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洛維——法國雛現與基督教始

2020-12-07 歷史蘇人說

在西羅馬帝國滅亡後的群雄逐鹿中,克洛維一世在父親的帶領下,橫掃高盧境內的其他勁敵。其父希爾代裡克於481年去世後,克洛維一世繼承了父親的衣缽,他尚武好鬥,驍勇善戰。克洛維一世首先徵服了薩利安法蘭克人的其他分支,統一了薩利安法蘭克人,建立了法蘭克人歷史上第一個王國,開創了墨洛溫王朝時代。從481年開始直到511年他去世,30年中,克洛維一世率領薩利安法蘭克人東徵西討,南徵北戰,徵服了原羅馬帝國高盧省的大部分地區,開創了墨洛溫王朝。

克洛維一世時期是充滿殺戮、血腥的時代,用一句英文諺語來講就是Might is Right,可以翻譯為「強權即公理」,但並不準確。在那個時代,戰爭是對錯的審判者,而戰場就是決定公義的法庭。民族的生存主要是靠刀劍和戰馬。弱小就只有被消滅,強大才能夠生存下去;眼淚只是弱者滅亡前的哀鳴,而鮮血卻能夠讓嗜血的刀劍更為鋒利。社會財富的聚集需要漫長的時間,但一場戰爭就能夠讓幾代人甚至幾十代人積累的財富灰飛煙滅,而財富的主人瞬間就發生改變。搶,就是那個時代最快的致富方法;殺,才能夠成為王侯將相。當勝利者砍下失敗者頭顱的時候,他本身就是對錯。

當然,在這個勝與敗都飛速轉變的時代,今天揮舞他人頭顱的英雄,明天就可能血染家門,身首異處。血仇世代相傳,戰爭無處不在。克洛維一世正是在這樣的時代中脫穎而出的。首先統一了自己的部落後便積極向外擴張。他在496年正式領洗皈依基督教,這一場領洗可以說在西歐歷史發展中起到了關鍵作用,對於整個西歐歷史發展具有決定性影響。我們可以這麼說,在西歐的基督教化(Christianization of West Europe)過程中,克洛維一世是一位中樞性的關鍵人物。

而克洛維一世之所以會皈依基督教,與兩個人密不可分。一個是克洛維一世的妻子聖克洛蒂爾德(Saint Clotilde),另一個是蘭斯大主教聖雷米(Bishop of Reims SaintRemi)。聖克洛蒂爾德,生於475年,作為克洛維一世正式的妻子,比克洛維一世約小9歲。聖克洛蒂爾德是法蘭克人緊鄰的勁敵,勃艮第王國的公主。聖克洛蒂爾德從小就是一位非常虔誠的天主教基督徒。在她少年時期,聖克洛蒂爾德的父親被她的叔叔謀殺,母親也被害身亡。儘管聖克洛蒂爾德僥倖逃脫了厄運,但卻開始了顛沛流離的逃亡生活。這個巨大的災難為日後克洛維一世和聖克洛蒂爾德的四個兒子徵討勃艮第王國埋下了種子。在聖克洛蒂爾德嫁給克洛維一世後,她不遺餘力地說服克洛維一世,讓他放棄被羅馬天主教視為異端的阿里烏斯派。阿里烏斯派是羅馬天主教會內勢力最大、影響力最大的一個異端,在當時的中東地區,乃至後來的中亞地區都非常盛行,當時在高盧地區和西哥特人佔領的西班牙地區也擁有眾多的信徒。據說克洛維一世非常疼愛聖克洛蒂爾德,但對於妻子要求他改宗的願望,他卻遲遲未答應。或許在克洛維一世心中,上帝離他還很遙遠。戰場上靠的是刀劍和戰馬,靠的是男人的力量和智慧。但很快上帝就給予了克洛維一世啟示。據說當克洛維一世和聖克洛蒂爾德的第一個兒子出生後,聖克洛蒂爾德瞞著丈夫給兒子進行了洗禮,但很快兒子夭折了。對此克洛維一世不但痛心疾首而且對於聖克洛蒂爾德的改宗要求更是嗤之以鼻。當克洛維一世和聖克洛蒂爾德的第二個兒子出生後,虔誠的聖克洛蒂爾德再次給兒子領洗,並給兒子取名為克洛多米爾(Chlodomer)。

