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周期板塊的帶動下,上周滬市表現相對較強。雖說11月23日A股三大指數齊齊上揚,但對比來看,市場依然保持著「滬強深弱」的格局。
截至23日收盤,上證指數成功收復了3400點大關。
板塊方面,就28個申萬一級行業指數來看,採掘、有色、銀行等周期板塊漲幅居前,非銀金融板塊今日表現也較為突出;相較而言,傳媒、計算機、電子等板塊表現不佳,回落相對明顯。
截至23日收盤,兩市全天合計成交金額約9540億元,市場人氣較前一交易日明顯回暖。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北向資金當日淨流入規模達100.52億元,成功突破百億規模!
話說回來,近期周期板塊儼然已成為了市場主角,但相信部分朋友對此可能仍有困惑,周期板塊走強背後的因素究竟是什麼?如果沒有及時上車的話,現在入場又是否為時已晚呢?
事實上,近期周期板塊之所以得以備註矚目,主要離不開兩大因素的影響。
首先,海外疫苗的研發進展順利,使得市場預期全球經濟將逐漸擺脫公共衛生事件帶來的影響,重啟經濟恢復上行的態勢。
其次,部分上遊周期產品的價格上漲,則進一步加強驗證了經濟需求回升的邏輯,從而使得此前整體低估的周期板塊成為了市場青睞的對象。
不過對已錯過了一波行情,急著再度上車的朋友來說,眼下著急進場並不是個好選擇。因為眼下海外公共衛生事件的情況其實依然不明朗,一旦出現疫苗獲批使用不達預期的情況,近期漲幅較大的低估值順周期板塊,則有可能會面臨一波回調。
總體而言,即便疫苗研發進展順利,但由於海外公共衛生事件存在的不確定性,依然可能導致市場波動出現加劇。對投資者朋友來說,相較單一重倉周期板塊而言,均衡配置或許是更好的選擇。
從長遠角度來看,內需升級和供應鏈補短板仍是較為明朗的大方向,代表新經濟的消費和科技依然值得長期關注。
(文章來源:摩根史坦利華鑫基金)
(責任編輯:DF528)