得到了保證。自 1970 年代以來,晶片行業在摩爾定律的加持下發展了幾十年(每隔兩年、晶片電晶體數翻一番),但近年來遇到了一些瓶頸。
  • 蘋果A13晶片參數:85億個電晶體 每秒可1萬億次運算
    直播2019年蘋果發布會(英文原聲+中文字幕)蘋果2019年秋季新品發布會:談色彩 致創新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9月11日凌晨消息,蘋果2019秋季發布會今日凌晨舉行,蘋果發布的三款新一代iPhone搭載了A13仿生晶片
  • 全球衝刺3nm晶片:最燒錢的技術戰,100億美元起
    製程用來描述晶片電晶體柵極寬度的大小,納米數字越小,說明電晶體密度越大,晶片性能就越高。例如,臺積電7nm晶片的典型代表蘋果A13、高通驍龍865和華為麒麟990,每平方毫米約有1億個電晶體。隨後臺積電5nm、3nm晶片進一步將每平方毫米的電晶體數量進一步提升至1.713億個、2.5億個。
  • 我國突破3納米電晶體!製造高端晶片指日可待,將領先世界多國
    中興華為事件之後,中國對於國產晶片的扶持力度再次加大,中國財政部還專門出臺了一項減稅政策,以扶持集成電路設計和軟體產業的發展,可見國家在發展晶片相關產業上的決心而根據港媒最新的報導看,中科院在近日有了新的突破,據港媒報導稱,中科院的科學家們研發出了一種新的電晶體,即在大幅增強晶片性能的同時還能極大地降低同行,現如今市面上最先進的計算機晶片都是使用七納米電晶體製造的。
  • 晶片中的電晶體能做到多小?聊聊摩爾定律背後的理論
    晶片對科技和整個產業的意義已經有太多科普作品涉及了,因此我並不想跟風泛泛而談。我選擇與大家聊個相對更基礎一點的話題,單從組成晶片的基本單元MOSFET結構的角度淺談晶片製程為什麼能越來越小,以及在追求更小的過程中會遇到的困難和瓶頸。
  • 地球上的矽能生產多少只電晶體?
    我們就以華為麒麟990為例做一個估算,麒麟990 5G是華為研發的新一代手機處理器,採用臺積電7nm FinFET Plus EUV工藝製造,集成了103億個電晶體,面積約100平方毫米。請稍等,我們看下面一張圖 雖然電晶體本身的厚度約為100nm,晶片有源區的厚度不到10um,但其下方支撐的矽體卻大約有1mm,如何得出?
  • 電晶體革命獲利史
    TR-1的四個昂貴電晶體對Regency來說意味著不到20%的利潤。索尼TR-63於1957年投放市場。它裝有6個電晶體,售價約為今天的354美元。體積更小,功能更強大,價格更便宜-利潤更高。到1959年,美國有600萬臺個人廣播電臺,為這三家日本公司帶來了13億美元(以2020年的價格計算)的利潤。
  • EPFL研究人員製造納米器件 速度是當前電晶體的100倍
    新設備的運行速度也比目前計算機中的電晶體快100倍左右。他們發明的納米級設備能夠產生高功率太赫茲波。這位科學家說,眾所周知,這些波很難產生。由於很難產生這種波,因此它有著廣泛的應用前景,包括成像或傳感以及高速無線通信。 研究人員還說,該裝置的高功率皮秒操作有望用於先進的醫療技術,包括癌症治療。
  • 震驚Intel在1平方毫米中塞下1億電晶體
    本周二,英特爾搶了一回頭條,因為晶片巨頭邏輯技術部門副主席Kaizad Mistry宣布,他們已經有能力在1平方毫米中塞下1億個電晶體,「絕對是行業歷史上史無前例的。」對,這也可以算是個「裡程碑」式的進步。
  • 蘋果首款自研Mac晶片是M1:5nm工藝打造 集成160億個電晶體
    蘋果在官網上表示,M1是他們專為Mac系列產品線打造的首款晶片,擁有格外出色的性能、眾多強大的功能,以及令人驚嘆的能效表現。在製造工藝方面,M1採用的目前行業最先進的5nm工藝,集成160億個電晶體,將中央處理器、圖形處理器、神經網絡引擎、各種連接功能,以及其他眾多組件,集成在同一塊晶片上,改變了此前Mac一直都採用不同晶片來承擔中央處理器、輸入輸出、安全等功能的狀況,並將帶來更強大的性能和能效。蘋果M1晶片配備8核中央處理器,包括四個高性能核心和四個高能效核心。
  • 第一塊商用晶片,內部只有兩個電晶體,價格卻高達這個數
    如我們所熟知的第一臺通用計算機ENIAC,僅重量就達31噸,它使用了17,468個電晶體,而且它的體積大的驚人,佔地面積約170平米,耗電量高達150千瓦。鑑於此,發明一種體積更小,功耗更低的元器件替代電子管就迫在眉睫。1947,第一支電晶體誕生1947年,美國貝爾實驗室的三名科學家發明了第一支電晶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