但幼小的克洛多米爾再次陷入了病危中。在聖克洛蒂爾德的祈禱中,克洛多米爾奇蹟般地活了下來。兒子的轉危為安和妻子的堅定信仰深深打動了克洛維一世,讓他逐漸對聖克洛蒂爾德所宣揚的正統的羅馬天主教有了新的認識。或許克洛維一世並不理解聖克洛蒂爾德所講的高深教義,但僅從聖克洛蒂爾德身上,克洛維一世就明白了上帝的力量所在。據說在496年初,克洛維一世在和另外一支日耳曼分支阿勒曼尼人(Alamanni)決戰的前夕,在勢均力敵,勝負難料情形下,克洛維一世向耶穌基督進行了祈求,如果上帝賜予他勝利,他將和自己的戰士一起皈依正統的羅馬天主教。果然克洛維一世贏得了這場戰鬥。信守諾言的克洛維一世飽含感激之情,終於在496年12月25日,也就是當年的聖誕節,和自己的3000名戰士一起,在蘭斯大教堂舉行了隆重而莊嚴的受洗儀式。

相關焦點

  • 法國、德國、義大利共同的祖先,克洛維與他的法蘭克王國!
    公元476年西羅馬帝國正式滅亡以後,法蘭克人建立的法蘭克王國是日耳曼人在羅馬廢墟上建立的最強大的王國,同時它也是今天德國 法國和義大利的前身,所以我們今天要講的就是法蘭克王國與它的首任國王克洛維。克洛維27歲時,為了對西哥特人攻略和作戰,娶了信奉基督教的勃艮第公主克洛蒂達爾為妻子,克洛蒂達爾曾多次勸說克洛維信奉正統基督教,但那時他根本不信奉基督教,並信誓旦旦說如果上帝真的存在,我就皈依基督教!公元496年,克洛維與阿勒曼人激戰時,身陷重圍。絕望中,他想到了上帝,於是他跪下向上帝祈禱,發誓如果轉敗為勝,他將帶領全體的法蘭克人皈依基督教。
  • 公元496年,克洛維與阿勒曼人激戰時,身陷重圍
    法蘭克王國的建立標誌著法蘭克人從部落聯盟演化到了國家階段,而克洛維也從一個部落首領變成了國王。著名的「蘇瓦松花瓶」故事反映了這一過程。一次,克洛維的部下洗劫了蘭斯教堂,搶走了教堂的大量財物。蘭斯教堂的主教找到克洛維,希望他能夠歸還一個被奉為聖杯的大花瓶。
  • 克洛維並不虔誠信教,只是有許多事有待修士們去做!
    他叫克洛維,是墨洛溫王室的成員。他作為國王統治著法蘭克人部落並通過勇敢和計謀、通過謀殺和欺詐不久便將半個德國和一個大部分今天的法國置於自己的統治之下。今天法國還按照克洛維國王的法蘭克人叫:法蘭克帝國。46年克洛維自己並讓他的部族接受了洗禮,大概是因為他相信,基督徒的上帝是一個威力強大的惡魔,可以幫助他獲得勝利。克洛維並不虔誠信教。
  • 兇狠狡詐的締造者,看墨洛溫的克洛維,如何建立起法蘭克王國
    為了穩定自己的統治,同時也為了將佔據了高盧南部信仰基督教阿利烏派的西哥特人趕出去,克洛維選擇進行一次公開的皈依基督教的活動來獲得思想輿論上的支持。法蘭克王朝的地圖據說,在一次戰爭當中,克洛維為了勝利而像上帝祈禱,隨後他就贏得了戰爭。為了表達對這場勝利的喜悅和感激,克洛維宣布他和參與戰爭的三千名士兵一起皈依基督教。
  • 法蘭克締造者克洛維,如日中天時,為何突然主動屈服羅馬教廷
    克洛維作為開國之君,各種傳奇軼事流傳甚廣,但有一事在諸多軼事中頗引人關注。那就是改信宗教。克洛維原本信奉阿里烏斯派,此教派強調基督是半神,次於天父。同時反對教會侵佔大量財產,這種教派論起來雖屬於基督教,可它的教義卻有別於其他的基督教派。後來,克洛維主動改信天主教。
  • 蘭斯大教堂(上):法國國王緣何對她情有獨鍾?
    蘭斯大教堂正景聖油瓶奇蹟:上帝幫助克洛維       中世紀時期,法國擁有許多著名大教堂,為何小城蘭斯的大教堂獨享國王加冕禮的殊榮?       這要從公元五世紀末的法蘭克國王克洛維說起。此次加冕特意選擇在蘭斯大教堂舉行,象徵著與克洛維受洗的歷史聯繫,不過加冕人是羅馬教宗斯德旺四世,虔誠者路易所戴的皇冠是「君士坦丁大帝之冠」(定基督教為國教的羅馬皇帝的皇冠),獲得的帝號是「奧古斯都」(羅馬皇帝的稱呼)。所以說,虔誠者路易在蘭斯大教堂的加冕禮實際上反映了開始覺醒的法蘭克文化和羅馬文化的融合。從此,蘭斯大教堂被視為法蘭克傳統和文化的象徵,開始確立自己在法蘭克境內獨一無二的特殊地位。
  • 珠江新城保利克洛維二期再掀熱潮 登記即減1萬
    作為保利地產在珠江新城唯一靈活可售的寫字樓項目,保利克洛維區別於區內絕大部分只租不售或面積大總價高的甲級寫字樓,首創60-2400㎡靈動辦公空間,自用、投資皆宜,以小投入、低門檻獲得躋身珠江新城一線的機會,如此稀缺的產品必然引起眾多投資人士及中小型企業的強烈關注。
  • 基督教的平安和佛教裡的平安有什麼不同?
    佛教是世界幾個最偉大的宗教之一,但很可惜佛教所到的地方,都是科學不大進步的,人民不大民主的,而且整個社會不大現代化;凡是受過基督教影響的地方,都很發達;受天主教影響的地方比受基督教影響的地方進步得較慢,所以現在全世界凡是受天主教影響的地方,都是經濟很困難的,義大利、西班牙、葡萄牙、巴西、阿根廷、菲律賓,都是經濟很困難的地方;而回教的地區,如果不是從1970年以後石油大起價,都是很落後的地方;而基督教的地區很不一樣
  • 法國故事:兄弟鬩牆,內亂不斷,處於動蕩中的墨洛溫王朝
    克洛維建立了法蘭克王國後沒多久,就離開了人世。這位開國之君晚年過得並不如意。為了維護國家的統一,他無時無刻不保持警覺。過多的殺戮令他自己也感到厭倦,經常慨嘆:「我現在就像一個孤獨的香客,孤苦伶仃地在一群陌生人當中,當我遇到困難的時候,卻沒 有一個人能夠幫我。」
  • 法國會成為第二個「黎巴嫩」麼?
    最典型就是黎巴嫩,從一個繁榮的國家,成為現在的悽慘,就是因為如此,而很多人關心的是,未來的法國會是第二個「黎巴嫩」麼?你可能想不到。黎巴嫩本來是中東地區的基督教國家,因為長期受到法國的殖民地影響,所以黎巴嫩主要信仰基督教,而且建立了繁榮的經濟和工業體系。在二戰後,黎巴嫩一度成為中東最繁榮的國家。但是我們知道現在的黎巴嫩已經是一個危險而戰亂不斷,非常悽慘和失敗的國家了。
  • 科學家基督教信仰調查
    其中,信仰基督教(包括基督教、基督教新教,東正教)的596人,信仰猶太教的8人,信仰佛教的8人,信仰伊斯蘭教的4人,信仰印度教的2人。在81名諾貝爾和平獎得主中,宗教身份就更為突出。如南非黑人大主教圖圖,美國著名黑人領袖馬丁?路德?金牧師,印度德蕾莎修女,法國神學家艾伯特?施維澤,瑞典神學家內森等。
  • 《世界宗教源流史》基督教之五十四:理性主義時期2
    基督教之五十四:理性主義時期2 自然神論的力量更在於它的理性主義的思想方法,連它的反對者在批駁它時也不得不使用這種方法了。休謨對神跡的批判很令當時人信服,其後,肯定神跡存在的人就很少把它看作是基督教的主要證明了。 上面這種英國式的自然神論被稱為溫和的基督教自然神論。在法國,由於天主教的殘酷的專制統治,反基督教的情緒要激烈得多,形成反基督教的自然神論,其主要人物是伏爾泰。伏爾泰原名弗朗索瓦.馬利.阿魯埃,於1726-1729年間旅居英國時接受自然神論的影響。
  • 基督教在中國為什麼很難生存?兩百年前的中國人就已經證明了
    但是,正當傳教士及教廷都以為基督教可以在中國順利傳播時,康熙的態度突然發生了一百八十度大轉彎——晚年的康熙突然宣布全面禁止基督教! 然而,利瑪竇的這一倡議卻並未得到西方教會的支持,許多西方國家的教會都認為想要讓基督教在中國傳播下去,必須改變中國信徒骨子裡的信仰。康熙二十七年,路易十四派法國耶穌會遠渡重洋來到中國,於北京開設「法國耶穌會」。 但法國耶穌會的傳教士違背了利瑪竇立下的「利瑪竇規矩」。到康熙四十三年,類似的情況再度上演,克雷芒教皇頒布教諭,打算禁絕中國教會祭祖、祭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